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附件

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附件
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附件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3.手术中用材料: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黏弹剂、显微缝线。

4.术中用药:缩瞳药(必要时)。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的复查项目: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至手术后一个月,每日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非甾体类眼水。

(十)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不进入路径。

4.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5.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同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6.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7.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ICD-9:13.59、13.7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401)。

行鼻腔泪囊吻合术(ICD-9-CM-3:09.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泪溢,内眦皮肤潮红、糜烂,有分泌物。

2.体征:鼻侧球结膜充血,挤压泪囊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畅。

3.辅助检查:碘油造影(必要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囊大小基本正常,无出血性疾病,无鼻科相关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4.401慢性泪囊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血常规、凝血分析、鼻科会诊。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泪囊碘油造影。

3.当手术患者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疾病时,需由相关科室会诊,实施必要的诊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麻。

2.手术方式:鼻腔泪囊吻合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

2.术后用药:必要时全身应用抗菌素3-5天,使用呋喃西林液滴鼻,3天后首次冲洗泪道。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清洁,无红肿溢脓。

2.泪道冲洗通畅。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泪总管阻塞需再行探通术或义管植入术,不进入路径。

2.术后3天内泪道不通可请鼻科会诊,去鼻腔内血痂后再冲。

3.术后出现严重感染,不进入路径。

4.出现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5.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二、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401)

行鼻腔泪囊吻合术(ICD-9-CM-3:09.8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急性虹

膜睫状

体炎临

床路径

(2011年

版)

一、

急性虹膜

睫状体炎

临床路径

标准住院

流程

(一

)适用对

象。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ICD-10 H20.004),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的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1.症状: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

2.体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大量灰白色尘状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房水炎症细胞,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不规则,虹膜后粘连,少数患者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抗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滴眼。

2.散瞳:拉开和预防虹膜后粘连,滴用睫状肌麻痹剂。

3.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20.004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疾病编码,特别是伴有威胁视功能的体征,如: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新出现的广泛虹膜后粘连,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不是所有患者均需要做辅助检查,根据眼部炎症及视功能情况,可选择眼底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UBM、眼部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3.全身检查:HLA–B27、ESR、CRP、RPR、ANA;对于需要短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应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对于拟诊强直性脊柱炎者,可以做骶髂关节X光片或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炎:应用糖皮质激素。

(1)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根据炎症情况,可以q1h或q2h滴眼。

(2)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适用于前房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患者,且既往眼表滴用糖皮质激素无眼压升高病史。

(3)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一般不需要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但是,若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可以口服强的松30–40mg/d,一般不超过2周。

(4)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的应用:可用于辅助抗炎,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纳滴眼剂或普拉洛芬滴眼剂,但是要注意多种药物眼表应用的角膜毒性。

2.散瞳:

(1)1%阿托品凝胶滴眼:2–3次/天,适用于发病初期和严重炎症,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或出现虹膜后粘连者。

(2)强力散瞳剂结膜下注射:适用于新鲜的但难以用1%阿托品滴眼拉开的虹膜后粘连,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取0.1–0.2ml结膜下注射。

(3)复方托吡卡胺滴眼:适用于患者眼痛畏光症状明显好转、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基本吸收、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者。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眼痛、畏光等眼部刺激症状好转。

2.前房炎症得到控制,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基本吸收。

3.新出现的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全葡萄膜炎,需要长期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2.感染性葡萄膜炎。

