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说明-精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说明-精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说明-精选.

(接上节课)

4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

(1)回归运动

①概念:

②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表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说明:

运行区间直射点所处半球运动方向时间区间

A →

B 北半球由南向北3月21日至6月22日

B →

C 北半球由北向南6月22日至9月23日

C →

D 南半球由北向南9月23日至12月22日

D →

E 南半球由南向北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例题:国庆节10月1号,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向运动(两空都可以选择填“北”或者“南”)。

【点拨】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一年365天,一年移动23°26′×4≈9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纬度,历时3.88天,约为4天。即太阳直射点约为每4天,移动纬度1°。

(接上节课)

4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

(3)回归运动

①概念:

②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4)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表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说明:

例题:国庆节10月1号,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向运动(两空都可以选择填“北”或者“南”)。【点拨】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一年365天,一年移动23°26′×4≈9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纬度,历时3.88天,约为4天。即太阳直射点约为每4天,移动纬度1°。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①到②段B.②到③段C.③到④段D.④到⑤段 2.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北半球,往南移动B.北半球,往北移动 C.南半球,往南移动D.南半球,往北移动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据此完成3~5题。 3.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A.①B.②C.③D.④ 4.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A.B.C.D. 5.我国国庆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上D.南回归线上 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6~7题。

6.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 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7.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D.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8.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这一天是 A.9月23日前后B.12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前后D.6月22日前后 10.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是 A.北回归线和赤道B.赤道和南回归线 C.南、北纬66.5度的纬线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二、解答题 12.读经纬网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中国某些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间”字可解读为“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我国北方,图示房屋门的朝向是( ) A.东B.南 C.西D.北 2.在我国北方,一年中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达到最大时的日期出现在( ) A.3月B.6月 C.9月D.12月 1.B 2.D [第1题,根据材料中汉字造字知识,“间”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从图片上看,该地正午阳光是斜射,也就是此日该地位于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北面或南面,此时该地位于直射点的正北或正南方向,阳光能照射进门,所以门的朝向为正南或正北。材料表明该地为我国北方,则正午太阳在正南,门应该朝向正南。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日期是不同的,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也不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高度最大,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大。12月份,是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月份,因此,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在一年中最大。] 李某乘车在莆田街道上等红灯时,随手拍下了前方的太阳能红绿灯。下图为拍摄的红绿灯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李某车辆行驶的方向为( ) A.正南B.正北 C.正东D.正西 4.如果可以通过电脑调控太阳能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能,该太阳

能板一年中调整角度范围是( ) A.90°B.66°44′ C.23°26′D.46°52′ 3.B 4.D [第3题,太阳能红绿灯上的太阳能光板要面向太阳,即朝向南方,图中为李某在乘车时等红绿灯拍的照片,可知此时李某车辆正在向北行驶。第4题,莆田位于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小;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大,因此该夹角的调整范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即46°52′。]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易错题)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6.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D 6.C [第5题,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且太阳光全是从南方照射进入室内,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本题错选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所表示的内容。第6题,根据上题可知,图中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光线是该地夏至日正午的光线,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光线是该地冬至日正午的光线,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冬至到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减小;春分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因而该房室内冬暖夏凉,有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且序号相同的居民楼长宽一致,黑色阴影为居民楼影长,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7~8题。

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专题1 微专题三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4)思维导图学案

微专题三: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4) 如图为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及其示意图,这种热水器非顶层用户也可以安装使用,既节能环保,又能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适合在大中城市高层建筑中推广使用。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在我国北方使用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平均使用时间没有热带地区长 B.甲集热器与丙热水箱组成一套设备 C.随纬度增高,集热器与墙面夹角β减小 D.随楼层增高,集热器与墙面夹角β减小 2.若太阳能集热器可随时移动,则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做 法是 A.夏至日,广州安装在北面 B.夏至日,北京安装在北面 C.春分日,新加坡安装在北面 D.春分日,堪培拉安装在南面 3.( 2016·江苏地理,9~10)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 (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 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读图,回答4~5题。 4.与武汉相比较,北京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 5.北京与武汉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A.北京大于武汉B.北京小于武汉 C.北京等于武汉D.无法比较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冬至太阳直射到哪里

