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风俗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风俗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风俗家乡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小城,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

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传统绘画艺术在我家乡,有着悠久的绘画传统。

这里的人们擅长用毛笔和水墨描绘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风格。

不仅如此,家乡的绘画艺术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壁画和年画,这些作品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之情。

二、手工艺制作除了绘画艺术,家乡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制作而闻名。

陶瓷、木雕、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俗文化内涵。

无论是用陶瓷制作的茶壶,还是用木雕雕刻的雕像,都散发着家乡独有的风情韵味。

三、民俗节庆活动家乡的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庆祝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联欢聚会、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同时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民间表演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热闹喜庆,更传承着家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四、民间音乐舞蹈在家乡,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重要地位。

逢年过节或喜庆时刻,人们会载歌载舞,击鼓弹琴,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传统的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踩高跷等,展现了家乡人们豪迈奔放的个性和热情活力。

总而言之,家乡的民间艺术与风俗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了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更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家乡的民间艺术与风俗将继续传承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乡土文化内容

乡土文化内容

乡土文化内容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的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乡土文化内容》,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文化内容》篇1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代表着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

风俗习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风俗习惯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拜神等方面,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农村地区的一些特有节日,如庙会、祭祀等。

传统技艺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文化传承。

传统技艺包括木工、石工、篾工、刺绣、剪纸等方面,如木结构的建筑、石磨、石碾等传统工具,以及民间刺绣、剪纸等手工艺品。

民间艺术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民间创作力。

民间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农民画等。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

《乡土文化内容》篇2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经过当地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重新阐释的文化形式,它是本土内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可能是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或是发展了的一种文化形式。

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乡土文化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成为国际化的基础部分。

乡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其中,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传统艺术形式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文化价值观。

此外,乡土文化还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习俗、家族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乡村文化传承与乡土艺术保护

乡村文化传承与乡土艺术保护

乡村文化传承与乡土艺术保护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乡村文化传承与乡土艺术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乡村文化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而乡土艺术则是乡村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因此,乡村文化传承与乡土艺术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乡村文化传承是我国千百年来发展演变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乡村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

在乡村,人们从事着耕作、牧养、编织、绘画等各种劳动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和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感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乡村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不少传统的乡村文化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乡土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断裂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乡村文化,激发乡土艺术的生命活力,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多个层面入手,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乡村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要建立乡村文化档案馆、修订相关著作、开展田野调查等工作,让乡村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其次,要注重乡土艺术的培育和传承。

乡土艺术是乡村文化的生动表现,是乡村艺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要鼓励和支持乡村艺人继续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设培训课程等,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要倡导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土生活的精神内核,是乡民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托。

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统庙会、乡村戏剧、民间歌舞等活动的保护和弘扬,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再者,要注重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乡村是文化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应该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

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

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

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注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美术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课程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中的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着重分析其教育意义和实施方法。

二、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性1. 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乡土文化是指源自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和生活方式,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特色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还能够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2. 艺术创作实践的培养意义艺术创作实践是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幼儿从实践中感知、体验和表达艺术的过程。

通过艺术创作实践,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将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幼儿在创作中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艺术情感的发展。

三、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的具体实施1. 选取适合乡土文化的主题在设计美术特色课程时,可以选取一些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主题,如田园风光、农耕生活、民间传说等,以此来引导幼儿了解和表达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可以鼓励幼儿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如利用土、木、草等制作手工艺品,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自然之美、乡土之韵。

3. 结合户外教学与参观体验可以组织幼儿到当地的民间艺术作坊、手工艺品展览馆等地进行参观与体验,让幼儿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四、总结与回顾: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教育意义乡土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了解与热爱自己的家乡及其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

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的作用与意义。

1. 传承乡土文化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和艺术推广,可以帮助农村居民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增进农民生活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增收机会。

比如举办农村文化节、农民艺术展等活动,既能满足农民的欣赏需求,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是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通过交流展示农民的艺术才华和乡村特色,可以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4. 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

农村地区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舞蹈等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5. 引导农民从事文化创业通过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可以激发农民对文化创业的热情。

为农民提供艺术培训、创作展示等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特色产品实现创业梦想,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6. 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可以为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农村作为我国广大人口的主要居住地,通过对农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推广,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7. 丰富青少年教育农村文化活动与艺术推广对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组织艺术大赛、夏令营等活动,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8. 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城市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入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是乡土风情和历史传统的综合体现。

