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老文明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
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
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
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
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
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
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
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
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扬州有哪些不容错过的文化遗产

扬州有哪些不容错过的文化遗产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众多不容错过的文化遗产,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扬州市城西北郊。
其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
瘦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诗篇,使其成为了扬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扬州园林也是扬州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其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而筑,享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
这些园林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更体现了扬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园林中漫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优雅。
扬州的古运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完全契合。
古运河扬州段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 125 公里。
它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河畔的古迹众多,如东关古渡、普哈丁墓园等。
如今,古运河两岸已成为人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沿岸的风光,感受千年运河的魅力。
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更是世界闻名。
雕版印刷始于唐朝,在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从选材、雕刻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雕版印刷的书籍,字体优美,版式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扬州的剪纸艺术同样独具特色。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保护的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保护的扬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堪称一绝。
雕版印刷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在扬州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扬州雕版印刷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版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雕版印刷逐渐式微。
保护雕版印刷技艺,不仅仅是保存一种印刷方法,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传播方式,保留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脉络。
我们应当通过建立专门的传承基地,培养新一代的雕版印刷艺人,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
扬州剪纸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
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扬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然而,如今剪纸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技艺,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扬州剪纸。
同时,可以将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扬州评话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扬州评话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社会百态。
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和精彩的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扬州评话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
为了保护扬州评话,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门艺术,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和机会。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扬州评话制作成音频、视频等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
扬州清曲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清曲曲调优美,旋律婉转,歌词典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曾经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但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我们应当加强对扬州清曲的研究和整理,出版相关的曲谱和书籍,保存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
扬州仪征:古城的古韵犹存

扬州仪征:古城的古韵犹存扬州仪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这座城市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既有古香古色的街巷,又有古韵犹存的建筑和风俗民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历史沿革扬州仪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
据传,当时的仪征是吴国的第一堡垒。
随着历史的更迭,仪征从东吴时期开始,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城市,成为水陆之交的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征不断繁荣发展,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二、古城风貌扬州仪征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又给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仪征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各种风格的古典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宅院、庙宇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状元楼和清代的大胜遗址。
状元楼是仪征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它曾经是科举制度下第一名的状元被迎接庆贺的场所,因而得名。
状元楼建筑气势宏伟,结构严谨,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如今,状元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仪征古城中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大胜遗址是清朝仪征镇的核心区域,也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胜遗址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和古老的街巷,是仪征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
在大胜遗址中,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江南水乡风光,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韵味。
此外,仪征还有许多小桥流水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如曹娥江、仪征运河等。
这些水系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韵味,使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体验到了古城的古韵。
三、丰富的人文底蕴除了古建筑,仪征还有许多丰富的人文底蕴。
这座城市孕育着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代文学家杨慎,他是扬州名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杨慎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品德,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声望。
如今,杨慎的故居仍然保存完好,成为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此外,仪征还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传统的船灯节、岳灵庙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还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
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

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扬州的历史名甠介绍篇1扬州,就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大明寺-扬州旅游景区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
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
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就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
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
清代,因讳“大明何园-扬州旅游景区原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就是晚清扬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名园。
