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以《诗八首》为例

合集下载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

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

”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

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节自《诗八首(之一)》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

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

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

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

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

浅论穆旦《诗八首》的现代性和“西化”特征

浅论穆旦《诗八首》的现代性和“西化”特征

浅论穆旦《诗八首》的现代性和“西化”特征作者:杨锐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3期摘要:穆旦的诗歌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中最具现代性、最“西化”的。

穆旦诗歌的长处在于其善于把控住作者的现实感受,进而以之为基础对生命和自我存在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的《诗八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西化”、现实性、中国性。

关键词:穆旦;《诗八首》;现代性;西化《诗八首》是穆旦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一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西化”、现实性、中国性在穆旦诗歌中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现代新诗从产生之日起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冲破古代诗歌的藩篱,这层藩篱首先是语言上的,其次是精神上的,只有在两个各方面都取得突破,中国的新诗才能真正地现代化起来。

因此无论是胡适在《尝试集》中的“平白如水”还是穆木天、李金发等象征诗人的“晦涩艰深”,都代表着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努力。

穆旦的《诗八首》中这种努力更是无处不在。

在语言的表述上,如,“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这些诗句采取了打破常规的表述方式,无论在句式的安排上还是在词语的选择上皆是如此。

作者刻意经营这些句子无非是想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里所谓的“陌生”即“能指”和“所指”发生断裂。

当读者看到“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暂时的你”或者“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的时候,这种不同于常规的表述便会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深入了解作者隐藏在字词背后的意蕴。

在精神层面上,从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爱情就是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讨论爱情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

穆旦的《诗八首》同样是讨论爱情,但他却开辟出了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

在大多数古典的爱情作品中,“终成眷属”似乎就是爱情的终点,才子佳人、王子公主从此在一起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完美爱情的认识。

解读穆旦《诗八首》

解读穆旦《诗八首》

这里所要解读的《诗八首》,是诗人穆旦(1918-1977)的一篇很有名的经典性的作品,写于1942年2月。

那时,他是24岁,刚刚毕业不久的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

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辩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

穆旦的诗有明显的深刻的时代感情,但多数的诗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时代,而是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和内层思想感情的开掘,并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的感情密度大,方法的独特新颖和理性成分的介入,再加上他运用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深厚的新奇、锋利和涩重,同时也带来了读者接受上极大的陌生感。

即使他写爱情的题材的诗时,也是如此。

他的著名的《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八首》是属于中国传统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

但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爱情诗的感情的缠绵与热烈,也没有太多的顾恋与相思的描写。

他以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清醒的智性,使他对于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作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

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沉,也很冷峻。

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

第一首,写爱在逐渐走向的成熟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烈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我”所爱的“你”,和“我”一样,都应该有爱的成熟的年代时那种情感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有由于被爱的少女在理性控制之下情绪的冷静,这样就造成两个人之间情感的陌生。

这样,虽然“我为你点燃”了我的爱,可是它在尚未达到同样境地的“你”的眼睛里,这“爱”,却是那么的可怕:“你”就如同看见这是一场“火灾”,而“你”却看不见一个真实的“我”的爱的真诚的“燃烧”。

从穆旦诗八章提炼主题写作文

从穆旦诗八章提炼主题写作文

从穆旦诗八章提炼主题写作文《诗八章》是一组现代诗,一共有八章,此处为第一章。

作者为现代诗人穆旦,穆旦本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他出自书香门第,接受了最顶尖的中西教育,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表兄。

他是风靡40年代诗坛的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若要试图读懂《诗八章》,则不可不了解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的艺术主张,通俗来讲就是坚持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诗歌流派,他们主张诗歌要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拒绝功利性的文学,也拒绝浮华虚无的矫饰,他们热衷于探究生命的本真。

九叶诗派其余的代表诗人有郑敏,陈敬容,王辛笛等。

我们来读《诗八章》其一。

显而易见,这是一首爱情诗,在古代,诗人有借情诗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传统。

但这首诗会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这是首情诗,讲的是爱情,也是生命。

这正契合了九叶诗派的主张。

首先,穆旦选取了一个“火灾”的意象来类比爱情。

这个意象选得好,火灾首先会给人一种感知与想象上的双重冲击。

火象征着光和热,象征着青春勃发和激情四射,但同时也意味着灾难和毁灭。

这与爱情这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很是相似,就如同马尔克斯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将爱情比作肆虐的霍乱疾病,会遗传,会传染,会致人死亡,但也会退热痊愈。

