语文教学: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备考中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高三语文备考中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高三语文备考中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在高三语文备考阶段,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重点解析复习时需要注意的内容和难点。

下面将从课文内容、常见考点和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文内容的复习重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高考的重要出题素材,因此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是备考的重点之一。

具体而言,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古诗文的背诵与赏析:古诗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成为高考的考点。

背诵经典古诗文可以提高对诗词鉴赏的能力,并且可以在阅读理解题中起到关键作用。

2.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把握:纪实类文学作品的特点是真实、客观,常常涉及社会现象、人物描写等内容。

复习时应注重对其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和背景等进行深入研究。

3.章回小说的全面理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情节复杂、人物众多,需要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进行全面理解。

复习时可以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巩固对章回小说的掌握。

4.议论文的主题分析:议论文常常涉及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等主题,复习时应注重对主题的把握。

通过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手法,掌握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

二、常见考点的解析在备考中,掌握高频考点和常见考题的解题技巧可以提高答题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考点的解析。

1.修辞手法的辨析: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常常出现,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具体效果和表达意义,从而准确选择答案。

2.词语辨析与句子理解:词语辨析和句子理解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高考试题常见的考点。

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仔细研读原文,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从而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3.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难点之一。

复习时应多读经典文言文,了解其特点和常见表达方式。

翻译部分要注意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4.写作技巧与应用:在备考中,除了阅读理解,写作部分也是备考的重点。

要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如议论文的模板、记叙文的情感描写等,同时要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古诗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它常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在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很多考生遇到了各种难题,如理解古文意境、解读古文语言、分析古文结构等。

本文将从这些常见难点出发,探讨应对方法,帮助考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难点一:理解古文意境古文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境。

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古文意境常常是一大挑战。

应对方法:在鉴赏古文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练习读古文。

通过大量阅读古文,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鉴赏能力,逐渐熟悉古文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

其二,注重情感体验。

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感悟,考生可以通过仔细品味古文中的情感描写、意象等元素,加深对古文意境的理解。

难点二:解读古文语言古文语言独特,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对于考生来说,解读古文语言常常是一项具有一定困难的任务。

应对方法:在解读古文语言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积累词汇。

熟练掌握古文常见的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提高对古文语言的理解能力,使解读更加准确和深入。

其二,借助工具书。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或古文工具书,遇到不懂的古文词语时,可以查找相关解释,帮助理解古文语言。

难点三:分析古文结构古文结构多样,常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对于考生来说,分析古文结构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应对方法:在分析古文结构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注意段落划分。

仔细观察古文的分段情况,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整篇古文的结构。

其二,寻找关键词。

通常来说,古文中会存在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寻找这些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结构和脉络。

总结:在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理解古文意境、解读古文语言和分析古文结构等难题。

通过练习读古文、注重情感体验、积累词汇、借助工具书、注意段落划分和寻找关键词等方法,我们可以应对这些难点,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重难点21古代诗歌与课内篇目比较阅读(教考衔接)学案(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重难点21古代诗歌与课内篇目比较阅读(教考衔接)学案(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重难点21 古代诗歌与课内篇目比较阅读(教考衔接)学案(含解析)重难点21:诗歌阅读之衔接课内篇目的比较阅读(解析版)考情一览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2022 新高考II卷李白《送别》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客观题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主观简答2021 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客观题命题趋势近年高考中诗歌比较阅读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对比形式:一种是两首课外古诗的比较阅读,通常会给出对比要素,如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另一种是课内外诗歌的比较阅读,不单独设题,但在选择题选项或者简答题中考查学生对课内诗词的记忆与理解。

设问形式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语言风格/意象/情感上的不同。

解题方法(一)分析选择题时需注意:1.观察选项,明确对比项目及角度:2.定位原文,找准区域。

根据选项的描述定位原文,找到相对应的区域、字词。

3.细致比对,综合选择。

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细致比对,看是否能够一一对应,再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选择。