园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园,简称“何园”。
何园,为清光绪年间道台何芷?于“双槐园”旧址上所筑,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
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旅游景区扬州最早的佛教名刹,其极盛时期就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不仅就是康熙和乾隆南巡时的行宫所在,而且就是曹寅受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的场所,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
而今天宁寺已辟为扬州博物馆,典藏扬州这个中国古代重要商业都会的历史文物三万多件,有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
并辟有马可波罗冶春园-扬州旅游景区冶春园原就是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私园,位于大虹桥以西,后圮废。
解放后,扬州市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码头以西,将沿湖的升庆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连成一片,建成园林。
扬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扬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
在岁月的长河中,扬州孕育了无数有趣的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魅力和传奇色彩。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86 年,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扬州由此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曾多次经历兴衰,但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扬州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隋唐时期,扬州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扬州成为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商业繁荣,人口众多。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扬一益二”的美誉。
许多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李白对扬州的赞美。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扬州处处繁花似锦,春风拂面,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
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为扬州的二十四桥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传说中,二十四桥是隋炀帝为了观赏扬州的月色而修建的,每到月圆之夜,桥上桥下,月影摇曳,箫声悠扬,让人陶醉不已。
扬州的园林艺术也是别具一格。
个园以叠石艺术闻名,园内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各具特色,巧妙地将四季景色融入到园林之中。
何园则以回廊和片石山房著称,回廊曲折迂回,贯穿全园,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无尽的诗意。
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扬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扬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除了园林,扬州的美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扬州炒饭闻名遐迩,颗粒分明的米饭搭配着丰富的食材,香气扑鼻。
狮子头口感鲜嫩,肥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富春包子皮薄馅大,汤汁鲜美,是扬州人早餐的最爱之一。
还有牛皮糖、酱菜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蕴含着扬州独特的风味。
在扬州的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名人的故事。
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书画风格独特,不拘一格,深受人们喜爱。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拥有众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是扬州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园林艺术。
扬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个园,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步入个园,仿佛置身于一幅四季更迭的画卷之中。
以叠石艺术著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春景以石笋和竹子为主,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夏景以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和池塘为特色,营造出夏日的清凉;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配以红枫等植物,展现出秋意的浓郁;冬景则以白色的宣石堆砌,象征着冬日的寒冷。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其回廊曲折,建筑错落有致,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又有西洋建筑的风格融入其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片石山房更是以石涛大师叠石的“人间孤本”而著称,体现了高超的叠石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构思。
扬州的古运河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见证了扬州的兴衰与变迁。
运河两岸,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扬州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古代,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了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大都市。
如今,沿着古运河漫步,可以欣赏到沿岸的风光,感受历史的韵味。
东关古渡、文峰塔等历史遗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运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漕运繁忙景象。
扬州的瘦西湖同样闻名遐迩。
它原名保障湖,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将其与杭州西湖作比,写下“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之名流传开来。
瘦西湖的湖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桥身造型别致,极具美感。
二十四桥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是为其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除了园林和运河,扬州的传统工艺也是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

扬州城隍庙:民俗文化的代表扬州城隍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庙宇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扬州城隍庙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游客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庙宇不仅富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深入介绍扬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其象征意义,以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座庙宇背后的世界。
扬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四百多年的历史使它成为了一座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庙宇的主体建筑由大门、钟楼、鼓楼和正殿组成,每一座建筑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庙宇的设计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和宗教元素,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都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扬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地方,因此庙宇也被称为“城隍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是守护城市安宁、保佑善人平安的神祇。
庙宇内供奉的城隍神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源头,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前来庙中祈福、烧香。
除了宗教信仰,扬州城隍庙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庙宇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扬州城隍庙庙会是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这一天,庙会会吸引大批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与,庙会期间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扬州美食,如炒糕、臭豆腐、焖烧和各种小吃。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如杂技、舞狮和京剧等。
这些表演吸引了年轻人和长者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扬州城隍庙庙会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扬州特色的“撞钟”。
撞钟是许多民众非常期待的活动,他们认为撞钟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参与者需要用力撞击一座巨大的钟,而每一次撞钟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一活动不仅充满乐趣,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扬州城隍庙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庙宇本身,还体现在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在庙宇附近,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名为“东关故事巷”。
