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分数百分数行程问题(1)(习题导学案教案)(奥数实战演练习题)

第23讲-分数百分数行程问题(1)(习题导学案教案)(奥数实战演练习题)
第23讲-分数百分数行程问题(1)(习题导学案教案)(奥数实战演练习题)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完整版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 ×114=8892(米)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 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 1 、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 、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 、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 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 :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 :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 :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 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 、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四、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 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 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重点中学实验班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而要想在行程上一点问题没有,则要求学生达到第四种境界。即系统学习,还要能深刻理解,刻苦钻研。而这四种境界则是学习行程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好的方法。

行程问题公式

行程问题公式 一、一般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二、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直线行驶: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环形: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周长三、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直线行驶: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四、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速度×离桥时间=桥长+火车长 (桥长+火车长)÷火车速度=离桥时间 (桥长+火车长)÷离桥时间=火车速度 五、流水行船问题 顺水: (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顺水行程 船速+水速=顺水速度 逆水: (船速-水速)×逆水时间=逆水行程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静水: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静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题型点击 类型一: ⒈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32.5米,乙每分钟走 35.5米,经过8分钟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⒉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6千米,经过6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⒊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25千米,7.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⒋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⒌要铺一条长95.3千米的铁路,甲队平均每天铺5.4千米,乙队平均每天铺4.8千米,他们合作10天,能铺完吗? ⒍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60千米,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客车开出1小时后,货车才出发,经过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 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 。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2、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奥数题行程问题完整版

奥数题行程问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行程问题 1.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车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 2.5小时相遇,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2. 两个县城相距52.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0.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3.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11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12千米,问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 甲、乙两站相距486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5小时相遇。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每小时快1.7千米,两列火车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 5. 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6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火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列火车每小时行52千米,4小时后还差多少千米才能相遇

6. 大陈庄和小王庄相距90千米。小刚和小牛分别由两庄同时反向出发。2小时24分后两人相距46.6千米,如果小刚每小时行9.9千米,小牛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 学校距活动站670米,小明从学校前往活动站每分钟行80米,2分钟后,小丽从活动站往学校走,每分钟行90米,小明出发多少分钟后和小丽相遇相遇时二人各行了多少米8. 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从东往西挖,每天挖65米,乙队从西往东挖,每天比甲多挖2.5米。两队合挖8天后还差52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9. 张、李两位叔叔计划共同生产一种零件300个,二人一起生产了5小时后还差40个没完成。已知张叔叔每小时生产24个,李叔叔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10. 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甲队每小时修126米,乙队每小时比甲队多修48米,求完工时两队各修路多少米 11. 东西两村相距64千米。甲、乙二人同时骑车从东西两地相对出发,2.5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12.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多少千米

数学行程问题公式大全及经典习题答案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路程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问题(直线)乙的路程=总路程甲的路程+相遇问题(环形)乙的路程=环形周长甲的路 程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 间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问题(直线) X追及时间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距离差=追及问题(环形) =快的路程-曲线的周长慢的路程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解题关键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1水速,(+船速=顺水速度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奥数行程问题(含答案)

行程问题 讨论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叫做行程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时间 如果用字母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上面的数量关系可用字母公式样表示为:s=vt。 行程问题内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主要有一个物体的运动和两个或几物体的运动两大类。两个或几个物体的运动又可以分为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两类。 这一讲我们学习一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 例题与方法 例1.小明上学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如果他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需30分。如果他往返都步行,需多少分? (90-30÷2)×2=150 例2.甲、乙两城相距280千米,一辆汽车原定用8小时从甲城开到乙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在中途停留30分。如果汽车要按原定时间到达乙城,那么,在行驶后半段路程时,应比原来的时速加快多少? 280÷2÷﹙8÷2-0.5﹚-280÷8=5 例3.一列火车于下午1时30分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另一列火车以同样的速度从乙站开出,当天下午6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6-1.5=4.5 ﹙60+60﹚×﹙4.5-1﹚+60=480 例4.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出国访问,他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步青做,题目是: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比例法快速解决行程问题中单双岸型问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比例法快速解决行程问题中单双岸型问题 华图教育滑肖 公务员考试中,行测部分行程问题几乎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相对来说,行程问题难度一般来说会比较大,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单、双岸型作为行程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若没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法,而只靠列方程去解决的话,那会非常地浪费时间。在此,我们给出单双岸型问题的原理及相关的解题方法,以方便考生今后的复习。 单岸型: 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S1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立即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S2处相遇,则A、B 两地的路程为多少? 根据题意,我们先画图出来: (图中红色的线代表在整个过程中甲走的路线,黑色线代表整个过程中乙走的路线) 解析: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1个全程,此时甲车走了1个S1; 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3个全程,则根据比例关系,此时甲车应该走3个S1。根据图中所示,我们有:2AB S+S=2S ? 甲,即有2AB 3S+S=2S ? 1,即 12 AB 3S+S S= 2。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单岸型公式为: 12 AB 3S+S S= 2。 双岸型: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S1,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S2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距离多少? 根据题意,先画图出来: (图中红色的线代表在整个过程中甲走的路线,黑色线代表整个过程中乙走的路线) 解析: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1个全程,此时甲车走了1个S1; 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3个全程,则根据比例关系,此时甲车应该走3个S1。根据图中所示,我们有:AB2 S=S+S 甲,即有1AB2 3S=S+S ,即AB12 S=3S-S 。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双岸型公式为:AB12 S=3S-S 。 实际上,单岸、双岸型一次、两次相遇在近年来的公考中有出现,但题量并非很多。但是,求解公式的比例型思想是需要各位考生能够掌握住,因为,用比例法来求解行程问题的题目还是非常多的。 在公考中,我们可以将单岸、双岸型的行程问题进行拓展。如: 拓展一:甲、乙第二次相遇距A地S1,第四次相遇距离A地S2或者甲、乙第二次相遇距A地S2,第四次相遇距离B地S2,求出A、B两地的距离; 拓展二:甲、乙两地同时由A向B地出发,第一次相遇距离A地S1,第二次相遇距离B地S2,求A、B两地的距离;

