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的语言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标记及其演变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标记及其演变
语 系语 言 中 , 格 范 畴通 过形 态 变化 、 粘 附后 缀 等显 性 的格 标记 来表 达 。王 力先 生 曾指 出 : “ 必 须汉 语 语 法本 身有 这 种发 展 的可 能性 ,然后 才 能接受 外
本文 系作者参与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点项 目“ 西北地 区汉语 方言与 少数 民族语 言接 触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A Z D 0 9 2 ) 的阶
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H A I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民 族语 言硼 究
保 安 族 汉 语 方 言格 标 记 及 其演 变
张 竞婷
( 中 国社会 科 学 院 , 北京 1 0 0 0 0 0 )
了虚 化 的 、 粘附的、 功 能 固定 的格标 记 。 由于形 式
这封信交给他” , 若变为“ 哦个你信阿卡给” 意思就 相反了, 即“ 他 把这 封信 交 给你 ” ; 有 些句 子 虽然 标

要: 保安族 聚居在甘 肃省 临夏回族 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 东乡族撒拉 族 自治县 境 内, 其 民族语 言——保
安语 已经濒危 , 保安人转用汉语。保 安族 转用的汉语方 言有一 系列 S OV语言的特征 , 格标记是其 中之 一。保安 族汉语方言 中主要 的格标记 有宾格 、 与格的“ 阿/ 哈” , 从格 、 止格 的“ 搭/ 塔 / 塔拉 / 拉” , 凭借格 、 偕 同格的“ 拉”
言, 但在语法方面却具有阿尔泰语系语 言的色彩 , 如在语序类型上有一系列与 O V语序相和谐的句 法表现等 , 格标记就是其 中突出表现之一。


保 安族汉 语 方言 的格标 记

五彩缤纷的保安族书面文学

五彩缤纷的保安族书面文学

五彩缤纷的保安族书面文学
摘要:
1.保安族书面文学的概述
2.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
3.保安族书面文学的特点
4.代表性的保安族书面文学作品
5.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一、保安族书面文学的概述
保安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等地。

保安族书面文学是保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五彩缤纷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了保安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

二、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
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7 世纪,当时主要是用藏文和阿拉伯文记录。

公元15 世纪以后,保安族开始使用汉文进行书面文学创作。

从20 世纪初开始,保安族书面文学逐渐进入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

三、保安族书面文学的特点
保安族书面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作品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风情。

保安族书面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包括散文、小说等类型。

四、代表性的保安族书面文学作品
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有《保安族史诗》、《保安族民间故事集》、《保安山歌》等。

这些作品通过讲述保安族的历史、传说、生活故事,展示了保安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

五、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传承与发扬
在新的历史时期,保安族书面文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保安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保安族书面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保安族语言

保安族语言

保安族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只有汉族和壮族。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很特殊——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保安族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等地,其余分布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沽源县。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语音方面,与蒙古语有共同点;在词汇方面,有些借用了蒙古语词;在语法方面,有些借用了蒙古语语法;在语序上,有些词类活用现象;在语音、语法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

人口数量:现有人口45万。

使用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语言差异较大,方言主要有王家川方言、寺沟方言、高湾方言等。

藏语是保安族人民最早使用的语言,而后又逐渐发展为本民族语言,目前本民族大多数人能够使用藏语,使用人数达90%左右。

保安族内部差异不是很大,每个地区的保安族可以基本上听懂对方说什么话。

13世纪中叶,部分保安族人在明朝官员的招抚下,来到青海黄河沿岸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成为青海保安族。

16世纪中叶,清政府正式册封“罗札萨”领导的藏族农奴军为“保安族”,实行军事管制。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保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国家的扶持下,保安族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11世纪初期,保安族先民在新疆伊犁河谷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垦殖区,因而他们也被称为“伊犁人”。