3.伴有全身疾病且需要周身药物治疗者。

二、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于重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ICD-10 H20.0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 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从2015年我院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监测工作,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经全院医务人员的配合及努力,各项指标均较前提高。现将2017年上半年(1-6月)工作总结如下: 1. 进入不稳定型心绞痛路径患者总数达31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7.4天,较前半年9.5天明显减少。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7362元降至5241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3162元降至后半年2218元,平均检查费用由2761元降至2101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平均住院费用 2000 4000600080001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 平均药品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 平均检查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2.进入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路径患者总数达13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6.78天,较前半年4.64有所增加。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8623元增加至8817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4439元降至后半年4211元,平均检查费用由前半年2287元增加至2985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平均住院费用 5000 10000150002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平均药品费用 5000 10000150002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考试试题及答案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科室总分100分,得分 一、选择题:(每空两分,共20分) 1、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 A、规范医疗服务 B、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C、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D、获得最佳服务 E、以上都是 2、临床路径病种选择遵循的原则:() A、常见病、多发病; B、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C、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D、A+B+C E、A+B 3、变异的处理步骤:() A、记录 B、提出解决方法 C、优化改进 D、A+B+C E、A+B 4、变异的原因分析包括:() A、病情变化或出现并发症 B、遇周末,调整日期; C、病人要求(拒绝)使用抗生素/做该项检查/继续补液/继续住院/出院 D、需要治疗其他疾病 E、以上都是 F、B+C+D 5、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 A、平均住院日数; B、平均住院费用 C、治愈好转率 D、变异率 E、变异原因分析 F、顾客满意度 G、以上都是; H、A+B+C+F 6、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质量指标正确的是:() A、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给予氯吡格雷) B、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C、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D、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E、到达医院后使用即刻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症) F、以上说法都对 G、A+B+D 7、急性心肌梗死出院后继续使用:() A、阿司匹林 B、β-受体阻滞剂 C、ACEI/ ARB D、他汀类 E、健康教育 F、以上说法都对 8、关于肺炎单病种质控管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B、氧合评估; C、首次抗菌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D、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E、以上都对 9、髋关节置换术后质量控制指标正确的是:() A、实施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B、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C、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E、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F、健康教育 G、以上都对 H、除D之外其余都对 10、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正确的是:( ) A、术前1小时使用 B、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追加一次 C、术中用血大于1500ml追加一次 D、C+D E、以上都对 二、填空题:(每空两分,共40分) 1、临床路径是指、及,针对某个或,以为基础,以提高和保障为目的,所制定的有顺序和要求的、的,以减少及,使患者获

单病种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工作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医务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六、做好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

单病种临床路径

创生骨科医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诊疗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住院总(科秘书)负责相关材料的收

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准入要求: 1诊断明确; 2.除骨科专科疾病以外,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做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会同管理员根据每天的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进行变异情况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中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6.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单病种及临床路径管理

骨科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卫生部的要求,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按照医院要求实施单病种及临床路径管理。 一、临床路径的定义 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二、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符合临床路径的入选标准; 3.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4. 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附流程图) 1. 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准入评估;

(完整版)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考试题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测试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 A、规范医疗服务 B、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C、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D、获得最佳服务 E、以上都是 2、临床路径病种选择遵循的原则 A、常见病、多发病 B、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C、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D、A+B+C E、A+B 3、变异的处理步骤 A、记录 B、提出解决方法 C、优化改进; D、A+B+C ; E、A+B 4、变异的原因分析包括 A、病情变化或出现并发症 B、遇周末调整日期 C、病人要求拒绝使用抗生素/做该项检查/继续补液/继续住院/出院 D、需要治疗其他疾病 E、以上都是; F、B+C+D 5、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 A、平均住院日数 B、平均住院费用 C、治愈好转率 D、变异率 E、变异原因分析 F、顾客满意度 G、以上都是; H、A+B+C+F 6、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质量指标正确的是 A、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给予氯吡格雷) B、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C、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D、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E、到达医院后使用即刻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症 F、以上说法都对; G、A+B+D 7、急性心肌梗死出院后继续使用 A、阿司匹林 B、β-受体阻滞剂 C、ACEI/ ARB D、他汀类 E、健康教育 F、以上说法都对 8、关于肺炎单病种质控管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B、氧合评估 C、首次抗菌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D、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E、以上都对。 9、髋关节置换术后质量控制指标正确的是 A、实施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B、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C、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E、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F、健康教育 G、以上都对 H、除D之外其余都对 10、关于病历书写质量需立即完成的内容包括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单病种临床路径

