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一些数据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未经治疗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结直肠肝转移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 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命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

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订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

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转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RFA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

肝脏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肝脏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肝脏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张洪义;邢颖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年(卷),期】2022(50)5
【摘要】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近年来逐年增加,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91万例,死亡83万例,发病和死亡人数分别居全球第6位和第3位[1]。

在我国,2020年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几乎占据全球数据的50%,分别为41万例和39万例,是我国排名第5位的恶性肿瘤和排名第2位的肿瘤死因[2],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总页数】5页(P505-508)
【作者】张洪义;邢颖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影像学随访进展
2.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3.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4.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5.钇90放射性微球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第一章介绍消化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的肿瘤,包括食管、胃、肠、胰腺、肝、胆囊和脾等组织。

目前,消化系统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针对这一疾病,近年来得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对其治疗新进展进行介绍。

第二章治疗方法2.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高手术技术水平的外科医师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手术并切除肿瘤。

手术是治疗早期肿瘤的首选方法。

同时,手术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也可以通过去除病灶来缓解病人的痛苦,或增加化疗和放疗的疗效。

2.2 化疗化学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预防癌细胞的分裂和繁殖。

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而开发的化疗药物,一般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事实上,化学治疗还可以在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与手术和/或放疗进行联合治疗。

化疗常常并发症较多,例如毒性作用、造血抑制等,需要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和治疗。

2.3 放疗放射治疗是使用高能量X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所抑制或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其作用是通过高能量射线杀死癌细胞、控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在外科手术或/和化疗治疗后使用,来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

尽管放射治疗也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副作用也比较大,如对患者的造血系统和消化道系统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新进展3.1 靶向治疗随着针对恶性肿瘤具体细胞功能的更深入的理解,靶向治疗正日益成为化学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靶向治疗指的是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其他治疗策略来针对癌细胞表达的特定蛋白质,从而选择性地破坏这些细胞。

近年来,在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中,靶向药物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贝伐珠单抗、卡马西平等。

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的作用于癌细胞,在保护正常的细胞的同时,对恶性肿瘤的生长、分裂和扩散产生作用。

奥曲肽治疗消化系内分泌肿瘤进展

奥曲肽治疗消化系内分泌肿瘤进展

奥曲肽治疗消化系内分泌肿瘤进展[关键词] 奥曲肽消化系奥曲肽(Octreotide)是一种长效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的类似物,商品名善得定(Sandostatin)。

其分子结构为一环形肽,具有活性的四个氨基酸排列顺序与SS相同,故可与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垂体和胰腺β细胞等处的SS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

奥曲肽的生物学活性明显强于SS,其抑制生长激素(GH)、胰岛素、胰高糖素、胃泌素及胃酸分泌等作用均强于SS,特异性也较高,同时由于结构较稳定不易为酶降解,其半减期延长至80~160min。

目前奥曲肽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疾病和多种内分泌肿瘤的治疗。

临床试用发现奥曲肽对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 VIP)瘤、类癌综合征、胰岛素瘤、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瘤、胰高糖素瘤、胰源性异位Cushing’s综合征等多种消化道内分泌肿瘤均可控制症状,部分病人肿瘤生长亦可受控制。

笔者就其在治疗消化系内分泌肿瘤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胃泌素瘤胃泌素瘤分泌大量胃泌素促使胃酸分泌、顽固性复发性溃疡生成,临床称为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除了手术切除和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外,临床应用奥曲肽治疗此病发现其对控制症状、降低血中胃泌素水平、减少胃酸分泌效果亦较好。

Ruszniewski[1]报告5例卓―艾综合征病人应用奥曲肽治疗9~12个月,4例病人基础胃酸分泌和胃泌素水平减低。

Vinik[2]报告6例病人经奥曲肽治疗2~24个月,其中3例病人症状得到控制,5例病人胃泌素分泌减少,6例病人胃酸分泌均减少,部分病人肿瘤生长得到控制。

Mozell等[3]用奥曲肽皮下注射(100μg每日3次)治疗9例病人,随访1~48个月,结果1个月后62%病人胃泌素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平均胃泌素抑制率达76%,1年后平均胃泌素抑制率>80%,第2年有78%病人症状被控制。

表明奥曲肽能长期抑制胃泌素水平升高,并能较好减轻卓―艾综合征病人的症状。

类癌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类癌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类癌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除食管外,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类癌,位于阑尾者占1/3,多见于女性,很少转移。

位于胃者占2%,其余则位于十二指肠、结肠(多见于男性)、胆囊及梅克尔憩室等处,也可发生在支气管及卵巢,但较少见。

发生在小肠者,恶性程度大,并可转移到肺、骨骼及其他腹腔内器官。

伴有类癌综合征的支气管类癌,预后差。

类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阑尾部位的类癌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其他部位的类癌多发生于50~60岁。