冬至太阳直射到哪里 【篇一:太阳方位】 太阳方位 一、太阳出没的方位: 平常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太阳只有在春分和秋分,即 太阳直射赤道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东升西落,其余的时候太阳升落 方向都向北或向南有一定的偏移。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太阳升起的方位为东偏北,太阳落下 方位为西偏北,即东北升,西北落,全球如此。观察点越偏北,太 阳升落的方位就越偏北。同一地点,太阳直射点越偏北,即越靠近 北回归线,太阳升落的方位也越偏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情况 正好相反,即东南升,西南落。 太阳升落的方位可以从光照图的晨线上和昏线上读出,如图1.21。 二、正午太阳的方位: 夏半年,太阳从东偏北升起,从西偏北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偏 南升起,从西偏南落下。但并不代表太阳正午一定跟着偏北或者偏南。 正午太阳的位置一定位于正南或者正北,但究竟是位于正南还是位 于正北,这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和和观察者所处的纬度。直射点偏南,正午太阳则偏南,直射点偏北,正午太阳偏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正午太阳的位置和地面上物体的影子方向始终 是反的,即太阳位于正南,则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位于正北,影 子在正南方向。 【篇二: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编辑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和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中文名 太阳直射点 光线 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 角度 90度 位置 地心和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时间 为正午12时 夏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

