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摘要】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上的关怀来呵护学生的成长,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能现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遇到一些难题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因此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想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必须尊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始终尊重他们,尊重人格。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尊严感”,尤其对学习较差和缺点比较多的学生更应尊重。学生好奇心强,有获得认可与成长的需要。老师尊重、理解、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改变现状的动力。也许在短时间内无效,但教师应学会等待,只要你用心,孩子慢慢就会转变的。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要缺乏信心,将一事无成。教师要耐心教育。使

学生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成功。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在学习中给他们创造不同难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经过努力才能完成作业。要热情鼓励,小心呵护学生学习的这种慢慢滋生的情感,真诚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心,孩子们就会充满信心地面对一切,使他们原来不良的情感可能转变为良好的责任感,信心十足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有充分的信心和浓厚兴趣之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的自学能力。数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有着浓厚的生活基础,教师要引导学士转变数学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就是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取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听众,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自主性。所以根据具体内容,有选择地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选择讲法、搜集知识,准备上课的内容,教师辅导学生,配合学生上好课,使同学间得到更好的交流和促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交流的舞台,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敏捷性,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合作交流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疑问。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积极思维的变现。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动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