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匝道设计

合集下载

快速路工程方案 (3)

快速路工程方案 (3)

快速路工程方案1. 引言快速路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快速、高效的交通流动通道,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快速路工程方案,包括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2. 规划设计快速路工程规划设计是快速路建设的基础,它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1 交通状况分析在进行规划设计前,需要对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交通量调查和交通流分析,确定快速路的需求和走向。

2.2 路线确定根据交通状况分析的结果,确定快速路的路线。

在路线确定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因素,以确保快速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3 设计标准根据快速路的等级和设计要求,确定快速路的设计标准,包括道路宽度、交叉口设置、匝道设计、桥梁隧道设计等。

2.4 施工图设计在规划设计完成后,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包括道路线形、标志标线、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等方面的设计。

3. 建设过程快速路的建设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土方开挖、路基填筑、路面铺设和设施安装等步骤。

3.1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地勘设计、土地征用、工程招标等。

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测量和设计,确定工程的施工方案和工期计划。

3.2 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是快速路建设的第一步,它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计划进行。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要注意土方的平整度和坡度控制。

3.3 路基填筑土方开挖后,需要进行路基填筑。

路基填筑是为了提供良好的路基条件,确保快速路的稳定性。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工材料的挑选和加固处理。

3.4 路面铺设路基填筑完毕后,需要进行路面铺设。

路面铺设的材料可以选择沥青、混凝土等。

在路面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路面的压实和平整。

3.5 设施安装快速路的设施安装包括标志标线、照明系统、交通信号灯等。

这些设施的安装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交通安全和顺畅。

4. 施工方法快速路的施工方法包括传统施工和现代施工技术两种。

三路互通式立交方案优化设计

三路互通式立交方案优化设计

三路互通式立交方案优化设计发表时间:2019-04-11T11:42:19.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杜兴[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支撑城市发展总体框架,推动城市建设,因构建相适应的城市路网体系,打造四通八达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300042摘要:随着城市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支撑城市发展总体框架,推动城市建设,因构建相适应的城市路网体系,打造四通八达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快速路网作为城市主体构架的不断完善,满足城市各片区交通功能需求。

元开路与青达街作为某城市两条快速路[1],形成三路互通式立交交叉,应将道路等级、交通量等因素,将地理环境、环境保护等作为设计节点,分析三路互通式立交方案的必选设计。

关键词:快速路;三路交叉;节点分析;方案优化引言互通式立体交叉[2]设计在满足交通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还要充分结合所属路网结构、现场条件和周边环境、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因素。

在经过多方案优化必选、论证提出推荐方案。

三路交叉立交作为某城市快速路网结构的重要节点,以“满足交通功能、适度考虑景观”为设计中心思想。

充分发挥主线城市快速路的功能,便于与路网沟通,实现各方向交通流的转换,达到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体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综合效益。

1立交设计总体原则 1)交通功能与建设规模匹配。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规划为原则,立交设计要满足地区总体交通发展的要求,合理采用立交建设规模,杜绝一味追求建设规模,增加整体工程造价,力求交通功能与建设规模的协调统一。

2)线型与建设条件匹配。

与周边地块结合、避让重要地上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结合方案节点,合理设置立交型式,使设计方案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3)环境保护与景观匹配。

