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式,其中陌生化运用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语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使用那些普通人不常使用或陌生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些陌生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可能是已经存在的语言中的罕见或生僻的部分,也可能是诗人自创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脱常规、神秘而深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诗歌内容的深思和联想。
在现代诗歌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诗歌中,如自由诗、象征诗、抽象诗等等。
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让诗歌更富有个性和创造力。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诗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脱离日常生活的限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世界。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将他们带入到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诗意之中。
另外,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某些情感和体验可能很难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用一种奇特而又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朦胧感。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追求一种模糊而深邃的美感,而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美感的追求。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将诗歌转化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美的享受。
当然,在使用陌生化语言时,诗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陌生化语言的使用应该符合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以避免过度刻意和造作的感觉。
其次,诗人需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可读性,要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现代诗歌的陌生化作者:吴昕孺 2011-06-09 08:58 星期四晴很多人喜欢诗歌,尤其是年轻人,又尤其是青年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或短或长的抄诗、写诗的经历。
由此,很多人认为,诗歌是青春的产物,是属于年轻人的东西。
这个观点看怎么去理解,从诗歌的魅力来看,她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那是对的。
但从诗歌创作来说,仅有青春是不够的,诗歌创作更需要生活的积淀,更需要深刻的观察与感悟,更需要人生智慧。
和青春一样,青春期的诗歌往往也是青涩的,但这时候产量特别多。
我进入大学那年开始写诗歌(1985),狂热得像个疯子。
我读的是政治系,上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课的时候,我全在读诗、写诗。
课余就更不用说,简直是削尖脑袋往诗歌里钻。
每天都写诗,一个老师笑我“把诗当日记写”,但我因此而赢得了这个老师的赏识。
因为我的执著与狂热,也唤醒了他青年时曾经有过的对诗歌的激情。
后来,他虽然并未走进诗人的行列,但直到现在,我们师徒隔三差五地,总要来那么一次“痛饮酒,熟读《离骚》”的活动。
但诗歌不能总是青春的排泄物。
诗歌对于青春同样是双刃剑,一方面,通过诗歌的调养与发泄,青春可以变得更亮丽、更健康,生理上的排泄有排毒养颜的作用,有利于肠胃功能,心理上的排泄毫不亚于此,它清扫人的消极情绪,让人得到安慰和调整。
可另一方面,如果排泄过分,变成拉稀,那就成了急性肠胃炎,人就会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唉声叹气,一副像林黛玉那样病恹恹的样子。
有些青春期的女生,过于耽溺诗歌,多愁善感,弱不禁风,我们说她害了“诗歌综合症”,和生理上的肠胃疾病症状大约相似。
由于很多人只在青春时喜欢过诗歌,他们脑海中有关诗歌的印象全是青春的、张扬的、罗曼谛克的,甚至是神经兮兮的。
他们对诗歌并没有全面的、完整的、真正的了解,他们还不知道诗歌的本来面目,他们并没完全懂得诗歌的好处与妙处。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 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 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 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 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 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 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 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 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诗歌语言陌生化

诗歌语言陌生化诗歌语言陌生化1:引言1.1 背景在文学创作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常常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而,有些诗歌作品使用了陌生化的语言,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困惑和陌生。
本文将探讨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定义和特征2.1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诗歌语言陌生化指的是诗歌作品中使用了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使读者在理解诗歌意境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陌生。
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征诗歌语言陌生化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罕见的词汇和古老的词语;- 创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运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打破常规的语法和句法规则;- 引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语和句子。
3: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原因3.1 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有些诗人希望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以突出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2 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陌生化的语言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隐含意义和情感,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3.3 跳脱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诗人可以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和限制,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4: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影响4.1 阅读困难陌生化的语言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