元代时,保安族人民随蒙古军队进入新疆,明洪武十四年( 1375),保安族首领率子弟随明军进入青海湖流域。

明末清初,清政府派驻屯军士屯田,从此保安族定居农业生产生活。

清雍正年间,清政府设“宁远”(保安)营,在保安族地区建立统治机构,正式置县。

清乾隆年间,保安族东迁至黄河以南,定居甘肃永登地区。

“保安”这个称谓,据说是因为保安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遭遇盗匪袭击,只好携带衣物、牲畜逃入深山老林,取姓名保安。

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民族日报/2010年/3月/25日/第P06版临夏文化保安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马沛霆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该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该民族共同体内聚和团结的象征。

也是体现民族特点不可缺的要素,结构着民族的深层心理,联系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正如民俗学专家郝苏民先生所言:“文化像一条通向古今的长河,沿着一定的生态环境从远古流到了现在,又要从现在流向未来。

”一、濒危中的保安族文化遗产保安族人民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保安族的文化遗产包括居住饮食、口头文学、手工技艺以及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

多少年来,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陶冶保安族群众的情操,丰富保安族群众的生活都发挥着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保安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从保安腰刀、保安族服饰和保安族婚礼的濒危状况中就可见一斑。

在整个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保安腰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

它是无数工匠经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实践、不懈的追求与探讨而形成的,是保安族人民抽象思维和艺术创造的产物,也是植根于保安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物。

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

虽然我们的政府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在保护保安族传统腰刀工艺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以及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刀具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劣质的保安腰刀,而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无不折射出保安族当地独有的历史渊源、文化风俗、艺术传统以及宗教礼仪,更是外界认识和了解保安族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保安族与众多民族杂居,加上当今社会服饰市场日渐活跃,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服饰产品丰富多样,品种繁多,使保安族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服装上出现异像,而且生活风俗也在逐渐变化。

保安族语言文字 -回复

保安族语言文字 -回复

保安族语言文字-回复什么是保安族语言文字?保安族语言文字又称保安族文化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保安族人民自己使用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

保安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保安族人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其中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引人注目。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研究,保安族语言文字源于汉字和藏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

保安族语言文字主要由保安族人民使用,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传承和记载。

其独特的形态和特殊的意义,使其成为保安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符号。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构造是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构成词汇,符号形态上辅以一些特殊的符号和图案。

保安族语言文字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规则,还包括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和书写方式。

对于不熟悉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人来说,理解和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保安族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和场合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保安族人民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流,传递感情、表达思想。

在一些重要场合,例如婚礼、葬礼等,保安族人民还会使用保安族语言文字进行宗教祭祀仪式。

此外,保安族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和习俗记录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记录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保安族语言文字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减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很多保安族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使用汉语和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而对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和运用并不广泛。

这给保安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保安族语言文字,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培训,在保安族地区的学校中设置相关课程,提供专门的语言文字培训。

其次,加强对保安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保安族人民对自己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保安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禁止歧视和排斥。

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

有关保安族民歌、舞蹈综述摘要: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积石山自治县最为集中,人口约八千。

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汉语。

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小调”、“酒曲”和“号子”,五类,其中“花儿”居首位。

而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

保安族民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舞蹈,由于原生态环境的逐渐散失,目前正面临自然消亡的边缘。

如何加以传承保护使之不被湮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保安族;民歌;“花儿”;宴席曲;酒曲;小调。

保安族:形成:民间舞蹈:风格特点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积石山自治县最为集中,人口约八千。

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汉语。

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小调”、“酒曲”和“号子”五类,其中“花儿”居首位。

花儿“花儿”的曲调叫“令”,保安族独特脚‘令’嘴为“保安令”产花儿”在保安族宗教信仰中是严禁歌唱的,但它却是保安族民问音乐中生命力最强、流行最广的一类。

保安族群众为了抒怀寄情,冒着风险躲到距离村庄很远的山里去唱,因此,保安澎‘花儿”就不象其他民族卸花儿”那样高亢、僚亮、刚健、激越,而是低回、深沉、婉转和柔美的。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弯弯多、拖音长、唱得低”。

