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扬州慢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扬州慢优秀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工具,能够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个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的今天,扬州慢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运用到教案中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扬州慢,又称扬州绣花针法,是扬州地区传统工艺的一种。
它以扬州民间传统的绣花技巧为基础,融入了绘画、刺绣、剪纸等多种技艺,具有精细、细腻、独特的特点。
扬州慢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传神、细致入微,能够呈现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各种图案和形象。
扬州慢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使得它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教案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扬州慢优秀教案是将扬州慢文化元素运用到教学中的一种探索,通过扬州慢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
在扬州慢优秀教案中,教师可以根据扬州慢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例如使用绘画或刺绣的方式完成扬州慢艺术作品,或者通过观赏和欣赏扬州慢作品,了解扬州慢的历史和发展。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创作,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通过扬州慢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扬州慢艺术的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扬州慢优秀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化艺术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扬州慢文化资源,与学校、社区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扬州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4.2 《扬州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扬州慢》教学设计①《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情景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2《扬州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扬州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的悲情。
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导入同样是江南名城,当柳永路过杭州时,他书写了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描绘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杭州在柳永的笔下有声有色,有韵有味。
当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欣赏《扬州慢》。
二、预习反馈1.作家作品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写作背景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
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
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
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知识讲授任务一: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提示】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姜夔《扬州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姜夔《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 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于《扬州慢》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内容(20分钟)分段阐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手法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欣赏和朗读(15分钟)请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文学鉴赏(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 创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诗歌。
四、学生作业1. 完成创作练习,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2. 阅读并理解姜夔其他诗歌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姜夔的《扬州慢》展开,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的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做出进一步的提升。
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教学PPT、多媒体设备、诗歌鉴赏辅导材料、诗歌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扬州慢》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堂讲授(30分钟)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通过对《扬州慢》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XXX 的悲愤之情,感受到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深情。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通过多次诵读、跟读和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同时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XXX,冷月无声。
”的赏析通过讲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探究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堂练(15分钟)1.意象、修辞拓展训练通过课堂练,让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拓展和理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扬州城的特点可以用“空城”来概括,这可以从XXX的诗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和无声的“XXX”中看出。
在下阙中,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字是“惊”,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凉之感。
作者通过借用XXX之口来间接抒情。
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的繁华热闹。
但是,这种繁荣已经成为过去,原因是战争和流离失所的人民。
在进行重点词句赏析时,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扬州慢教学设计课题(省教育学会获奖)

《慢》教学设计省中学王晓鹏一、【教材依据】《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涵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扬州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扬州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扬州慢》教案学习目标1、挖掘本词悲怆凄凉情感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中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黍离之悲"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挖掘本词悲怆凄凉情感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中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黍离之悲”和家国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题解1.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
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纵有无数美景令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都抵不过扬州的月亮。
扬州月亮有多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令人生出多少如痴如醉的想象。
2.慢“慢"指慢曲。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三)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
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
“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
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
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
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
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今衰(实)空城→词人所见所闻
黍离之悲虚实结合
昔盛(虚)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
(词人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