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合集下载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06
目录
•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 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 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诊断 •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温室白粉虱的危害
对作物生长的危害
01
02
03
叶片退绿
白粉虱大量繁殖,吸取植 物汁液,叶片退绿,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设施农业中的白粉虱问题较为常见,由 于设施内部环境较为封闭,容易造成白 粉虱的大量繁殖和传播。
3. 化学防治:使用针对白粉虱的专用杀 虫剂,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产品以 避免产生抗药性。
2.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寄生蜂等,以 减少白粉虱的数量。
防治技巧
1. 定期检查:对设施内部定期进行检查 ,发现白粉虱及时采取措施。
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04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避免与白粉虱发生严重的作物轮作,如番茄、辣 椒等。
清除残株
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和杂草,减 少虫源。
培育无虫苗
在育苗时,采取网室隔离或用无虫苗进行移栽, 防止白粉虱侵入。
物理防治
1 2
黄板诱杀
在温室设置黄板,吸引白粉虱成虫并粘住,减少 虫口密度。
案例三:南方温室水果的白粉虱防治技巧
在南方,温室水果种 植是当地农民的重要 产业,白粉虱对温室 水果的生长和品质造 成很大影响。
防治技巧
1. 物理防治:使用黄 色板诱杀白粉虱成虫 ,减少其繁殖和传播 。
2. 生物防治:引入天 敌如寄生蜂等,以减 少白粉虱的数量。

综合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发生的几点建议

综合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发生的几点建议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大棚蔬菜白粉虱为温室害虫,俗称小白蛾子,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北方地区大棚种植中常见,极难防治。

白粉虱具多食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等等112个科653种植物,常导致作物叶片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危害大棚蔬菜的生长,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往往会给农户们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白粉虱白粉虱个体很小,但繁殖能力强,发育速度快,群体数量庞大,北方大棚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群聚为害,往往同一植株上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叉分布,分别为:成虫、新产绿卵、变黑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北方大棚与露地蔬菜生产常常紧密衔接,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二、白粉虱综合防治建议1、农业防治①培育无虫苗培育无虫苗是防治白粉虱的关键措施,要把好育苗关,育苗和棚室生产应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在育苗地设置24-30目的防虫纱网,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在通风口处增设网纱,控制外来虫源,防止外界成虫进入苗床。

②清洁虫源大棚可以挂防虫网杜绝蔬菜大棚外部虫源;白粉虱老龄若虫多散布于蔬菜下部叶片,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有虫的老叶和打下的残枝、腋芽、叶片等一起带出田外处理,深埋或焚毁以减少虫源;清除棚室周围杂草、各种植物及其残体也是减少虫源的一种手段;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的茎叶、残枝,或高温发酵沤肥或焚毁以削减种群数量。

③合理安排茬口调整生产茬口,尽量避免黄瓜、茄子、菜豆、辣椒、番茄等先后混栽,实行非喜食寄主蔬菜轮作是切断白粉虱发生的有效措施,提倡棚内轮作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韭菜、生菜、蒜黄、菠菜等耐低温蔬菜,下茬再种植黄瓜、番茄油菜等。

④高温熏棚夏季休棚后或育苗前密闭棚室,利用高温熏棚灭杀白粉虱,彻底熏杀残余虫源。

闭棚后使棚室内温度达60℃左右,用22%的灭蚜灵烟雾剂0.25kg/667m2或用蚜虱净0.5kg/667m2熏棚,白天高温熏蒸效果远远好于夜间,隔3~5天重复熏蒸l次,以杀灭不断孵化出的白粉虱。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大棚白粉虱为温室害虫,主要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等100多种蔬菜和花卉。

该病的发生,常常导致作物叶片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棚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生活习性大棚白粉虱在北方温室内繁殖为害,无滞育和休眠现象。

繁殖适温为18~21℃,发育历期:18℃31.5天,24℃24.7天,27℃22.8天。

各虫态发育历期:24℃卵期7天,一龄5天,二龄2天,三龄3天,伪蛹8天。

在温室生产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

成虫羽化后1—3天交配产卵。

平均每雌产卵142.5粒。

也可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

成虫有趋嫩性,在寄生植物打顶以前,成虫随植株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

因此,各虫态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成虫、新产绿卵、变黑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

卵以卵柄?钠?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

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

据观察,大棚白粉虱可通过风口近距离随季节气温变化往返迁移。

冬季在温室作物上繁殖为害,春季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进入露地,深秋少量成虫经风口飞回温室。

种群数量由春到秋持续发展,夏季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秋季达数量高峰。

冬季温室持续生产瓜果类喜温蔬菜,春末夏初即形成为害高峰。

由于北方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白粉虱周年发生,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清除虫源和培育无虫苗非常重要。

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据此进行诱集防治。

主要天敌近20种。

草蛉类为最主要捕食性天敌,其次是微小花蝽和东亚小花蝽。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中棒蚜小棒和丽蚜小蜂。

