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读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学会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绘图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感,识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通过观察、比较、演示,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通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

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了解,这

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对于未知的宇宙、地球运动的特点、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等内容有着

强烈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基础,知识面较广,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推

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但空间感、动态感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较弱,,有较大

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活入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

环节,层层递进,并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发现原因、探究

规律,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转的

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

其与季节的关系。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

际问题。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2.区时的计算;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3. 提高学生将所学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独立思考,合理表达、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教具、动手操作、上台展示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小组内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

3.通过设置生活情景,地理生活化,提高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激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相关知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树立地理即生活的理念。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纬度(空间)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的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学时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4【教学活动】

【导入】

师:这是我国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除了庄严规范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升降旗时间和当地日出日落时间是一致的。给大家查询了五月份包括今天5月19号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时间表。看一看,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有何变化?

生:升旗时间越来越早,降旗时间越来越晚。

师:也就意味着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白天就越来越长。那么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

【讲授】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的原因

一个地方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这个地方所在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来表示。展示图片,此时

北回归线上:昼弧>夜弧,昼长夜短;

赤道上:昼弧=夜弧,昼夜等长;

南回归线上:昼弧<夜弧,昼短夜长;

北极圈上,M点随地球自转一周经历的全为昼弧,也就是一天24小时都为白天,这种现象称为极昼;

南极圈上,N点随地球自转一周经历的全为夜弧,也就是一天24小时都为黑夜,这种现象称为极夜。

师:为什么会发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呢?请大家观察动画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引起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又是?

生:黄赤交角的存在

师:黄赤交角形成的原因又是?

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师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地球的

自转与公转是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

【活动】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比长短

师:运用制作的昼夜长短演示教具探究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一二

小组完成第1个任务,三四组完成第2个任务,五六组完成第3个任务。时

间3分钟,开始讨论,完成学案,请小组派代表上前展示。

1、春秋分,比较北京与广州的昼长,此时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2、夏至日时,比较北京与广州的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时,北京的昼长大于广州,此时全球各纬度昼夜

长短有何规律?

3、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时?北京的昼长小于广州,此时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学生展示:略

小结: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两个规律:春秋分时,全球各纬度

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

昼现象。

【活动】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比变化

师:运用制作的昼夜长短演示教具探究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一二

小组完成第1个任务,三四组完成第2个任务,五六组完成第3个任务。时

间3分钟,开始讨论,完成学案,请小组派代表上前展示。

1、一年中,什么时间段北京昼变长,夜变短?该时间段内,北半球各纬度都是如此变化吗?

2、一年中,什么时间段北京昼变短,夜变长?该时间段内,北半球各纬度都是如此变化的吗?

3、南北极点附近极昼极夜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讨论展示:略

师:点评,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表达不科学的地方进行纠正。

小结: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

【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比变化幅度

师:通过模型演示,观察比较赤道、北回归线、40°N、北极圈上四点全年昼长变化幅度的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看某地全年昼长变化的幅度需要知道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和昼长的最小值。

学生讨论展示:略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变化幅度为0;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总结】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活动】学以致用

师:回到我们课程的开始,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越来越早,降旗时间越来越晚,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是如何变化的?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中标出5月19号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

生:黑板展示略

师生: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昼长大于夜长,且在5月19号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则北京昼越来越长,也就是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老越晚,所以升旗时间越来越早,降旗时间越来越晚。

【练习】试一试

师:完成学案【试一试】(1)在图一中。请你画出夏至日时,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2)在图二中画出北京昼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上前展示讲解。

生:思考讨论展示略

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北京天安门升降旗时间的变化导入,引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生活中的地理。

本课根据知识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在课堂开始通过教师讲授本课堂入门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判读昼夜长短的方法,通过观察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在突破昼夜长短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重难点时通过设置情景,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教具直观动态演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首先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本节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教具探究规律,合作学习、讲台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动手观察探究,展示成果,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语言表达和总结概括能力,突破了以往教学中动画“看得见摸不着”,板图“静止”的缺点。