单病种临床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创生骨科医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诊疗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住院总(科秘书)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血液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9082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D69.3)。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 1996 ; 88(1): 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 2. 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包括血涂片) 3. 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4.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 排除血小板减少的其它原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 1996 ; 88(1): 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ABO血型、肝肾功能、血涂片、电解质、出凝血检查、输血九项、血沉、免疫指标、DIC全项、血小板抗体(PAIgG,PAC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 3. 骨髓检查、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白血病融合基因; 4. 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五)治疗指证: 1. 勿需治疗:PLT计数持续维持在30-50×109/L以上、并且无明显出血倾向者(除非有特殊情况如分娩、手术) 2. 需要治疗指征:血小板数<20~30?109/L,或<50?109/L伴有粘膜出血(或出血危险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 3. 勿需住院:血小板计数>20×109/L。 4. 需要住院指征:血小板数<20?109/L,伴粘膜出血,或有严重出血。 5. 输注血小板指征:血小板计数<20×109/L,伴有粘膜出血或严重出血。 (六)治疗选择: 1. 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 二线治疗:脾切除手术,或达那唑,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环孢素、长春新碱(VCR)等。 3. 试验性治疗:适于慢性难治性ITP,可视情给予抗CD20单抗、TPO等治疗。

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方案

量管理方案 单病种临床路径质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 单病种临床路径工作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目的及意义: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它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合适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经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经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用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调和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二、适用范围: 医院当前制定30个单病种入选我院临床路径实施,修订了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单,针对各科室专业的单病种临床路 径均需遵守本制度,参照本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单病种临床路径日常管理工作。 三、实施原则: 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用、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研究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等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专家指导组的日常联络,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五、实施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并将此纳入医院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 (一)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病种选择 1.单病种选择原则:选择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选择覆盖率较大的30个病种;选择最代表临床科室医疗特色的病种;病种能对应一个明确的ICD-10编码或一定的编码范围。 2.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纳入标准:诊断明确者;只有一个出院诊断(可包括该疾病引起的合并症)的病例;如患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分外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对于某些病种,除须符合以上两条外,还须符合规定的治疗方式,如一些内科病种须是以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外科病种则须是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否则应予以排除。 3.单病种管理病例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曾经转科的病例;入院后48小时内死亡的病例;虽已确诊,但未完成正常治疗而出院的病例,即未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的病例。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从2011年我科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监测工作,我科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经全科医务人员的配合及努力,各项指标均较前提高。现将2015年下半年(6-12月)工作总结如下: 1. 进入不稳定型心绞痛路径患者总数达31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7.4天,较前半年9.5天明显减少。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7362元降至5241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3162元降至后半年2218元,平均检查费用由2761元降至2101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平均住院费用 2000 40006000800010000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平均药品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 平均检查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2。进入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路径患者总数达13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6。78天,较前半年4。64有所增加。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8623元增加至8817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4439元降至后半年4211元,平均检查费用由前半年2287元增加至2985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培训考试题答案.doc

坊子区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考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定义:(每题5分,共10分) 1、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 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2、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的重耍措施,也是综合医院治疗评价的重耍指标Z-o 二、问答:(第1-7题,每题10分,第8题20分,共90分) 1、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有哪些? 答:⑴诊断明确,⑵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⑶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⑷诊 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2、临床路径的工作冃标是什么? 答: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T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3、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工作冃标是什么? 答:通过学习和实践七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丁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T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 4、什么情况下临床路径退出? 1、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 2、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不得不中止临床路径诊疗流程; 3、由于入院前检查检验结果报告不准确或其它原因,导致入院第一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诊疗流程的患者。 5、请写出本科室某一个临床路径的出院标准?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考题

