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历史趣谈:嘉靖帝为制作何秘药 惹得官场鸡飞狗跳举国不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嘉靖帝为制作何秘药惹得官场鸡飞狗跳举国不宁导语:梁材,字大用,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进士。
梁材多年在地方上任职,任布政使时,曾被称为“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
嘉靖六年,梁材执...梁材,字大用,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进士。
梁材多年在地方上任职,任布政使时,曾被称为“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
嘉靖六年,梁材执掌户部,经理条画,国用充足。
梁材屡与权贵对抗,在京不得志,一度被下令致仕。
后嘉靖念及梁材廉勤,加上大臣中多有推荐者,再次加以起用。
嘉靖十八年,梁材再出仕,执掌户部,一度被嘉靖夸奖:“安得十二尚书,人皆如材”。
到了嘉靖朝中期之后,嘉靖帝日益崇信道教,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他需要大量的龙涎香,从事道教的道场仪式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斋醮”。
嘉靖登基后,频繁进行各类宗教活动。
这些宗教活动,既有为公的一面,如祈雨,祭告天地、社稷、山川之神。
更有着私的一面,即为其自己祈福延寿,多得子嗣。
嘉靖帝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正德帝没有儿子,他才能以藩王入继大统。
嘉靖当了皇帝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内心的焦虑无法言表,就想通过斋醮,求神灵保佑,以期得到子嗣。
为了感动上苍,嘉靖帝挥霍千金,在所不惜,“每一举醮,无论他费,即赤金亦至数千两”。
嘉靖命户部采购龙涎香,梁材对此却并不上心,只是下令各地官员寻访,若遇到有货,即加以采购,不必特别费心。
梁材又称,会典之中,并无采用龙涎香的记录,其潜台词就是,使用龙涎香不合于礼。
嘉靖帝知道后,破口大骂:“梁材欺怠,不以朝廷之用为急,存无上心,岂人臣耶。
”嘉靖帝此时已深深迷恋龙涎香,恨不能一口气将天下所有龙涎香收生活常识分享。
曲靖市的刘历史流传小故事

曲靖市的刘历史流传小故事明朝崇祯十一年九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1638年9月12—22日),徐霞客在曲靖市翠山(当时称翠峰山)游历时,被雨隔阻山中,考证了位于山腰的朝阳庵,在游记中记载:“朝阳庵为刘久庵大师所开建者,碑言师名明元,本河南太康人,万历庚子有征播之役,军门陈用宾过此,感动德行,为建此庵。
”翠山朝阳庵是刘九庵大师开创,庵中碑刻记录刘九庵法号叫明元,其碑额称玄翁大和尚,原本是河南省太康县人,曾经科举考中进士,后担任监察御史,嘉靖甲子年,到曲靖府公务出差后,在翠峰山弃官剃发为僧,不问世事,潜心修行。
万历庚子年征讨播州宣慰司战争期间,云南巡抚陈用宾路过这里,被刘九庵的操守品行感动,专门为之重新修缮了朝阳庵。
刘九庵大师圆寂后,陈用宾下令按照儒家礼节将刘九庵隆重厚葬在朝阳庵左侧的一个平坡上当年刘久庵乡试中举后,于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京会试,取得三甲进士第三名的好成绩,朝廷赐予进士出身,授都察院都司,后来官至左副都御史(从二品,相当于国家监委副主任),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刘久庵奉旨巡查云南各州府按院事务来到云南曲靖,曲靖知府等大小官员在北城门外康桥河边恭迎。
不用几日,公务就完结了。
因巡查期间曲靖知府多次推介,城西不远处的“翠峰乃曲靖名峰,秀拔为此中冠”,自唐宋以来为滇东名胜,古刹高僧,景色秀美。
刘久庵决定在离开曲靖之前,要亲自登临翠峰山探其究竟。
一日大早,进到山里,林深树密,满目苍翠,藤木倒垂,泉流飞瀑,大小寺庵错落别致,掩映其间,山峦叠嶂,仿佛误入了画景。
行至报国寺外,一老方丈引众僧尼已在路口恭候。
老方丈上前合掌道:“知府已通知贫僧等在此恭迎,大人辛苦了,请到寺院用茶小憩。
”刘御史与随从步入报国寺,见院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松柏成荫,丹桂飘香,西番菊与茶花争奇斗艳,别有洞天。
老方丈献上香茗,向刘御史介绍山中“九庵十八院”情况及“恍若九天”牌楼等建筑。
关于杨慎的两个考论

关于杨慎的两个考论段德李【摘要】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嘉靖二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贬云南永昌永远充军.直到病故,才由他的妻子黄峨接榇回四川新都.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在永昌的具体时间.为进一步研究杨慎及其对保山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考证材料.【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杨慎;路线;时间;考论【作者】段德李【作者单位】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7.4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谥文宪,四川新都人,是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
他从小聪慧过人,受到李东阳的赏识而被收为学生。
正德二年(1507)八月,杨慎从新都到省城(成都)参加乡试,摘得乡试第一名。
正德六年(1511)二月,礼部循例在京师举行三年一次的会试,杨慎考了第二。
四月里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武宗十分高兴地评杨慎为殿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
但武宗无子,又未立嗣,在朝臣的建议下,皇太后准允,迎立武宗从弟兴献王朱祐杬的世子朱厚熜入继帝位,是为世宗。
四月,世宗继位,改元嘉靖。