合理设置层主线与匝道、匝道与匝道之间层次关系,注重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使立交整体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相适应,达到赏心悦目的感官效果。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6.6 匝道与被交叉公路的平面交叉设计 ................................... 41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1总则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1.1 为指导、规范和统一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特制定本指导手册。
1.2 本指导手册适用于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互通式立交专业的设计,是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院专业技术标准
JSJTY G109-3—2014
互通式立交设计
指导手册
(V1.0 版)
2014-12-20 发布
2015-01-01 实施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互通式立交设计
指导手册
(V1.0 版)
二○一四年十二月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江 产权单位等信息。
限 3.5 其它
仅收集项目的审查意见和批复意见,明确互通立交的布局,收集项目的防洪评
价、环境影响性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等资料、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意见及有
关文件,作为设计的依据。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4 互通式立交总体设计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划 7、对于高速公路改扩建的及已建高速公路上增设的互通立交,应注意施工期 规 间的交通组织,并提出相应的保通措施。
通 8、互通式立交设计尽量避免采用复合式互通式立交方案,当确需要设置复合 交 式互通式立交时,应对互通式立交的服务水平及安全性进行计算评估,切实保证 省 互通式立交运营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当高速公路沿线有吸引客流的规划时,应考虑设置位置上的布局分期规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11公路与公路⽴体交叉11.1⼀般规定11.1.1公路与公路⽴体交叉分为互通式⽴体交叉和分离式⽴体交叉两⼤类型。

1⾼速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必须采⽤⽴体交叉。

2⼀级公路同交通量⼤的其它公路交叉,宜采⽤⽴体交叉。

3⼆、三级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体交叉。

11.1.2下列交叉应设置互通式⽴体交叉:1⾼速公路间及其同⼀级公路相交处。

2⾼速公路、⼀级公路同通往县级以上城市、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中⼼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3⾼速公路、⼀级公路同通往重要⼯矿区、港⼝、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4⾼速公路同通往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交⽽使该公路成为其⽀线时。

5两条⼀级公路相交处。

6⼀级公路上,当平⾯交叉的通⾏能⼒不能满⾜需要或出现频繁的交通事故时。

7由于地形或场地条件等原因⽽使设置互通式⽴体交叉的综合效益⼤于平⾯交叉时。

11.1.3互通式⽴体交叉的功能分类1⾼速公路间的互通式⽴体交叉为枢纽互通式⽴体交叉,其上的转弯运⾏应为⾃由流,匝道上不得设置收费站,匝道端部不得出现穿越冲突。

2⾼速公路、⼀级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或其它公路之间的互通式⽴体交叉为⼀般互通式⽴体交叉。

这种交叉中允许在匝道上设置收费站,除⾼速公路上的出⼊⼝以外允许有平⾯交叉。

当⼀级公路为主要公路时,除⾮在交通量不⼤(通⾏能⼒有富裕)和允许其中极⼩⼀个左转弯出现穿越冲突的情况之外,在⼀级公路上也不应有平⾯交叉。

11.1.4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1⾼速公路上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规定如下:1)作为宏观控制,⼤城市、主要产业区附近宜为5~10km;km。

