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的成就

合集下载

两宋山水画

两宋山水画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

“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

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

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

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

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动荡的政治局势中,社会不稳定,人们渴望通过艺术来寻求安慰和心灵的寄托。

山水画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主要以描绘山川河流、悬崖峭壁为主,注重表达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

二、中期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山水画的中期发展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运用墨色的深浅、线条的变化以及构图的布局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气势。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王维、李思训、顾恺之等。

三、宋代的山水画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构图、墨色运用、笔墨的力度和变化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气势和韵味。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范宽、李唐、郭熙等。

四、元代以后的山水画元代以后,山水画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明代(1368年-1644年)山水画家注重对山水景色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清代(1644年-1912年)山水画家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引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山水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融入到山水画中,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画家层出不穷。

其中,郭熙是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中的巨匠,他的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郭熙,字东篱,是南宋时期杭州上虞县人,是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

他的山水画深受大家的追捧,被誉为“熙山熙水”,这其中,他的绘画手法更是独具匠心,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一、郭熙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山水画一直都是重要的绘画类别。

而在崇尚“真趣”的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俊秀连贯的线条,简逸而不失饱满的笔墨,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郭熙的山水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再现,更是精神上的凝聚与体现。

他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之中,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意境。

二、郭熙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表现手法郭熙的山水画,主题以山水为主,常常描绘大自然中的风光胜景。

作品中,山峦峻峭、泉水湍急、云雾变幻,如诗如画,宛如置身其中。

他的山水画颜色明亮,笔法流畅,构图严谨,丝毫不失清雅之感。

他以用笔勾画出山峦的起伏变化,而且手法灵活,用墨厚薄有致,笼罩山峦的祥云、流水飘逸自然。

他在创作山水画时总是注重画面的清灵流畅和整体的色彩效果,表现自然景象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人文意义。

三、郭熙山水画对之后山水画的影响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自己的艺术技法,同时也吸收了前人的艺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宋代的山水画。

郭熙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笔墨技法已经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家。

他运用了多种变化的笔法和颜色,表现出细腻的造型和呈现出亢奋的气势;同时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绘画技巧,使得画中的景物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总而言之,郭熙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代表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山水画的阐述,采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流派,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宋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夏朝的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而文人与山水诗画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士大夏朝的文人崇尚自然,他们通过探索山水的美与哲学深度,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画作品。

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的痴迷可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看出。

许多文人都选择在山水之间修身养性,追求气韵生动的生活。

他们以山水为伴,亲近自然,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谐和。

这种痴迷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还体现在他们的写作和绘画中。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他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岩石树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和哲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禅理和自然的思考。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哲学的寄托。

他们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展示了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在绘画方面,宋代文人的山水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用毛笔、墨和水墨纸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文人画强调“神似”,注重传达画家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而非严格地模仿自然。

他们通过虚实相间,意象错落有致的笔触,表达了对于山水的深度感悟。

他们笔下的山水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凝聚了一种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同时,文人画中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文人画不仅仅描绘了山水,还将人物、动植物和建筑融入其中。

通过将各种元素融为一体,文人画在反映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特点。

文人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以耕读之士和僧道文人为主,这些形象既是画家自身的写照,也是对于人生境界的体验和领悟。

然而,宋代文人与山水诗画并非利用山水诗画仅仅是为了追求美。

他们的创作也寄托了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关注。

他们通过山水诗画表达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切,进而影响并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他们对于人性、社会和现实的独到见解,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的影响。

浅析宋人山水的历史成就

浅析宋人山水的历史成就

浅析宋人山水的历史成就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较高的历史成就。

宋代山水画家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山水画在传承和发展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在宋代,山水画开始逐渐从文人雅士的专属画种,转向了大众化的绘画形式。

宋代山水画家们意识到通过画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界,给予观者以心灵的洗礼。

宋代山水画注重表现画家内心的思想感受,画家的个性和情感也随之成为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宋代山水画注重对自然的准确描绘,同时又通过意境和构图来表达绘画家自己的主观感受。

宋代山水画在技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宋代山水画家通过运用重彩法和写意法,使山水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多样。

重彩法使画家能够描绘出真实的形象和色彩,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生活气息。

而写意法则更注重表达画家所见所感的主观感受。

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技法结合,宋代山水画家们能够更加贴近自然,创造出更富有想象力和独特美感的画作。

宋代山水画家们还注重在画中加入人物和建筑物,使作品更加丰满和具有故事性。

宋代山水画的画面构图更加复杂多样,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变化,使人们在观看时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山水的广阔和壮丽。

宋代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为后世的山水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宋代山水画家的努力下,山水画从表面的描绘转向了深层次的思考,从传统的艺术规范中解放出来,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山水画开创了后来山水画的新篇章,为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山水画家们在绘画技法、创作态度和意境表达上不断创新,为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宋代山水画具有重要的历史成就,并对后世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最早的山水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开始将自然景观融入到绘画中,描绘山川河流和自然景观的美景。

这些早期的山水画作品多以简洁的线条和平面构图为主,形式较为简单。

2. 宋代山水画的繁荣(10世纪-13世纪)在宋代,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山水画家以北宋的李成、李唐、范宽等为代表,注重描绘山水的形态和气势,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变化和气氛。

他们运用了更加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使得山水画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染力。

同时,宋代山水画也开始注重表现人物和人文景观,增加了人物和建筑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3. 元代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13世纪-14世纪)元代山水画家以赵孟頫、黄公望等为代表,他们在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宏伟,追求笔墨的奔放和豪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元代山水画家还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境界,使得画作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4. 明代山水画的继承与变革(14世纪-17世纪)明代山水画家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为代表,他们在元代山水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变革。