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幼儿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气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乡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元素,如民俗、习惯、历史、风土人情等。

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并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性的表达。

比如,在传统节日中,幼儿可以通过创意手工制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制作民间装饰品,绘制传统图案等,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

二、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乡土文化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生长于生活的土地上,与农村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当地的传统艺术,如扎染、刺绣、陶瓷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对文化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弘扬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它反映了地区或民族的特点和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传播乡土文化,可以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幼儿在艺术教育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利用乡土文化的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弘扬地域文化,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一、引言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形成和延续的风俗、传统、习俗、语言、宗教、建筑、服饰等各种文化传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化风格。

在农村地区,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对农村幼儿的艺术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1. 丰富的艺术资源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的民间故事、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等,这些艺术资源可以为农村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通过学习地方传统的歌谣、舞蹈等艺术形式,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2. 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乡土文化是农村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和背景,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感。

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祖国文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培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情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会激励幼儿更加热爱乡土文化,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3. 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乡土文化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乡村的田园风光中,孩子们可以发现许多美丽的事物,如田野、牛羊、山水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素材。

通过艺术创作,孩子们可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也可以塑造独特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4.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乡土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丰富的精神文化,如忠孝、孝道、勤劳、诚信等传统价值观。

这些传统价值观是农村孩子们成长的根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将这些传统价值观进行深入的传承和弘扬,培养一代代具有优秀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农村孩子。

三、乡土文化对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1. 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作为艺术教育的传递者,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本土文化,将其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课程中,帮助幼儿感受家乡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到学校进行讲解和示范,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触和体验的机会。

乡土中国文化概念

乡土中国文化概念

乡土中国文化概念
"乡土" 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常被提及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地方性的、本土的、与乡村相关的文化。

"乡土中国文化" 涉及了许多方面,包括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传统医学等。

以下是与乡土中国文化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特点:
1.本土性和地方性:乡土文化强调地方性和本土性,反映了各地
不同地域的独特性。

这种文化体现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农耕文化:由于乡土文化的本质与农耕社会密切相关,它通常
包括与农业、农耕文化相关的传统元素,如农事节庆、农村民
歌、农具、田园风光等。

3.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乡土文化体现在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
工艺品中,如传统绘画、剪纸、传统建筑、手工制作的布艺和
陶瓷等。

4.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乡土文化中常包含着与土地、自然、祖
先相关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
敬。

5.方言和土语: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也表现在独特的方言和土语
中,这是一种语言的体现,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6.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乡土文化中常包括传统的医学体系和民
间疗法,这些疗法往往与当地的植物、动物、自然元素密切相
关。

7.传统节庆和习俗:乡土文化体现在各种传统节庆和习俗中,如
春节、中秋节、丰收节等,以及婚嫁、葬礼等各种生活仪式。

乡土中国文化强调了中国社会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乡土文化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乡土文化,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山区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如民风、民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文化遗址等等。

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乡土味”的文化特征。

艺术不仅饱含技巧的练习,更是对文化的学习。

这是新世纪艺术的特点。

以丰富的地域民间文化为背景,深入生活,融合了乡土文化的艺术,更具本土特色,也更亲近自然和生活。

纯朴的乡土文化带给艺术亲和的气息,也有浓厚的吸引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源于生活,与乡土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

为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艺术,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
的“乡土情结”。

对于表现当代生活的艺术而言,其“乡土情结”则有其新的内涵、新的美学机缘。

这意味着,从人们的精神期待看,当代城市化的挑战,不但不会远离艺术的乡土情结、乡土内涵,反而会使之更加彰显。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乡土”始终作为一个底蕴丰厚的概念存在着。

恋乡、思乡、寻乡、归乡等,是深层的心灵指向,也是艺术活动中经久不衰的命题,包括乡愿、乡怨、乡愁在内,都表明人们与自己的乡土既生息所依,又灵性所系,是根性的存在,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结”。

传统艺术中突出的乡土情结,与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有关。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每个民族在各自特定的地域中,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相依相适关系,甚至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鱼,都与每个人以及整个民族灵性相通、结缘深远。

这便使
每个民族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界定了自己的乡域,并扎下了首先是属于本民族的“天人合一”的根系。

在文化或美学的视野中,乡土是自然与人文的天缘之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以,大而化之地看,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所有艺术活动,都是不离其乡土的。