本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体现。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如课堂容量较大,给学生充分讨论和展示的时间还是较少,今后应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上台展示,体验学习的快乐。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第1课时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和偏转规律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1课时 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和偏转规律 1.方向 自西向东(甲图)⎩ ⎪⎨⎪⎧北极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乙图)南极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丙图) 甲图 乙图 丙图 2.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360°59′,用时24 小时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360°,用时23小 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大约为15°/时。 (2)线速度:由于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

①成因⎩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照射 ②昼夜半球: 下图甲、乙两处中,甲所在半球为夜半球,乙所在半球为昼半球。 ③昼夜界线:AB 线为晨昏线。 (2)昼夜交替 ①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②影响: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表现:在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1)同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定相同。 ( ) (2)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 ) (3)晨昏线在地表表现为自西向东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 ) (4)判断地转偏向力偏转方向时,要面对着物体运动方向观察。 ( ) (5)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球是个球体 B .地球不停地自转 C .太阳的东升西落 D .黄赤交角的存在 [提示] (1)× 地球自转线速度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 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3)× 晨昏线在地表表现为自东向西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 判断偏转方向时,一定要顺着物体的运动方向观察。 (5)B [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的速度 材料一 送瘟神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读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并能演示其运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学会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绘图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感,识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通过观察、比较、演示,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通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 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了解,这 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对于未知的宇宙、地球运动的特点、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等内容有着 强烈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基础,知识面较广,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推 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但空间感、动态感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较弱,,有较大 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活入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 环节,层层递进,并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发现原因、探究 规律,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转的 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 其与季节的关系。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 际问题。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2.区时的计算;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绪论》导学案(含答案)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绪 论中图版必修1 【导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3、掌握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4、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5、能熟练运用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半球、经纬度) 2、【学习重、难点】 能熟练运用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和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_________。 地球的表面积约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千米。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3、经线和经度 (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的弧线。 形状: (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给它们标定的度数(3)经度划分方法:经经线,定为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0o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o,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和。 经度变化规律: 。 4、纬线与纬度 (1)概念:在地球仪表面,与经线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圆圈(除外) (2)特点方向:指示方向 长度:赤道,向两极逐渐,到两极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 划分方法:赤道纬度为,向南、北各有, 赤道以北称 用表示,赤道以南称,用表示,纬度最大为90o 。 特殊纬度:0o ,23 o 26ˊ ,66 o 34ˊ (4)低中高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纬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在北南两极;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 巧思巧记: 歌诀巧记地球形状和纬线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东西方纬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9、经纬的作用:(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一般的表达方式是纬度在前,经度在后,比如甲(20°N,30° W)。 (2)判定两点的方向,比如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向。依据:(1)纬线永远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永远指示南北方向。(2)经纬度数的变化规律。 要点一 如何判定东西方向: 1:同经区时候;同在东经区度数越大越在东;同在西经区度数越大越在西; 2:不同经区时候;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如果两者度数和小于180度,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如果两者的度数之和大于180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中图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12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 立春:春季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降雪较大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年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第一册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综合思维)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A B C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4.自转周期

名称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 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 星 太阳日24小时太阳 5.自转速度 (1)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均为15°每时. (2)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特别提醒]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1年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太阳直射点的移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图表点拨]教材第5页图1。5,该图展示出 (1)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轨道;(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3)黄赤交角为23°26′;(4)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其与黄赤交角互余。 (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指一个太阳日。 (2)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3)黄赤交角是固定不变的.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5)下列日期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 A.冬至日B.春分日 C.秋分日D.夏至日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2021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问题导学 主题一地球的自转 活动与探究 材料: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方向是什么?画图说明。 (2)“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日”是多长时间? (3)“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哪个地区?为什么? 主题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黄赤交角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什么是黄道?什么是黄道面?什么是赤道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与应用 (1)根据经度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顺着东经度数越来越大的方向或顺着西经度数越来越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东经度和西经度 经度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经度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减小为西经,如图所示: 2.掌握黄赤交角的方法 掌握黄赤交角要把握好“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 (3)“三角度”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教学内容】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3. 时区。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理解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2. 了解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1. 概念讲解法。 2. 案例分析法。 3. 自主学习法。 4. 讨论互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 二、讲解(15分钟)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赤道上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间长短相等,称为赤道日;

