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知识点

合集下载

【护师】高频考点糖尿病护理相关知识点

【护师】高频考点糖尿病护理相关知识点

【护师】高频考点糖尿病护理相关知识点
【考点1】最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严重的糖尿病慢并发症是血管病变。

【考点2】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血管病变。

【考点3】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饮食疗法,目的是减轻胰岛负担,控制体重。

【考点4】应嘱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时运动,最好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运动时携带小食品以备急需。

【考点5】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

【考点6】药物治疗糖尿病时,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适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经饮食控制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药物是磺脲类。

【考点7】肥胖型糖尿病病人的治疗首选双胍类。

【考点8】药物治疗糖尿病时,能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考点9】治疗1型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需手术的围手术期患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者宜使用的药物是胰岛素。

【考点10】糖尿病患者三餐按总热量1/5、2/5、2/5或1/3、1/3、1/3的分配比例进食。

【考点11】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日热量不低于1200kcal以维持人体基础代谢。

【考点12】高血压病人食盐摄入量限制在6g/d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病人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g/d以下。

【考点13】相当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往往以饮食及运动治疗为开始。

而1型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饮食及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再开始运动疗法。

【考点14】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时,应遵医嘱掌握注射时间、部位、剂量、方法,普通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于早餐前1小时注射。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方面在我们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总结一下有助于考生提高准确率。

今天今天就给大家梳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病程短于1年死亡病例的B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

50%~70%病例有胰岛炎,表现为胰岛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其他改变有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少数病例胰岛无明显病理改变。

分泌胰高糖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的细胞数量正常或相对增多。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变性,90%患者的胰岛在光镜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间,其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相关;此外,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

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其他胰岛内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100 m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的病变。

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特征性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于内皮下,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可引起肝脂肪沉积和变性(脂肪肝)。

总结,糖尿病病理改变如下:(1)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有高度特异性。

(2)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最常见。

对肾功能影响最大,但特异性较低、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亦可见相似病变。

(3)渗出性病变,但也可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故特异性不高。

扩充知识点。

糖尿病分期:Ⅰ期:肾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0%~40%,但无形态学改变、若有良好治疗,可恢复正常。

Ⅱ期:发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多在正常范围,或呈间隙性增高。

Ⅲ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介于20~200ug/min 之间。

Ⅳ期:尿蛋白逐渐增多,UAE 200ug/min,24小时尿蛋白0.5克,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功能逐渐减退,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科学膳食知识点总结

糖尿病科学膳食知识点总结

糖尿病科学膳食知识点总结糖尿病科学膳食知识点总结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合理的膳食是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总结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科学膳食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正确饮食。

1. 控制总能量摄入量: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日的总能量摄入量,一般建议男性为2000-2500卡路里,女性为1500-2000卡路里。

对于超重和肥胖病人,控制总能量摄入是减轻体重的关键。

2. 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糖尿病患者膳食中应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一般而言,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10-20%,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5-35%(饱和脂肪酸不超过7%,单不饱和脂肪酸占10%左右),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45-60%。

3.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非常重要。

应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豆类和果蔬等。

同时,尽量避免高糖食品,如糖果、甜饮料和糕点等。

4. 合理选择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促进消化和增加饱腹感。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等。

5. 控制食物的烹饪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的食物烹饪方法也很重要。

宜选择蒸、煮、炒等低脂低盐的烹饪方法,减少油脂和盐的摄入量。

6. 控制饮食标准: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控制饮食的标准,如每日食物种类、食物份量和饮食次数等。

可以采用“碗状饮食法”来控制饮食标准,即将主食、蔬菜、蛋白质食物分别装在饭碗中,保持适度的饱腹感。

7. 注意饮食时间和餐后运动: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时间和餐后运动。

宜分散进餐,尽量避免高峰期饮食摄入,有利于稳定血糖。

餐后适量运动有助于加快血糖的消耗和代谢。

8. 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合理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
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
的共同建议,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
蛋白测定两种方法。

首先,血糖测定是诊断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世界
卫生组织的建议,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可以诊断
糖尿病。