乡土如母体,既是根之所系,又是体之所依;而具体表现则可以分别涉及其中的某个方面,如,月儿引发乡思,鸿雁带去乡恋等。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活动主体而言,乡土情结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民族世代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乡土情结的审美心理深深地奠基于他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无论走得多近,还是离得多远,他们都会把这个情结酝酿得别有意趣。

他们的创作无论表现什么或怎么表现,往往都不失其本民族特有的乡土美学资质,其艺术价值也正是因此而突显。

中国的佤族有一首民歌这样唱:“为了去寻找盐巴,不能不离开了家。

走出寨子回头望,竹楼消匿寨依稀。

翻过山坡抬头望,村寨消失云飘逸。

我心中的竹楼啊,在那片云彩之下。

我心中的山寨啊,在那片云彩之下。

”这是发自心灵的声音。

无论走到多远,家乡永在心中。

竹楼、山寨既是实有,也是象征,牵系着乡土的情结。

中国各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美学特质的生成与表现,是与其地域的、历史的以及生存与生命哲学等原因密切相关的,即,在传统形态中,每个民族的“乡土”是一个独有的天地,本民族的群体或个体与“本乡”“故土”自适相谐,并视乡土为精神家园的安居之所。

可是,到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传媒大众化的时代,人的生存背景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连同偏远民族间的地域阻隔也都纷纷被突破。

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艺术的乡土情结如何存在与体现?其当代美学意义如何?等等,都是艺术发展中的新问题。

城市化的扩张,特别是“全球化”的出现,为当代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包括根系颇深的“乡土情结”及美学特质也同样不会例外。

但是,从健康而全面的人文精神与美学追求方
面看,应该说,各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不仅不会因此而消解,反而可以彰显出其新的文化意味与美学价值。

与艺术的原初生成与传统表现中以民间性为主的形式形态有明显不同,当代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并为人所关注、可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是职业艺术家,而且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市中。

但他们之中有不少正是从农村或牧区、林区进入城市,或由小城镇进入大城市的。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以自己的努力和才情,以及源自故乡的故事与意境获得了城市身份,但在这里依然是无根可系,无本可依,在深层意义上还是边缘人或漂泊者。

他们的创作中往往潜在着乡土精神与城市理念的对冲,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牧区的宁静,城市的消费欲求与乡村、牧区的恬淡自适,城市的隔膜与乡村、牧区的亲情……种种反差形成精神游移的空间,作品便是此间寻找精神去向的产物,或是生发于中的内心独白。

他们的创作于千差万别中却有着极为相近或相同的指向,那就是怀恋故乡,崇尚故乡,诗化故乡。

乡村、牧区——故乡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是根性的、永在的。

中国各民族艺术乡土美质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当代人对于有特色的多样化艺术的需求,以及促进当代社会对于多元化文化机制的建设。

生态规律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环境的和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生物界、自然界是如此,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凭靠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走在了一体化和标准化的高速公路上。

这样,现代科技所推进着的强有力的共容性、一体性(包括信息分享的必然性),与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人的情智个性的张扬,彼此间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精神洗礼和文化冲突。

其间,那种一体化与标准化愈强大、愈突出,人们对于多样性和异质性的期待便往往愈强烈。

当全球化以空前的规模与影响力使世界一体化与标准化的时候,多样性和异质性则在健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愈加重要与突出。

那么,在现代性的普及中,多样性和异质性蕴藏最丰厚的地方在哪里?在“乡土”,特别是各不同民族的乡土。

乡土作为现代化影响的边缘,具有着与现代的标准化不同的异质,潜存着与现代化不同而富有民族特质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

而在此异质性的保存和体现方面,各民族的文化尤为显然,他们因其边缘和乡土而得以遗存的特色与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成为张扬多样化、体现异质性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创作活泉。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艺术。

扎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其个性必然是独有的、突出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充分地彰显与发展自己富有文化内涵的个性与特色,便自然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以满足当代人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的出现,为各民族艺术及其乡土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也必须明白,这种乡土情结及乡土美学不是封闭的,也不可能是封闭的。

即,同样应使之进入全球化的视野。

全球化视野中艺术的乡土美质,能够为本民族以外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即真正实现“本土经验的世界化”,同时,还应将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纳入各民族艺术之中予以关注,让世界性经验得到本土化表达。

这是当代背景下艺术生存和发展中应有的选择,也是其乡土美学中应有的新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