小学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 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 地的距离是AB 全程的5 1。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甲车行了全程的80%,乙车超过中点35千米,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问A、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3、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站相距470千米,一列火车于中午1时从甲站出发,每小时行52千米,另一列火车下午2时30分从乙站开出,下午6时两车相遇,求乙站开出的那辆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例5、小李从A城到B城,速度是50千米/小时,小兰从B城到A城,速度是40千米/小时。两人同时出发,结果在距A、B两城中点10千米处相遇。求A、B 两城间的距离。 例6、绕湖的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走1小时休息5分钟,小张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每走5分休息10分钟.两人出发后多长时间第一次相遇?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10点钟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如何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如何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难点,是升学试卷中常见的压轴题。要想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熟练掌握行程问题的几种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大多数同学反映一遇到行程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心里想画图又不知道该怎么画,尤其遇到多人多次相遇问题时,看到那么长的题就不想读了,不知道哪句话是重要的,心里总是想要是出一道字数少的题就好了,字少的题就一定好做吗?显然不是的。不管题目的字数有多少,只要你耐心读题,读出题中的关键字,知道这道题属于什么模型,相应的方法就出来了。而这个能力需要系统地练习。 行程问题常和比例结合起来,虽然题目简洁,但是综合性强,而且形式多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如何利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我们知道行程问题里有三个量:速度、时间、距离,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速度×时间=距离;距离÷速度=时间;距离÷时间=速度。如果要用比例做行程问题,这三个量又有什么关系呢?(1)时间相同,速度比=距离比(2)速度相同,时间比=距离比(3)距离相同,速度比=时间的反比。例如:当甲乙行驶时间相同时,如果V甲:V 乙=3:4那么S甲:S乙=3:4;当甲乙速度相同时,如果T 甲:T乙=3:4那么S甲:S乙=3:4当甲乙行驶距离相同时,

如果T甲:T乙=3:4那么V甲:V乙=4:3。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来体会比例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例一、(八中培训试题)甲乙二车同时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给了两车的速度,我们很容易得到两车的速度比。这时我们可以用比例来做这道题。大家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时间相同,速度比=距离比。二、两车第一次迎面相遇时合走一个全程。三、两车在距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即: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32×2=64千米。 解:由题意然V甲:V乙=56:48=7:6即:相同时间内,甲走7份乙走6份。两车第一次迎面相遇时合走一个全程。我们可以把AB之间的路程分为(7+6)=13份。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1份是32×2=64千米。AB之间的路程为13份,AB之间的路程为13×64=832米。这时这道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如果不用比例做这道题,还有别的做法吗?下面我们看以下几种做法: 方法二: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32×2=64千米。出现距离差属于追及问题,而这道题是相遇问题,我们可以把相遇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每小时甲比乙多走56-48=8千米。距离差÷速度差=

小学 数学 行程路程公式 专项

路程=时间乘以速度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乘以速度和=路程 追及问题:路程=追及时间乘以(快的速度-慢的速度) 环形问题:背向而行,相遇问题,路程(环形)=相遇时间乘以速度和 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路程(一圈环形)=追及时间乘以(快的速度-慢的速度)流水问题:顺水的速度=静止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水的速度=静止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顺水的路程=顺水的时间乘以顺水的速度 逆水的路程=逆水的时间乘以逆水的速度 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直线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环形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周长 行程问题公式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直线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 行程问题公式流水行船问题 顺水 (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顺水行程 船速+水速=顺水速度 逆水 (船速-水速)×逆水时间=逆水行程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静水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静水速度(船速) 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行程问题公式火车行程 (桥长+车长)÷速度=时间 (桥长+车长)÷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行程问题公式解题关键 编辑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 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 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 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时间×速度=路程 例: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 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小学奥数 比例解行程问题.学生版

1.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掌握寻找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 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 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 速度比的反比。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 比例解行程问题

奥数:行程问题(6题)_非常有用、经典!

