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散杂居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壮族通历论

壮族通历论

绪论现代壮族人口分布现代壮族,是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600多万人口(1991年统计数,下同)。

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祖国的南疆,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至北部湾、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

这一辽阔的地区,聚居着全国壮族人口的99. 73%。

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 6%,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93.7%,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等四个地区和南宁、柳州两个地级市,四地两市壮族人口占广西壮族人口总数的91%,土地面积约占全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60%。

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87. 1万多人,散居于云南省其他地方的有12. 9万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的有4. 8万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1. 57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4453人;还有约5000多人散居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内;2976人散居于四川省宁南、木里、会东等县;1000余人散居在陕西省柞水县(见图一)。

壮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壮族聚居地区,四周边缘多山。

西部属云贵高原的边缘,有六诏山脉纵横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并延伸至广西的那坡县,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广西境内百色地区有金钟山、岑王老山、青龙山等;北部是桂北边缘山脉,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山脉,海拔平均在1300-1500米之间,越城岭主峰苗儿山(又称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广西第一高峰。

东部广东连山的壮族靠萌渚岭而聚居;中部偏东盘亘着大瑶山、莲花山等山脉,海拨都在1000米以上,主峰圣堂山海拔1979米;西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弧形山脉主要有都阳山、大明山等,大明山主峰海拔1760米;南部和西南部边缘为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等,海拔也都在1000米以上。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一*袁丽红[摘要]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

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壮族;客家;杂居;空间结构广义的空间结构即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之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结合。

狭义的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以及地区的相对平衡关系等。

[1]本文用空间结构的概念考察壮族与客家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具体地说就是壮族与客家的人口、分布及杂居情况,所考察的地域为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

一、壮族与客家的空间分布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华南地区。

在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这个地域内聚居着全国99.7%的壮族人口,而广西的壮族人口又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93.7%。

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本文考察的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地区主要为广西各市县,同时涉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除了桂北的全州、兴安、资源和桂西北的凤山4个县外,其它市县都有客家人分布。

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的人口及分布情况见下表:*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批准号:07CMZ004)的阶段性成果。

中南少数民族-丁姣

中南少数民族-丁姣

—— 酸 汤 鱼
• 苗家的酸汤鱼, 是在苗族地区 各民族人士颇 为喜爱的一种 美味佳肴,它 虽没有经过厨 师精细地烹调, 也没有费一滴 油或更多的配 料,但却以鲜、 嫩、香、美为 特色而名享天 下。苗家的酸
—— 炒 香 虫
• 苗族因居住在丛山峻岭,溪坎堰 旁。这些地方都自然栖息着各种 虫类。他们选取其中的少部份作 为食品。如昆虫类的大马蜂、花 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的幼虫。 每当他们发现这类蜂群的时候, 就通过各种方式追踪找到窝巢, 凭经验测出幼虫丰满时,就掏其 窝、取其虫。或鲜炒,或煲汤, 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 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天牛的 幼虫是蛀虫、有松蛀、青杠蛀、 丝栗蛀和葛藤蛀等。吃法与上述 相仿。
三、苗族
1、苗族的分布: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 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 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贵 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
2、苗族的住房:
依山傍水处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 木制平房或楼房,楼房多为吊脚楼。
苗族房屋
西江千户苗寨
格多苗寨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五色饭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紫 色)、黄花或黄姜(黄色)、枫叶(黑色)、 红蓝草(红色),捣碎后,分别用水与糯米浸 泡,然后在蒸锅里蒸熟,就成了色彩斑谰,而 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的壮乡五色糯米饭.

壮族

壮族

七、壮族服饰(一)
•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
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 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 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 裙。
七、壮族服饰(二)
•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
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 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 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 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 花八门,色彩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 式短装为主。《
八、壮族服饰图片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 •
一个民族,早在公元 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 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 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 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 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 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 区别,妇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 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 五花八门,钯彩斑斓。
壮族的风俗习惯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壮族的起源
• 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早在5 万年前,
壮族先民就广泛分布在广西一带。 “壮” 为该民族的自称。自称因地而异,有“布 壮”、“布越”、“布依”、“布土”、 “布沙”、“布曼”、“布傣”等。 “布”,意为人。1965年在周恩来建议下 改为“壮”。
二、壮族主要分布地区
• 壮族住房过去主要是竹木结构的“干栏”
式楼房(分为全栏式和半栏式)和三开间 的平房,近年来逐渐以砖瓦房替代。
四、壮族的文化艺术
•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民间文学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

壮族

壮族

壮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广西壮族占全区总人口的33.8%,占全国口的90%以上。

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区内的66个县市,壮族分布地区约占广西总面积的60%。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土俗字”。

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壮族聚居的柳江、来宾等地发现大量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

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是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

