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县域经济模式及方向研究

合集下载

论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论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论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确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于辩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的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引导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市民化法制化生态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是一个县范围内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交织的综合体。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握住基本的发展方向。

农村的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我国有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小城镇星罗齐布,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城镇是县域经济网络的中心在县域内,以县城经济为中心层,以乡镇经济为中间层,以村级经济为基础层的区域经济网络已经形成,而县城处于网络中心的地位。

县城是联系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从多方面领导县域经济的全局。

县城是近现代农村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城市化的雏型,为广大农村步入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协调城乡发展,意在缩小城乡差距。

世界城乡差距为1.5:1,中国为3:1,是世界上最严重的。

发展以县城为先导的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解决农村问题创造条件。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为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要在2020年将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届时会有两亿农民进入城市生产和生活,而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是目前最为现实的办法。

(二)城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相对地集中在县城,虽然有的县份一产占的比重大,那是由于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造成的。

从经济涵盖的范围看,农用物资的供应,农副产品的集散都是以城镇尤其是县城为依托。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大规模的固定资产都集中在县城。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

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

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

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

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

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县区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报告将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为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县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其次,县域间经济活力不足,外部资金和资源流入有限,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县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

其次,鼓励县域发展其特色产业,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

例如,依托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提升县域的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的资金扶持,支持县域发展基础设施,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同时,要加强县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

最后,要加强县域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加强县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
管和评估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第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实际情况,发展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1、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

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创名牌,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前言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以县域内的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经济活动。

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提升地方经济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1. 基础条件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基础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

不同县域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潜力。

2. 产业结构分析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县域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和第一产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经济增长指标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如GDP、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

一般来说,经济增速较快、人均收入较高、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好。

4. 市场竞争力分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是指其在市场上与其他地区竞争的能力。

市场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

不同县域的市场竞争力存在差异,部分县域经济面临竞争压力较大的局面。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是指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策略和举措。

下面列举几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1. 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可以通过挖掘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农产品加工、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是可以发展的领域。

2. 加强产业链条衔接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产业链条的衔接和协同发展。

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和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3. 引进外部投资和人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的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财政优惠政策、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范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首先,就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资源禀赋差异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和外来投资。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件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县域经济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第三,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选择合适的特色产业进行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农村人才,帮助他们创业就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培养和留住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各类功能和产业在城市群中重新分工,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之后重新聚合,中小城市和县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东部或中西部发达地区,在新经济浪潮、交通枢纽化和城市群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结构和节点不断演进,县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将逐步凸显。

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型地区,以县城为核心的区域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打工人口返乡创业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一、县域经济的界定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基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

县及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94和387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2/3。

2019年县及县级市的GDP总量为39.1万亿,约占全国GDP的41%。

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依托县域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发展不平衡等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县域提供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

与此同时,县域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县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县域经济是培育新型产业生态的孵化基地。

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新型业态主要表现在生产及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相较于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具有特色产业及产业形态。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外延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集群,也衍生出许多新型业态,拥有更多创新的可能,使得县域为孵化新型业态提供了基础。

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应逐步将政策重心放到县域级别上。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只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实现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政策研究【摘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良策。

而县域经济作为夹杂部分行政性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

必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而财政政策则作为其中重要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政策一、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县域经济具有行政区域的含义,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共性而言,国外很多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和发展县域经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和区域行为理论三个流派。

(二) 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理论1. 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主要成果有: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及方向研究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属于一项基本的经济单元,同时,在经济总体中占有核心部分。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次,指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有的县经过不断的发展构建了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独特发展模式。

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因为研究视角的不一,最后所得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内容上经常有重复情况,认识方面未达到统一。

本文以下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每一区域中的地理与自然条件都各异,经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各区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就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有的属于农业主导型,有的属于工业主导型,还有的属于第三产业主导型等。

魏秀芬、于战平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明确强调了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他们一致认为若所制定的发展措施是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那么,农
业就会变为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增长点。

赵伟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中明确的强调了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何黎明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明确的强调了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而进行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

上述所述均属于农业主导型范畴。

工业主导型主要指的是部分县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将工业作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分。

肖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与途径》中明确强调县域经济应适当的引入外资,大力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以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投资环境来达到工业聚集目标,并且,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姜保雨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明确强调应树立起工业主导观念,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朝着工业化方向快速迈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此改变县域经济以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二)空间地域的发展模式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从空间地域视角的角度上看,具体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型、地域文化型等。

其中,产业空间布局型中又涵盖了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以及集群化模式。

王一鸣在《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中明确强调城镇化十分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城镇化进程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间息息相关。

刘炜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中也指出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园区化模式认为工业园区现已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具代表的
成功形式,有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构建十分的重视,积极的引入外资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贺耀敏在《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中明确强调了集群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思路,并且,还指出了江阴市、绍兴市、晋江市都是集群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的区域。

当前,以地域文化命名的模式特别多,以下具体讲述的是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等。

赵晓在《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中明确指出了苏州模式主要是依赖于集体力量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县域经济形式,在强势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兑换资金,扩大空间促进发展。

比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都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农民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是乡镇企业中最显著的一大特色。

温州模式主要是紧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而形成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李晓钟在《“温州模式”及其启示》中明确指出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原因:温州这座城市中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温州的自然资源紧缺,人员数量多但土地面积少;宽松的制度给温州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

珠江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资、国内集资经营为核心,全面调动海外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出口加工,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应纳入到世界经
济体系中。

一个省区要想参与到国际国内的竞争中来,就必须对区域内的经济进行一番整合,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与素质。

唯有各省区内的经济达到了一体化目标,方可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所以,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实现彼此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

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时间里解决,那么,应将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鼓励各区域间强化经济联系上,从而为各区域间的经济依赖性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利的软硬条件。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各县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以,各县域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延伸发展渠道,加快本地经济有效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常会发生变化,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模式会在今后发展中被摒弃,所以,我们应加强探索、改进与完善,以将其的优势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全面发挥。

另外,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与否进行评价时,应出于是否有利本地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目标上考虑,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征,科学选择多种模式,综合运用其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
[2]杨丽丽.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化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
[3]王涛峰,张淑琴.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
[4]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