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训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4)
2020年物理中考实验专题1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2020年物理中考实验专题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一、专题概述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是热学重点内容,中考常以实验题形式出现。
2.实验原理是Q吸=cm(t-t0)。
3.用到的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控制变量表现为控制Q吸和m一定,比较Δt的大小,或控制m和Δt一定,比较Q吸的大小;转换法表现为将不容易测量的Q吸转换成容易测量的加热时间t。
4.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两种方法:(1)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升高的温度,若升高的温度小,则吸热能力强;(2)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吸收的热量,若吸收的热量多,则吸热能力强。
二、专题突破类型1比较Δt的大小判断c的大小1 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由数据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 A)②A.c甲>c乙B.c甲=c乙C.c甲<c乙D.无法确定2用如图所示的两个相同装置,同时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
加热相同时间,说明沙石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填“相同”或“不同”);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
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甲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且甲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水蒸气液化放热。
3 某实验小组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将试管放入完全相同的盛水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采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使液体A、B均匀受热。
(2)在试管中装入液体A、B时,要控制它们的初温和质量相同。
(3)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使液体A、B吸收的热量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4)加热相同时间后,液体A、B的温度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B(选填“A”或“B”)的比热容较大。
4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物理专训训练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专训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设计有两种方案:一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另一种方法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
2.实验方法: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来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体现了转.换法..;而控制质量、加热器等其他条件相同,只改变物质的种类进行研究,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过程的设计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导学号79002025】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小聪认为:(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C,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实验过程的评估2.【2015·苏州】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导学号79002026】(第2题图)(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____________(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训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习探究物质的 吸热能力
1. 实验设计有两种方案: 一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
温度变化的大小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另一种方
法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 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
2. 实验方法:
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来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体现 了转换法;而控制质量、加热器等其他条件相同, 只改变物质的种类进行研究,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点拨】 (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
先固定图中的A部分,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 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的B部分,这样可以 避免重复调整。 (3)由图乙所示实验可知,实验用同一烧杯用“水浴法”
对水与煤油同时加热,该方案避免了两次加热,
且用同一热源加热可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 量相等。
训练角度
1
实验过程的设计
例1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
验步骤: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 煤油; 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 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2022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实验专题---探究物体吸热能力

2022年浙教版中考科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实验专题---探究物体吸热能力1.在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金同学猜想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同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订了两个方案:方案一:让研究对象升高相同的温度,然后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二:让研究对象吸收相同的热量,然后比较它们升高温度的高低。
(1)实验室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温度计、烧杯、秒表、适量的水和食用油,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________;(2)两方案中水和食用油吸热多少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3)为了验证猜想,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用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
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知道:小金选择_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进行实验。
加热时间/min0123456水的温度/℃20222426283032油的温度/℃20242832364044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与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小科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甲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1)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______相同。
(2)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
用m表示水和煤油的质量,c1和c2分别表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 水∶k煤油等于________。
(用含有c1、c2的式子表示)3.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________。
年中考物理复习-----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考点梳理】1.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煤油)。
2.实验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4.搅拌器的作用:使物体均匀受热。
5.转换法的应用:a.通过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
b.通过观察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6.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控制物质的初温、质量相同,物质的种类不同。
7.相同的热源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8.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大小的方法:a.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变化值小的吸热能力强。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变化相同,加热时间长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典例引领】(2023年福建中考题)利用低温箱和温度传感器探究不同温度的水降温的快慢,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并自动记录水温,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在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加入________相同、初温不同的水。
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浸没水中测量水温时,应注意探头不要_________;(2)将三杯水同时放入-30℃的低温箱中冷却,箱内的风扇可使箱内气流稳定循环,使得三杯水受冷环境_________;(3)同时用三个温度传感器分别监测三杯水的温度,并获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
分析图象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初温高的水降温_________(填“快”或“慢”);水在凝固过程中,_________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为提高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实验时应在每杯水中放入多个探头,对杯子中不同的_________水进行测量。
【答案】①质量②接触杯底或接触杯壁③相同④快⑤放出⑥位置【真题演练】1.(2023年凉山州中考题)19.小华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质量均为1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同时进行加热(不考虑热损失)。
1.3.1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2020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习题课件(共29张PPT)