当然,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受到藏族民歌的影响有关。

这种特点从保安淤花儿”的调式、调性、旋法、节奏等诸音乐要素中都能体现出来。

保安食‘花儿”的音区较低,约在b一e之间,多为五声羽调式,其次是商调式,而徽调式和宫调式则较少。

在节奏方面,保安族“花儿”有别于一般“花儿”的是:突出了前短后长即后一个音是前一个音的两倍或更长时值的节奏特征,从而加强了“拖音长”的感觉。

宴席曲“宴席曲”是临夏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欢聚作乐的场合,主要是举行婚礼、设宴欢庆的席前之地所演唱的歌曲。

它也是保安族民间歌曲中相当重要的一大类别。

由于能够在村庄、院落、屋内公开演唱,不加禁令,故又被称为“家曲”,与只能在山间野外演唱的花儿竞相媲美。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

浅述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作者:王延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独特的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安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基本元素,将其保护好,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不仅是时代赋予保安人民的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关键词: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简介:王延春,女(1984.10-),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甘肃省临夏州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21-01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县境内居住着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等民族,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居住的地方”,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撒拉、裕固、保安)之一的保安族就居住在这里,人口只有1.6万人。

保安族虽然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其民族发展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是“小民族,大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安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具有独特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除此之外还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安族服饰、保安族饮食和保安族婚礼等地市级保护项目。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保护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腰刀锻制技艺”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

