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合集下载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式,其中陌生化运用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语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使用那些普通人不常使用或陌生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些陌生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可能是已经存在的语言中的罕见或生僻的部分,也可能是诗人自创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脱常规、神秘而深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诗歌内容的深思和联想。

在现代诗歌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诗歌中,如自由诗、象征诗、抽象诗等等。

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让诗歌更富有个性和创造力。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诗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脱离日常生活的限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世界。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将他们带入到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诗意之中。

另外,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某些情感和体验可能很难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用一种奇特而又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朦胧感。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追求一种模糊而深邃的美感,而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美感的追求。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将诗歌转化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美的享受。

当然,在使用陌生化语言时,诗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陌生化语言的使用应该符合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以避免过度刻意和造作的感觉。

其次,诗人需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可读性,要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7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冯至把“寂寞 ”形象化为“蛇 ”;北岛把“不可触摸 ”的“抽 象时间”变成了可见可闻可感会枯萎的玫瑰,这是具象化的物品。 在方法上,陌生化 经常运用通感、比喻、 拟人等手法 来使原有 的诗歌意象变形,从而使 事物变得新奇,充满诗意。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 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 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 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
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
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
孤素独标!
10
11
8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 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 困惑。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
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
抱起昆仑的落日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难再成为山
9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
我很难再成为水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Fra bibliotek舞 5厅》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 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 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 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 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 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 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 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 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诗歌语言陌生化1:引言1.1 背景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常常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而,有些诗歌作品使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陌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定义和特征2.1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诗歌语言陌生化指的是诗歌作品中使用了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使读者在理解诗歌意境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陌生。

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征诗歌语言陌生化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罕见的词汇和古老的词语;- 创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打破常规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引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和句子。

3: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3.1 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有些诗人希望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以突出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2 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陌生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3.3 跳脱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诗人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和限制,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4: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影响4.1 阅读困难陌生化的语言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

4.2 情感交流的障碍陌生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降低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3 文化背景的限制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和体系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可能存在困难。

5: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供参考:- 诗歌作品《陌生的语言》-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案例分析6:法律名词及注释1:陌生化的语言: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

2:诗歌意境: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抽象概念或思想等。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此时,写乐景更见其哀,而写哀景反见其喜了,情与景在格调上是相悖的,故而此消彼长。

陌生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陌生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语 言 研 究
陌生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肖婷
( 西安 外 国语大 学 , 西西 安 7 0 2 ) 陕 1 18
摘 要 : 为一 种独 特 的 艺术形 式 。 词 最基 本 的 美学 特征 便 是 作 诗
爆炸 似 的。诗 歌 的音响 很好 地强 化 了老虎令 人 生畏 的狂暴 形 象 。
通过增加推理的难度,从而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来延长审美享受
的 过程 和对 文字 意蕴 的深 入理解 。
形式 , 达到 应有 的 交 际效度 而进 行 的 变通 。” 为 这种 译法 不 同于 普 通 的 “ 意 式 ” 译 , 强 调 的是 运 用与 原 作 相似 的 形 式 以取 得 与 译 翻 它 原 作类 似 的艺术 效 果 。具体 可 分为 如下 四 类 :模 仿 原文 的语 音特 点 ; 仿 原文 的造词 法 ; 仿 原 文 的句 式特 点 ; 仿 原 文 的篇 章 组 模 模 模
代表 。
的表现方式. 然后提出了类比式翻译策略 。
l 陌生化理论简介
“ 陌生化” 最早由俄 国诗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他著名 的论文《 作
为艺 术 的技巧 》 中首次 提 出 。所谓 “ 陌生化 ”是 指把 人们 大 都切 近 , 的和 熟悉 的事 物 故意 描 写成 生疏 的和 陌 生 的 , 人 第一 次见 到 。 仿佛 给 人 以新奇 感 ;把 普 通的 合乎 常规 的 语言 加工 成扭 曲 的不 合常 规 的具 有阻拒 性 的语 言 。 通过 艺术 家对描 写对 象进 行加 工 和处理 , 使 本 来 熟悉 的对 象变 得 陌生 起来 。使 读 者在 欣 赏过程 中感受 到 艺术 的新颖 别致 。什 克洛 夫斯基 。( 参见 张冰 ,0 017 什氏 的“ 20 :8 ) 陌生化 ” 别 强调事 物 的虚 特 质 感 和新 鲜 感 , 写 事物 时 , 在描 通过 错 位 或变 化 视 角 , 意使 熟 悉 故 的事物 变得 陌生 , 以此来吸 引入 的注意 。 调艺 术 的具体 形式 是 并 强

