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家更美好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说课稿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让家更美好》是第七课第三课时。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本课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如何让家更美好。
教材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到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及家庭规则的重要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处理家庭关系和沟通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家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的重要性,学会有效沟通和交流,认识到家庭规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学会珍惜家庭关系,努力让家更美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的重要性,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家庭规则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有效沟通和交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板书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家庭案例,引发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的重要性,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家庭规则的作用。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沟通场景,学会与家人有效沟通和交流。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是一课关于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爱护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懂事,对家庭和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家庭关系紧张、不尊重家人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亲情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学会珍惜和爱护家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亲情之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温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关于家庭关系的故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3.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措施。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手工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亲情之爱的内涵。
4.2《让家更美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理解家庭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的和谐幸福贡献力量。
6.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内涵和功能。
2.领会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责任感。
4.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解决家庭矛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家庭温暖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难,心情非常低落。
回到家后,他的父母察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关切地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明向父母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父母耐心地倾听着,并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
小明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困难。
2.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家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家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二)讲授新课1.家庭的含义(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家庭呢?家庭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老师进一步引导: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等。
(2)展示图片:老师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图片,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3)讲解:老师介绍不同类型家庭的特点和组成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多样性。
2.家庭的功能(1)提问:家庭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家庭是我们吃饭、睡觉的地方,父母会照顾我们的生活。
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主题是“让家更美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中的亲情与爱,以及如何与家人沟通和相处。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家庭观念,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独立,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待深入理解和实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频繁,但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理解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引导他们反思家庭中的亲情与爱,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角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家庭中的亲情与爱,学会与家人有效沟通和相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家庭亲情,增强家庭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中的亲情与爱,与家人有效沟通和相处的方法。
2.难点:理解家庭中的亲情与爱,学会与家人有效沟通和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家庭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4.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增进学生与家人的感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角色扮演剧本,分配角色。
3.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4.联系家长,邀请他们参与课堂亲子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的幸福瞬间,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让家更美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围绕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和如何建设和谐家庭等内容展开。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相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了解家庭的作用,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的关系、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相处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代沟等。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多样化,学生可能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认识家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激发学生建设和谐家庭的愿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和作用。
2.如何与家人沟通、相处,建设和谐家庭。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认识家庭的作用。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经历,学会与家人沟通、相处。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家庭场景,扮演不同角色,提高与家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家庭的关系和作用。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家庭经历。
3.准备角色扮演场景,让学生模拟家庭沟通。
4.准备相关资料,拓展学生对家庭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家庭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和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讨论家庭的关系,认识家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沟通场景。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3 让家更美好 》说课稿(2022课标)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3 让家更美好》说课稿(2022课标)一. 教材分析《7.3 让家更美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家人的不满和冲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对家庭的认识和态度。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懂得珍惜家庭亲情,努力让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爱。
2.难点:如何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爱,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学会与家人沟通、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
2023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三课时 让家更美好 教案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2)把家庭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德修养: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冲突。
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难点:知道现代家庭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
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讲授新课: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下面的图示,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
在空白框中列出你观察到的现一、现代家庭面面观:1、家庭结构的变化:思考:从上述图片中,你看出了什么?家庭趋向小型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从前些年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到今后一段时间内二孩家庭逐渐增多,中国的家庭结构在持续发生着变化。
相关链接:家庭结构不断演化。
过去的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一般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核心家庭:有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让家更美好》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家庭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可能对家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同时,他们可能在与家人相处中遇到一些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对家庭关系的认识,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家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和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家庭问题,培养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教学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与家人相处,使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析家庭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与家人相处的能力。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