朱厚熜即位刚六天,就下诏礼部,令议其生父兴献王的封号及祭祀典礼。
这就是所谓“议大礼”[1]P204。
杨慎等人哭谏反对。
世宗认为杨慎等人喧闹朝廷,欺慢君上,大逆不道,命将这几个人廷杖。
杨慎在这场斗争中,因得罪皇帝,被罚永远充军,而且至死不赦。
这就决定了他后半生流放的命运。
杨慎贬谪永昌后,曾写《恩谴戍滇纪行》一诗,共200句1000字,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入滇行程。
因此,从这首诗大略可以看出他离京入滇而至永昌(今保山)的基本路线。
此路线分为两节:一是经水路从“潞沙”[3]P1(潞河,在今北京通州)至江陵;二是在江陵与妻子黄峨辞别后经陆路至永昌。
云南宣威的历史名人与文化名人介绍

云南宣威的历史名人与文化名人介绍云南宣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个美丽的地方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与文化名人。
他们通过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为宣威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宣威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简要介绍。
一、历史名人1. 李元春(1701年-1778年)李元春是宣威著名的农学家和农民领袖。
他在当地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民自治,致力于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
李元春的理念和实践为宣威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农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 杨维洲(1917年-2006年)杨维洲是宣威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宣威地区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杨维洲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崇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二、文化名人1. 笔聘道笔聘道是宣威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见长,筆力遒劲,笔触丰富多变。
他的作品以传统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精髓,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2. 宋仙娥(1900年-1982年)宋仙娥是宣威的文化名人之一,她是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
她将云南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艺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
她的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形式多样,表现了云南宣威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3. 黄孝戍(1913年-2002年)黄孝戍是宣威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他是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擅长评书和相声。
他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表达方式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传承了宣威地区的民间艺术传统,对当地的曲艺表演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推广作用。
总结:宣威地区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与文化名人,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为宣威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和传统艺术为当地的文化积淀实力,让宣威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
无论是农学家李元春、教育家杨维洲,还是书法家笔聘道、舞蹈家宋仙娥和曲艺表演艺术家黄孝戍,他们都是宣威文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铭记和崇敬。
翰墨怡情的明代文人书房

翰墨怡情的明代文人书房
周京南
【期刊名称】《家具》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明代文人雅士的书房,家具线条简洁,以文房清玩为点缀,烘托出和平安宁幽静的气氛,反映出当时文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与世无争、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周京南
【作者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664
【相关文献】
1.明代文人结社研究的新高度--评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
2.在翰墨诗海中怡情养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曲云养生有道
3.翰墨飘香传怡情——记著名书法家于波
4.明代文人的书房设计