2)为避免交织运⾏影响车流平稳,相邻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不应⼩于4km。

m,.1.4所⽰。

m图11.1.4条件限制时互通式⽴体交叉的最⼩间距当间距⼩于规定的最⼩值,且经论证⽽必须设置时,应将两者合并为复合互通式⽴体交叉。

3)相邻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不宜⼤于30km。

km。

三开道岔的名词解释和作图

三开道岔的名词解释和作图

三开道岔的名词解释和作图三开道岔是铁路交通系统中的一种列车转轨设备,用于实现列车在铁路交叉口或分岔口的转向。

1. 三开道岔的定义三开道岔是由两控制杆和三根铁轨组成的交叉装置。

其中,两根铁轨并排铺设,另外一根铁轨与之垂直交叉连接。

控制杆通过机械传动装置来实现对铁轨的操作,以确保列车在不同方向上的转向。

2. 三开道岔的结构三开道岔由直股、交叉股和扳岔机构组成。

直股是与进路方向平行的铁轨,用于维持列车行进的直线方向。

交叉股是位于直股下方的一根铁轨,它和直股的交叉形成了一个“X”字形结构,用于切换列车的行进方向。

扳岔机构是控制交叉股位置的装置,通过操作杆来改变交叉股相对于直股的位置,从而决定列车的转向。

3. 三开道岔的应用三开道岔广泛应用于铁路交叉口、分岔口等地方。

当列车行驶至交叉口时,扳岔机构会根据信号控制系统的指令,将交叉股的位置调整到相应的状态,以确保列车能够平稳地通过交叉口,并按需转向。

4. 三开道岔的工作原理当扳岔机构将交叉股位置调整到正确的状态后,列车行驶至道岔时,将会有一个匝道将列车引导至交叉股处。

当列车前进至交叉股部分时,交叉股会自动切换到正确的位置,使列车能够继续按照预定路径行驶。

5. 三开道岔的安全性三开道岔作为列车转轨设备,安全性十分重要。

因此,在设计、制造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铁路管理部门也会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三开道岔的安全运行。

6. 三开道岔的作图三开道岔的结构可以通过图示进行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示意图:[图示]通过上述图示,可以清晰地看到直股、交叉股和扳岔机构的相对位置。

同时,图示也展示了列车在不同方向上的行进路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三开道岔的运行方式。

总结:三开道岔作为铁路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具有转向列车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功能。

通过控制杆和扳岔机构对交叉股的位置进行操作,能够确保列车在交叉口或分岔口的转向过程中平稳、安全地行驶。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4
1 总则
1.0.4 公路立体交叉应在保证路网和交叉公路功能的前提下
满足节点的交通转换功能。
1.0.5 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设计应结合既有工程现状和新
增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改扩建方案。
1.0.6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公4路控
立制
体要
交素
分类:
1
按交叉岔数可分为三岔交叉、四岔交叉和多岔交叉互通式立体
交叉。
2
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状可分为喇叭形、苜蓿叶形、菱形、环
形、涡轮形、T形、Y形和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等。
3
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方式,可分为完全立体交叉型和平面交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
4
按方向连通程度可分为完全互通型和不完全互通型互通式立体
交叉。
体交叉,宜采用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2 高速公路之间、高速公路与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或具干
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枢纽互通
式立体交叉。
3 设置匝道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可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设
计。
12
3 功能与分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4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可采用平面交叉型。
1 出口匝道在分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参照表4.3.3所列分流鼻端
通过速度取值,但不应小于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速度。
2 入口匝道在合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采用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
速度。
表4. 3.3 出口匝道分流鼻端通过速度
20
4 控制要素
4.3.4 按设计速度完成匝道线形设计后,宜对线形指标变

三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

三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

一、概述公路隧道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隧道的建筑限界横断面是设计与建设中的重要参数。

其基本宽度的确定,关系到隧道的通行安全与流畅性。

本文将对三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进行探讨。

二、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1.车道部分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中的车道部分是隧道中最基本的部分,其设计需考虑车辆通行的安全与顺畅。

一般情况下,三车道公路隧道的建筑限界横断面中,车道部分包括三条车道,每条车道的宽度通常为3.5米,这样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

2.辅助设施部分除车道部分外,建筑限界横断面还应包括辅助设施部分,如紧急停车带、安全疏散通道等。

紧急停车带一般宽度为2.5米,用于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辆停车和临时通行;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一般为1.5米,用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通行。

3.边幅部分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还需要考虑边幅部分,用于设置排水系统、照明设施等。

边幅部分的宽度一般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基本宽度的确定1.车道部分宽度三车道公路隧道的车道部分宽度确定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情况下,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每条车道的最小宽度为3.5米,而考虑到交通安全与通行顺畅,建议将每条车道的宽度适当增加至3.75米,以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与超车。

2.辅助设施部分宽度紧急停车带和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紧急停车带的宽度一般为2.5米,能够满足因突发情况而需停车的车辆;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适当设置为1.5米,保证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

3.边幅部分宽度边幅部分的宽度应根据隧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在符合交通建设的相关规定要求下,确定边幅部分的宽度。

四、结论三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的确定,是保证隧道通行安全与顺畅的重要步骤。

在明确车道部分、辅助设施部分和边幅部分的宽度后,隧道的设计与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流量预测与通行能力考虑在确定三车道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基本宽度时,还需考虑到隧道的流量预测和通行能力。