这条小巷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古老文明——漆器自从在南京和扬州博物馆观看了漆器展览后,我便对这古老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被他那华丽精致的外表所震撼,更被扬州古时工匠们那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借着这次的作业我来做一次扬州漆器的鉴赏。
漆器简介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
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种。
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
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且在唐代扬州器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
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
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
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
扬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金奖漆器种类扬州漆器现有装饰工艺“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刻漆”、“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镶嵌”等十大类,生产各种屏风、地屏、橱柜、桌椅、几凳、瓶盘、台屏、茶具、餐具、烟具、文房用品,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漆艺装饰壁画以及成套漆器家具等两千多个花式品种,产品具有欣赏性和适用性,远销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旅游城市和地区的宾馆、酒店、涉外商场、各大商店经销旅游纪念品、礼品、壁画装饰、家具、酒店用具等漆艺品,也为国内外新建、改建的重要接待、会议、餐饮、娱乐、办公等室内而承担大型装饰壁画和高档阵列品的制作,以及家居装饰品的制作,扬州漆器已成为内外销、全方位的大市场,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工艺门类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九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
其中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
雕漆嵌玉漆具有色彩纯正,刀法圆润、纹样精美,图案生动的艺术特点。
彩绘工艺,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
其工艺采用中国大漆与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总之,与中国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扬州漆器在制作手法和工艺上具有着南派漆器的隽秀精致,在产品的造型和气势上又常见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博大。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范围广、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
新中国建国后至今,扬州近郊近百座汉墓中,包括广陵王刘胥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
主要品种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案、几、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佣、砚、盒、剑、刀、箭等乐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A级和B 级文物。
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三足奁、七子盒和面罩三件作品。
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
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
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
三足奁摆布疏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
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
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
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
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
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
唐代漆器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唐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
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
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
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
1980年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该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真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
在日本唐招提寺中,还供奉着一尊卢舍那佛坐像,高一丈二尺四寸,用竹胎夹紵髹漆而成。
在卢舍那佛像右首的“药师如来立像”和左首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采用木胎漆制作而成。
这三尊漆制佛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扬州漆器技艺对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元漆器新产品多彩的宋元漆器新产品宋元两代,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雕漆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
张应文《德秘藏》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
”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款剔红观瀑图圆盒、剔红花卉圆盘和“杨茂”款剔红山水八方盘、剔红花卉渣斗。
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
明代漆器集大成的明清漆器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
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
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
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的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
明代扬州著名的漆器工艺品种有:剔红(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等。
八宝灰、波罗漆、刻漆、堆漆、戗金等工艺技法亦有所兴起。
自宋宣和后失传的漆砂砚则得到了恢复,品种堪称丰富多彩。
清代漆器清代扬州漆器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漆艺装饰较明代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人,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卢映之、王国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雕漆和百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创制了“雕漆嵌玉”这一扬州独有的地方工艺品种,也是漆器制作工艺中比较高档的工艺品种。
艺术特色和工艺特点综述扬州漆器现有装饰工艺有“雕漆”“雕漆嵌玉”“点螺”“平磨螺钿”“骨石镶嵌”“刻漆”“彩绘”“雕填”“磨漆画”“木雕漆砂砚”等十大类,产品包括各种屏风、地屏、桌椅、文房用品以及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漆艺装饰壁画等近三千个花式品种。
漆器产品主要选择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银、贝等千余种优质材料为原料,运用涂、髹、磨、绘、勾、填、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进行制作,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点螺工艺系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特色。
其工艺晚清后期失传。
1978年,经过三年多的调研试制,扬州漆器厂终于恢复了这一扬州独有的珍贵漆器品种,被国家列为对外保密工艺。
平磨螺钿工艺这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工艺产品,具有浓郁的扬州地方特色。
其装饰工艺选用优质的珍珠贝、云母、石决明等材料,经打磨成不同色彩的薄片,根据画面需求切拉成各种块面,平嵌在各类器物漆坯上,经过精致髹漆工艺,使产品具有光亮如镜、清丽照人、黑白分明、高雅素洁、图案精美的艺术效果。
骨石镶嵌工艺是明代扬州人周著所创造,为扬州漆器传统特点的主要品种。
木雕漆砂砚始于宋,大成于明代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卢映之、卢葵生祖孙之手。
清后期工艺失传。
1979年扬州漆器厂开始研试,于1981年3月恢复该工艺。
漆砂砚由金刚砂和天然的生漆髹制而成,资质滋润、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可与端、歙二砚媲美,尤具宿墨不冻、不吸水、发墨快、不伤毫,携带便利的优越性。
其代表作品有:《喜上梅梢》、《和平颂》大挂屏,由中国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陈之佛设计,梁国海、王国治、丁长康等老艺人于1958年精心制作而成。
作品采用珊瑚、翡翠、玛瑙、稀有黑玉等名贵高档玉料雕琢成花鸟图案,特别是数百朵梅花和桃叶碧绿翡翠,镶嵌在红木边框涂有近百层雕漆锦纹面上,花鸟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优美。
这两件传世佳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二十余年,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大挂屏前多次会见重要国宾,并合影留念。
彩绘、雕填工艺彩绘工艺装饰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之一。
扬州在秦汉时期就已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和较大的生产规模。
其工艺采用中国大漆与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用于装饰各类壁画、屏风、家具和各种礼品、纪念品等产品,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雕填工艺雕填工艺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绘各种图案纹样,将画面每个部位的外轮廓,以刀带笔勾出轮廓槽线,戗以金粉,使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