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化学课标上的教学设计

2017高中化学课标上的教学设计
2017高中化学课标上的教学设计

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 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泊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2.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3.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并讨论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案例说明】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而且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1.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月饼盒中为什么要放一个小包装袋?”“包装袋里面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能起怎样的作用?”正是这些真实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使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化学世界。“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讨论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信念。

2.注重基于“学习任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学习任务是连接核心知识和具体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环节。该教师共设计了4个学习任务,重视和发挥学习任务的素养导向功能。“学习任务1”突出“实验探究”;“学习任务2”强调学科本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从“物质”

到“元素”再到“电子”,从“宏观”到“微观”;“学习任务3”注重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学习任务4”从STSE视角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社会价值,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

“结构化”是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有效途径,“结构化”水平直接决定着素养发展水平。该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引导学生从宏观(元素化合价)与微观(电子)、质(有合价升降、有电子转移)与量(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代数和为0)两个视角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认识思路,并用框图的形式对这一认识思路显性化,学生按此认识思路就能够进行迁移,对大量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判断。

4.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不能游离于化学教与学之外,应与化学教与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该教师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通过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质量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给予准确的把握,并给出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充分发挥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2——“氯及其化合物”(必修)教学设计

“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应学习的重点内容。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该内容可安排两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可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质的认识模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氯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设计氯气泄漏处理方案、自制家用含氯消毒剂等活动,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氯气与水反应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氯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氯气泄漏处理方案、自制家用含氯消毒剂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在线学习和交流

【学习任务1】课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完成作业并提交,通过“工作坊”等交互空间在线提问和交流。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评价任务1】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研讨改进和实施

【学习任务2】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评价任务2】发展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系统设计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3.概括反思和提炼

【学习任务3】讨论、汇报对含氯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

【评价任务3】发展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路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4.问题解决和展示

【学习任务4】真实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交流,在线展示改进后的方案并相互评价。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真实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案例说明】

本案例为两课时的单元整体设计案例。“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应用广泛。本单元的学习过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1.线上线下结合,突破学习场域

本节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提供作业展示和交流空间。线上推送资源的内容围绕学习主题,包括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文献节选、公共事件链接等。学生根据需求,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安排进行在线学习时间,提交学习成果,参与“工作坊”研讨。课前在线学习为课上学习活动作好准备,课后延伸学习使学习目标达成度提高。教师利用交互空间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课程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诊断和提炼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提高活动效果。上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延长了学习时间,拓展了交互空间,整体突破了学习的场域。

2.单元整体设计,实现深度学习

本案例对目标——任务——活动进行了单元整体规划,包括线上线下的整体规划及两课时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学习过程中学科活动和实际应用活动融合交叉,学科活动主要是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际应用活动主要是解决与含氯物质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概括物质性质、厘清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视角和路径。在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迁移学科知识、认识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3.活动层层递进,发展核心素养

本案例包括4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包括2~3个学习活动,活动的设计指向学生的能力进阶,即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进阶,学生在完成任务、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究任务,在物质性质类型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能力、素养发展。在具体的活动中,将探究任务进一步分解成4个活动环节:(1)课前预测性质、设计方案,诊断学生已有的探究水平;(2)课上对预测的性质和设计的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使学生从基于经验事实预测物质性质的水平发展到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预测物质性质的水平,从基于实验经验设计方案的水平发展到依据氧化还原思路设计方案的水平;(3)改进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方面从孤立水平发展到系统水平;(4)实施实验并获得结论,发展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论反应实质的推理能力。

4.思路方法外显,促进自主迁移

本案例中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经历多次交流研讨和概括梳理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或以“工作坊”为单位合作。用图示、海报等方式呈现任务完成的结果。上述结果实际上是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关系、进行真实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的外显,这种外显的思路方法需要学生间的紧密合作、师生间的深入追问,通过对自身思维过程的深刻反思才能提炼出来。外显的思路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陌生问题时迅速地进行情境关联、问题归类,从而实现自主迁移,利用已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和认识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 《化学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化学键:(1)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化学键。 (2)化学反应的本质:反应物分子内旧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新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 (3)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 金属键 一.离子键 【实验1—2】 操作取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 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 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 上方(如图1—10) 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化学方程式2Na +Cl2点燃 2NaCl 【图1—10】 解释:Na原子与Cl原子化合时,Na失去一个电子Cl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定结构,因此,Na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Cl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

高中化学第一节课的精品教案

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案 分析:高中化学教师的第一节课不但关系到老师能否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思维的转变 教学过程: 〖提问〗1.你能谈谈初中学习化学的体会吗? 2.化学与语文和物理等课程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学好化学? 〖讲述〗初中化学强调的是定性分析,只要学生记住现象和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例1〗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中一定有的元素有 〖例2〗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 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 4.4 g CO2和3.6g H2O,则该有机物中( )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 〖讲述〗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之外,还要明白“为什么”,“是多少”我们来回顾下初中时仰视和俯视对测量液体体积的影响? 这个应该不难知道我们老师都讲过是“羊小虎大”可为什么会这样,这个你知道吗?

