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共3页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某一地方特有的文化,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激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润泽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与周围的环境、人与事物,同时也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乡土文化教育是专门针对乡村地区孩子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乡村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需求,旨在推广优秀的乡土文化传统,培养乡土文化方面的人才。
培养孩子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懂得尊重和感恩父辈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惯,也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以及个性成长。
乡土文化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生动性。
这类教育坚持以本土文化为背景,选取富有乡土特色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展现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这种教育注重贯彻落实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紧贴社会需求和实际生活,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也体现出循序渐进、情趣盎然。
乡土文化教育涵盖很多方面。
首先,它要求教师要熟悉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教育素质。
其次,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乡土文化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它要求学校要注重乡土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实施,重视教育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乡土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倡导科学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倡导了解和尊重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发展,营造出一种又好玩儿又营养的教育氛围。
总之,乡土文化教育涵盖了自然与人文、民俗与历史、风土与民情等多方面,通过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们逐渐了解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民俗、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并对这些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感情共鸣。
这种教育既有助于孩子发现自我的潜在动力,也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独特的历史、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它是乡村社会的共同文化遗产。
传承乡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乡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体验。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乡村活动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乡土文化也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等,这些都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源。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了解、学习和传承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和身处其中的社会环境,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归属和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豪感。
乡土文化也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传统美德。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乡土文化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来进行创作,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乡村地区往往具有浓厚的亲情、邻里友善和彼此关怀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成长,容易培养出一种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心。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和改善中去。
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传承和实践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情感归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乡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润养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元素,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是指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旨在弘扬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
那么,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呢?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能力。
乡土文化是每个地方独有的,通过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家乡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的环境和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体验能力。
乡土文化富含情感和诗意,通过接触和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与魅力,进而培养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并在情感上激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乡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是指民间传统文化中所固化的一种文化状态。
在乡土文化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习俗等方式传承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是指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课程。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进行浅析。
一、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将乡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产品,了解民间传说、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乡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文化传统中。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并且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料,包括地方方言、地方文学作品、地方美食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且,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还会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加他们的跨文化视野,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文化视野和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关注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各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组织学生进行方言朗诵、乡土文学创作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
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乡土的文化意蕴和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

乡土的文化意蕴和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作者:崔英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崔英杰(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乡土不仅是一个区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乡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人们对生存方式的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培育乡土情感,重建乡土精神,对涵养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消解乡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土;文化意蕴;乡土教育;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0-02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8日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年度招标课题:社会转型背景下乡土教育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研究成果之一(15B30)乡土是一个有区域性特征的概念,但是乡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区域。
乡土总有许多生活的氤氲、有许多人生的意味在其中。
而建立在乡土体认和觉解基础之上的乡土教育,也从来不是偏居一隅的教育,家国天下的历史传统,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乡土教育往往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教育本身。
因此,在新的社会境遇下重新解读乡土,重估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乡土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一、乡土的文化意蕴“乡土”是一个悠长而温暖的词汇,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就有“去乡土、离六亲”这样的句子,可见乡土一词有悠久的历史。
并且乡土一词在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乡土教育、乡土社会、乡土文学等学科范畴。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土的涵义至少有以下几种:(一)乡土是“一定的区域”,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乡土不只是一个区域,乡土结构应该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乡土区域、区域中的人、区域环境和人的关系。
因此,乡土不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存在,乡土所体现的是主体人和客体世界形成的一种亲密关系,具体可以表达为乡土认知、乡土爱、乡土情怀、乡土建设、乡土改造等等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每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习惯,它是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人们对土地、自然和生活的认同和情感。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起源和根源的途径。
乡土文化是人们的灵魂深处根植的文化土壤,它涵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感情,认识到家乡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方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乡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润养学生“有根”的特色教育。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在城市长大,对乡土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乡土文化的教育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与学生相关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产生共鸣。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
乡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但它并不意味着守旧和僵化。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媒体,使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乡土文化是每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对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起源和根源,减轻文化冲击和失落带来的困惑和焦虑。
乡土文化的教育也可以润养学生“有根”的特色教育,培养他们的地方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乡土文化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

乡土文化: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民间流传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风格。
乡土文化既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情结。
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学生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形成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格魅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化对特色教育的积极意义和相关的教育实践。
乡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信仰。
乡土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感。
乡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乡村社会的传统所在。
传统的乡土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智慧和技艺,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民俗风情。
乡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民间舞蹈、民俗节庆等都是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读民间诗歌、学习古老的手工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魅力,感受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润养“有根”的特色教育,学生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能够培养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形成具有乡土情怀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1. 聚合价值。
2006年初,上海大学王晓明在由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组织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
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的生存姿态。
乡村文化的解体,其核心正在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
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
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的现实中,
认识到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2. 审美价值。
北京地球村主任,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出:乡村文化可以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内心方式、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去体验,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
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
城里人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空气、水以及文化的时候,作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自然毁了、身体垮了、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
通过乡村旅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带着自然的清新,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
如果说乡里人的价值重估是“心灵扶贫”,城里人的价值重估就是“精神脱贫”。
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乡里人的“心灵扶贫”、还是城里人的“精神脱贫”,都揭示了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三、乡土文化的教学意义
1. 研究乡土文化是新课程建设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新暖潮,并且涌现了一批
较有影响的乡土文化课程。
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
钱教授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
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
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利用乡土文化促进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类研究还十分泛化、笼统,只有粗线条的原则、内容,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等。
有的只是就乡土文化而“教”乡土文化,没有
对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值加以挖掘,没有对此进行深化和辐射,更没有把乡土文化与课程融合为一体。
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整合,在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中,既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 研究乡土文化是农村教育的需要。
乡村教育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
乡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乡土生活中,真正地意识、肯定、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
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乡土素材,不仅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同时,还能
够增强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
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做到学习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