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代名家对《易经》的研究最新

合集下载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成果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成果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成果荣格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也是其学术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荣格深入探究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与心理学相结合,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洞察。

首先,荣格认为易经揭示了人类内在的“阴阳”原则,即事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平衡。

他指出,人的内在世界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两个极端,如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无意识、外向与内向等。

荣格认为,只有找到这些相互作用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够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其次,荣格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卦爻,将其与人类的心理过程相对应。

他指出,易经中的卦爻代表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阶段。

通过研究这些卦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的脆弱性和潜能。

荣格认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冲突和潜意识的需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成长和完善自己。

此外,荣格还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他指出,易经的目标是让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平衡点,并与之保持联系。

这需要个体意识到自己的阴暗面和潜意识的需求,而不是将其压抑或否认。

荣格认为,只有真正面对内在的自身,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

最后,荣格还强调了易经的实践性。

他认为,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哲学经典,更是可以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智慧之书。

荣格建议我们通过运用易经的原则和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他认为,只有将易经的哲学思想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易经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处理自身的心理过程,并实现个体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易经的实践性也让我们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中运用其智慧,解决各种困惑和挑战。

总的来说,荣格的研究让易经这一古老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易经》研究的新贡献——■介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

《易经》研究的新贡献——■介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

作者: 李文炳;李耕夫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周易概论;卦爻辞;刘大;中国哲学史;卦变;《国语》;易学研究;象数;序卦;重象
摘要:<正> 最近,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了刘大钧同志的一部新著《周易概论》。

堪称我国易经研究的新成果。

此书,不但可以帮助初学《周易》的同志学到《周易》的基础知识:成书的历史,“经”与“传”的关系,“卦爻辞”的解释,“象”、“数”、卦变的概念与方法,《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等。

作者并列举《左传》、《国语》的具体例子,简要生动、深入浅出,把古今卜筮从哲理方面作了论述。

我们作为初学《周易》的人,十分赞许刘。

研究周易的15位顶尖大牛,你知道几位?

研究周易的15位顶尖大牛,你知道几位?

研究周易的15位顶尖大牛,你知道几位?易学史上,留下了无数前辈人的印记,他们都为易学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这里仅整理其中的15位,看看你能认识多少?1.尚秉和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河北省行唐县人。

尚秉和先生是晚清易学大家,是象数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周易》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西汉著名易学大家焦延寿的焦氏易林,并著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及《易说评议》等。

尚秉和先生认为,《周易》中的所有卦爻辞,都是从卦象衍生出来的,通过对《焦氏易林》的研究,归纳出了《周易》的取象规律。

解决了很多易学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2.焦循焦循(1763年~1820年),清代易学家,江苏扬州黄珏镇人,《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

、3.黄宗羲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易学大家。

黄宗羲的学问不仅仅限于《周易》,他和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生著作涉及天文理算、历史、地理、儒家经典等等。

著书多大50多种。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易学象数论》等。

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4.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是诚斋先生的作品。

他是南宋非常重要的易学家,著有《诚斋易传》。

但是由于他的诗人、文人的成就太过光辉,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其易学史上的成就。

5.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西省婺源,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孔庙想必很多人去过,孔庙里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比如颜回、子路等等。

最新最新历代名家对《易经》的研究

最新最新历代名家对《易经》的研究

《易经》也称《周易》,或简称《易》。

汉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确立,但“六经”仅存五种,此“五经”自此便成为中国学术的正宗。

《周易》所包含的哲理,也就在中国思想界占领导地位。

从汉代开始,《易经》被正式确立为儒家经典之首。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知识界的重视,几乎所有知名学者都对《易经》作过深入研究,留下大量作品。

义理派的《易经》注疏,一部分是阐述《易经》中包含的深刻哲理,但更多是作者利用《易经》的现有体系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这甚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象数派《易》学家的注疏多从占卜角度出发,对《易经》的现有体系加以引申,以方便占卜,因此,注疏中加入很多《易经》中原本没有的东西,他们其实是借助《易经》的影响力,来推广自己的占卜术。

现存和已散佚的《易经》注疏约有二千种。

义理派注疏最有名的作品,当数王弼的《周易略例》和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象数派注疏作品,则以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影响较大。

最有影响力的《易经》注疏应是朱熹的《周易本义》,该书调和义理派与象数派的理论。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著有《周易注》九卷,至唐代以后,该书仅存《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四篇,合为一卷,其他部分散佚。

此四篇其后也佚失不存,幸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曾大量引用,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

宋代王应麟有三卷的辑佚本。

清人还有五种不同的辑本。

从现存辑本来看,古人评价郑玄的《易》,深受其师马融的影响。

本书是三国时期,《易》学义理派名家王弼的代表作,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该书彻底批判象数派的穿凿附会。

其二,该书对孔子开创的《易》学研究有所发展,并且明确地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著名论断,大大丰富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对后学者影响极大。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易》学代表作。