而在任何时间点测得的血糖水平≥11.1mmol/L
(200mg/dl),伴有典型症状时,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
的是,诊断前应至少进行两次血糖测定,以确认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也是诊断2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其测定不受饮
食和运动的影响,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根据国
际糖尿病联盟的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可以诊断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应该在临床症状稳定的情况
下进行,避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诊断标准外,临床医生还可以结合患者的
临床表现、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2型糖尿病的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诊断糖尿病不仅仅是为了确定疾病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两种方法。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这些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中生物:关于糖尿病的知识点整理(最新最全)

高中生物:关于糖尿病的知识点整理(最新最全)

高中生物:关于糖尿病的知识点整理[在书本中的出现]必修一P39 尿糖试纸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必修二P119 青少年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必修三P38-41 血糖调节模拟尿糖的检测选修三P7 用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原判断:重症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二氧化碳比值高于正常人在相同状态下的的比值。

()人体在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过程中主要依靠两大类激素:一是胰岛素,起降血糖作用;另一类是胰高血糖素类(还有肾上腺素),起升血糖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别由胰腺中的一道组织的α和β细胞合成分泌,两者相互之间起拮抗作用。

那么胰岛素怎么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呢?胰岛素先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受体活化,它促进细胞内一个携带有葡萄糖转运载体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让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转运进肝细胞或肌细胞内。

具体如图:长期血糖浓度过高(空腹血糖≥7.0mmol/L,8-10小时未进食的过夜血糖,或随机血糖≥1.1mmol/L)将被诊断为糖尿病。

(思考:血糖浓度偏高就是患有糖尿病吗?不是,可能短时间内摄入糖量过多)[糖尿病的分类及发病机理]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妊娠型糖尿病,垂体型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1)从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来看:这种患者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原因是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生细胞免疫,自身的T细胞攻击自身的胰岛,导致β细胞数目减少,分泌的胰岛素也因此减少,血糖浓度随之上升。

1型糖尿病发病主要是一种基因缺陷的结果,自身β细胞表面MHC复合体发生变异,导致受到T细胞攻击。

复习一波细胞免疫的知识:该过程主要针对哪三类细胞?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会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分析如下:当细胞摄取葡萄糖受阻而供能不足时,周围的脂肪细胞会分解脂肪、肌肉细胞会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这两者都会导致患者不可避免的发生体重下降,出现消瘦的症状。

而这个代谢过程让人产生一种饥饿感,患者会出现多食的症状。

高二生物血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血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血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在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与血糖相关的知识。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下面将对高二生物学中涉及到血糖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血糖的调节1.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能够降低血糖浓度。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加速葡萄糖在细胞内合成糖原等方式,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胰高血糖素由胰腺的α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

它通过促使肝脏分解糖原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上升。

3.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协调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够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当血糖浓度偏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回归正常范围。

相反,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以增加血糖浓度。

二、糖尿病与血糖调节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性增加等原因导致的一组代谢紊乱疾病。

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2. 1型糖尿病的特点与治疗: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功能减退或缺乏所致。

患者需要长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

3. 2型糖尿病的特点与治疗: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性增加导致。

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口服降糖药物等措施来调节血糖。

三、血糖检测与测量1. 血糖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法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测量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水平,以便进行相关的治疗。

2. 血糖测量仪器:目前市面上有各种血糖测量仪器,常见的有家庭型血糖仪和医用血糖仪。

这些仪器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来测量血糖浓度。

四、血糖的重要性与相关问题1. 高血糖对人体的影响: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严重时还会引起多脏器损害,如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等。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
排除1型糖尿病
在诊断2型糖尿病前,需排除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 于青少年,起病急骤,症状明显,体重下降明显,易出现 酮症酸中毒。
排除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等 。这些特殊类型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背景, 需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进行鉴别。
采集静脉血进行血糖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定时测定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尿液分析
检测尿糖、尿蛋白等指标,评估肾脏受损 情况
03
实验室检查与评估指标
血糖检测方法及正常范围
空腹血糖检测
正常范围为3.96.1mmol/L,是诊断糖尿
病的基础指标之一。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F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与WHO标准相似,ADA也将FPG作为诊断指标之一。此外,ADA还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HbA1c≥6.5%可诊 断为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HbA1c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红蛋白病、贫血等,因此不能作为唯一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与随机血糖
ADA强调,在有明确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时,一次随机血糖≥1Leabharlann .1 mmol/L即可诊断为 糖尿病。
治疗方案。
01
个体化原则
02 治疗方案的调整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进行,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
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
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03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效性原则
04 调整后的治疗方案应能有效控制
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