物理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注 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与物体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多少、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应 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常用水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剂等。 水的比热容是__4_._2_×__1_0__J_/_(_k_g_·_℃__)__,表示____1__k_g_的__水__,__温__度__升__高__(_降__低__)_1__℃__,____ __吸__收__(_放__出__)_4_._2_×__1_0_3__J___的__热__量_____。
3.[2019·福建]如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物质
水
煤油
冰
铝
铜
比热容 /(J· kg-1·℃-1) 4.2×103 2.1×103 2.1×103
0.88×103
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分层作业
1.[2019·仪陇期中]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B.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越多 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D.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吸收的热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质量均
无关
2.水在凝成冰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小、内能变少、温度不变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加深对物质吸热性质的理解。
实验器材:1. 烧杯2. 温度计3. 火柴或打火机4. 不同物质样品(如铁、铝、玻璃、塑料等)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烧杯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
准备好不同物质的样品。
2. 实验前,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确保温度计底端与烧杯底部接触。
3. 选取一种物质样品,将其放入烧杯中。
4. 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物质样品,观察其燃烧情况,并开始计时。
5. 在样品燃烧的过程中,用温度计记录下烧杯内的温度变化。
6. 当物质完全燃烧后,停止计时,并记录下实验所得的最高温度。
7. 重复以上步骤,对不同物质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到了不同物质样品燃烧后的最高温度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温度升高,而另一些物质则温度变化不明显。
这说明不同物质对热能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
2. 金属类物质的吸热能力较高。
在实验中,铁、铝等金属样品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升高较快,说明金属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能力。
3. 非金属类物质的吸热能力较低。
相比之下,玻璃、塑料等非金属样品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小,说明它们对热能的吸收能力较弱。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热能力。
金属类物质具有较高的吸热能力,而非金属类物质的吸热能力较低。
实验意义:本实验的意义在于加深对物质吸热性质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热传导特性。
这对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物质的吸热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吸热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金属类物质吸热能力较高,非金属类物质吸热能力较低。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 第十三章《内能》实验题 专题训练 (10)0928(有解析)

第十三章《内能》实验题专题训练 (10)一、实验题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数据如图,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测得数据如下表:升高的温度t/℃20304050加热水的时间t/s6090120150加热煤油的时间t/s3*******结论①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_____。
②一定质量的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_____乘积之比,叫做水的比热容。
它在数值上等于_____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2.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回答问题:(1)如图甲,将两个铅块的底面削平,然后用力压紧,可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使下端吊着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2)如图乙,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发现两张纸会靠拢,实验说明: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__.(3)如图丙,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刻度盘的左侧,原因是__.(4)如图丁,AB和CD为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线.将它们分别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通过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可以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__有关.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小华将初温和质量相等的色拉油和水分别装在相同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0. 5 min测量一次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加热时间/min00.5 1.0 1.5 2.0 2.5 3.0 3.5 4.0温度/℃色拉油20.020.320.721.523.025.027.029.031.0水20.020.220.521.022.032.024.025.026.0(1)选用相同的酒精灯,是为了使单位时间内色拉油和水_______相同,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色拉油和水_______;(2)图乙中已经画出色拉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开始部分并不是直线,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除色拉油外还有_______吸收热量,为尽量减小这种影响,写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3)根据上表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分析图象可知,当色拉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_需要的时间短,_______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4.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水和色拉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水和色拉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训1: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设计有两种方案:一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另一种方法是让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物质吸热的能力。
2.实验方法: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来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体现了转换法;而控制质量、加热器等其他条件相同,只改变物质的种类进行研究,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过程的设计
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导学号79002025】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小聪认为:
(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
应改为:。
(2)步骤C,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使水和煤油。
(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
实验过程的评估
2.【2015·苏州】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导学号79002026】
(第2题图)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填“A”或“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得出结论。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
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实验综合
3.【中考·扬州】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导学号79002027】
(第3题图)
(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
(2)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填“沙子”或“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
4.【2016·聊城】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导学号79002028】
(第4题图)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甲和乙两种液体,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通过比较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加热时间0 1 2 3 4
甲的温度/℃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10 18 26 34 42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答案
专训1
1.(1)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装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
(2)吸收相同的热量
(3)温度升高的度数(或温度变化量)
2.(1)A;确保使用外焰加热
(2)升高的温度
(3)确保在相等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
点拨:(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图中的A部分,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的B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
(3)由图乙所示实验可知,实验用同一烧杯用“水浴法”对水与煤油同时加热,该方案避免了两次加热,且用同一热源加热可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3.(1)沙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使沙子受热均匀
(2)水;水蒸气液化放热
点拨:(1)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使沙子能够均匀受热。
(2)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的小水珠是由于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在液化时要放热,所以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
4.(1)相同(2)加热时间(3)甲
点拨:(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所以实验中要控制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2)加热时使用了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通过比较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加热时间相同时,甲液体温度变化小,乙液体温度变化大,所以甲物质的吸热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