匝道桥3#支座安装

匝道桥3#支座安装
HK0+142.929(左1米)
0.523
1822.924
HK0+142.928(右3米)
0.605
1822.842
HK0+144.010(左1米)
0.481
1822.966
HK0+144.009(右3米)
0.556
1822.891
HQ-2
4.524
1818.923
1818.924
-1
闭合差:Fh=-1mm
2936833.276
490360.263
2936833.278
490360.261
2
-2
5
1822.919
1822.924
HK0+142.928(右3米)
2936834.599
490356.488
2936834.593
490356.486
-6
-2
3
1822.839
1822.842
HK0+144.010(左1米)
贵州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CL-02
六盘水市机场高速公路
施工放线测量记录表
监理单位:编 号:
承包单位: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合同号:
工程名称
HK0+143.47H匝道桥
施工时间
桩号及部位
1#墩支座安装
测量时间
测点桩号
设计坐标
实测坐标
偏差
设计高程
(m)
实测高程
(m)
X
Y
X
Y
△X
△Y
△高程
HK0+142.929(左1米)
贵州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CL-03
六盘水市机场高速公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车道

设计原则:出入顺畅、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出入口
应易于辨认,正线与匝道间相互通视。
五 端部设计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
【主线出、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 车道的右侧,出口位置应易于识别。
出口:上坡路段-便于减速,一般在构造物前,若在后,
距离>150m 入口:下坡路段-便于加速
一级公路 二(一)
二级公路 三(二)
三级公路 三
四级公路 三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二(一)
三(二) 三 三
三(二)
(三) (三) (三)
(三)
/ / /
(三)
/ / /
(三)
/ / /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

设费用等条件选定。
3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 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1.右转匝道
特点:右出右进, 不设跨线构造物; 方向明确, 车速高。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除环圈匝道外,至 少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 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五 端部设计
(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 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特点:线形平顺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识 别

五 端部设计

采用原则: 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 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
优点:线形简捷,转向明确,长度最短,无反向迂回,指标 高;车速高,通行能力大。 缺点:构造物多,二层式两座或三层式一座; 左出左进,与右侧通行规则相悖,较少采用。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二层式跨单向桥一座
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长度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三)匝道横断面及加宽

1.匝道横断面 组成 行车道 路缘带 硬路肩和土路肩(城市道路不设) 中央分隔带(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 各部分宽度: 行车道:公路:3.5m 城市:V≥40km/h,3.75m V<40km/h, 3.50m 中央分隔带:1.0m, 有刚性护栏时:0.6m 路缘带:0.5m 土路肩:0.75m或0.5m 单车匝道右侧硬路肩:2.5m
六 小 回 式
1.右出右进,克服了左出左进在运行上 的全部困难和缺点,但匝道绕行距离较 大; 2.需建两座双线双层桥或一座双线三层 桥; 3.占地较小。
七 大 回 式
1.右出右进; 2.需建两座双线双层桥; 3.大回绕道最长,占地多; 4.匝道弯道半径较大,纵坡度小,利 于高速运行
八 壶 把 式
1.右出右进; 2.只建一座双线双层桥; 3.在交叉构筑物之前驶入,运行顺适。
出口匝道
最大纵坡(%) 入口匝道
上坡
下坡 上坡 下坡
3
3 3 3
4
3 3 4 80 4 4
5
4 4 5 <60 4 5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匝道最大纵坡
匝道设计速度(km/h)
最大纵坡(%)
冰冻地区 非冰冻地区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2.匝道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1)通常匝道的纵断面呈S形,上端有一个凸形竖曲线,下端有一 个凹形,中间是一段切线坡道。 (2)竖曲线应满足行车缓冲舒适和视距要求。 (3)纵断线形尽量平顺,短距离内避免过多的零碎起伏。否则看 起来极不美观。而且驾驶员须连续换挡,操作麻烦。 (4)竖曲线半径应尽可能选择大一些,最好有些富余。(见表)
变速车道: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 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 减速车道;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 加速车道。
1.变速车道的形式: 平行式