(二)回答简答题时需注意:1.阐述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2.要对诗歌原句进行分析,切忌直接得出片面结论。

3.如果是分析情感的异同,要写出情感词以及情感产生的缘由。

4. 如果是对比手法的异同,要分别具体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主旨是什么。

(三)主观题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进行,内容层面包括诗歌的客观对象和主旨等要素,形式层面包括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要素。

明确对比的要求:是对比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

明确对比的角度:应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比。

一般题干会明确指出对比角度,角度的个数不等。

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

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

⾼考古诗⽂复习重难点突破王丽慧【摘要:古诗⽂复习⾸先要解决读懂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要求做对。

读懂需要⽐较丰富的传统⽂化知识,做对还需要⼀些技巧和策略。

⾯对⽂本,要处理好⽴⾜整体和关注局部的关系。

解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然也有破解之道,贵在抓住关键,关注细节。

】关键词:古诗⽂复习;阅读;理解;鉴赏;策略⾼考古诗⽂版块的考查特点是分值⾼、难度⼤,投⼊多、产出少,因⽽古诗⽂部分是考⽣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易丢分的点。

下⾯我结合题型分别阐述。

⼀、⽂⾔⽂阅读(⼀)断句从做题策略上看,断句是选择题形式,重点应抓住各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辨析。

通常的做法不多说了,我只讲学⽣遇到的两处易错点:1.有难度的实词例题解析:(2016年全国⾼考语⽂3卷第4题)下列断句,正确的⼀项是()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历吏部左/右侍郎/正确答案B。

但不少学⽣⾸先就排除了B和C,理由是“镌与修者”这⼉应该断开,“者”常⽤在句尾,“修者官”貌似是⽣拉硬拽。

最后很多学⽣选了A。

这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关键实词,“镌”意思是“削职,降职”,在这个句⼦⾥它的宾语应该是“官”,“镌与修者官”就是“降参与修撰者的官”。

2.古今异义的地⽅例题解析:(⽯家庄市2018届⾼中毕业班质检⼆第10题)下列断句,正确的⼀项是()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正确答案B。

2023届高考古诗文默写考试的突破方向

2023届高考古诗文默写考试的突破方向

【高考研究】高考古诗文默写考试的突破方向高考古诗文默写经历了“上下句提示性填空”、“情景默写”(理解性默写)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再次突破、优化和提升的阶段。

根据古诗文自身的特点,高考古诗文默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其实这四个方面的突破已经悄然进行,只是还未形成主流。

一、高考古诗文默写突破方向1.开放式默写:打破必背篇目的限制,选择古诗词里的某一意象,要求填写运用了该意象的诗词名句。

如例1、例2。

2.对比式默写:打破单一篇目的限制,把两篇古诗词的内容、主旨、抒情、结构、写法、用语等进行对比,用一篇作参照物,在另一篇里找到彼此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内容。

如例3、例4。

3.关联式默写:打破篇目的限制,把要默写的内容串联成一段文字,考查不同名篇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人物、内容、情感、主题、地域、时代等关联性。

如例5、例6、例7、例8。

4.运用式默写:在设定的某种生活情景中,用古诗词的名句进行描绘或表达。

如例9、例10。

这也属于情景默写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情景属于“生活情景”,而非诗文自身的“内容情景”。

当然,它也属于关联默写,只是这种关联不是诗文之间的关联,而是诗文名句与生活运用、表达的关联。

二、高考古诗文默写突破举例(一)开放式默写例1:“雪”是古诗的意象,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用来绘景或抒情。

请列举古诗里以雪状物,描绘大自然,为后文抒情言志张本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萧子显《燕歌行》)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崔道融《梅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咏雪联句》)例2:在古典诗词里,请列举用夸张的方式写雪、极言大自然的壮美、抒发作者内心豪情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屈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难点1、语言障碍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其词汇、语法、句式等都有独特之处。