也许你瞬间会觉得惊悚,但转瞬便会认同这种绝妙的比喻。

“你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邂逅了爱情,而且是浓烈到像火灾一样随时会喷发的爱情。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爱情的浓烈往往让人眩晕,以致人们常常沦陷在爱情的氛围中而忘记了人的存在,你只记得爱情降临时心中的那股燃烧着的喜悦,但却看不到那个为你点燃的那颗心。

青春年少时,人们在意的,往往是爱情本身,而不是爱人个体。

“哎,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是的,这就是青春的本质,每个人生命的必经之地,每个人都免不了邂逅那一场火灾,但未必每个人都有智慧在火灾中保全自身。

两个人相爱了,爱得死去活来,百转千回,燃烧的是他们的青春气息,是他们旺盛的荷尔蒙,而不是他们沉淀下来的那颗最本真的心。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

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

”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

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节自《诗八首(之一)》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

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

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

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

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

细读穆旦诗八首——以“新批评角度”解读

细读穆旦诗八首——以“新批评角度”解读

细读穆旦诗八首——以“新批评角度”解读穆旦(1887-1934),原名陆增祥,字梅叟,号穆旦,江苏武进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诗作风格独特,诗风清新淡泊,充满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哲思,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新批评角度”来解读穆旦的八首诗。

一、《夜行》夜色满城寂无声,地上萧条树影成。

星辰各自东归去,唯我夜行客独行。

此诗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穆旦通过写夜行的境况,展现了自己一个晚上归来的深深感触。

这首诗从文字上不难看出其作者的技艺之高,不仅采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方式,句式也别具一格,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同时,这首诗还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特点,诗人的孤独、冷落的感觉贯穿全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二、《秋日游》窗外一雨蝉声急,心中却婆娑搜动。

临江水至百岁桥,百岁桥边老将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情感感受,又以诗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读者置身其中。

通过描述窗外的雨声以及临江的情景,揭示出诗人对过去的思念。

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岁月和光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思辨思考,让人在婆娑不定中产生深深思绪。

三、《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表达了对凉州地区的沉痛感叹。

穆旦运用了隐喻手法,把羌笛和杨柳联系起来,意在表达凉州被侵略的苦痛。

诗人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凉州孤城的苍凉之感紧密结合,展现出作者的悲痛之情。

整首诗体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注。

四、《江亭夜泊》月青江水万家灯,无言谁诉愁思情。

风韵耳中马吼远,阶前自有笛声成。

此诗通过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白。

在描写江亭夜景的同时,诗人的情感经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阁楼上吹来笛声,带来了一种优美的时空感。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江亭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

五、《雨窗》一夜霜天欺别后,风雨如晦月如钩。

何人借得吴钩好?空教画颜重不收。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作者:罗云东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41-01 1.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

1.1.1能整体感知诗歌,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1.1.2能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1.1.3能体会诗歌语言"陌生化"效果。

3.2过程与方法。

以下方法的综合运用:诵读、讨论、写作。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直面现实人生,诗意地生活。

2.教学重难点2.1体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2.2创制“陌生化”的诗句。

2.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过程4.1导入。

从窗外采摘一片叶子,让学生填空:这是一片()的叶子。

(学生的答案多半是"绿色""翠绿""充满生机"等词汇)师答:这是一片绝望的/悲愤的叶子(因为它3被采摘了)。

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上面鉴赏穆旦的《春》。

4.2文题初步感知。

4.2.1以20世纪10年代(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歌)、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片段)为例,让学生初步明白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19世纪10年代(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世纪20年代代表作: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9世纪30年代代表作: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9世纪40年代: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4.2.2请自由朗读一遍诗歌,画出诗歌中你认为不合情理、不好理解的一些地方,并谈一谈它为什么不合情理。

穆旦诗八首读后感

穆旦诗八首读后感

穆旦诗八首读后感穆旦,北魏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著称,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穆旦诗八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阅读这八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穆旦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首先,穆旦诗八首的语言清新淡雅,富有韵味。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

在《题春江》一诗中,他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里,穆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春江的壮阔和明月的皎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江之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而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他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穆旦的诗歌语言清新淡雅,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其次,穆旦诗八首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在《题春江》中,穆旦通过描绘春江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里,穆旦通过对春江和明月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而在《过故人庄》中,他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深刻而动人。

穆旦的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最后,穆旦诗八首的情感真挚,富有温暖和力量。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思念和珍视。

在《过故人庄》中,他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里,穆旦通过对故人庄园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而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穆旦的诗歌情感真挚,富有温暖和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