二病因类癌细胞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及前列腺素等。

5-羟色胺来源于食物中的色胺酸。

在发生类癌后,食物中的色胺酸有60%在类癌细胞中转变为5-羟色胺,因此在类癌患者血液中的5-羟色胺有明显的增加。

缓激肽是引起临床表现的另一种比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类癌组织中有大量的血管舒缓素,这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作用于激肽原,生成赖胺酸缓激肽(胰激肽),在胺肽酶的作用下,赖胺酸缓激肽又转变为缓激肽。

缓激肽引起皮肤潮红,皮肤温度不高,为冷型。

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潮红、皮肤温暖,为热型。

若已有肝脏转移,一方面因为产生的5-羟色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肝静脉而进入体循环。

再者肝脏因广泛类癌的侵犯使清除的功能降低。

因此,在有肝脏转移后,类癌综合征即可发生。

三临床表现阑尾是类癌的好发部位,在年轻人作阑尾手术时,可偶然发现此病。

发生在小肠的类癌,其局部表现如腹部疼痛、肠道出血等。

疼痛的原因可由于肠梗阻、肠套叠所致。

类癌综合征多见于肠道类癌发生肝转移以后。

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潮红。

典型发作为突然出现皮肤潮红,开始只持续10~15分钟,间隔几周到几个月发作一次,以后发作愈来愈频繁,一天可发作几次;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可长达几小时。

潮红分为三个阶段:1.初起颊部及鼻部皮肤呈砖红色,后扩展到颈、胸部及四肢。

结合膜也可充血。

同时出现眼睑及口唇水肿,皮肤变热。

2.皮肤出现青紫,皮肤变凉。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孙会荣;李加美;田相国【摘要】Neuroendocrine neoplasm( NEN )is derived from cells of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sylase( APUD ).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the predilection site of NEN.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ade of malignancy,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no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mmon treatments include surgery, chemotherapy,radiotherapy,en-doscopic and radi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novel therapies targeting deregulated pathways in tumors may offer therapeutic promise. However,unified understanding on the therapy and prognosis of NEN has not been reached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field yet.%神经内分泌肿瘤(NEN)起源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酶细胞,胃肠道是NEN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内镜和介入治疗等.另外,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国内外学者尚缺乏统一认识.【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1【总页数】3页(P1672-1674)【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点;治疗【作者】孙会荣;李加美;田相国【作者单位】五莲县人民医院内科,山东,五莲,262300;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2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诊治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化疗时保护肝作用的临床研究

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化疗时保护肝作用的临床研究

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化疗时保护肝作用的临床研究唐昃;舒畅;朱小鹏【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化疗时的护肝作用。

方法:将60例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异甘草酸镁辅助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化疗治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研究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6.7%(2/30)较对照组26.7%(8/30)明显低(P<0.05);治疗前两组间TBIL、ALT、AST无明显差异(P>0.05),第6周期化疗后ALT、AST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第2、4、6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TBIL、ALT、AST 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第2、4、6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TBIL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第6周期化疗后ALT、AST 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异甘草酸镁辅助胃肠道肿瘤肝转移化疗时护肝作用较好。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9【总页数】3页(P1237-1239)【关键词】胃肠肿瘤/继发性;肝肿瘤/药物疗法;甘草酸/治疗应用;异甘草酸镁【作者】唐昃;舒畅;朱小鹏【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黄石435000;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黄石435000;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黄石4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主题词胃肠肿瘤/继发性肝肿瘤/药物疗法甘草酸/治疗应用@异甘草酸镁胃肠道肿瘤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胃癌占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大约有35%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肝脏是胃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1]。

结直肠癌病死率为第5位,确诊时已有15%~30%患者已发生转移,肝脏也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有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2]。

胃肠道肝转移患者本身肝脏组织已有肿瘤侵犯,而化疗药物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化疗期间肝功能的保护尤为重要。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 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 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可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evidenceof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7%[10-14]。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15]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6-17]。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年至2010年),中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2次修订。

2016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该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修订了该指南。

2020年编写组再联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
消化道类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患者就诊时有75%伴有肝转移。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治疗方案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综合化,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本文就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消化道类癌;分子靶向治疗;肝转移
消化道类癌起源于胚胎原始胃肠道粘膜的嗜银细胞,占全消化道肿瘤的0.4%~1.8%,有学者统计其发病率为1~4例/10万,国内报道在我国直肠类癌占首位[1]。

消化道类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常被误诊或忽视,大于75% 的类癌患者发生肝转移。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治疗方案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综合化,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本文就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1手术切除
近年来,关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各种手术方式及疗效等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国际上关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

有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手术治疗可将5 年生存率从62%提高至75%[2]。

对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患者,若病变为孤立灶、病变局限于某一叶或双叶多发病灶估计手术可完整切除、全身情况允许、剩余的肝功能可以代偿,可行肝部分切除术或肝叶楔形切除术。

目前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肝转移灶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症状长期缓解,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而对于转移癌切除后再复发的患者,如有切除可能,亦应进一步行手术切除,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亦有改善[3]。