例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繁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较为常见;句式上,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错误。

2、文化背景差异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礼仪等方面。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例如,《离骚》中屈原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他所运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领悟作品的精髓。

3、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高中语文课堂上,古诗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字词解释和翻译,没有真正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4、背诵压力大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背诵压力。

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导致背诵效果不佳,容易遗忘。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对策1、加强语言基础教学针对古诗文的语言障碍,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

首先,要系统地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行走”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妻子。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难点突破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 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等相近 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教你方法
三、结构观察法
试试看:
1、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
来难,臣以为不难。 (帝王)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见食,士卒 不尽食,广不尝食。
注释:①唱歌
穷:学尽 尽:学完
天下云集响应
薛谭学讴于秦青(,回未声穷)青声之音 技,
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 大路
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返木”,响
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
敢言归。 浪遏飞舟,阻止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认错,道歉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 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 大的帮助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 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教你方法
四、知识迁移法
试试看:
高考链接
加点其的后词秦的伐解赵释,,拔不石正城确。的《是廉(》10全国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的基本方法; 2、提高理解文言实词、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合作探究,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2、迁移运用,提高解决文言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 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卷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一。

突破高考诗词鉴赏重难点,需要在读懂、审题、答题等方面全面努力,但对于解决“会而不全”“概括分析不准、不全”等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准分析概括的具体路径,并走好它。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王丽慧【摘要:古诗文复习首先要解决读懂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要求做对。

读懂需要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对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

面对文本,要处理好立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解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自然也有破解之道,贵在抓住关键,细节。

】关键词:古诗文复习;阅读;理解;鉴赏;策略高考古诗文版块的考查特点是分值高、难度大,投入多、产出少,因而古诗文部分是考生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易丢分的点。

下面我结合题型分别阐述。

一、文言文阅读(一)断句从做题策略上看,断句是选择题形式,重点应抓住各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辨析。

通常的做法不多说了,我只讲学生遇到的两处易错点:1.有难度的实词例题解析:(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3卷第4题)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确答案B。

但不少学生首先就排除了B和C,理由是镌与修者这儿应该断开,者常用在句尾,修者官貌似是生拉硬拽。

最后很多学生选了A。

这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关键实词,镌意思是削职,降职,在这个句子里它的宾语应该是官,镌与修者官就是降参与修撰者的官。

2.古今异义的地方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0题)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正确答案B。

这道题考查的关键在于古今异义词后期,考生如果看不出来,很容易误选C项。

其实回到原文,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是事件背景,昌祚后期(在约定日期后到达)是高遵裕愤怒想杀他的原因。

所以,考生在文言文考查的部分遇到今天也有的词语时,不要盲目地按照今义来理解、断句,一定要结合语境谨慎对待。

断句题备考建议:抓住选项的不同之处,立足原文具体语境,积累推断重点实词,细致搭配特定结构。

(二)文化常识做对该题型积累当然很重要,但由于范围较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可课本的,二是依附于语境的。

具体的做法是,整理高一和高二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并分出类别,方便学生系统记忆,提升积累的质量。

另外,文化常识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附文言文文本的,考生需要把文化常识还原到语境中,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一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选项对出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所举白居易的例子也和解释一致,但再结合一下原文出的语境,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显然是京官外任,而并不是因获罪被贬谪。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

‘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选项对羡赋的解释并没有错,羡,羨余,多余。

选项B其实是错在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当上。

数献羡赋并不一定是因为当地富裕,原文至少有两处可以证明: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

其中膏血苛政都可以推翻选项B的论断。

文化常识题备考建议:课本文学常识是基础,分门别类巧记忆,举一反三广辐射,依托语境细推断。

(三)文意概括分析题1.该题型首先考查的是考生题文对照的能力,一般来说就是把各选项和原文对应进行一一比较。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学生如果不会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就没办法进行内容信息的核对。