接下来我们来作图来分析: 仰视俯视 〖恩考〗1.我们量取50Ml的液体时,采用俯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呢? 2.如果我们采用滴定管(滴定管高刻度由上而下依次增大)量取液体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讲述〗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我们身边常见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实验入手,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除了要加强形象思维之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此外,初中化学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有些同学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将学过的知识再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那将会事倍功半。 〖例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答案:此题考查的是宏观上和微观上间隔的区别,要求学生能够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辨析。 〖练习1〗有种玉的主要成NaAlSi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硅元素化合价为+4价 B.这种玉含有10个原子

高中化学教案

氯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 ②了解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及氯水的不稳定性; ③掌握氯气跟碱的反应及漂白粉的制法和漂白原理; ④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氯气跟水的反应,氯水的漂白、氯气跟碱的反应)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并从上述实验事实中体会到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并从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科学抽象,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跟水的反应;对比观察实验的能力;抽象概括出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上节课学习了氯气的哪些重要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氯气的另两种重要的化学性质。【指导实验】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 对比观察:加入水后的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试管上部空间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设问】上述变化说明什么? 氯水的气味,是哪种物质的气味?你曾经闻到过吗? 【板书】①氯气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②氯水呈现黄绿色,说明氯水中有游离的氯。 【指导实验】分别用两只玻璃棒蘸取稀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并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解疑】氯气与水反应有酸生成 【设问】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 【点拨】新制的氯水中大约有40%的氯和水反应。 【板书】氯水是混合物 【设疑】当我们改变上述反应条件时,上述反应进行的程度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启发】观察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生成。我们已知道H2O和盐酸没有漂白的作用,要么氯气有漂白作用,要么HClO有漂白作用,或两者都有。请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证明到底是哪种物质有漂白作用? 【设疑】仔细观察两支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不同?装有氯水的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为什么会变浅? 【概括解疑】①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因此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②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消耗了次氯酸,使没有和H2O 反应的Cl2又继续和水反应,也使没有溶在水中的Cl2又继续溶在水中,这样循环往复,只要加入的被漂白的物质的量足够,最终上部空间气体的颜色会消失。即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使氯气与水的反应趋于完全。 【演示】氯水见光分解 【设问】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 【点拨】实验证明氯水见光后可以产生气体——这个气体是氧气。 【设疑】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指导实验】向学生实验一中加入水后的试管中加入1粒固体NaOH,充分振荡。将三支试管放在一起对比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投影】 Cl2+2NaOH=NaCl+NaClO+H2O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键

授课教案 常见的简单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①温故而知新;②新课知识要点;③例题经典分析;④课堂作业(5—10分钟);⑤家庭作业;○6下次课预授内容(和学生讨论下次课要上的内容)) 【新课内容】 (一)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3、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已形成离子键,如第ⅠA族、第ⅡA族中的金属与第ⅥA族、第ⅦA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二、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如: Na、Cl、Mg、S的电子式可分别表示为: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AB型(如NaCl): AB2型(如MgCl2): A2B型(如Na2O): 注意: 1. 2. 3.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三、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的相互作用。如: 用电子式表示Cl2的形成过程: 2、成键粒子:原子 3、形成条件:一般是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课形成共价键,某些金属与非金属(特别是不活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化学反应的本质:

7. 晶体共有五种: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过度晶体 金属晶体熔化破坏金属键,离子晶体熔化破坏离子键,原子晶体破坏共价键,分子晶体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和氢键),过度晶体(主要是石墨)破坏共价键和范德华力。所以,熔化时破坏共价键的是原子晶体和过度晶体,原子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中教育化学人教版必修1 郑洪开微课教案

专题四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2-4、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mol·L-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有大量S2-、SO2-3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Al3+与CO2-3、HCO-3、AlO-2、HS-、S2-,Fe3+与CO2-3、HCO-3、AlO-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5.警惕几种说法 (1)HCO-3可存在弱碱性环境中,HSO-3可存在弱酸性环境中。 (2)Al3+、Fe3+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也可能不存在。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PPT展示图片】绚丽多彩的 金属世界。 【提问】1、我们初中已经介绍 过哪几种金属单质? 2、你能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 些化学反应吗? 【回答】1、铝、铁、铜 2、①置换反应②氧化反应 通过回忆初中 所学知识,让学生 有一个心理过渡, 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高一化学一单元教案化学键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一单元教案:化学键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一单元教案:化学键教学设计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3节。初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从分类的角度上来看,前面有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本节内容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成键方式,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选修3中再介绍金属键),共价键再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一是各种化学键与各类物质的关系,二是化学键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课标要求 化学键的相关内容较多,教材是按照逐渐深入的方式学习,课标也按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第三章《有机物》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要求“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在本节教学中,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习一遍,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且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3)了解键的极性;(4)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1-2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3)通过P22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4)通过P22表1-3、学与问等,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出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5)通过P23思考与交流,知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高中化学必修 教案 化学键