B A 安边中学 高一 年级 一 学期 地理 学科导学稿 执笔人: 马瑞刚 总第 6 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 包级领导签字: 学生: 上课时间: 2013.9.22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一、课题:第3节 地球的运动2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2、绘图说明太阳的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复习】 1、 在右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 图中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时间 为 ;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 时间为 ; 3、A 和B 公转速度较快的是 。 【导学释疑】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在右图中标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南北极、 北极星、地轴、黄赤交角的度数、 黄道平面和地轴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请在下图相应位置标出二分二至日及时间;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 (2)结合教材P16内容在下图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巩固提升】 1、黄赤交角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1)“一轴”即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始终与赤道面垂直。 (2)“二面”一是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二是赤道平面,即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它始终与地轴垂直。 (3)“三角度”一是黄赤交角,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为23°26′;二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它与黄赤交角互余,目前其大小为66°34′;三是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始终为90°。 (4)“三个基本不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二是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三是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5)“两个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断变化;二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达标检测 1、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出现南北移动?移动的最北和最南纬度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2、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即为零,太阳直射点是否会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否变化呢?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公转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是 (度数)。 (2)地球公转至A 点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时间是 前后。 (3)在地球公转轨道①②③④四个时段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有 。 (4)在图中A 、B 、C 、D 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 (5) 在图中A 、B 、C 、D 四点,太阳直射赤道的是 。 反思栏 ③ ④①② B D C A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设计 大田县第五中学林国忠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得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学情、教学模式、方法、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得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一在初中已学过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模式 秉持我校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设置有逻辑,有层次,小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学生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1、能力目标: (1)确定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2)确定任何一天各地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与直射点的关系。 (3)确定任何一天各地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关系。 2、知识体系: (1)基本概念: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和变化;极昼和极夜。 (2)基本关系:日期与季节的关系;日期与直射点的关系;极昼(极夜)区范围与直射点关系(等于90°减去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与直射点的关 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侧递减);地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关系 (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除极昼和极夜区外,由南往北昼越长;直 射南半球相反;直射赤道,全球等长。) 3、方法技能: 理解和熟练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图是达成本专题的基础。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影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做来回的回归运动,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回归线之间。回归线的度数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作出下图: 直射点移动方向为:D-A-B-C-第二年D。其中直射点 在A点时,北半球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直射点 在C点时,北半球为夏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直 射点在B、D点时,北半球为春、秋分日,3月21日 和9月23日左右。除两至日外,回归线间一年有两次 太阳直射现象,所以确定日期时必须明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例如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 1.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 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 点为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 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上比赤道上_________(多或少几个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全称)。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第一节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知识体系构建 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点拨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成66.5°的倾角;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以上两个特点引起了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这种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划分了五带。 2.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求算 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求算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例题解析 古代埃及19朝法老拉姆西斯二世崇拜太阳神,于公元前1257年建造阿布辛拜尔神庙。神庙有一条61米长的隧道,隧道尽头竖立着法老的塑像,一年中有两次——法老生日(2月21日)和法老登基日的清晨,阳光才能穿过隧道,照到尽头法老的塑像上(如图)。读图回答1~2题。 1.神庙隧道口朝向为()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2.法老登基的日期可能为() A.4月21日 B.6月22日 C.8月23日 D.10月21日 【解析】第1题,埃及位于北半球,2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出现昼短夜长,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第2题,两个日期应关于12月22日对称,故若他的生日为2月21日,则登基日可能在10月21日左右。 【答案】1.A 2.D 对点训练 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A.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 B.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 C.纽约(41°N,74°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2.次日泰山站() A.日出正南 B.太阳高度变大 C.白昼变短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23.5°N 纬线叫北回归线, 23.5°S 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 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太阳直射时, 地面获热量多。 1、 黄赤交角的产生(板书): 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1)“一轴”即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始终与赤道面垂直。 (2)“二面”一是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二是赤道平面,即地球赤道所在 的平面,它始终与地轴垂直。 (3)“三角度”一是黄赤交角,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为23°26′;二 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它与黄赤交角互余,目前其大小为66°34′;三是地轴与赤道 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始终为90°。 4)“三个基本不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 星附近;二是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三是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 西向东。 (5)“两个变”一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断变化;二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 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的位置变化(板书)(P15图1.18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逐步完成板图(如右图)(公转方向、半球、赤道、直射点纬度) 提出问题:通过演示能否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 限?为什么? (1)太阳直射范围:北纬23°26′至南纬23°26′之间。 (2)二分二至日形成:(北半球而言)(提问、填表、说明) (板图)看图分析,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各点日期 思考:黄赤交角变化时,太阳直射范围、季节会有怎样的变化。 总结: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的纬线上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 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回归年(太阳完成一次回归运动, 365天5时48分46秒)。我们所用的公历(阳历)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来。公历中规定每4 年中有一个闰年(在二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减少3天(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 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是根据其尾数得来的。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北半球? 提示: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23026′N 23026′S A C B D A 板图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三、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 移动的规律。 一、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堂练习】见学案 二、黄赤交角: 【图1-3-3flash动画演示:】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o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o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解题必备: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可根据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如下图: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如下图:

高考地理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2012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为90度的地点,也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其移动规律可以归纳为: 一天中,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逐渐西移,故太阳直射点也是自东向西移动,每 小时移过15个经度。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移动规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北移;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一幅简单的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隐含了丰富的信息,如太阳直射点什么时候开始北移,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太阳什么时候直射北半球,什么时候直射南半 球;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多少个纬度,一个月移动多少个纬度等。 综上所述,太阳直射点的判断方法有: ①太阳高度为90°的地方即为太阳直射点; ②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 2时的经线)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③日期(每一天太阳直射不同的纬线)与时刻(某时刻一定有某个经线的地方 时为12时)结合法。 ④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如果晨昏线与X°纬线圈相切,则太阳直射在南北纬(90-X)°;如果北极圈内发生极昼,则太阳直射23°26′N; 内发生极夜,则太阳直射23°26′S;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如果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X°,则太阳直射南北纬X°。 警示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发生变化,而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则在1月初(近日点)和7月初(远日点)发生变化。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位置,但公转的速度并非最慢。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地理方法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 学地理方法 地理兼跨自然与人文两大学习领域,兼有文理特点,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起来特别困难。下面就高中地理的学习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三、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一、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太阳直射点