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

第34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4,N o .32018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18ʌ收稿日期ɔ2017G11G10ʌ基金项目ɔ2012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委托项目 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 以甘肃独有民族为例 (2012GGM G123)ʌ作者简介ɔ马梅英(1974-),女(回族),甘肃广河县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①马梅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兰州㊀730030)ʌ摘要ɔ东乡族㊁保安族㊁裕固族是甘肃省的三个有语言无文字的独有少数民族,在对外交流渠道日益畅通的情况下,其语言传承产生濒危趋势,保护民族双语的策略与获得实际效果间存在诸多问题,课题以甘肃独有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研究.ʌ关键词ɔ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ʌ中图分类号ɔH 23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8)03G0001G06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o f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f o rM i n o r i t i e sw i t hO r a l L a n g u a ge b u tw i t h o u tW r i t t e n W o r d sA C a s eS t u d y o fU n i qu eM i n o r i t i e s i nG a n s u MA M e i Gy i n g(G a n s u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L a n z h o u 730030,C h i n a )Ab s t r ac t :D o n g x i a n g ,B a o a na n dY u g u i n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a r e t h r e e u n i q u e 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w i t h o r a l l a n g u a g e b u tw i t h o u t w r i t t e nw o rd s .U n de r t h es i t u a t i o nof s m o o t h e r f o r e ig ne x ch a n gec h a n n e l s ,t h e s em i n o r i t i e se n c o u n t e r e ds e v e r ee n d a n Gg e r e d l a n g u a g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 r ea r e m a n yp r o b l e m s i nt h es t r a t e g i e so f p r o t e c t i n g b i Gl a n g u a g e sa n da c h i e v i n g a c t u a l e f f e c t ,s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t a k e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t o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u n i q u em i n o r i t i e so f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a s ab a s i s ,d e Gv o t e s t o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s t a t u s o fm i n o r i t i e sw i t ho r a l l a n g u a g eb u tw i t h o u tw r i t t e nw o r d s .K e y wo r d s :m i n o r i t y w i t ho r a l l a n g u a g eb u tw i t h o u tw r i t t e nw o r d s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㊀㊀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平等的民族教育政策.近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双语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大民族和有语言有文字少数民族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落实的比较好,小民族或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程缓慢,不少地区小民族出现了语言濒危现象.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三个独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实地调查,对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研究,以促进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以下简称无文字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㊁甘肃独有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及双语教育的现状㊀㊀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其中,东乡族㊁保安族㊁裕固族属甘肃省独有的民族,也是典型的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东乡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人口243994人,占甘肃省东乡族人口的50 7%;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人口15701人,占甘肃保安族总人口的90%;裕固族主要分布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乡,分南㊁北裕固族,人口9830人,占甘肃裕固族总人口的73.5%①.(一)东乡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双语教育现状1.东乡语在东乡县的使用情况东乡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在其民族内部,也使用过一种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或汉语的拼音文字,民间称之为 土话小经 .东乡语是东乡县东乡族内部相互交际的主要工具,也是东乡族民间文学㊁民歌及故事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础,更是东乡族文学艺术传承发展的唯一方式和有效途径.甘肃省的东乡族自治县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共有24个乡镇.其中,4个乡镇为东乡族和汉族㊁回族杂居,其余20个乡镇为纯东乡族乡(有19个东乡族乡以东乡语为母语).截至目前,东乡族内部的交流语言仍然是东乡语而非汉语.