朱熹把《周易》看成是卜筮之书,《周易本义》就是要从这个意义上还《周易》以本来面目。

古人对易经的评价

古人对易经的评价

古人对易经的评价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易约六经之首”。

古人对易经有着高度的评价和推崇。

他们认为易经是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智慧的宝库。

古人对易经的评价首先体现在它的博大精深上。

易经不仅包含了六十四卦的组合和解释,还包括了各种卜筮方法和周易的哲学思想。

古人对易经的研究涉及卜筮、宜忌、天文、宇宙哲学等广泛领域,其知识体系甚为丰富深奥。

其次,古人赞扬易经的智慧和洞察力。

易经通过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和阐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内心的种种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具有预测、卜筮的功能。

在古人看来,易经是一部预测未来、读懂宇宙的智慧之书。

另外,古人还认为易经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易经强调“君子博学而日有所成,小人学问不进”,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认为通过研习易经,能够修炼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素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古人对易经推崇备至,将其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认为易经是研究天人之道、把握人生命运、培养智慧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扒一扒那些历代研究易经的真正高手,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

扒一扒那些历代研究易经的真正高手,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

扒一扒那些历代研究易经的真正高手,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人于祥。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大致说明了易学的流派。

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来说明人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左传》里面记载的占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

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

象数派传到京房、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抟、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再适合民用了。

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了义理一派。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

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

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

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作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学说。

爱好标新立异的人就把这些学说拉进《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比较客观。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带有母科学的性质,揭示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科学都不会与它毫不相关。

所以它揭示的普遍性认识可以反映在各种学科里,但又不能把《周易》与某种学科混为一谈。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1. 胡适(近现代作家、思想家、教育家):易经不是一个可以看懂或理解的书,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智者,一位有感性智慧的指导者。

2. 周作人(中国学者、思想家):易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的古老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哲学思考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3. 汤显祖(明代文学家):易经是一本关于道德和修身的书,透过对阴阳、五行和八卦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生的真谛,并指导他们在人生中保持正道。

4. 郭沫若(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易经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基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高度,同时也对后世的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叶圣陶(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易经是一本独特的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去思考、去行动,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来实现心灵的和谐,是一部可以指导人生的智慧之书。

国外科学家对易经的评价

国外科学家对易经的评价

国外科学家对易经的评价
1.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易经是一种关于存在和时间的思考方式。

2. 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占卜的著作,并在西方传播。

3. 美国科学家爱德华·埃德尔曼认为易经可以作为一种非常规
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亚瑟·沙泽认为易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规的、不
同寻常的方法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处理问题。

5. 日本科学家斋藤希认为易经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更加深刻的道理和思考方式。

总之,易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重视,对其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据说是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而成六十四卦并著周易、孔子述易传,是为“人更三圣”;成书经历上古、中古、近古,是为“世历三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现在通行本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通常认为“经”为周文王以及周公所作,“传”为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讲易的内容,总结而成的。

《易传》又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

易传为我们易学义理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他受学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学《易》于孟喜,京房以为焦氏《易》即孟氏之学,而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都不承认。

焦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京房开创了《易》学'京氏学',自成一派。

现在我们所用的六爻占卜方法鼻祖就是京房。

他第一个把64卦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八宫卦。

非常可惜的是,他看透了灾难,也看透了政治,却看不透自己。

最后他还是因为自己“预测太准”而死了。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1] (一作仲达 [2]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周易正义》的编著者,这本教科书现在还用。

学习易经义理的人,应该很熟悉。

恩,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

这个是真正的大神。

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梅花易数》、《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我说一首诗,你保准听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

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

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

尚秉和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及《易说评议》等易著之津梁。

这是300年来的易学领域的牛人。

高岛吞象,又名高岛嘉右卫门,1832年生于江户,是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营商、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许多占断结果被日本天皇、内阁总理和各省大臣所采纳。

他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中包括定远舰的沉没和战后条约的签订。

他著有《高岛断易》一书,收录了他的占卜实例以及对易经的释义。

因为他“至诚无息”的占卜方法以及高准确率的占卜结果,他在日本有“易圣”的称号。

一个日本人,居然能把我们中国的易经学的这么好,真是让人佩服;同时,也为我们近现代再无这样的大师出现感到悲哀。

希望我们这代人好好传承,将来有更优秀的学问家出现。

《易经》的学问及其形而上道,孔子在这里为我们作了答复。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孔子说,《易经》这一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得道的圣人们,追究生命真谛、宇宙万物的最根源、最深最深的那个根而产生的。