主要寄生菌为玫瑰色拟青霉和蜡蚧轮枝菌。

发生规律大棚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

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巧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各国在温室 白粉虱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
联合开展科研
共同开展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研 究和开发,提高全球防治水平。
共同制定防治标准
制定全球通用的温室白粉虱防治标 准,规范各国防治工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防治需要,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
04
温室白粉虱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 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温室白 粉虱的数量和危害。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光、热、颜色等物理 因素诱捕或驱避温室白粉 虱。
化学防治技术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低 残留的化学农药,减少对 环境和作物的污染。
生物防治
天敌利用
保护和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 等,利用天敌控制白粉虱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阿维菌素 等,对白粉虱进行防治。
寄生蜂防治
利用寄生蜂如桨角蚜小蜂等防治白粉 虱。
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
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相结合,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以提高 防治效果。
03
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温室白粉虱一生经过卵、若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产卵量 大,孵化出的若虫会蜕皮变成蛹 ,最终羽化为成虫。
越冬
温室白粉虱在温室内不能越冬, 需要依靠露地蔬菜上的虫源进行 补充。
温室白粉虱的传播途径
人为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以通过花卉、蔬菜等植物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 播。
自然传播
温室白粉虱也可以通过风力、气流等自然因素进行传播。
0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概述•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识别•温室白粉虱的预防和控制目•温室白粉虱的综合治理策略•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展望录生活史形态特征温室白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经济影响030201温室白粉虱的危害及影响分布范围:温室白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在温室和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环境中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温室白粉虱可通过气流、水流、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传播。

此外,随着农产品和花卉的调运,温室白粉虱也可实现远距离传播。

了解以上关于温室白粉虱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温室白粉虱的分布和传播途径体型微小色彩特征翅膀特征繁殖力强白粉虱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会导致植物叶片黄化、萎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喜食植物汁液喜温暖环境黄色粘虫板诱捕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可以利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捕监测。

视觉检查定期检查植物叶片的背面,白粉虱多在此处栖息。

注意叶片是否有黄化、萎蔫等现象,这可能是白粉虱为害的迹象。

电子监测设备使用专业的电子昆虫监测设备,能更准确地检测和记录白粉虱的数量。

温室管理隔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预防措施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喷药时机安全使用农药合理选择农药化学防治引入白粉虱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有效控制白粉虱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调控天敌引入环境调控1 2 3选用抗病品种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农业措施整合防治策略现有防治技术的评价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03生态工程01基因编辑技术02新型生物农药未来防治技术的研究方向农民培训政策支持科研与生产企业合作示范项目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怎样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1)农业防治。

提倡温室内轮作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生菜、菠菜、韭菜等耐低温蔬菜;育苗室与温室分开,育苗室在育苗前进行熏烟,铲除杂草,并用尼龙纱密封通风口;避免温室内黄瓜、番茄、菜豆等蔬菜混栽;摘除带虫老叶。

(2)物理防治。

在大棚内放置若干块涂有机油的黄板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草蛉或丽蚜小蜂。

(4)药剂防治。

可用25%的扑虱灵1000-1500倍液、20%的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25%的灭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白粉虱成虫、卵和若虫均有效,对天敌丽蚜小蜂也较安全。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何防治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何防治

THANKS
感谢观看
产量变化
比较防治前后的产量变化,以评估防治措施对番茄产 量的影响。
综合评估防治效果
结合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和产量变化,对大棚番茄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
考虑其他因素:在评估防治效果时,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防治成本、农药残留等 ,以便全面评估防治措施的优劣。
调整防治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优化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
细菌农药
使用细菌农药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可以有效地防治 白粉虱。这些细菌农药对白粉虱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不 会对蔬菜产生污染。
病毒农药
使用病毒农药可以干扰白粉虱的繁殖过程,从而控制白粉虱 的数量。这些病毒农药对白粉虱具有专一性,不会对其他生 物产生影响。
2
黄板可以吸引并捕捉大量的白粉虱成虫,有效降 低其繁低,对环境 无害。
使用黑光灯诱杀
黑光灯利用白粉虱等害虫对特定 波长的光有趋性的特点设计。
黑光灯可以吸引并捕捉大量的白 粉虱成虫,有效降低其繁殖数量