壮族的自称有二十多种。

解放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铜鼓是壮族的艺术珍品。

目前收藏在广西博物馆内的共有五百多面。

大者达1.65米,重约300公斤,小者面径40厘米,重仅几十斤。

壮锦是壮族传统的工艺美术织品,质地精美,花纹图案鲜艳夺目,名闻全国。

其他如桂布、斑布、吉贝布等,在历史上,也是颇负盛名的手工艺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人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从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图,壮族先民也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员。

自秦汉开始,壮族先民进入奴隶社会。

唐时期,奴隶制解体,桂东地区壮族进入以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制社会,桂西的壮族则进入以领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奴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桂东地区自秦汉以后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郡、州、县制度,而桂西地区直至唐代才设立“羁縻”州,宋、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由壮族首领直接统治。

清末民初改土归流完成,结束了土司统治制度。

壮族人民富于斗争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由汉、壮族人民共同发动的。

壮族出身的韦昌辉、李开芳、林凤祥等曾对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 族

壮 族

壮族zhuang zu/ 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

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

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

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

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壮族简介——精选推荐

壮族简介——精选推荐

壮族简介壮族(壮⽂:Bouxcuengh)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壮族⾃治区、云南省⽂⼭壮族苗族⾃治州,少数分布在⼴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宋代以来⽂献记载的僮族改称壮族。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主要分南北两⼤⽅⾔。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澳泰语系。

壮语与同语⽀的泰国语、⽼挝语、傣语相似程度⾼。

壮族概况1990年⼈⼝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统计,壮族⼈⼝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超1700万⼈.2013年,壮族⼈⼝超1750万⼈。

现在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

壮族⼤多居住在⼴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主要聚居在⽂⼭州,红河、曲靖也有⼀部分。

⼴东的连⼭、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称壮族以前,壮族的⾃称和他称较多,⼴西最常见的⾃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沙⼈”、“⼟僚”等.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主要分南北两⼤⽅⾔。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澳泰语系。

壮语与同语⽀的泰国语、⽼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

壮语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俗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汉⼈称为古壮字,壮族⼈⾃称为“sawndip”,就是⽣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汉字部⾸组合⽽成的。

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不⼴,没有能在全民推⾏,⼀直为壮族巫师、艺⼈多⽤于书写经书、编⼭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前⼤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抄本。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并于1982年⼜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习俗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食俗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散杂居地理分布省份/自治区市/州县镇/乡村委会详情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羊各庄村有三户壮族,两户蒙古族,一户满族。

平谷区华山镇东辛撞民族村东辛撞民族村全村共286户,有壮族、满族、瑶族、土家族、蒙古族等五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户占全村总户41.9% ,其中壮族68户。

大部分民族户是从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远嫁而来。

金海湖镇黑水湾村540户,1805人,有壮族10人,余为汉族。

彰作村有壮族7人,胡庄村壮族3人韩庄村壮族2人,朝鲜族2人,黄松峪乡塔洼村塔洼村域面积8.48平方公里,151户,356人,其中壮、蒙、苗、彝等少数民族15人,余为汉族。

罗营镇北水峪村有壮族2人,满族1人,大兴庄镇北城子村熊儿寨乡天津宁河县主要是从广西婚迁的农村人口,宁河县壮族906人。

武清县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亮甲店镇郭庄子村主要是从广西婚迁的农村人口丰润区丰南区遵化市保定市徐水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的壮族绝大多数属于沙人支系)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壮族苗族乡少数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点。

即:下湾子、老街子村多为苗族聚集点;中寨村为壮族聚集点;桥头、老汪山村为布依族聚集点;簿竹箐、竹林寨村为瑶族聚集点。

南溪镇南溪村、龙堡村南溪村壮族371人,龙堡村壮族17人。

河口镇城郊村委会有509 人,其中汉族406人,壮族37人,其他61人。

多法勒壮族乡壮家人较均匀地分布在全乡4个行政村内。

文澜镇三义居委;东村;红寨;姜家;多法勒;余家寨、碧云;水沟;起1、三义居委会壮族726人,主要居于北窑村。

2、起龙居委会,壮族117人。

3、东村村委会,壮族431人。

4、红寨村委会以壮族、彝族为主,其中壮族1946人。

5、水沟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2472 人。

6、姜家村云南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龙居委;落龙庄委会以壮族、彝族为主,其中壮族2565人。

7、多法勒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4641 人。

8、余家寨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6518人。

9、落龙庄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2472 人。

10、碧云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5292人雨过铺镇田心田心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其中壮族1665人。