【诗歌 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诗歌 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诗歌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诗歌鉴赏】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美丽清江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反感诗歌语言陌生化

反感诗歌语言陌生化

反感诗歌语言陌生化1979年,笔者在学习中华古体诗歌的基础上,想探索一种比格律诗容量更大,表达更充分,语言更新颖的新体诗歌,于是提出“十六行诗”理论,尤其重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探索。

因为诗歌,是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最忌“熟”“俗”。

“熟”“俗”是诗歌同质化的特质,是平庸作品的明显标志。

而“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精神的闪光剂,它能增加诗歌本身的骨质硬度和光芒。

要避免“熟”“俗”,就要注重提炼语言,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白石诗话》)并总结出“词语的反常搭配”“词语的异类并举”“语义(或语境)上下对抗”等方法,后经过修改打磨,作为诗歌创新方法写进《诗歌创作入门》讲义;作为歌词创新方法写进《歌词创作概论》教材,作为写作创新方法引进《写作学教程》《创意写作学》等课程,读者纷纷**,掀起了“诗歌(歌词)语言陌生化探索的浪潮”。

1、词语的反常搭配遣词造句,不按常规进行,而出人意料地将一些不合搭配习惯的词语偏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达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

如尹骞《朝天门》中的“石梯走不完岁月的坎坷/滑竿抬不尽轿夫的艰辛”;王珂《我是你一生的思恋》中的“无论时光牵出多少白发”,“无论脸庞染进多少夕阳”;邓成彬《天下中国人》中的“黄皮肤是张通行证/黑眼睛是张介绍信”;才干《甜甜的歌谣》中的“你(葡萄)是一串串甜甜的歌谣”等等便是。

其中“石梯——走坎坷,滑竿——抬艰辛,时光——牵白发,脸庞——染夕阳,皮肤——通行证,眼睛——介绍信,葡萄——是歌谣”等等都是词语间的反常搭配,让人耳目一新,拍案称奇,取得了别具匠心的艺术效果。

2、词语的异类并举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前后多个格式、色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句子中,将多个意义不同的词语并举,也能获得“创新”(陌生化)的效果。

如王希异《老巷》中的四句“捧一块秦砖,捧一部传奇/读一片汉瓦,读一页华章/品一盏绿茶,品一份淡泊/沐一轮斜阳,沐一身清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诗歌的陌生化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即采用改变、违反日常语法的特殊构造方式,即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

这样使读者感到“陌生”,产生“新”的感受,而且这样的文学的语言更有情趣,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陌生化”,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助于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的。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者在阅读中就已经感觉到凄冷、不愉悦的情感。

这上感觉恰恰是词人通过这独一无二的叠字形式传达给读者的。

为此,读者会想,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这时,远离丈夫的李清照,现在找不到生存的依靠与希望。

因此,诗歌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孤独、寂寞、痛苦、伤感萦绕在词人的心头,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此,词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

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不符合语法规则。

而诗人这样写,就使诗歌语言“陌生化”了,虽不可理喻,但富有审美趣味,产生了“无理而妙”的效果。

又如,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诗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意韵也减少了。

就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同样感受到诗人所表现的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比“规范”后更有情趣,更引人想象,引人思考。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