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宇宙万物、生命真谛挖根的学问。

然后“而研几也”,“研”的什么“几”呢?研究那个要动的“几”。

好像我们两只手举起来要拍掌,是要拍?还是不要拍?在还没有拍以前,两只手将动未动那一刹那间,就是“几”。

人站在们的中间,你说他要出去,他却偏要进来;或者站在那里不动,不进也不出。

这时你要说他是进是出?最难,这就是“几”。

“几”的动很难捉摸,“几”这一门学问能探知宇宙万物的根本,所谓“极深而研几也”。

因为这一门学问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根、哲学的根、宗教的根,都在这里。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极点,宇宙万有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

“唯几也”,最高的那个“几”,将动的“几”,你也能把握到了,“故能成天下之务”。

到了“能通天下之志”,一切人类文明的思想都搞通了,等于佛经上的悟道,到了成佛的境界,天上下雨,下几滴雨,佛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后来学了《易经》我也知道了。

人家问我下几滴雨。

我说永远只有一滴雨,没有第二滴雨。

千滴、万滴,就是这一滴雨。

这就是“研几也”的“几”。

不过你们现在听了我讲了以后才知道,所以你现在知道的这个知道,不是你知道的“知道”,是我知道的“知道”,这个知道就是“几”。

孔子结论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圣人之道是“无思”、“无为”、“极深”、“研几”这四点。

“无思”、“无为”特别要注意。

搞宗教的人,天天想成道。

你如果能做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

便差不多啦。

但是各位不要以为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行了。

那是不对的,不能致用的,如何才能致用呢?“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要能做到“无思”、“无为、“极深”、“研几”,才能真正体会出“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这些都是圣人的致用之道。

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已经逐步形成了研究《易经》的热潮。

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对《易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英国从事外交事务的汉学家翟理思,著了两部研究《易经》的书,即《来自中国的神奇传说》和《占卜概观》。

他从图形、结构、卦象方面,对《易经》卦意进行了具体阐解。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本土运用了近代科学的多种方法重新阐释易理。

本土易“古史辩”派的顾吉刚、李镜池从社会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易学的学术成果,被英国汉学家魏莱(英国研究中国美术史和思想史的专家)所响应。

魏莱撰写的《易经》论文,叫《变化之书》,发表在《远东考古博物院汇刊》。

文中对《易经》中难解的、有歧义的卦爻辞作了注解和翻译。

三十年代中期,一些中国学者直接用英文撰写易学著作及《易经》英译本,对西方易学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沈仲涛是首创者之一,他的几部英文易学著作——《易经的符号》《易经汉英对照本》(经、传两部分合并英译)在西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还有中国学者杭新斋、薛子潜、丁超五等人,同沈仲涛一样从现代自然科学的立场阐释易学思想,向西方国家传播。

二十世纪上半叶仍有不少英国学者尝试《易经》英译,如米尔斯的《易经》英译,附在他所作的《创造力》中,其用意是将《易经》作为阐述创造问题的一个实例。

上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学者圈对《易经》的一些基本观念,如阴阳、五行、太极、占卜,已有广泛了解。

英国学者汤因比到过中国,他喜欢易学,在他写的《历史研究》中,对“阴阳”概念作为历史哲学观念加以阐述应用,他还用阴阳概念、神话故事的结构及寓意,进一步解说了某些历史民族的文明起源。

二十世纪以来,德国学者为确立《易经》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促进易学研究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人物卫礼贤首先向西方提供了《易经》德文译本,他在旅居青岛时,在中国劳乃宣的帮助下,花费十年时间翻译而成,其译本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出版,受到西方国家高度评价。

接着卫礼贤又发表了《变易与交感》《易经的艺术精神》《死亡与更新》《对立和统一》《变中之常》等一系列研究和阐释《易经》的文章。

之后,世界心理学家荣格将卫礼贤的德译本又翻译成英译本,在半个世纪里发行了100万册。

瑞士作家黑塞曾为卫礼贤的德译本《易经》写了评论文章,他创作的小说《玻璃珠游记》,其构思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八十年代,国际易学研究体现了一个重要动向,就是《易经》研究与现代世界主流学术和文化相沟通。

其突出表现:一是易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二是易学的观念进入当代人类的实践性领域。

如美国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所著的《物理学之道》,有不少论点论述了《易经》对于理解与解决现代物理学某些关键性问题及难题的意义。

而早在七十年代之后,还出现多种论述《易经》科学意义的专著,如葛文达的《易经的内在结构——转化之书》和M·许勃格的《生命的密匙——遗传密码中的“易经”宇宙形式》。

美国华裔哲学家成中英教授,也发表了一系列《易经》学术演讲和论著,表明了东西方都认为《易经》对现代世界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从而萌发了易学与世界主流学术思潮相结合的趋势,产生了“哲学易”“科学易”“艺术易”“管理易”“文史易”等多种学术的阐释。

总之,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对《易经》的研究仍在一些学者(汉学家)的小圈子里。

而到了下半叶,《易经》在西方的传播就逐渐普及了,学术圈扩展了,有不少科学家、哲学家注重对《易经》意义和价值进行解说和发挥,形成了一种新的易学文化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