明代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意境,强调笔墨的变化和水墨的运用。

明代山水画家还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得画作更加贴近生活和具有情感共鸣。

5. 清代山水画的兴盛与衰落(17世纪-20世纪)清代山水画家以石涛、郑燮、巨然等为代表,他们在明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清代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壮丽,追求笔墨的丰富和变化。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山水画逐渐走向衰落,艺术创作的活力和创新性逐渐减弱。

6. 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至今)随着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化,山水画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宋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以继承唐代以来的传统为基础,但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

在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艺术家们的表现主题大多是田园风光和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他们注重揭示自然景物的美,追求真实感和细腻的描绘技法。

代表性画家有李成、郭熙和荆浩等人。

他们的作品以线条细密、色彩温和、构图平衡为特点,给人一种恬静、宁静的感觉。

到了南宋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并将它反映在山水画中。

他们通过山水画表达对社会变迁和政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是范宽、松岛堂、文同等人。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他们在绘画中运用了更多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作品的感情和情绪。

此外,南宋山水画还注重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代山水画都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

首先,宋代山水画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更加细腻、渲染更加富有层次感。

其次,宋代山水画作品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

同时,它们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力求将自然的壮丽和恬静以及人类活动与之融合在一起。

此外,宋代山水画注重空间布局,强调远近、上下和左右的对比。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观者能够更好地进入画中,体验其中的景物美和情感。

总的来说,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流派,它在表现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了后世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借鉴对象。

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艺术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艺术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艺术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成于明清。

它是中国绘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画种。

山水画艺术的特点是以悟形泄情为主,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手段,同时还兼具着写实与抒情、意境与技法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源山水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陶器上的刻画,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已有一些带有自然景物图案的刻画。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画也逐渐呈现出丰富的发展变化。

到了唐代,山水画的画风已经比较成熟,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人为代表的文化人开始涉足绘画艺术,使得山水画趋向文人化。

在宋代,山水画达到了高峰,多数画家能够写诗作文,这使得画家的创作更加注重精神境界、意境创造和文学性。

发展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发展历程中,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贡献。

唐代山水画以神似著称,画家多以“写意”为主,留有很大的想象和创意空间。

南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画风更加深入人心。

北宋的李唐、范宽、梁楷等画家,注重写意山水,把山水画发扬光大,形成了“北宗”画派。

南宋的夏圭、文同等画家则主张用写生的手法把真实的山水诗化、优美的山水画化,他们的画风更加洒脱自然,雍容华贵,形成了以“南宗”为代表的画派。

元代山水画以飞瀑奇峰、烟波浩渺为特色,画家较为独立,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束缚,创造出了更加独特艺术风格。

明、清两代,山水画的风格又有所不同。

明代的画家,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从古龙、桑山的笔法中吸取灵感,运用了更丰富的装饰元素,以及更加复杂的空间构造和贯通双层意境。

清代山水画则更加注重笔墨描绘、用墨表现意境,如石涛、郎世宁、董其昌等画家,他们尽量用浓淡相间、错落有致的线条、挥洒自如的笔墨来表达出自然之美。

代表人物山水画在中国历代艺术史上,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画家。

在唐代,王维和张旭的名气最大,王维创新了“吴门画派”,张旭则行笔宛转、颇有神韵。

到了宋代,主张“文人画”的孙过庭成为了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而夏圭、文同则被誉为“南宗画派”的代表性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

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兄弟为代表。

董源,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类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简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的特点。

设色浅淡,不作“奇峭之笔”,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巨然,是个画僧,祖述董源,他的画“明润郁葱,最有爽气”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称,认为他们是山水画的一代巨匠,被奉为南派正宗。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营邱,故后世称为“李营邱”。

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显,挺拔坚实;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说,反映了他对墨法的重视。

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范宽的画多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峰峦雄厚,气势逼人。

后世评论“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

”郭熙,河阳人。

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

画树挺劲,枝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其子米友仁,字元晖,小字虎儿。

画史上称他们父子为“大米、小米”或“二米”。

他们的画法称“米点皱”,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

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

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

他们画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峥嵘:画树多瘦劲挺拔,风致潇洒;用墨不作层层积染,而是从浓淡中求层次变化,一气呵成。

故他们的画给人以苍劲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

在四家中,李画较为雄健苍古,刘画则偏于俊峭工细,马画坚实浑朴,夏画清妙秀远,各具特色。

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们能别开生面,打破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

有诗云:“画师(李唐)自发西湖住,引出半边一角山”。

马、夏因而获时人赠以“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马、夏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宋代的青绿山水,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巧整,而不繁琐纤弱,既有雄伟之概,而又无粗扩之嫌,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这幅画冈峦起伏,绵亘千里,江河湖泊,浩渺万顷,其间穿插以庄院、村落、舟桥、人物,结构井然,敷色瑰丽,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

王希盂是宋徽宗时画院学生,画这幅巨作时才十八岁,可惜二十多岁就死了。

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潇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

赵伯驹画有《江山秋色图》,堪称《千里江山图》的姊妹卷。

宋代山水画派的演变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

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

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

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

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

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

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

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

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

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

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

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

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

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

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

此外较为著名者还有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等人。

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提出表现萧条淡泊的情怀,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一系列见解都具有代表性。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影响到辽金地区,成为元明文人画发展的前导。

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

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日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绘画的发展阶段大致有4个阶段:①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

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

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

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②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

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

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

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

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

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③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

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

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

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

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

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

④孝宗以后的南宋时期,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

他们重视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的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的提高。

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此时出现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义。

梁楷、牧溪、温日观的水墨、减笔则开了元明写意画之风气。

绘画各科的发展宋代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

宋徽宗时期办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

《宣和画谱》著录藏画,则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