健康管理师考试之糖尿病考点精析与真题精析

健康管理师考试之糖尿病考点精析与真题精析

1. 定义、分型(4种)糖尿病的定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2 型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糖尿病的分型(考)1 型:自身免疫,年龄轻,多见微血管并发症,胰岛素绝对不足2 型:多个遗传基因和多种生活习惯的负荷相互作用所引起,其中生活习惯是重要因素;多见大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胰岛素相对不足3、特殊型:单基因、继发胰腺和内分泌疾病4、妊娠糖尿病糖尿病不可根治,最终引起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老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2. 诊断方法、危险因素2.1. 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糖尿病。

(1)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OGTT 试验中,餐后 2 小时血浆葡萄糖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意: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的血糖检测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 优点(重点):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影响;变异性小;检查不受时间限制,患者依从性好。

HbA1C≥6.5%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注意:HbA1C<6.5%能排除糖尿病考题:血糖控制理想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范围是:小于6.5%糖尿病诊断条件中,OGTT试验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应高于(11.1mmol/L)。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考P74)∙2型为主,占90%∙男性多于女性∙满汉较多,藏族较低∙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知识点
一、问诊的注意事项:
1.要明确问诊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早餐后、午餐后和晚餐后)血糖、糖化
血红蛋白的值是多少,如以上任何一项增高必须建议患者行OGTT(糖耐量试验)
和C肽试验,以协助明确诊断。

2.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家属史,如有糖尿病家属史他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你判断他患病的情况很有帮助,并这类病人起病很隐蔽,往往发现已有并发症
的发生。

3.患者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包括饮食和运动,是否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患者,
运动较少者。

4.并发症的问诊:因糖尿病是血管病变,它影响到大、中、小、微血管的病变。

大血管病变:是否有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一般往往糖尿病患者胸痛不典型,因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使胸痛不典型。

中血管的病变:A.是否有脑血管意外,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可问是否有短暂的黑朦、头晕和一侧肢体麻木等。

B.是否有双下肢的血管病变引
起踩棉花感、无力、发凉、发木等。

微血管病变:A.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一般早期无明显改变,早期建议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判断它是否有白蛋白的漏出。

晚期会造成肾功能衰
竭,尿毒症期。

B.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要问是否有视物模糊、双
影等。

C.糖尿病引起的皮肤异常:是否有蚁行感、干燥、发痒等。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结果,往往这类病人对痛、温感觉较差,即使足部已溃烂都没有感觉,即使洗脚时水温较高,也无感
觉,要问是否有双足的裂口不愈、发凉、发干等。

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由于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造成胃轻瘫,表现为腹胀、纳差、消化不良和便秘等。

二.治疗:
1.五架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

2.药物降糖: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治疗。

药物的作用是促使胰岛素分泌,就是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让胰岛细胞多干活,满足患者血糖的正常。

胰岛素的作用是让胰腺细胞充分休息,或干脆患者的胰腺功能已不能发挥原有的功能了,让胰岛素注射液发挥胰岛细胞的作用。

胰岛素有短效效、中效和长效三大类,速效一般是30分-60分起效,2-4小时达高峰,故一般速效为三餐前皮下注射。

中效一般是2-4小时起效,4-8小时缓慢释放胰岛素,故一般为睡前注射,中效又分为30R、50R、70R三类,30R是30%的短效,70%的中效。

50R时短效和中效各占50%,70R是70%的短效,30%的中效。

30R、50R、70R三类一般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二次注射。

长效胰岛素一般现在临床上用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就是24小时就注射一次来控制血糖。

3.血糖的达标:非常重要,虽然有些人一直在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但没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等于没有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会增高。

一般目前空腹血糖在5mmol/l 左右,餐后血糖7 mmol/l左右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下,但这要看病人的一般情况,如患者同时合并冠心病我建议不要把血糖降得太低,因达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达标的同时所承受的风险可能更大,如低血糖引起的急性心梗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