5.花香怡情,翰墨育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实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史·杨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杨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明史·杨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杨慎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
寻称疾归。
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
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
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
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
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
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
乃再杖七人于廷。
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
慎得云南永昌卫。
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
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
廷和喜,疾愈。
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
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
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
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
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慎惊异,益肆力古学。
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
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明代宫女刺杀嘉靖皇帝

明代宫女刺杀嘉靖皇帝作者:李蒙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3期文/李蒙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明清两代被称作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近八十万平方米,筑房约八千多间,是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这里居住过从明成祖朱棣到清逊帝溥仪的24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500年之久。
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也是紫禁城的主人。
紫禁城高大敦厚的城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又是城池的主要防线,紫禁城的警卫不但人数惊人、装备精良,待遇也很优厚,也是为了保证在这里生活、办公的皇帝的绝对安全。
明成祖朱棣曾两度被刺,明光宗朱常洛做太子时也被行刺,而嘉靖皇帝险些被宫女们勒死。
事件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10月21日夜,参与此案的宫女是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王槐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等10多人。
事件的起因是宰相严嵩的手下赵文华进献了一只五色神龟,据说是千年灵物。
嘉靖皇帝很高兴,命人把神龟养在宫中,时不时带着宠妃前去观看。
这个负责看守喂养神龟的任务,就落在了宫女杨金英和邢翠莲两人身上。
可不巧,10月19日,神龟突然死了,二人非常害怕,就去找王妃商量。
王妃失宠已久,曾经饱受折磨,非常恨嘉靖皇帝。
端妃是当初陷害她失宠的人,她想借机报复。
当时皇帝经常到端妃的寝宫睡觉,王妃就对宫女们说:“咱们下手罢,强如死在他手里!”虽然看守喂养神龟的只是杨金英和邢翠莲两人,但依照嘉靖皇帝的性格,众多宫女肯定都要连坐遭殃,因此都想拼死一搏。
王妃知道皇帝有早上睡懒觉的习惯,每天夜里端妃都亲自去监督宫女们烹制用玉露做成的食品、药物,会离开寝宫,她的寝宫中只有两名宫女看守。
趁这个时候进去,把那两名看守的宫女骗出去,就可以对嘉靖皇帝下手,同时把事情栽赃到端妃身上。
众人商量好后,宫女杨玉香就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搓出了一条绳子。
22日卯时,朱厚熜正在端妃寝宫中熟睡,众宫女很容易地骗走了两个看守的宫女,进入寝宫。
高中历史 痴迷玄修的“中材之主”:为求长生却致重病缠身素材

痴迷玄修的“中材之主〞:为求长生却致重病缠身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文字:“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直觉反应那肯定是道士的名号。
有所不知的是,拥有这个头衔的并非一般道士,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史》对他的评语还算比较客气,称他为“中材之主〞。
孟森《明史讲义》对他的评价是:“终身事鬼而不事人〞。
在这点上简直无人能及,岂是“中材〞而已。
读者诸君可能会说,按照某某信仰自由的观点,皇帝崇信道教似乎不必非议。
其实史家非议的并不是某某信仰,例如谷应泰对于“世宗崇道教〞有这样的说法:“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及其末年,犹饵丹药,盖游仙之志久而弥笃。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痴迷于道教斋醮,一味向玉皇大帝献“青词〞〔写在青藤纸上的颂词〕,不但自己痴迷于此,还鼓动大臣专心致志撰写“青词〞,培养了一批精于此道的“青词宰相〞〔如夏言、顾鼎臣、严嵩、袁炜、李春芳等〕。