4.2 情感交流的障碍陌生化的语言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降低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4.3 文化背景的限制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和体系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可能存在困难。
5: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供参考:- 诗歌作品《陌生的语言》-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案例分析6:法律名词及注释1:陌生化的语言: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晦涩难懂、陌生或不常见的语言。
2:诗歌意境: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抽象概念或思想等。
浅析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

汉语广角·修辞长廊诗歌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更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力的文体。
诗歌的跳跃性、联想性和多义性充分体现了语言变换无穷的能力。
“童话诗人”顾城语言善于偏离常规,形成陌生的意象和意蕴,本文试图从“语言陌生化”的视角去感悟顾城诗歌的语言魅力所在。
一、陌生化的含义“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学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艺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因此,陌生化手法强调的是偏离常规常识,对普遍事物的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
“语言的陌生化”则是建立在“陌生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打破言语表达的常规方式,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阻碍。
语言陌生化能够冲击人们惯有的认知角度和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和体验感。
二、顾城诗歌的语言陌生化(一)超常搭配超常搭配,是指超出常规的语言规则去组织搭配词语的语言现象。
超常搭配不是一种错误的言语现象,而是一种显示语言创新力的手段。
顾城创作诗歌往往喜欢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则,不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位序排列词句,从而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比如,《雨行》诗里,在顾城看来,尽管天空在下雨,但冲刷的雨水是洗不干净乌云的。
顾城将主语转变成云,关注点聚焦到“云”,隐藏主体“雨水”,创作出“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这样的诗句,新颖的视角结合词语的非常规搭配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感。
再比如《雪人》一诗,语义本是“我在你门前堆起一个雪人,笨拙的我等了你很久”,然而死板的、常规的表达毫无美感和新意。
顾城打破语言常规,他说“在你的门前/我堆起一个雪人/代表笨拙的我/把你久等”,地点状语置于句首,主语置后,洁白、纯真的人物形象顿时就跃然纸上。
(二)打破认知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的情味和意象,有时会故意打破惯常的认知,将没有关系的事物构建一定的逻辑联系,产生陌生的新奇感,这主要表现为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抽象化等。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应

l 7
感受 , 具有一个 天然 的优势 , 就是 自然 ,容易把握 预感 。缺点 是 ,E常性 、习惯化 ,使语 言缺乏陌生 l 性。 现在有很 多诗歌 带有一种传统的东西 、 统的 传 压力, 习以为常的词语经常会带着人们 走进 日常对
时间同样也有死 亡之 时
星 辰 也 会 如 花 开 花 落
诉 我们 :一种动作 , 如走路 , 一旦成为 习惯便成了
机械性的动作 , 为我们感觉到 ,
从而成为一种艺术。 ” 以 , ” 所 我们关 于它无话可
有 自己的特殊性 。诗歌语言则相反 , 文艺作 品中的
语 言是 日常语 言的诗 意化和艺术化 , 通过艺术手 法 扩充了语言的意义 ,使其具有丰 富的含蕴 。 陌生化要求文学语 言 能够让人们在语言本 身 , 或词语本 身上停 留。有停 留才有 玩味 ,才有意 味。
浅析诗歌语 言 的 “ 陌生化 "效应
李 海 荣
( 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 院 , 上 海 2 0 6 ) 华 002
摘
要 :“ 陌生化”是俄 国形式主义文论 家什克洛夫斯基提 出的一个概 念 ,“ 陌生化”要 求文学语 言
能 够让人 们在语 言本 身,或词语本 身上停 留。 陌生是对 习以为常的打破 ,在 日常状 态里我 们忽视 ,在 文
陌生化作为艺术手法是必要的 , 诗歌是 以语言
世 俄 国形式 主义 文评家 希克 洛夫斯 等 以为 文词最 易袭故蹈常 ,落套 刻板 ,故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 ,
或亦 日使文 者野 。 嘲先 生抓住 了陌生化的精髓 , ”
一
为其存在方式 的基础 , 离开语言诗歌作 品失去 了其
存 在 的根本理 由。 语言 的陌生化 的一个最突 出的效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引言新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新诗的阅读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趣,缺乏主动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新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近年来,一种名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阅读手法逐渐在新诗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影响。
一、“陌生化”手法的概念与特点1.1 “陌生化”手法的来源与定义“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舍洛夫(Viktor Shklovsky)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破坏艺术作品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的手法。
它通过改变作品的语言、结构、形式等多种方式,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熟悉,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1.2 “陌生化”手法的特点“陌生化”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破坏了文学作品中常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和困惑感;其次,它以改变语言和形式为手段,通过使作品中的表意和抒情变得难以捉摸和解读,激发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第三,它追求对常识和普遍概念的反思,使读者能够超越直观的认识,把握作品中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二、“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1 选用陌生的文本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文本作为教学素材,如形式独特、语言生涩、主题复杂等。
这些陌生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2.2 提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
通过选择新颖的题材,如科技、社会热点、人类命运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2.3 改变诗歌形式和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一些陌生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通过改变传统的韵律、格律和诗句的排列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202X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01
活着 死了; 死了 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02
什么是语言的“陌生化”?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快渴死的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如何营造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添加标题