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①温故而知新;②新课知识要点;③例题经典分析;④课堂作业(5—10分钟);⑤家庭作业;○6下次课预授内容(和学生讨论下次课要上的内容)) 【新课内容】 (一)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3、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已形成离子键,如第ⅠA族、第ⅡA族中的金属与第ⅥA族、第ⅦA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二、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如: Na、Cl、Mg、S的电子式可分别表示为: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AB型(如NaCl): AB 2型(如MgCl 2 ): A 2B型(如Na 2 O):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三、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的相互作用。如:

用电子式表示Cl 2 的形成过程: 2、成键粒子:原子 3、形成条件:一般是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课形成共价键,某些金属与非金属(特别是不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4、共价键的种类: ①非极性共价键:在H 2、N 2 、Cl 2 这样的单质分子中,由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 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②极性共价键:在HCl、H 2O、CO 2 这样的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 共用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显负电性,吸引电子能力弱的一方显正电性,这样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四、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如:H 2O、CO 2 、SiO 2 等都是共价化合物。 2、表示方法:用电子式表示含共价键的分子形成过程: HCl : CO 2 : 五、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概念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粒子间的作用阴离子与阳离子键存在离 子键 原子间存在共价键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使用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微课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

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

精品教案高二化学教案(完整版,包括上下册)

高二教学案 第一章氮族元素 第一节氮和磷 1、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使学生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氮气的化学性质

高温、高压 催化剂 第一章 氮族元素 氮(N ) 磷(P ) 砷(As ) 锑(Sb ) 铋(Bi )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相似性: (1)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能够结合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2)在最高价氧化物中,氮族元素都显+5价,分子式为R 2O 5。 (3)在其氢化物中,化合价为-3价,分子式为:RH 3。(锑、铋为金属,无负价) (4)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通式为:H 4RO 4。(因为氮的原子半径小,所以+5 价氮只能有一种含氧酸HNO 3,而+5价磷却有HPO 3和H 3PO 4两种含氧酸) 递变规律: (1)氮族元素单质从非金属逐渐过渡到金属。 (2)元素的非金属性N >P >As ,金属性:Bi >Sb 。 (3)氢化物的稳定性:NH 3>PH 3>AsH 3。其还原性顺序与此恰好相反。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NO 3>H 3PO 4>H 3AsO 4。 第一节 氮和磷 一、氮气 1. 氮气的物理性质 2. 氮气的分子结构 3. 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 2+3H 2 2NH 3 (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N 2+O 2=====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无色 红棕色 放电

第一节氮和磷(第二课时)

板书 要点 NO2、NO和O2混合气体的计算 2NO+O22NO2① 3NO2+H2O2HNO3+NO ② ②×2+①得: 4NO2+O2+2H2O4HNO3(Ⅰ) ①×3+②×2得: 4NO+3O2+2H2O4HNO3(Ⅱ) 易混知识点NO2溶于水得HNO3,但其不是HNO3有酸酐 某酸脱去一分子的水,所剩下的部分称为该酸的酸酐。一般无机酸是一分子的该酸,直接失去一分子的水就形成该酸的酸酐,其酸酐中决定酸性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典型题、高考题N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40mL通入倒置并装满水的大试管中,充分吸收后剩余5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是多少?(7/1 7/3 ) 课堂练习练习: 1、鉴别红棕色的溴蒸气和二氧化氮,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B.通入硝酸银溶液 C.加水振荡D.通入氯气 2、室温时,将盛有20mL NO2和O2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量筒内残留气体3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是 A.12.4mL B.13.6mL C.14.8mL D.17.8 mL 3.5mLNO和15mLNO2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置在水槽充满水的试管里,最后在试管中能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是多少?(10)再通入多少mLO2水可充满试管?(10 7.5 ) 教学后记