黑光灯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在 夜间使用,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棚番茄白粉虱如 何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措施 • 化学防治措施 • 防治效果评估
01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白粉虱的虫 源。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杂草和枯叶,减少白粉虱的栖息地 。
选用抗虫品种
选择对白粉虱抗性较强的番茄品种。
及时修剪
03
及时修剪可以去除病枝、弱枝,有利于植物生长和防止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影响产量和质量
温室白粉虱为害严重时, 可导致植物产量降低、品 质下降。
温室白粉虱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随气流、风力等自然因 素进行传播。
介体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被其他昆虫、鸟类等动 物携带传播。
人为传播
温室白粉虱可附着在植物、工具、衣 物等物品上,随人及物品的移动而传 播。
02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选择高效药剂
选用对白粉虱有特效的药剂,如吡虫 啉、噻虫嗪等。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白粉 虱产生抗药性。
安全使用农药
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确保人员安全。
注意农药残留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04
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的评估
评估指标
防治效果评估的指标包括白粉虱 的数量减少率、虫害发生率、作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
选择对白粉虱具有较强 抗性的品种,减少白粉
虱的危害。
轮作换茬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同 科蔬菜连作,降低白粉
虱的种群密度。
清除残株
及时清理温室内枯枝落 叶和杂草,减少白粉虱
的寄主植物。
培育无虫苗
在温室通风口设置防虫 网,防止白粉虱进入,
培育无虫苗。
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
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较强趋性 的特点,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物受害率等。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虫害情况,计 算各项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估防治 效果。
评估周期
评估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 般可在防治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 评估,以便及时了解防治效果的变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和草莓受害最重。

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病规律煤污病,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生长衰弱甚至萎死亡,还可传播某些植物病毒病。

一般减产10%-30%,白粉虱已成为保护地瓜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对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1为害状况
白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番茄、辣椒、茄子、刀豆、豇豆、豌豆及野生蔬菜如蒲公英等。

1.1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喜欢群聚于寄主植物幼嫩背面,随着植株的生长而不断追食顶部嫩叶并在上面产卵。

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导致温室蔬菜减产或绝产。

1.2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寄主植物上分泌蜜露,堆积于叶面和果实上,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1.3传播病毒病。

由于白粉虱活动的密集性,还会引发病毒病的传播。

该虫发生程度与种植的作物有关,在黄瓜、菜豆上种群密度极大,而在油菜、菠菜、韭菜上种群数量难以发展。

由于该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形体小易于隐藏,给防治造成很大难度。

2发生规律
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白粉虱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雌性。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逐步发展到高峰。

2.1成虫。

形体小,淡黄色,雌虫体长1-2 mm,翅展2-2.3 mm;雄虫体长0.8-1 mm,翅展1.7-2mm。

翅膜质覆盖白色蜡粉。

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物的生长不断在顶部嫩叶产卵。

2.2卵。

长0.22 -0.26 mm,最宽处0.06-0.09 mm,卵有柄,柄长0.03 mm。

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2.3若虫。

椭圆形,扁平,长0.52 mm,体缘及体背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刺,两根尾须长。

其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固定在叶片背面为害作物。

2.4蛹。

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不透明,体长0.7-0.8 mm,体厚0.18 mm,体背有蜡丝5对-8对,体背有10对蜡翅。

3防治方法
白粉虱在春季和初夏由温室传播扩散至露地蔬菜,秋季和初冬则返回温室越冬。

针对其迁入和迁出虫源地的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增强防治效果。

3.1农业措施防治。

3.1.1重发生区提倡温室冬春茬栽培芹菜、韭菜、韭黄、油菜等耐低温而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适当减少黄瓜、番茄种植。

3.1.2培育“无虫苗”(又称“清洁苗”),把育苗床与生产温室分隔开,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株,彻底熏杀残余虫口,在温室通风口张挂防虫网,控制外来虫源。

田间作业时,结合整枝打权,摘除被害枯黄的下部叶片并加以处理,有预防和治虫作用。

3.1.3温室、大棚附近避免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3.1.4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以免为白粉虱的大发生提供环境条件。

3.2物理防治。

白粉虱有强烈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用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m的长条,漆成橙黄色,上涂1层黏油(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

悬挂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同处,密度为30-40块/667?o,7-10天涂抹1次黏油。

也可用黄色扑虫板,苗期和定植期开始使用,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初期数量,而且可以保护天敌。

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没有污染,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可以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

3.3药剂防治。

由于白粉虱世代重叠,同一作物上存在各种虫态,必须连续几次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喷药应在白粉虱发生初期进行,防治白粉虱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主要有噻虫嗪(阿克泰)、烯啶虫胺、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噻嗪酮、联苯菊酯等杀虫剂。

这些农药对白粉虱都有效,提倡轮换用药。

①25%扑虱灵乳油1000-2000倍液,浓度可根据虫口密度适当掌握。

虫量过大时可以采用1000倍液加入少量菊酯类农药混用,早期喷洒1-2次即可有效控制白粉虱。

扑虱灵对卵和若虫有特效,但对成虫基本无效。

②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可杀死成虫、若虫、蛹,但对虫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将扑虱灵与天王星混用,可以收到全面的杀灭效果。

③用3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克(有效成分)/亩,持效期可达30天。

④25%灭螨锰乳油(又名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对成虫、卵、若虫均有效。

3.4生物防治。

①在白粉虱发生初期释放丽蚜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当白粉虱成虫密度在
0.5头/株以下时,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为害。

每隔2周1次,共3次。

②人工释放草蛉。

在白粉虱发生初期的3-4个月内,释放草蛉10头/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