以东乡语为母语的东乡族儿童和老人基本不通汉语.2.东乡县民族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东乡族民间双语教育的初期摸索形式,早在建国初期随着东乡族小学教育的诞生而出现的.东乡县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是从汉族老师授课,懂汉语的东乡族学生翻译开始的,也就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双语教育的.但当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语言很不规范,一没有标准,二没相应的教育辅助设施,一切从零开始,连教学大纲都没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东乡县双语教育初步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主要以1999年审定通过的陈元龙和马国忠所撰写的«东乡语实用记音符号方案»为标志,开启了东乡族双语教育的新篇章.之后,为了解决东乡族使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于2001年出版发行了«东乡语汉语词典»②这部字典以汉语译意解释东乡语原语,用汉语拼音给东乡语词汇注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乡族双语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东乡地区民族教育,2001年7月,东乡县召开了双语教学协调会,成立双语教学实验领导小组,决定实验并逐步在全县纯东乡族的乡村小学中推行双语教学.从2001年起,双语教学实验小组先后六次培训教师共112人次[1].当时东乡族双语教育的实验教学工作主要有四个目的:首先,尽力让学生学会东乡语记音符号,并且能够读写东乡语.其次,为从三年级起,开始使用现行汉语教材打基础,顺利完成一㊁二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本族语来学习汉语,进一步培养对汉语听㊁说㊁读㊁写的能力,以完成双语教学的语言准备工作,基本达到无阻碍接受汉语授课的目的.三是传授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掌握轻松㊁有趣的学习方法,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及入学率,尤其提高女童入学率,顺利完成东乡族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儿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及发展前途.四是坚持东乡语由多到少,汉语由少到多的原则安排教学语言,并采用故事方法和结构方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所有教学教材均使用统编教材.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学前班集中学习东乡语记音符号和汉语口语,为此,编印并配套了相关教材及辅助读物,让那些纯东乡语单语区学童很快适应普通汉语教学的过渡,完成东乡族学童从纯粹的母语学语阶段向汉语教育的完全过渡使命[2].3.双语教育的实验与推广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东乡族自治县在那勒寺小学进行了借助东乡语学习汉语的双语教学实验.实验小组在设立实验班的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对比班,实验班从学前班开始使用实验教材,对比班则使用常规汉语教材.实验班任课教师是经过东乡语记音符号培训的师范应届生,对比班任课教师都有三年教龄.经县教育教研室对两个班的评估证实,实验班学生思维更积极㊁活跃.从2002年开始,东乡语双语教育在东乡族自治县边实验边推广③.(二)裕固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双语教育现状1.裕固语在肃南县的使用情况历史上,裕固族曾使用过回鹘文,已失传.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另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两种民族语言间互不相通,主要借助汉语沟通.现在没有自己独有的文字,普遍使用汉字.目前,使用西部裕固语的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和大河乡等地.西部裕固语因长期与亲属语言处于相隔离状态,同时又不断受到周围民族语,尤其受汉语等语言 腹背双向挤压 ,面临被非亲属语言侵蚀或取代的危险[3].东部裕固语亦称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使用这一语言的裕固族主要分布在肃南县东部的康乐㊁马蹄等乡镇.据肃南县民族宗教局调查统计的数据分析,截至目前,肃南县有一半以上的裕固族人会说裕固语,裕固族语的使用情况与家庭构成有很大关系,裕固族内部组成的家庭,内部交流语言主要以裕固语为主,与外族或东西裕固族之间通婚组成的家庭,语言主要以汉语为主,官方组织所有活动使用语言为汉语,族内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神活动中以民族语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本民族内部使用的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2.肃南县裕固族双语教育现状肃南县实施双语教育活动起步较晚,于2003年9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局正式下发要求在各级学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民族语言教学活动通知,开始了第二次民族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但实际仅有县城的红湾一所小学在执行,其他各地学校没有跟进.红湾小学主要授课内容包括西部裕固语日常基本词汇等,但这一活动也仅维持了一年,随后放弃.2007年秋,根据县人大代表的建议,县城幼儿园特从基层抽调裕固族教师,并在幼儿园中㊁大班裕固族学生中,开设了东部裕固语课和西部裕固语课.2008年秋季开学,自治县明花学校也在全校分小学低年级㊁小学高年级㊁中学三个组,开展了西部裕固语教学实践,但一年后同样因教师调动等原因放弃.2009年3月20日,自治县幼儿园专门召开了裕固族语言课教学研讨会.2010年7月,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利用暑期在大河乡西岭村开办了裕固族语言培训班,这是他们自己编印教材,在牧区开办的第一个据有试验性质的裕固族语言培训班,希望通过教授牧民群众和大中小学生记音符号,使本民族群众可以达到书写㊁念诵本民族语言的程度,从而可以准确有效地记忆和传承裕固族语言[3].但是,其效果目前仍不明朗.截至2010年,肃南全县有中小学18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1所,九年制学校9所,六年制学校10所;全县共有学生534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530人.目前全县各学校均以汉语进行教学,课下学生间交流主要以汉语交流为主(大河㊁明花㊁皇城㊁康乐等乡村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使用裕固语交流的相对较多,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据调查,所有18所中小学学生以汉语授课不存在语言障碍,与汉族学生一起接受同等教育.实际上,裕固语双语教育再一次停滞.(三)保安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双语教育的现状1.保安语在保安族聚居区的使用状况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㊁土族语㊁东部裕固语以及达斡尔语有一定关系,是蒙古语族中最具个性的语言.分为大河家方言和同仁方言两种.积石山县的保安族主要分布在大河家乡和刘集两个乡,其中以大河家的梅坡㊁大墩㊁甘河滩三个村最为集中.居住在积石山的保安族除梅坡使用汉语之外,其余村落的保安族保安语㊁汉语同用.大墩村保安语使用情况相对较好.