芷村镇石马脚石马脚村委会以壮、彝族为主,壮族843人。

新安所镇大新寨;新安所1、大新寨行政村以汉族、壮族为主,壮族2454人。

2、新安所村委会壮族114人草坝镇仙景;明白;十九村;碧色寨;波黑1、碧色寨村委会,壮族62人。

2、仙景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其中壮族2994人。

3、十九村委会壮族939人,主要居住在灰土地村、十九村、棚勒村。

4、明白村委会以彝族、壮族为主,壮族805人。

5、波黑村委会以壮族、彝族为主,壮族2404人开远市大庄回族乡龙潭村;桃树1、龙潭村委会以汉壮族为主,壮族1429人,主要居住在老猫村、阳岗村、龙潭村、细脚村、仁寿村。

2、桃树村委会壮族164人,主要居住在水头村。

中和营乡响水;中寨;格勒冲;米朵;太平寨;八家1、大平寨行政村,壮族207人;2、响水行政村,壮族983人,主要分布在飞鱼泽村、小新寨村、下寨村。

3、对门山村隶属于八家行政村,以壮族为主,壮族53人。

4、汉木白村隶属于米朵行政村,以壮族为主,,壮族179人。

5、小龙潭村隶属于中寨行政村,以壮族为主,壮族238人。

6、格勒冲村委会以壮,苗族为主,壮族869人,主要居住在长岭岗村、格勒冲村、锅铲坡村。

羊街乡羊街;杨柳;古城;红土1、羊街村委会以壮,回族为主,壮族1107人,主要聚居在河湾村、新房子村,散居在羊街村、龙坝村。

2、古城村委会,以彝族、壮族为主,壮族1900人。

3、杨柳村委会,以壮族、汉族为主,其中壮族1675人。

4、红土村委会,以彝族、壮族为主,壮族1871人。

弥勒县朋普镇可乐1、可乐村委会地处朋普镇东边,该村以汉、壮、彝族为主,壮族520人,壮族主要居于中可乐村、大可乐村、歪者山村、新寨村、龙治村、红坡村。

弥阳镇雨舍雨舍村委会地处弥阳镇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以壮族、苗族为主,其中壮族、苗族1309人新哨镇里方;新发村1、里方村委会地处新哨镇西北边,距新哨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壮族40人。

2、新发村委会新发村属于坝区。

位于镇北边,距离镇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

该乡村人口386人,以壮族为主。

东山镇铺龙;洛那;安产1、铺龙村委会以彝族、壮族为主,壮族410人。

2、以彝族为主,壮族375人。

2、安产村委会地处东山镇东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0.8 公里,以彝族为主(是苗族和彝族混居地),壮族280人。

江边乡江边;林就;布腊;宁就;挨村村1、江边村委会全村614户,壮族684人。

2、宁就村委会以壮族、彝族为主,壮族790人。

3、布腊村委会以壮,傣族为主,壮族526人。

4、挨村村委会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壮族35人。

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卡口村、建设村卡口村委会以彝,壮族为主,壮族423人和平乡六斗村;者底冲村1、六斗村委会壮族475人。

2、底冲村委会者底冲自然村壮族29人云南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湾塘乡五家村新华乡阿母黑村;河南村;倮姑村;师宗村;戈纪街1、河南村委会大三家自然村,以壮族为主,壮族154人。

2、阿母黑村委会它站泥自然村以壮族为主。

3、倮姑村委会以苗族、壮族为主,壮族229人。

4、师宗村委会半坡自然村以壮族为主。

5、戈纪街村委会盐洞自然村属于山区。

位于新华乡东边,距离村委会4.3 公里,距离乡政府4.3公里,壮族17人。

白河乡团结村;大水村;热水村1、热水村委会以苗族、壮族为主,壮族310人。

2、大水村委会壮族130人。

3、团结村委会以壮族为主,壮族1041人个旧市鸡街镇龙潭;兴业;棚旧;鸡街;上乍甸;小芭焦;甸尾1、鸡街村委会有乡村人口6091人,其中壮族1694人。

2、龙潭村辖红寨、上云龙、下云龙等9 个村民小组。

3、兴业行政村乡村人口1383人,心壮族为主,壮族919 人。

4、棚旧行政村,以壮、彝族为主,其中壮族1034人。

5、小芭焦行政村以壮、苗族为主,其中壮族1537人。

6、甸尾行政村有乡村人口4175 人,其中壮族512人主要分布在上甸中村、下甸中村贾沙乡松云;普洒河村;民云1、普洒河行政村,壮族150人。

2、松云村行政村,以壮族为主,其中壮族778人。

3、六车冲村隶属于民云行政村,壮族为主,壮族50人。

蔓耗镇蔓耗蔓耗行政村,壮族230人;是当年跟随刘永福的黑旗军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来自桂西。