地球的公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变化 1、太阳只能在北回归线(23.5°N )及南回归线(23.5°S)之 间照射。 2、一年中,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现象只有一次;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则太阳一年之中可以直射到两次。 3、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达南回归线。 注:我们所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以北半球为基准。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例:当北半球为夏天时,南半球为冬天;当北半球为秋天时,南半球为春天。 4、当太阳照在赤道上时,此时的节气为春分(3、21)或秋分(9、 23)。此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为:全球昼夜平分。 5、当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时,此时的节气为夏至( 6、22)。 即北半球为夏天,南半球为冬天 此时,北半球(夏季)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冬季)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6、当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时,此时的节气为冬至(12、22) 即北半球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天, 此时北半球(冬季)各地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夏季)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注:即太阳照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离火球近,所以很热,为夏季。夏天就是一天里面,白天比较长,晚上比较短,所以为夏天的这个半球上各个点都是昼长夜短。另一个半球相反为冬季。冬天在一天里面,白天比较短,晚上比较长,所以为冬天的这个半球上各个点都是昼短夜长。 7、极昼极夜现象只有发生在北极圈以北或者南极圈以南地区, 且只有在夏至日(6月22号)或冬至日(12月22号)这天才有。 8、当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则南极圈以南地区就出现极 夜现象; 当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则南极圈以南地区就出现极昼现象。 0o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说明

(接上节课) 4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 (1)回归运动 ①概念: ②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表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说明:

例题:国庆节10月1号,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向运动(两空都可以选择填“北”或者“南”)。 【点拨】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一年365天,一年移动23°26′×4≈9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纬度,历时3.88天,约为4天。即太阳直射点约为每4天,移动纬度1°。 (接上节课) 4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 (3)回归运动 ①概念: ②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4)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运行区间直射点所处半球运动方向时间区间 A→ B 北半球由南向北3月21日至6月22日 B → C 北半球由北向南6月22日至9月23日 C → D 南半球由北向南9月23日至12月22日 D→E 南半球由南向北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图表错误!不能识别的开关参数。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说明: 例题:国庆节10月1号,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向运动(两空都可以选择填“北”或者“南”)。【点拨】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一年365天,一年移动23°26′×4≈9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纬度,历时3.88天,约为4天。即太阳直射点约为每4天,移动纬度1°。 运行区间直射点所处半球运动方向时间区间 A→ B 北半球由南向北3月21日至6月22日 B →C北半球由北向南6月22日至9月23日 C → D 南半球由北向南9月23日至12月22日 D→ E 南半球由南向北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doc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 【学习目标】(提示:本节内容提前发给学生了解自主学习部分,有所了解即可跳过到直射点)(1)了解地轴、两极和赤道。 (2)理解经度纬度的定义、经线纬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掌握记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重难点】1、认识经度和纬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节气 【理解感知】自主学习内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 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纬线经线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 形状半圆形各自成圆 长度相等源:] 从赤道向两极渐短 相互关系会聚两极点相互平行 重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 0°)、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0°、 60°、 90°180°、 20° W、 160° E

经度和纬度的比较 经度纬度 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经线线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 平面的夹角(如下图)道平面的夹角(如下图)起点线本初子午线( 0°经线)赤道(0°纬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 0°以东都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度。赤道以划分称为东经( E),最大至180°;以西都称为西经北的称北纬(N),以南的称南纬(S) ( W)最大至 180°。 度数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 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示意: ??????????????????分割??????????????????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与公的关系 地球在自的同太阳公,因此地球的 运是两种运的叠加。地球自和公的关 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角叫 黄赤交角。 (2) 大小:如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的角23°26′。 太阳直射点何太阳直射点?在本P16,第一段内容第二句: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 点(称太阳直射点)。如下所示:

(附)太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4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黄精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 (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 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探究活动):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 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由于地球自 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公转过程中给太阳直射点也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位置带来什么变化? (板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教师手持地球仪,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在行间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四个红色箭头(延长线过地心)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 教师讲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6′N 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S 即南回归线。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S 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N 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我们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课堂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活动题。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绘图,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 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表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