然而,目前还需更多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2经动脉栓塞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时,根据肝脏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对其供应血管进行选择性的栓塞。

介入化疗栓塞和放射性栓塞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介入化疗栓塞是通过股动脉插管致区域肿瘤供血血管,局部注入高浓度敏感化疗药物,并且栓塞肿瘤血管,从而肿瘤缺血坏死[4]。

研究报道,通过肝动脉栓塞可减小肝脏肿瘤体积和抑制激素释放,栓塞通常使用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或顺铂,化疗栓塞后可而使53%~100%的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刘凌晓等对于胰腺癌肝转移的研究显示,多次重复介入化疗栓塞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5]。

放射性栓塞目前还不能完全阻断血流供应。

有研究报道,放射性动脉栓塞治疗后,2.7%的患者达到影像学上的完全缓解,60.5%的患者部分缓解,其总体中位生存时间可达70 个月[6]。

与化学性栓塞相比,放射性栓塞的術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目前消化道癌肝转移尚无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放射性栓塞的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对于化疗、介入化疗栓塞等其他方法效果欠佳的病例,
可作为治疗方式之一。

3全身化疗
对于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无法耐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患者,全身化疗是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达卡巴嗪被认为是一种对类癌较敏感的化疗药物。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联合化疗应用广泛,但具体化疗方案的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线治疗可选择链脲霉素联合阿霉素或含替莫唑胺的方案。

Turner 等研究82 例未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类癌患者,给予5-氟尿嘧啶+顺铂联合链脲霉素的方案化疗,中位生存期可达31.5 个月,毒副反应可接受[7]。

一项Ⅱ期临床试验入组18 例进展期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其中多数曾接受5-氟尿嘧啶或链脲霉素为基础的化疗,给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化疗,客观有效率17%,中位无进展生存7 个月,平均总生存期23.4 个月[8]。

由于缺乏临床对照试验,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化疗方案的选择应个体化,尽量选择口服药物,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态及药物联合的毒副反应。

4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已经较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直径<2cm的肝转移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9]。

治疗后约有69%~89%的患者可达到症状完全缓解,约74%的患者肿瘤局部进展得以控制[10]。

5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消化道类癌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也逐渐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

消化道类癌有丰富的血供,另外,肿瘤细胞膜表面也表达许多生长因子受体和其相应的下游效应因子,这些重要信号传导通路的发现,使更多靶向药物投入临床试验,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伊马替尼和吉非替尼,坦罗莫司、依维莫司等。

张人超等进行了一项针对不能手术或转移性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临床研究,证实舒尼替尼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1]。

关于其他的一些血管靶向药物包括索拉菲尼、帕唑帕尼等对消化道类癌的治疗价值仍在实验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新的手段。

6其他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治疗还有冷冻消融术、激光间质热疗法、肝移植等。

冷冻消融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癌组织快速冷至-160℃以下,再复温,从而破坏肿瘤细胞,使瘤细胞死亡。

激光间质热疗法可使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从而应用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病灶的处理。

目前尚无大型的临床研究报道该项技术的具体疗效。

肝部分切除且无肝外残留病灶的年轻患者,其他治疗不能控制临床症状且疾病进展时,可考虑原位肝移植。

但目前尚缺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各自均有一定局限
性。

近年来,生长抑素类似物、细胞毒药物及靶向治疗等在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这些研究结果还远远不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遇见的问题。

对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处理需要综合内分泌学、肿瘤学、病理学、外科手术、介入及放射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亦即多学科综合治疗。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仍需强调基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使患者最大获益。

参考文献:[1]程天明,秦和平.消化道类癌的诊治现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3):184-187.
[2]秦立东,李金鹏.肝动脉化疗或栓塞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5):445-448.
[3]姚宏伟,修典荣,孙涛,等.经胸腔-膈肌入路的胸腔镜手术治疗转移性肝癌[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3):180-184.
[4]Azizi A,Naguib NN,Mbalisike E,et al. Liver metast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role of repetitive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on tumor response and survival[J].Pancreas,2011,40(8):1271-1275.
[5]刘凌晓,姬巍,王建华,等.胰腺癌肝转移患者综合性介入栓塞治疗生存情况的回顾性分析[J].复旦学报,2011,38(2):103-104.
[6]李娜,金星.放射性栓塞療法神奇的疗效[J].癌症康复,2011,01(4):8-10.
[7]Turner NC,Strauss SJ,Sarker D,et al. Chemotherapy with 5-fluorouracil,cisplatin and streptozocin for neuroendocrine tumours[J].Br J Cancer,2010,102(7)∶1106-1112.
[8]Cassier PA,Walter T,Eymard B,et al.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well-differentiated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Cancer,2009,115(15)∶3392-3399.
[9]高君,孙文兵,丁雪梅,等.射频消融治疗最大径≤5cm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的远期疗效初步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54-956.
[10]房星宇,于淼,杨倚天,等.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和生存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5):377-380.
[11]张人超,牟一平,徐晓武,等.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9):784-7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