二是在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之流的指导下,为了自己的“养生〞,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热衷于“采阴补阳〞〔即与童贞处女相交的“房中术〞〕。
道家“养生〞理论在明中叶的上流社会风靡一时,《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不过和朱厚熜相比稍显逊色。
为了延年益寿,他把豆蔻年华的宫女作为“采阴补阳〞的工具。
日复一日的“采阴补阳〞,必须不断服食道士们为他炼制的“房中药〞〔春药〕。
这种药称为“红铅〞,它的奥秘正如《万历野获编》所说:“用红铅取童女初行月事,炼之如辰砂〞。
无怪乎历年陆续进宫的少女数以千计,原来她们既是“采阴补阳〞的工具,又是“供炼丹药〞的原料,最终都成了朱厚熜的“药渣〞。
受到朱厚熜双重蹂躏的宫女忍无可忍,终于导致震惊朝野的“谋逆〞事件。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日,朱厚熜夜宿端妃曹氏宫中,宫女杨金英等人,乘朱厚熜熟睡之机,用绳索套上他的头颈,想把他勒死。
或许过于紧X,或许操作不当,打了一个死结,并未致命。
参与此事的宫女X金莲知道事情不妙,溜出来报告皇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2014-10-17 10:34 来源:曲靖日报我有话说
明代嘉靖皇帝有一个曲靖老师,他就是曲靖人李彦宁。
李彦宁,字士安,明代曲靖军民府南宁县白塔村(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人,生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一月初四日。
自幼为人庄重,不随便诋毁和讥笑他人。
为秀才时,发奋读书,但数次参加乡试无望。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以选贡身份任鲁王府教授,执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
后来又任安陆(今钟祥)王府长史,正五品。
王府长史执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也要问罪长史。
王府长史一职很重要,“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
安陆王世子朱厚熜受学于李彦宁,十分礼敬尊重他。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继承人,大臣们建议太后迎立三人,其中之一就是朱厚熜,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
民间传说远在安陆的朱厚熜装作囚徒,一路畅通无阻地赶到京城登基为帝,年号嘉靖,而其他两人却因为坐着大轿或骑着高头大马,一路受到官员们的热情招待,推杯换盏,走走停停,耽搁了时间,最终无缘帝位。
当上了皇帝,朱厚熜不忘有功于自己的故旧,就想越级提拔李士安。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嘉靖间,不次用人。
”但是,李士安前后推辞了四次,嘉靖帝没有办法,只得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
李士安从王府长史升至太常寺少卿,当时属于逐级提拔了。
李士安曾与
杨一清商议朝廷大事,十分得体,众以为然。
嘉靖帝对待李士安很谦恭,执礼仍如世子时一样,尊称其为“国师”。
每次退朝后,嘉靖帝要到李士安家还礼,李士安屡次上表辞谢,请求不要这样礼遇自己,却未得到允许。
嘉靖帝多次赏赐其金银,并命其两个儿子可以荫官为指挥,李士安都未接受,却请求嘉靖帝将安陆王府的田地永久改为学田,以培养人才。
在京时,有人为李士安画了一幅肖像,杨一清题赞道:“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旂常,名登卿列。
”“旂常”指王侯,“勋在旂常”指李士安有功于朱厚熜。
杨一清平素不喜欢赞誉别人,如此称颂李士安,难能可贵。
李士安七十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嘉靖帝派宦官护送他回家,同僚们为李士安践行,见其归装简朴,行囊羞涩,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些书籍。
回到家乡曲靖后,李士安把剩余的俸禄拿来请亲朋故旧欢乐宴饮,没有购置田地和房产。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二月初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
嘉靖帝听到老师的噩耗后,十分惊愕悲悼,厚赐祭葬,因为李士安人品高尚,就不追赠官爵,而是在其墓道前敕建“国师坊表”,坊前面左右有下马碑,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以示尊重逝者。
《南宁县志》有:“国师、太常少卿李彦宁墓,在城南十五里白塔村。
嘉靖三十四年赐祭葬,敕建国师坊表。
其墓道左右有下马碑。
”李士安夫人段氏卒后,与其合葬一处。
李士安后人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贵,但是也算人才辈出。
李士安的儿子李秉是一个贡生,为学博;曾孙李熙阳擅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
也以贡生身份获得教职,后任河南新野县令,为官有循良之声;七世孙发甲、之仙皆为秀才。
至康熙年间,李士安的后裔依然不乏文人,让人羡慕。
康熙戊子年(公元1708年),河南人王汿任南宁(今曲靖市麒麟区)县令,次年,王汿拜谒李士安墓,见坟墓空寂于荒烟蔓草中,“国师坊表”早已荡然无存,一片断碣残碑,令人十分惋惜,问及李氏后人,由于家谱毁于战火,李士安的文章事迹等难以一一考证清楚。
为了教化地方,也让后人记住这位明代朝野闻名的大臣,王县令撰写了《明国师少卿李公墓表》,该文后收录于《南宁县志》,流传至今。
《明国师少卿李公墓表》有:“虽然公处遭逢之盛,而才智不形、淡情宠禄。
宁求利物不私于己,不恤于家。
求诸古人,当亦无几!”
李士安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人品高尚,是明清以来曲靖有名的乡贤之一,至今为世人所敬仰。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