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语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人的异化问题,所引发的回归传统道德的保守回应。
而作为世界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姿态展开的,它一旦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冲突,必然引发这些地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守回应。
可以说,发生在世界几乎所有现代化后发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近百年来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传统儒学文化左右不逢源的困境,也恰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植根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西学东渐和传统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提供的意义世界骤然坍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正可视为针对‘现代化底危机’的反应”。
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保守聊城”,其意为保卫和坚守,《辞海》中除列出《史记》所给含义,还有“维持旧状,不求改进”之意。
故“保守”时常与落后、守旧等词一同出现,与“进步”相对,偏于贬义。
然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则另当别论了,它更侧重于稳重守成,强调稳定性、秩序性、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判断,与激进主义相对。
广义而言,文化保守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们可以说孔子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不仅主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其流风所被,使后代的儒者对于文物制度的演变大多偏向于一种保守持重的态度,以至于近代以来,那些拒绝变革、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保守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势力。
但由于这类观念与一般封建社会的文化保守观念无本质的差别,故尽管它是近代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仍非我们所说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学衡派为例

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学衡派为例刘乐【摘要】学衡派是一个以文化批评著称的社团,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在学衡派的批评和制约中有所纠正,但是学衡派重视传统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使得其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树,与新文化的历史主流相抗衡,终究难免被边缘化。
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浪潮中回望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贡献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学衡派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和重估也势在必行。
【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学衡派;新文化运动;现代性;文化保守主义【作者】刘乐【作者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学衡派为例刘乐(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学衡派是一个以文化批评著称的社团,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在学衡派的批评和制约中有所纠正,但是学衡派重视传统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使得其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树,与新文化的历史主流相抗衡,终究难免被边缘化。
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浪潮中回望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贡献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学衡派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和重估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衡派;新文化运动;现代性;文化保守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1-0061-04收稿日期:2014-11-04作者简介:刘乐(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化与文论研究。
没有现代性就没有林林总总的文化保守主义,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也就不会有文化保守主义。
因此,要更为清晰明了地把握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就势必要将它放置在现代性的视域中去考察。
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宣言中即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思考和运用。
有论者将文化保守主义分为19世纪末之前的封建文化保守主义和此后形成的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1](3-4)。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20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2 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0
万 奴 卫 方红姣
(. 1 湘潭大学 哲学与社 会学学院 , 湖南 湘潭 4 0 ;2中国社会科 学院 研究生 院, 北京 10 0 ) 1 5 . 1 1 0 12
关键词 :0世纪 ; 2 文化保 守主 义; 民族民主运动 ; 现代新儒 学
摘 要: 为2 作 0世纪 中国三 大思潮之一的文化保守主义 , 其产生与发展与 西方现代化的扩张背景下的 中国民
中人的异化问题那么非西方的后发展国家的文化保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守主义则更鲜明地以维护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主要特征在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紧张关系中强调立足帜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它的核心孑于传统又力图融会古今也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全面检讨和猛烈批判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修 订 日期 :0 6 0 — 0 20 — 4 1 ; 2 0 — 8 2
基金项 目: 湖南 省哲学社 会科学基余 (6 B 1 0Y 7 )
作 者 简 介 : 红 姣 , 潭 大 学 哲 学 系 讲 师 , 周社 会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哲 学 系 博 上 。 方 湘 中
族 民主运动 密切相 关。 其发展 过程 中有几个 比较重要的学派 , 以现代 新儒 家学派为主要 代表 。 在 尤 文化保 守主义有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分野和聚合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分野和聚合作者:王哲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较另外两个思潮,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更长,因为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统地位,而步入民治的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由于具有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分,渐被抛弃,但是坚守传统文化者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论战。
传统文化于是不至于消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
存在即为合理,传统文化即便在积贫积弱的近现代中国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轨迹和其内部分野也提供出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多种可能。
一、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虽然战败而后割地赔款,但是朝野上下还是谨守着夷夏之辨,拒绝西方文化对内部的侵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朝的大员亲眼看见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低头开始向西方学习,这就催生了后来影响巨大的洋务运动。
但是,这种学习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国防方面的技术,对于深层的文化问题毫不触及。
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当时中国历经甲午、辛丑两次大败,元气大伤,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剧,国内革命党不断起义,这些因素使得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
清政府为了自救,决心发动一场更大的改革,这就是后来的清末新政,并于1906年废除了存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号召全国学子改学西学。
一个统治已久的正统文化失去政治权力的庇护之后,其弊病自然受到口诛笔伐,中国的落后现状即是它的原罪,传统文化无力反抗。
再者,由于选官途径已然改变,同时当时的上层人士基本都是经营洋务者或者与洋人有往来者,中国人自然会实用地用自己的双脚做出选择。
在传统文化有倾颓危险之际,以大儒章太炎为首的“国粹派”出现了,他们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其观点基本没有脱离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旧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有弊端,不可妄自菲薄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救国的灵丹妙药。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传媒机构、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中仍然具有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传媒机构、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中仍然具有影响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思想运动,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社会和文化状况。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主张对当今的中国文化传媒机构、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的思想和主张以及其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主张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期,它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与自由新文化运动主张,要以民主和自由为奋斗目标,反对专制、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思想。
在当时,中国还处于旧社会的残留影响之下,受封建等思想制约严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主张提出了人民民主的思想,强调民主政治、自由、人权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 反对旧文化的保守主义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想形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需要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改革,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思想上的改革不仅仅是在语词和文法上的变革,更是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
3. 推崇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思想与文化所影响,因此它强调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按照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思想,中国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吸收有益的文化元素,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树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
4. 倡导科学与现代化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和主张中,最主要的是倡导科学和现代化。
它强调人们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与时代保持同步,替代陈旧的教育、文武等传统观念,推动“科学”的理念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当今的中国文化传媒机构、教育机构和文化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现代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2007-06-14 07:23 P.M.
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些人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失去平衡,企图通过认同传统来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心理需要。
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就是“五四”中出现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背景是:
1、辛亥革命后期若干年,人们并未感受到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开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2、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思潮入侵,人们从自己立场对此作出回应。
3、一战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盛行。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承认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他们认为这种差异乃是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别;
反对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同于新旧文化,主张新旧杂糅,存旧立新;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出路是中体西用式的,他们支持折衷调和,“天人合一”主张国粹不失,欧化亦成。
他们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榜样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
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
精华和进步:
当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他们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未涉及或忽视的领域,做了重要的补充,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发挥和颂扬了传统文化,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
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揭示文化变迁中的量变和渐变性,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反对照搬西方文化,强调文化的变迁的原则,必须择善而从。
弊端及局限:
最大的缺陷是,离开经济与政治这个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孤立地对待文化问题;试图以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或经过改造的新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没有很好地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没有很好地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说明中国人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等方面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暴露了文化保守主义落后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