村内有不少人至今保留沿用保安语的习俗,只与回族㊁藏族㊁汉族等外族交往时说汉语.与其它如甘河滩和梅坡相比,大墩村说保安语的人数比例还算比较高的,本民族语言交流氛围也比其他地方浓厚.保安族语言是保安族文化的精髓,是保安族历史传承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文化遗存,更是保安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并传承延续下来的精神财富.2.积石山保安族双语教育的现状积石山县是一个以保安族㊁东乡族㊁撒拉族为主体民族成立的民族自治地方,三个民族均为无文字民族,语言互相不同属,实施双语教育难度很大;三个民族都是人口较少民族或在所居住地区人口中比例较低,实施双语教育缺乏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积石山县民族教育发展缓慢,保安族㊁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能够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加之受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外界交流很少,内部交流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官方则使用汉语.积石山县民族教育的实质上是汉语教育,采用普通汉语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外界交往机会越来越多,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语言优势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民族语边缘化的趋势很明显.截至目前,积石山县在学校没有开设过辅助性双语教学,这主要是积石山县所处特殊语言环境导致的.二、无文字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㊀㊀就东乡及肃南两县民族语双语教育试点工作的情况来看,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据统计,东乡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只有85%,山区或东乡族聚居区学历达标率更低.既便学历上能达标的教师,其水平和能力之间实际有相当差距,换言之,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环境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其合格率与期望值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目的是不争的事实.二是无文字少数民族因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而常被忽视,双语教育至今仍没有强有力的法规㊁机制与政策保障.表面上看,政策上重视的,实际上却在具体执行时被忽视或疏漏,以东乡县为例,县教育局至今仍没有一个部门或人员具体负责双语教育工作,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因此,成立相应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双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三是缺乏必要的与双语教学相关的配套设施.由于东乡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开发书面的双语教学教材和辅助性教学设施难度很大.目前仅有如«东乡语记音符号»及配套教材«东乡语小故事»«东乡语音符号练习册»«汉语入门»«汉语口语训练»及配套教材«听力故事»,课外阅读教材«东乡语汉语读本»等,这些辅助材料都是以汉语拼音进行注音的,由于汉语与东乡语在语音㊁语法结构上有差异,因此,无法真正做到对照注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大了双语教育工作难度,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肃南县裕固族地区的情况来看,除存在无文字㊁无教材㊁无教员等与东乡县相同或相似问题之外,肃南县裕固族聚居区语言教育是以保护民族语言及传承为目的,因此,肃南县裕固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从双语教育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不同,其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裕固族语言濒危区域在扩大,民族语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裕固族人口共计10569人,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8088人,其中使用西部裕固语的4623人,说东部裕固语的2808人.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裕固族人口为12279人,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为8825人,其中使用西部裕固语的3693人,使用东部裕固语的3194人④.从这些早期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仅10年间,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说西部裕固语的人口减少了近千人.虽然最近10年,裕固族人口在缓慢增长,但是,依然不能阻止西部裕固语使用人口下降的总体态势.二是裕固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呈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在西部裕固族人口较少的同时,其语言使用范围也日益缩小.由于没有自己的通用文字,两种语言间的交流难以进行,所以,只有使用同一种民族语的裕固族聚居区域和家庭,才是学习民族语的主要场合.但是,现在这种单一的聚居区和家庭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杂居和异族通婚日渐增多的新环境和新的家庭模式,加剧了裕固语使用范围逐渐衰微的趋势.三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所有学校均以汉语进行教学或语言交流活动,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也以汉语交流为主,汉语已成为这一地区各族间进行交流的主流语言,民族语民间交流范围㊁人数大幅减少,就连裕固语交流相对较多的大河㊁明花㊁皇城㊁康乐等地学校,也仅为20%左右.因此,语言濒危现象也已成为肃南县民族语言教育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分析㊀㊀(一)甘肃独有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就甘肃而言,除东乡族㊁裕固族实施短暂的双语教育试点之外,积石山县属保安族㊁东乡族㊁撒拉族自治县,因县内民族成分复杂㊁三个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又都是小民族,族内活动圈小,居住在这里的保安族㊁东乡族与外界联系密切,与其他各族交往频繁,汉语沟通能力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好,从官方到民间对民族语学习的热情不高㊁教育实用主义现象严重㊁双语教育积极性不高等等因素都已成为这一地区民族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其他(东乡㊁肃南)两县短暂试点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甘肃有语言无文字少数(独有)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语言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族语翻译的教学基础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少地方因交通㊁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与外界交流尤其是电视㊁广播等汉语媒体设施的普及,各少数民族汉语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后对翻译的依赖并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许多学龄前儿童入学时就已经掌握了一般的汉语基础知识,降低了对语言翻译教学的依赖程度.