2014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测试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 A、规范医疗服务 B、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C、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D、获得最佳服务 E、以上都是 2、临床路径病种选择遵循的原则 A、常见病、多发病 B、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C、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D、A+B+C E、A+B 3、变异的处理步骤 A、记录 B、提出解决方法 C、优化改进; D、A+B+C ; E、A+B 4、变异的原因分析包括 A、病情变化或出现并发症 B、遇周末调整日期 C、病人要求拒绝使用抗生素/做该项检查/继续补液/继续住院/出院 D、需要治疗其他疾病 E、以上都是; F、B+C+D 5、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 A、平均住院日数 B、平均住院费用 C、治愈好转率 D、变异率 E、变异原因分析 F、顾客满意度 G、以上都是; H、A+B+C+F 6、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质量指标正确的是 A、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给予氯吡格雷) B、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C、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D、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E、到达医院后使用即刻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症 F、以上说法都对; G、A+B+D 7、急性心肌梗死出院后继续使用 A、阿司匹林 B、β-受体阻滞剂 C、ACEI/ ARB D、他汀类 E、健康教育 F、以上说法都对 8、关于肺炎单病种质控管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B、氧合评估 C、首次抗菌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D、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E、以上都对。 9、髋关节置换术后质量控制指标正确的是 A、实施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B、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C、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E、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F、健康教育 G、以上都对 H、除D之外其余都对 10、关于病历书写质量需立即完成的内容包括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单病种临床路径红头文件

关于制定《潍坊市人民医院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试行)》等方案的通知 各部门、科室: 医院制定《潍坊市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试行)》和《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下发给大家,望认真学习执行。 附件: 1.《潍坊市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试行)》 2.《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试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一日

附件1 潍坊市人民医院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试行) 为了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疗费用。根据《山东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一、目的: 1.建立一套具有理论科学、技术先进、实用可行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促进我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建立一种科学的病种分类方法,制定病种质量参考标准,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医疗行为。 3.建立病种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和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医院质量评价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医生的质量意识和医疗过程的规范管理。 2、有利于解决传统医疗质量指标评价缺乏可比性和质量评价片面性问题,合理评价医疗工作绩效和病种费用。 3、有利于评价负责医师的工作质量。 4、有利于加强对各类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指导。 5、有利于卫生管理部门提供大量而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帮助决策部门对医院卫生资源进行科学的宏观管理和评估。 各科室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病种质量管理标准》和相关诊疗技术

规范为依据,制定和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及考核指标,对医院规定的病种开展质量控制。 三、考核与督查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同病种一周内再住院率。 3、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常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专科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坚持三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3、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4、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5、使用适宜技术,合理检查,提高诊疗水平。 6、加强医技科室服务流程 7、成立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全院各科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各临床科室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执行。 8、单病种质量控制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医院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考评。 五、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价: 各科室按照控制方案的要求对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一:单病种 单病种是指没有并发症,单一的疾病,是通过监测某个病种的质量指标情况来评价医院,最早实行单病种时指标就是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好转率、死亡率等基础指标,由于医院在服务、技术、设备、治疗方法上的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很难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医院,从而逐渐演变成我们目前使用的监测指标表,现在最新的单病种的发展趋势是为推广单病种付费做准备。 单病种付费指的是患者确诊入院,按规定的临床路径接受相应治疗,最终达到临床疗效标准出院,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验检查、手术、住院、医用耗材等各项费用,由医保部门根据平均情况确定某一个病种的费用总额,然后按照这个价格将医保报销的钱交给医院。费用如果有节余,纳入医院收入;如果超标,医院补齐,与住院个人再无关系。这种方式将控制医院的过度服务,同时遏制病人看病贵现象。 北京市已经约有20个病种实施费用“包干”,这些病种包括: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白内障状体切除术等。 二、DRGs 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它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

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几百个诊断相关组,它认为你这一个组内付出的医疗技术成本、物质成本等相似,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费用。 单病种与DRGs 相同点: 两者的付费标准都预先制定,并且都以疾病诊断以及ICD编码为基础. 不同点: DRGs组仅有几百个,却可以覆盖所有病种;而病种数有近万个,单病种付费只能选择少数病种;另外,DRGs比单病种付费的组合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目前已经开始实行单病种付费,DRGs分组付费在实验逐步推广阶段。 三、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属于大众化而没有个体化。 临床路径为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DRGs)等付费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单病种和临床路径区别 单病种是一个病种,需要对该病种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某些重要节点进行监测,来评价质量,卫生部收集数据,为付费改革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