大屯镇小寨村;戴家庄村;新瓦房1、小寨村行政村,有壮族928人。

2、戴家庄行政村,壮族761人。

元阳县新街镇芭蕉岭;百胜寨1、芭蕉岭村委会壮族757人,主要分布在计且村。

2、百胜寨村委会养牛寨村是彝族和壮族混居地,壮族363人。

牛角寨乡果统果统村委会壮族四百多人,主要居住关肥香村、洛马河村。

攀枝花乡阿勐控阿勐控村委会壮族213人,主要分布在阿勐控自然村。

马街乡麒麟台1、麒麟台村委会蒿枝科村属于山区,位于马街乡西边,距离麒麟台村委会1公里,其该村以彝族为主,壮族3人。

南沙镇桃园村1、桃园村委会地处南沙镇西边,距南沙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该村以傣族为主,其中壮族49人。

黄茅岭乡戈它戈它行政村地处黄茅岭乡东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傣族1158人,壮族757人,彝族554人,苗族79人。

大坪乡马店1、马店村委会地处大坪乡南边,距大坪乡政府所在地31公里,有乡村人口1437人,该村以瑶、壮族为主,其中瑶族942人,壮族364人。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闸门村;十里1、十里村村委会热水塘村乡村人口144 人,主要为壮族。

2、闸门村委会三家村乡村人口447人,主要为壮族。

勐拉乡勐拉;荞菜坪1、勐拉村委会壮族主要居住于新寨村,有乡村人口121人,以壮族为主。

2、荞菜坪村委会世居着苗、瑶、哈尼、壮四种民族。

大寨乡渡口渡口村委会米厂村有乡村人口84人,该村以壮族为主。

者米拉祜族乡巴哈;下新寨;顶青1、巴哈村委会壮族1053人,主要居住于坪寨村、巴哈村。

2、下新寨村委会巴议村有乡村人口327人,该村云南云南以壮族为主,其中傣族117人,壮族210人。

3、顶青村委会小翁帮村有乡村人口399人,主要是壮族。

勐桥乡卡房;桥头;红桥1、桥头村委会壮族1226人,主要居住于桥头街村、淌白水村、赌咒田村、骂批邑村、蜜蜂窝村、陆家寨村、麻栗寨村、四角田村。

2、卡房村委会该村以壮族族为主,壮族1350人。

3、红桥村委会伍家依村,乡村人口136人,该村以壮族为主。

沙依坡乡金水金水村委会攀枝花村有农户99户,其中壮族246人。

泸西县永宁乡法衣;阿峨1、法衣村委会有乡村人口1933人,以壮族为主。

2、阿峨村委会栗树自然村乡村人口91人,以壮族为主。

三塘乡俱久俱久村委会大俱久自然村壮族44人。

中枢镇既比1、既比村委会红石岩村属于山区。

位于中枢镇西边,距离既比村委会10.00 公里,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彝、壮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9人,壮族7人。

向阳乡足马足马村委会壮族160人,聚居于很坎村。

曲靖市曲靖市会泽县乐业镇横山;鲁贝;团坡;清水;鲁珠;罗布1、横山村委会壮族271人,主要分布在团结、礼渔卡两自然村。

2、鲁贝村委会王家村有乡村人口124人,壮族98人。

3、泥落寨村隶属于鲁珠行政村,壮族19人。

4、团坡村委会行政村壮族95人,主要分布在新河、水井边等自然村。

5、上干冲村隶属于清水行政村,壮族77人。

6、炉房村隶属于罗布行政村,壮族24人火红乡勺冲角;桥边勺冲角行政村的堰沟村以壮族为主,有壮族46人。

娜姑镇石门坎石门坎行政村,壮族140人。

迤车镇小河;小街;阿里窝;石桥1、石桥村委会杨家湾村,壮族21人。

2、阿里窝村委会水井边村,壮族34人。

大井镇马鞍;盐塘;黄梨;仓房;治补;德白1、半坡村隶属于马鞍行政村,乡村人口155人,其中壮族52人。

2、盐塘行政村,乡村人口2634人,其中壮族78人。

3、黄梨行政村,乡村人口2537人,其中壮族284人。

4、洪家村隶属于仓房行政村,乡村人口83人,其中壮族43人。

5、吴家村隶属于治补行政村,农户23户全为壮族92人。

6、德白村行政村有乡村人口1817人,其中壮族267 人。

马路乡江子树;马路;龙洞;脚泥村委会1、脚泥村隶属于脚泥行政村,有乡村人口299人,壮族74人。

2、半坡村隶属于江子树行政村,有乡村人口179人,壮族25人。

3、龙洞行政村,壮族247人。

田坝乡车乌;田坝;清河1、小田冲村隶属于田坝行政村,有乡村人口187人,壮族25人。

2、老村子村隶属于清河行政村,该村以壮族为主,壮族106人。

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师宗的壮族集中居住在南盘江沿岸的五龙、龙庆、高良三乡的湿热河谷地区,原称为“沙人”,有“白沙”、“黑沙”之分。

五龙乡壮族有8717人,占总人口的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