新课标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新课标化学必修1(人教版) §2.2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的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一、电解质 定义:略。 【讲解新课】 (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展示)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根据条件也可用简笔画展示)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练习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4④H2O ⑤盐酸⑥小苏打⑦Fe ⑧C a(O H)2⑨蔗糖⑩CaCO3 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做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应是纯净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另外④⑨它们在熔融状态及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所以也不是电解质。⑩虽然难溶于水,但总会溶极少量,用灵敏电量计会测出,并且其熔融状态也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答案:②③④⑥⑧⑩ (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提问】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师生共同总结,体会并得出其概念) 【板书】二、电离方程式 【练习2】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巡视、检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 【合作探究】 【练习3】请同学们写出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的电离方程式。 检查同学们完成情况。 【提问】根据上述电离方程式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自己得出结论。 【提问】当你得出酸的定义后,你还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 【板书】三、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4】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时都能导电 D.液体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B.将硫酸钡溶于水,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C.氢硫酸溶液中,c(H+)=2c(S2-) D.醋酸在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3.重金属粒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 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钡离子,如将甲、乙两种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 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Cu2+和SO42- B.Cu2+和Cl- C.K+和SO42- D.Ag+和NO3-【小结】指导学生自主总结。 【布置作业】教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 三 化 学 组

(一)浓硫酸的性质 目的: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 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 浓硫酸、玻璃绒(或石棉绒)、硫酸铜晶体、脱脂棉花、铜片、锌粒、木炭、硫粉、蓝色石蕊试纸。 原理:纯净浓硫酸的溶解热在20℃时为43.6千焦,所以与水混和时有大量 的热释出,它的一系列水化物H2SO 4·H2O、H2SO 4 ·2H2O和H2SO 4 ·4H2O都很稳定, 是很好的吸水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准备和操作: 1.浓硫酸的密度展示一瓶纯净的浓硫酸,它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把一瓶浓硫酸放在托盘天平的一边,把同样大小的两只瓶子盛水一瓶半放在另一边,发现一瓶浓硫酸比一瓶半水还重。98%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2浓硫酸的溶解热将一支长约80厘米、厚壁细孔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后,吹成薄壁圆柱形成玻璃球。球内充满红色酒精溶液作为验温器。在一只500毫升烧杯里盛水200毫升,放入验温器后,慢慢注入10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用验温器搅拌。可以看到验温器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逐渐上升,表示浓硫酸溶于水有大量的热放出。 在一支小试管里盛98%的浓硫酸3毫升。取黄豆大小的玻璃绒(或石棉绒)吸足水后投入试管中。浓硫酸跟水相遇即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而爆溅,并发出“嘶嘶”的声音。此实验说明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浓硫酸的吸水性往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小颗粒,静置片刻。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即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表示它的5个结晶水已被浓硫酸所吸收。 4.浓硫酸的脱水性往一支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黄豆大小的脱脂棉花一小块,用玻璃棒搅拌后微微加热,棉花即炭化变成黑色的絮状物。 5.浓硫酸跟金属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加铜片两小片,注入8∶3的浓硫酸2毫升,不发生反应。将试管微微加热,铜片开始变成黑色,生成硫化亚铜,并有硫酸铜生成。继续加热到沸腾,黑色物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硫化亚铜被继续氧化成硫化铜,直至全部转变成硫酸铜,同时放出二氧化硫。

第三节化学键教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教学课时:3课时 主备教师:辅备人: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学习的化学键指的是使相邻离子相结合或使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其核心是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来实现。学生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内容,本节是在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节介绍有关化学键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解决重点的关键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条件。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地位: (1)掌握化学键的定义。 (2)掌握化学键类型。 2.目标解析: (1)化学键: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2)化学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可能将要遇到的问题是化学键的有关内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法等,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使用多媒体。 四.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课件教学,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眼见为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部分自学(时间约3—8分钟)

小问题1:离子键。解析: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新课学习(20-30分钟) 问题一:化学键具有哪些类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掌握化学键的性质。 1.阅读教材P23的内容,自己总结并交流得出化学键的定义。 讲解:使相邻离子相结合或使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做化学键。 2、化学键的类型有哪些? 3、离子键指的是什么? 【问题1】你会画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吗?Na和Cl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阅读P21,讨论交流。 4、下图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来的NaCl的形成过程。 5、 Na+与Cl-之间是一种什么作用使它们不能相互远离? Na+与Cl-能否无限制的靠近呢? 6、什么叫离子键?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什么?离子键成键实质是什么?哪些元 素之间能形成离子键?NH4+与Cl-、CO32-能形成离子键吗?Na+与CO32-、SO42-呢?你还能举出哪些粒子可以形成离子键? 7、什么叫电子式?如何书写原子和离子的电子式?如何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讲解:【总结】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Cl、Mg、S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其离子符号相同。知钠离子、镁离子的电子式分别为: Na+ Mg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修全册教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 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 2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OH NO 2 CH 3 CH 2 —CH 3 OH CH = CH 2 CH 3 CH 3 COOH CH 3 CH 3 OH COOH C —CH 3 CH 3 CH 3 OH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