二是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开始由过去的翻译性辅助教学为目的,转向民族语保护性双语教育的过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变迁,民族语逐渐弱化,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语言的运用与濒危现象越来越成为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障碍,如何开展民族语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更是甘肃独有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急需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二)辅助性双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无文字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山区,教育质量差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以东乡县东乡族聚居的山区为例,东乡族集中聚居的边远山区是东乡县经济㊁教育及文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这里存在着校舍破旧㊁教师短缺㊁信息闭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具有长期性㊁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需全面考量,制定适应本地区实际的长远发展战略.2.无文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东乡县东乡族聚居的山区汉语环境相对较差的问题很突出,这也是导致无文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又一根本性原因.语言教育离不开环境,缺少语言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环境,语言的学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东乡县东乡族集中聚居的山区来说,缺少必要的汉语环境是东乡县实施双语教育中最难克服的问题,在聚居区,学生没有机会听说汉语.就连广播电视,东乡族家庭也很少能收听收看,原因是很多家庭没有电视,即使有,传统的东乡族家庭对电视内容的选择有明显的态度,很少允许看.在学校的语言环境上,东乡族的学生只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和高年级的课上学说汉语,课外学生间的交流㊁师生间的交流几乎全用东乡语,汉语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机会很少等,都是东乡族学生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的制约因素.3.东乡语属蒙古 阿尔泰语系,在语音方面,无声调之分,其元音没有长短的对立;j㊁q与g㊁k对立;保存着词首摩擦音f㊁h;词的重音通常在词的末一音节上.受东乡语这一特点的影响,东乡族在说汉语时往往是前后鼻音不能区分,发音声调难以辨别.在词汇方面,东乡语词语少,有些内容很难准确表达,许多词汇很难对应,很多教学内容无法翻译成东乡语,使相当多的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在语法结构方面,东乡语的基本语序是 主语 宾语 谓语 ,和汉语的语序相比呈现为句子的主㊁谓语位置颠倒,致使学生学说汉语时也往往是主谓颠倒,错误不断,明显影响了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言能力的提高.(三)保护性双语教育也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保护性双语教育就是以民族语言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并作为终极目标的特殊教学模式,以一般学校教育中加设民族语课程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民族语言传承发展为目的进行的自救性教育,在甘肃独有民族中以裕固族为代表.从肃南县裕固族的情况来看,民族语双语教育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1.一无文字,二无教材设备,三无教师,四无双语教育经验可循等,尤其重要的是这类双语教育自开始的那一刻起,就存在各类争议,扰乱了民族语双语教育的正常进程,成为产生一系列连锁问题的根源和诱因.2.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肃南的裕固族总计8000余人,而且肃南裕固族分散居住,仅一半以上的裕固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加之东西裕固族族内语言不统一等,推广裕固族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3.肃南裕固族自小接触汉语或说汉语,适龄儿童入学后,实施汉语教学并无大碍,因此本民族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对裕固族聚居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产生疑虑,提出了如双语教育是否必要,双语教育是否拖了正常教育的后腿等等看法,成为双语教育发展的阻力.双语教育很难实施或延续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使用空间受到主流语言 汉语的挤压而变得越来越狭小,无文字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价值或使用价值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语言濒危或转用现象已成为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地区最不为人关注问题[4].无文字少数民族民地区,缺乏实施双语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施双语教育很艰难.(四)保安族语言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1.保安族民族语的转用或濒危现象非常严重,但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对本民族语的濒危现象表现了出奇的平静.就教育自身而言,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认真思考.2.保安族是一个人口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的语言保护与传承
【摘要】本文对2015-2017年保安语的研究、目前保安语语音文字生存状态以及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做了概述,以期为保安语的研究提供引导作用,最后对保安语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一、民族与语言文字概况
(一)民族
使用保安语的保安族主要聚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
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镇大墩村、甘河滩村和刘集乡的高李村。