两极地区存在长达6个月的极昼和6个月的极夜现象。 3. 时区: 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一周的时间,被分割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小时,以本初子 午线为中央,向东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向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1. 如果某地经度为150度,当本初子午线上是中午12点,那 么当地时间是多少点?为什么? 2. 如果某人出差到美国的加州,那么当他在中国的深夜休息时,美国的加州是什么状态?为什么? 四、探究分析(20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探究: 1. 自转对于地球的影响。 2. 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5分钟) 回答问题:“地球的自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时区是什么?它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1.1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同步教案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时1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掌握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1.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旋转的运动,叫自转。 2.运动特点 特点 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时 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为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公式为:vφ=v赤道cosφ(其中φ为纬度数,v赤道为赤道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 670 km/h) 判断 1.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 ) 2.极点上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 ) 3.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 ) 探究点地球自转的特点 素养培优 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现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消灭了危害极广的血吸虫病时,他冲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欣喜之情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1.[区域认知]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哪里? 答案赤道。 2.[地理实践力]请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分别画出侧视图、北极点俯视图、南极点俯视图的自转方向。

答案自西向东。 3.[综合思维]试总结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答案纬度(同一海拔)⎩ ⎪⎨⎪⎧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海拔(同一纬度)⎩⎪⎨⎪⎧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核心归纳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2)①发射时间: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发射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③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3)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把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把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改变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投影空白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补充。参考答案: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改变,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今日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 1.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 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参考答案:有。由于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方法和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 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 1、昼长(板书) 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 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

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③、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③、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北半球各纬度夏半年(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冬半年(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春分日)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南、北半球的日期相同,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 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 的区别。 3.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 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和想象力。 2.通过填图、绘图,增强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 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 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 [课时安排] 4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讲解]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究]北极星的观测 [读图分析总结]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故北极星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在北极点〔90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头顶〔其地平高度为90º〕;在赤道〔纬度为0º〕观测,北极星位于地平线的正北方〔其地平高度为0º〕;Φ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北部天空〔其地平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板书)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

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

地球的运动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地球的运动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 1.通过地球仪演示,说出地球 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的变 化。(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观察或运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的公转特征,分析说明地 球公转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3.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 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综合思 维)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 样的?地球自转的周期 是多少? 2.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 规律有哪些? 3.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 么样的形状? 4.地球公转速度的有哪 些特点? 5.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 少? 6.什么是黄赤交角?什 么是太阳直射点的运 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旋转的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A B C (1)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4.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为每小时15°。 (2)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特别提醒] (1)北极星周围的恒星呈逆时针方向绕北极星转动,角速度为每小时15°。 (2)北极星的仰极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图表点拨] 教材P5图1-1-3,该图展示出: (1)图示为地球自转1小时,不同纬度自转的角度和弧长。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都相等,为每小时15°。 (3)受纬线圈长度变化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处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提示] 低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且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有利于节省燃料。 5.周期:由于参照点的不同,地球的周期可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参照物、长度、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二、地球的公转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_公开课教案-《地球的运动》

1.3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读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列表、对比、归纳地球两种基本运动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的一般特点。这部分内容虽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示意图的分析,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并能在示意图中标示地球自转的一般特征。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和引导读图方法、程序,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般特点都是重点,这是因为它们是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为基础,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学习以后各节知识的铺垫。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公转过程中近日点、远日点的相关知识。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抽象难理解、知识点易相互干扰。 四、教材分析 选用教材P13图1.14地球自转示意图、P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P15图1.18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教材P15活动中2小题,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读图、绘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对比、归纳掌握地球基本运动的一般特点。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近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不同的原因可以弱化,只用开普勒第二定律简单解释即可,因为以后学生学习了相关力学知识后自然容易明白。 五、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学生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并通过读教材P13图1.14地球自转示意图,能在侧视图、南北极俯视图中标示地球自转方向。 2.结合实际生活,读图P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一般规律; 3.通过读P15图1.18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并结合教材P15活动中2小题,比较、归纳出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启发式讲授;运用相关PPT。 七、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