所以,解答概括分析题,首先还是应立足于实词、虚词、句法、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及用法。

例题解析:(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第6题)不正确的一项是D。

该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而原文对应的表述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所谓帑金是指国库的钱币,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

这道题考查的关键就在帑金上。

2.除了比对内容,概括分析题还有一类重要的比对,那就是比对选项概括和分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

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四个选项经与原文比对,都没有大的出入,这时考生就必须考虑是否选项的内部逻辑出现了错误。

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不属于有大局意识,大局意识主要是指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而且这句与前面的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相比显然也不属于同一类型。

这道题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醒是,不要陷入固化思维。

概括分析题备考建议:夯实文言知识,强化对照能力。

辨明逻辑关系,打破定势思维。

(四)翻译问题1.漏译、错译或意译重点实词例题: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答案: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怪罪)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后悔。

(异时职臣是咎贻各1分,句意2分。

)解析:不少学生咎直接照抄,贻直接漏掉,异时胡乱翻译,如翻译成有时候;有的看起来大意不错,但一个关键点也翻译不出来,属于典型的意译。

翻译题首要的还是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考生动笔前要想清楚现代汉语该怎么表达,将单音节词双音化,双音节词大多可以用拓展法。

可是考生虽然知道直译的原则,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还是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不仅需要继续加强重点词的积累,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立足于字词的应有之义,切忌生造词义。

对于特殊词语,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固定词组等还要能够区别和拆分。

2.不明特殊句式例题: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解析:职臣是咎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常见标志,职臣,任职之臣,此处指我,正常句序是咎职臣。

3.不辨通假例题: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答案: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

(义徇无谓各1分,句意2分)解析:徇通殉,徇国肯定用殉,照抄不可能得分。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翻译题的锡宴不赴和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的民啖泽中雁矢都考查了通假字的翻译。

4. 硬译专有名词上面两个文言句子中的职臣和路都属于专有名词,职臣,此处指我;路,宋元行政区域名,如烽火扬州路。

但有的考生生硬翻译,把职臣解释为职位职责等,把路译成道路大路等。

专有名词通常不是得分点,但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一定会影响对上下文的理解,硬译还会使整体句意丢分。

翻译题备考建议:字字落实是前提,难点实词是关键,专有名词要看清,特殊句式细分辨。

二、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既是古文,又深于古文,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仅是第一步,鉴赏更需要精细阅读、深入理解。

从题型看,诗词鉴赏客观题更侧重局部,選项往往是针对一联、一句甚至一字的理解分析,可谓细小精深。

而主观题更整体,情感、主旨、写法等,统摄性更强。

我们阅读时就需要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树木看森林;还要从整体回到局部,看到构成森林的树木。

具体来说,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着以下两个值得重视的难点:(一)客观题:先入为主,盲从选项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首先借助的是选项,这是选择题带给我们的福利,但借助选项的前提是能辨析选项,不被选项误导。

例题:(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一)《春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E.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抗金到底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

解析:正确答案C、E。

C项,第三句没有写海棠像少女含羞;E项,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是无中生有。

而考生选B、C的最多。

选B项的学生认为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不对,诗人怎么可能会畏惧呢?其实这是一个衬托,用天气的严寒、诗人的感受衬托海棠的风骨。

E项,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是无中生有,但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历来提到南宋都是说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文人们对此不都感到不满吗?这就是考生脱离了文本和语境做题。

所以借助选项理解诗词的前提还是对诗词的准确认知。

诗词复习首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追求读懂文本,只根据题材、诗人风格或注释答题,什么都往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上靠,不但背离诗词的本质,得分也不可能理想。

古诗词客观题备考建议:以文为本最要紧,细读选项找关键,借助注释搭桥梁,拒绝套路和标签。

(二)主观题:流于表面,理解肤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情感类题型,最难套路化,所以难倒了不少考生。

例题:(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3卷)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指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