经普查统计,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自治县使用保安语的人数共计约7422人左右。

青海省使用保安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同仁县和尖扎县两个
地区。

(二)语言文字概括
保安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保安语是保安族的母语。

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兼通汉语,通用汉文,目前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已不足一万人,且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20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保安语的人数较少,保安语属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保安语分为三种
方言,即保安语同仁方言、保安语积石山方言和保安语康杨方言。

同仁方言中藏语词汇较多,积石山方言中阿语和汉语词汇多,康杨方言中藏语、阿语词汇多。

保安语有i、i、u、u、n。

、e、e、a、a、a11个元音。

长短元音的对立不严格,元音i、i和u、巴不区别词义,a和e在个别词中区别词义。

复元音较多,有ai、ei、ao、ou4个前响复元音;ia、i喜、10、1U、ua、ua、u喜、ue、ye9个后响复元音。

元音在以n、?结尾的音节里一律鼻化。

元音和谐现象己基本消失。

有b、p、m、f、w、d、t、n、l、r、出、Is、s、?、?、?、j、?、?、?、g、k、?、G、x、h 26个辅音。

比较稳定的复辅音有mb、nd、?、?、?、ts ?、?、?;还有fd、ft、?、?、?个不很稳定的复辅音。

(三)语言文字生存状态
在保安族人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会说保安话了,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用汉语进行流利的对话交流。

保安语衰弱的原因主要有:强势语言汉语的逐渐深入,逐渐成为主流交流语言,致使保安语逐渐衰弱。

二、语言文字保护与传承
(一)语言文字保护现状
根据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政府文件资料,除甘肃省民委少语办、教育厅语委办外,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没有成立具体的针对保安语的语委办或其他
语言文字管理、保护机构,积石山县文化局负责语言保护的相关工作,但目前没有制定针对保安语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没有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有关的科研项目和配套经费。

(二)双语教育实施情况
经实地调查和教育部门文件资料,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没有开设撒拉语汉语双语教育、也没有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材和阅读材料的编制与使用、撒拉语文化活动进校园和课堂情况。

(三)语言文化传播与传承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和市县教育、文化、旅游部门文件资料,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中关于保安语近
一年来举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活动情况;是否成立语言文化协会等政府或民间组织,以及其宗旨和举办相关活动、会议情况;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人情况。

1.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活动情况。

2015年6月,由积石山县文化局和甘肃省保安族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了首次保安
语“双语人才”演讲比赛,此次比赛为进一步做好保安族语言资源挖掘、有效保护、展示传承和开发利用,全面有序地开展保安族双语教学培养了后备人才。

2.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协会或组。

2015年5月,甘肃省保安族文化研究会在积石山县隆重举行2015年年会暨《中华
保安族》期刊首发式。

会上,省文联名誉主席、甘肃省人大
民侨委副主任、甘肃省保安族研究会会长、《中华保安族》编委会主任马少青同志与州民委主任、《中华保安族》编委会副主任金有禄同志为《中华保安族》期刊的创刊首发分别致了贺词。

甘肃省保安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保安族》主编韩维礼同志汇报总结了2015年研究会所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完成了全国政协约57万字的《保安族百年实录》最终稿;二是完成了大河家地区文化资源状况调查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书;三是完成了保安族语言普查工作;四是已向省民委申请了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保安族志》;五是完成了“出彩工程”保安腰刀及保安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项目;六是保安语双语教学培训班正式启动;七是申请了《中华保安族》内部刊物。

3.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人。

马瑞,1949年生,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人,大墩小学退休教师。

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族口头文学及语言传承人。

马维雄,保安族,1950年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

2006年,他被列为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008年,他打制出第一把黄河流水纹折花刀。

(四)语言文字出版物和资源库建设
2016年8月,由马沛霆、佐藤畅治编著的《保安语汉语词典》最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词典用《保安语使用记音符号字母表(方案)》标音,收录了2400余条词条,《保
安语汉语词典》的出版填补了一项学术领域上的空白。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研究,对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果,《保安语汉语词典》的面世,为保护传承保安?Z、发展保安族文化夯实了基础。

2015年-2 016年,有关保安语研究的文献有7篇。

三、语言文字保护、传承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发现甘肃省保安语在传承与保护中已经有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开展,但是出现的问题、困难和不足也很多,解决途径主要从政府政策支持、语言语音资源库建设、双语教学实施、树立语言文字保护意识、提供经费和项目支持、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开展语保工程等方面人手。

参考文献:
[1]布和,陈乃雄.同仁保安语概要[J].民族语文,1981,(02).
[2]布和,刘照雄,保安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2.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