01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1
2
01
02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孤素独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谢盼盼发布时间: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
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诗学的成熟标志,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它的审美标准是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
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一般我们认为,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但是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
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词语代替。
他指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陌生化常被运用在诗歌当中,并且诗歌因此而更加有魅力。
纵观中国古今诗史,都可以发现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上的实践屡屡取得了成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如唐代李商隐独一无二的缅邈绮丽的诗风或者同时代李贺堪称一绝的瑰奇绝艳的诗风,都可以看到陌生化的影子。
再如现代派九叶诗人也善于运用陌生化诗学理论,使得诗歌趣味无穷。
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施加暴力”,使其“扭曲”、“变形”、“反常化”,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本身在诗歌里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豁。
所以艺术语是一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配置,以表达为自身目的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以曲为贵、难以理解、使诗人变得笨嘴拙舌”的诗歌语言。
它是由“奇奇怪怪、不同凡俗的词汇和不同凡响的词的措置”所组成的语言。
简单一点来说,反常语言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新鲜的感受,让我们对诗歌不再陌生。
而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反常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诗歌文本中,反常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对常规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近代诗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有的人》为我们所熟悉,其中开头两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家喻户晓。
再如他的诗歌《海》中的“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
从这两首诗中,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琢磨得透:“死”跟“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不可能同时存在吧?而“马粪”于诗人来说,居然是“香”的?而且在那样邋遢的环境中,居然能睡得“又稳又甜”?诗人的这些诗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就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
而这种手法,叫做“悖论”。
所谓的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
却荒谬。
总之是指表述上的一种矛盾状态。
我们看到,在臧克家的诗歌中,悖论语言的运用,使得诗歌产生了很强的张力,无疑是一首极有力度的好诗。
这种诗歌语言不符合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习惯,使得读者一下子不习惯这种表达,不禁会在心理上引起注意,从而再次回味一番,这也就更能其中的深刻含义了。
这也是诗人创作出的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泰戈尔的一首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在第一节中,把生与死的距离和我与你的距离进行比较,反常化地突出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在第二节中,把我与你的距离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距离进行比较,突出后者,表达了恋人之间分离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在第三节中,把相爱无法在一起的距离与彼此思念却佯装不在乎进行了比较,宣扬了一种相爱却不能表露出来的痛苦。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最后一节,把一种相爱却不能表露出来的痛苦与用冷漠的心对待爱的人进行对比,表达了诗歌主题: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相爱之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这首诗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则是因为诗歌中表达的是永恒不变的美好的爱情主题,二则是诗歌优美的旋律,朗诵起来朗朗上口。
诗歌的每一节都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开头,二三句又是“不是……而是……”反复连用,我们自然而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沉重、伤感、强烈、痛惜的感情。
诗人反复吟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强调了情感的起伏。
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正是“陌生化”的体现。
从整首诗的词句看来,似乎没有奇特之处,但是由于整首诗的叙述方式和排列结构非同一般,因而造成了一种整体上的陌生化效果。
从接受美学方面来讲,它能使人们不断的品味,并且从中领悟那种只可以为不可言传的美学意蕴。
此外,有别于整体陌生化,词语的活用、妙用也可以带来陌生化效果,只不过是局部陌生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璀璨的一颗明珠,更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甚至有的诗歌是因为某个词的出彩而流芳千古。
例如王唯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北的塞外风光。
一“蓬”一“雁”,诗人以此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出汉塞,想胡草一样如胡天。
两个简单的意象倒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孤独与抑郁之情。
与前面的“单车”互相呼应。
接着作者走进大漠之后见到的壮丽景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站在茫茫大漠中,我们可以想象,充斥在我们眼前的只能是一片荒凉。
所以诗人说是“大漠”,而一“孤”字,又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又写了落日的“圆”,本来我们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落日总是给人一种很苍凉很惆怅的感觉,但是这里的落日,仅用了一“圆”字,就赋予了一种很和谐很亲切的气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话的艺术境界何其高超,而且,只可以为不可言传。
而这正是词语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
诗歌,富有十分活跃的创造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好的诗歌,不但像一针兴奋剂,能够给予人精神的力量,使之震动、惊奇,获得一种对生活的超常感受,而且能够长驻人们心里,久久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
而诗的艺术便是陌生化的艺术,好诗,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