直接式
五 端部设计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 不利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到左转的目的。右出右入 ,苜蓿叶和喇叭形立交的标准匝道.
[优点]:行车安全,造价低
[缺点]:线形指标差、车速 低、占地大
二、匝道的特性
1.独立性:
每一种左转匝道具有单独的使用特性,一种形式可用于所 有的左转匝道,形成对称形式。
a — 汽车平均加(减)速度(m/s2),
加速时:0.8~1.2 m/s2, 减速时:2~3 m/s2
五 端部设计
2、变速车道横断面
城市道路可不设右路肩,但应保留路缘带。
五 端部设计

3. 变速车道的长度 变速车道长度=加速或减速车道+渐变段长度 加减速车道长度-起始位置变到一个车道宽时的位置与车辆分流或合流端之间 的距离 V12 V22 L 26a V1 — 正线平均车速(km/h) V2 — 匝道平均车速(km/h)
匝道回旋线参数
匝道计算行车速度(km/h) 回旋线参数A(m)
80 140
60 70
50 50
40 35
35 30
30 20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二)匝道的纵断面

1.匝道最大纵坡
特点:比正线大,困难地区:可增1%,
非冰冻地区:可增2% 公路立体交叉匝道最大纵坡
匝道设计速度(km/h) 80、70 60、50 40、35、30
互通式立交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匝道计算行车速度km/h 圆曲线最 小半径m 一般值 极限值 80 280 230 60 150 120 50 100 80 40 60 45 35 40 35 30 30 25
[一般取]:大于“一般”值的半径, 受条件限制不得已可取极限值。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2.匝道回旋线参数: 一般匝道均设缓和曲线,且采用回旋线. 其中:A≤1.5R 反向曲线的回旋线参数A应相等,不等时比值不大于2。
III. 略有绕行
【适于】当汇入道路为双车道时左右都一样时可采用。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I.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II. 绕行最长
III. 跨线构造物多
【适于】两高级公路相交,上下行车道都有两条或 两条以上,而该象限的转弯交通量又最大时采用。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1)满足最佳车速要求 车速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决定通行能力
设计车速应为接近最大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即最佳车速Vk
式中 L——车长(m);
Vk
L L0 C
(m/s)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5.局域性
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 行。

两个象限集中布置
二、匝道的特性

5.局域性
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 行。

三个象限集中布置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一)立交的等级

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划分为三级。
道路等级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 一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2.匝道圆曲线加宽 加宽:按正线加宽过渡方式进行
匝道圆曲线的加宽值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四)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2.超高值确定
匝道圆曲线的超高
积雪冰冻地区:ih<6%, i合成<8%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苜蓿叶型
二、匝道的特性 2.对称性: 十种匝道,分两类: 一类:自身斜轴对称;二类:相互轴对称
左转匝道的十种基本形式
1.左出左进,左转弯匝道长度最小; 2.左出:右侧车道多为行驶大型重车,要横 移到左侧快车道后才能驶出,较为困难; 3.左进:左侧为快车道,必须以高速驶入, 否则易发生追尾事故; 4.各相交道路上、下行车道之间必须有相当 大的间距; 5.需建单行跨线桥两层二座或三层一座。
[特点]: I. 行车安全-右进改进了左进的缺点
II. 仍有左出
III. 略有绕行
两层式跨单向、双 向跨线桥各一座
三层式跨双 向桥一座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 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

[特点]: I. 行车安全-改进了左出的缺点
II. 仍有左入
80,60,50 80,60,50,40 60,50,40 60,50,40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3)适应出入口行驶状态需要 驶出的分流车速:≥(50~60%)V主; 驶入的合流车速: ≥ 70%V主; 接近收费站和次要道路的匝道:计算车速可适当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