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

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5.抓网络。开辟学科教学网站,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广大教师的观点、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

6.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7.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新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坛新秀汇报课等常识教研活动中课,让教师感悟新课堂,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

3.积极收集各地执教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6.学生的学业评价。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

高校课堂实施方案

回民小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 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教学”,特制定如下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十七大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以及县教育局下发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我效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分工 组长:白艳阳 副组长:董文鹏 成员:教导处业务领导、全体教师 三、实施内容和策略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明确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 1、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教育局、中心学校下发的关于《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成立学校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拟定实施方案。 2、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了

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调研反思,找出问题和差距。通过学习,在对“高效课堂”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教师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高质量的反思材料,明确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1、充分研读教材 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主要措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材和研读课程标准,通过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2、优化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实施方案.docx

** 小学 2018 至 2019 学年度 课 程 实 施 方 案

2018— 2019 学年度 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 育课程实施意见》及普教督〔 2017〕 6 号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课程有效实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课程实施的 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课程实施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认 真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科室及教研组 加以落实;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程实施工作 的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 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 门课程比例适当,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 内在关系,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 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 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道德与法治课,三至六年级设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有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背景】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意义】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教材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可以说教师没有任何课程自主权。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的“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以上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详细版_2

文件编号:GD/FS-3143 (方案范本系列)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 方案详细版 The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fic Plan For Daily Work Includes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Other Item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详细 版 提示语:本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规划,常见结构包含预期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学科的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必修拓展课程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从国家选修课

程模块中选用。详见下表: 注:每个学科前两个带*的选修模块列入高考自选模块考试范围。 大学初级课程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学科发展前沿课程主要是介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发 学校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要根据本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开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必修拓展课程主要选用已经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免费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 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 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 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 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 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 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 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 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 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 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 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 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 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 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 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 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 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 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 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区颁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 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 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小学每天安排 6 节课,每周课时 30 节。根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 [2004]10号)文件要求,一、二年级增加 1 节体育课,也就是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同时在没有体育课的一天下午 的最后一节安排 1 节体育活动。还可以在一、二年级安排1节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和 1 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含根据兴趣爱好开设的教学班活动)。中小学不得擅自增减课 程和课时。 三、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各校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 时间安排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事历,规范开学、放假时 间,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 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更 不得提前放假。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3~ 5 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新学年开学教师要

提前一周到校,各学校要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师备一周超前 课。 四、统一规范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取消走读生 统一到学校上早读和晚自习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 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时,初中不超过7 小时。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校开 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住校生可以上早自习和 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 分钟,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住校生上早读和晚自习时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但不 得利用这些时间集体上课。要保证初中生、小学生睡眠时间 不少于 9 小时。中小学安排走读生上早读和晚自习引发安全 事故的,将从重处理学校有关责任人。 五、重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设安全教育、文明礼仪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 体育活动、手工劳作、器乐训练、英语活动课等,加强写字教育。提倡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课,学生 可根据兴趣跨班级选择活动。 六、课程开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是必查内容之一。 2017 年秋,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不少于 一课时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可以统筹安排地地方与学校课程中 确保课时不变。同时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各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

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范本

方案编号:LX-FS-A83053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 范本 The Objectives, Policies, T ask Allocation, Steps T o Be T aken And Other Factors Needed T o Complete The Established Action Guideline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把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全部按计划制定成文本,并付诸实施。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二、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开发坚持学校开发与引进、利用社会资源、他校资源相结合。学校应在先期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传

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社会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 引进社会课程资源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使课程内容与要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也要适度引入城市相关资源。 三、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 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开设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 每学年开学前,学校提前公布学校本学年拟开设的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课程介绍信息和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行自主选课。每学年可供选修的模块数不得少于6个。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1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_东篱看客_百度空间 jiang5861| | 退出东篱看客开空间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没什么新鲜东东可看……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13:47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县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三、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五、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3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五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

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能力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开放多元,崇尚个性: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要注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 4.学有所长,追求实效: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四、课程类型: 1.学科纵深拓展课程 立足学科体系,就学科与实践的结合上纵深拓展,开发诸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 2.活动类课程 将学校各项活动整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课程,一体化推进学校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如《走出校园》、《学校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节》、《学校读书节》。 3.德育类课程 以做人求知为主线开发德育课程。 4.开学课程 5.毕业课程 6.特色课程 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历史”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本土三名”即“本土名人知多少”“本土名胜知多少”和“本土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学校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我校前几年就业指导课授课情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课程规范化的要求,对2012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采取以下授课方式,具体方案如下: 一、课程目标 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 能正确评价自我,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择业程序,就业手续的办理。解答学生在创业、择业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使毕业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为他们适应社会、落实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8个规定课时(16节课)和4个自选课时。 第一模块:规定就业指导内容(5个课时) 1、就业形势与决策指导 2、就业政策及流程指导 3、求职技巧及艺术 4、职业角色转变及素养 5、劳动法规解析 第二模块:规定创业教育内容(3个课时)

1、创业形势及知识概述 2、创业素质及能力培养 3、创业问题及风险防范 第三模块:自选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内容(4个课时) 1、当代社交礼仪 2、公务员考试辅导 3、企业管理概述 4、市场营销概述 三、授课模式 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8次课程为必修课,编订教学班级后,某一固定教学班级的8次课程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授课班级组织上课。 第三模块的授课内容为讲座式授课,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邀请相应的讲师组织授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 四、课程教案的准备 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8次课程教案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小组组织准备统一的标准教案,授课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后,按照统一的教案内容组织教学。 第三模块的教案由授课教师自行准备教案。 五、授课教师的遴选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具有“乡土”与“航运”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

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长:曲保华 副组长:张荣义 组员:朱海石、杨宝霞、冯丹丹、信超男、任丽丽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