奥数:行程问题(6题) 例1:某校和某工厂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钟派车去该厂接某劳模来较作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上车去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汽车速度是劳模的几倍 解:汽车行驶全程时间是1个小时,现在情况汽车2点出发,2点40分回来,说明汽车行驶40分钟,也就是说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在不管单位的情况下可列式:车速*20min=三分之二路程(因为往返用了40min,所以单程是20min),人步行的时间是1点走到2点的60min,再加上汽车行驶三分之二路程用的20min,即80min,可列式:人速*80min=三分之一路程。两式相除车速=8倍人速 8倍 例2、自行车队出发24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通信员立即回出发点,然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 答案:与例1类似,摩托车24分钟行9千米×2,所以速度为9×2×(60÷24)=45(千米/小时) 摩托车行9千米用12(=24÷2)分钟,比自行车快24分钟,所以自行车36(=12+24)分钟行9千米,速度为9×60÷36=15(千米/小时) 例3、刘江骑自行车在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行驶。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间隔相同的时间发一次车,并且车速都相同。他发现从背后每隔12分钟开过来一辆汽车,而迎面每隔4分钟有一辆汽车驶来。问汽车是每隔多少时间发一辆车? 答案:由于每隔12分钟,背后开过来一辆车,而每隔4分钟有一辆车迎面驶来,所以每经过12分钟,恰好有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驶过身边,不妨假设一开始就如此。设相邻两辆车的间隔为1个单位,到开始时,刘江背后的一辆车与刘江相距1个单位,刘江前面的在第三辆车与刘江相距3个单位,经过12分钟,这两辆车从不同方向驶过刘江身边,由于这两辆车之间相距4个单位,车速相等,所以各驶过2个单位,而刘江则走过1个单位,这表明车速是刘江的2倍,于是汽车6(=12÷2)分钟驶过1个单位,即每6分钟发一辆车。 例4、一条街上,一个骑车人与一个步行人同向而行,骑车人的速度是步行人速度的3倍。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步行人;每隔2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骑车人。如果公共汽车从始发站每次隔同样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每隔多少分钟发一辆公共汽车? 答案:20÷10×3=6,所以骑车人20分钟所走距离是步行人的6倍,多出5倍,也是汽车在20-10=10分钟内所行距离是步行人的5倍。所以两辆汽车(即步行人与身后第一辆车)的间隔是步行人10分钟所走距离的5-1=4倍,汽车10分钟行5个间隔,行4个间隔用10÷5×4=8分钟,即每8分钟发一辆车。

完整word版奥数六年级千份讲义1196.第五讲比例解行程问题.docx

第五讲 比例解行程问题 知识点拨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 “压轴知识点 ”的 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 “得天独厚 ”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 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 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 2 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 我们将甲、 乙的速度、 时间、路程分别用 v 甲 , v 乙; t 甲 , t 乙; s 甲,s 乙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 2 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 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甲 v 甲 t 甲 s 甲 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 t 甲 t 乙 t ,所以由 t 甲 ,t 乙 s s 乙 v 乙 t 乙 v 甲 v 乙 s 甲 乙 s 甲 v 甲 得到 t s ,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 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v 甲 v 乙 s 乙 v 乙 2. 当2 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 走过相同的路程时, 2 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甲 v 甲 t 甲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 s 甲 s 乙 s ,由 s 甲 v 甲 t 甲, s 乙 v 乙 t 乙 s 乙 v 乙 t 乙 得 乙 , v 甲 乙 s 甲 t 甲 乙 t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 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v v t v 乙 t 甲 例题精讲 模块一、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 一、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 相遇问题。它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 二、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 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下面的公式: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 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快速-慢速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 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三、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就是相离问题。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 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四、流水问题 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 的关系进行解答。 船在静水中行驶,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叫做划行速度或叫做划力;顺水行船的速度叫顺流速度;逆水 行船的速度叫做逆流速度;船放中流,不靠动力顺水而行,单位时间内走的距离叫做水流速度。各种速度的关系 如下: (1)划行速度+水流速度=顺流速度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 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 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

奥数专题行程问题50道题目详解

奥数专题行程问题50道题目详解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 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解:那2分钟是甲和丙相遇,所以距离是(60+75)×2=270米,这距离是乙丙相遇时间里甲乙的路程差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