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资本到底是什么

合集下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

1927年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后,逐步形成了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为代表的四大家族,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政治、经济特权,巧取豪夺,大量聚敛财富,成为中国最庞大的官僚资本集团。

毛泽东曾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1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和阻碍。

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没收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所掌握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经济。

另一方面,从生产手段和设备规模来看,官僚资本又几乎垄断了中国一切比较先进的近代化生产部门,据统计,解放前夕,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固定资产的80%。

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共有工矿企业291个,掌握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水泥产量的45%及全部石油和有色金属的生产。

官僚资本不仅控制了重工业生产,而且控制了轻工业生产,仅“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就有64个纺织厂,其纺绽占全国纺绽总数的38%,布机占全国机械化布机总数的60%。

官僚资本控制着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以及44%的轮船吨位,还有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

2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把其转化为国营经济,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直接掌握比较强大的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作用的生产部门,对新中国的巩固和经济建设将起重要的作用。

中共对官僚资本经济的认识及政策-2019年文档

中共对官僚资本经济的认识及政策-2019年文档

中共对官僚资本经济的认识及政策一、中共对官僚资本概念的界定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豢养和扶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官僚资本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官僚资本形态、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僚资本形态,最后形成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与其发展相对应,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演变的过程。

(一)“官僚资本”主要指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官办企业(1921―193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从1921年到1937年对官僚资本也逐渐获得了初步的认识。

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有“官僚资本”的提法,1923年,瞿秋白在《前线》杂志上以“屈维它”的笔名发表《论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将洋务派经办的官办企业称为“官僚资本之第一种”;将官商合办企业称为“官僚资本之第二种”。

同年,蔡和森在《美国资本奴隶中国的新计划》一文中也指出:外国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新方式之一,就是扶持一班奴性的官僚资本家如梁士诒、周自齐、曹汝霖、王正廷等,使之代替外国资本出面以掠夺中国的财富。

1929年,李达在《中国产业革命概况》一文中,揭露清代官僚举借外债时“从中渔利,自肥私囊,形成官僚资本”。

1936年,吕振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将清政府创办的“国营事业的萌芽”统称为官僚资本。

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国家垄断资本刚刚形成,尚未暴露其腐败性和危害性,因此,这个名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深入研究,自然也就没有成为中国革命对象之一的代名词。

总的说来,这一期间所说的“官僚资本”主要指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官办企业。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六大决议案有一些错误,但根本上是对的。

它根据对于当时形势的估计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纲领,……但这十条里面没有没收官僚资本,没有联合中小资产阶级。

那时这个纲领对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权上根本不要它,在经济上根本不动它”[ ](139)。

当时,官僚资本刚刚在形成过程中,中共还不可能认识到它同民族资本的区别,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官僚资本与市场经济郑起东官僚资本这一概念在近代史上已存之有年,但其定义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皆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官僚资本究竟是官僚占用的资本,官僚运用的资本,抑或是官僚控制的资本?很明显,单凭其归属无以确定其内涵。

界定官僚资本的标准应是其生存方式。

官僚资本的生存方式有二:其一是其积累的方式,或者毋宁说是其兼并的方式;其二是其获取利润的方式。

此二者皆与自由资本有别,自由资本的积累和利润都是在竞争中实现的。

而官僚资本的积累和利润都是在垄断中实现的。

操纵二者的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手与手有别,操纵自由资本的是价值规律,而操纵官僚资本的是被滥用了的公权力。

二者的物化环境也不同。

自由资本的积累和利润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的,它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而官僚资本的积累和利润是在市场经济之外实现的,它本身是公权力的异化,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的窒息。

在中国近代史上,此种例子比比皆是。

轮船招商局“不准另树一帜”不能阻挡英国和美国的轮船公司进入中国航运,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十年专利”也不能阻止外国在华设厂,其结果都是付出了牺牲中国的民族航运业和纺织业发展的巨大代价。

此后几十年里,中国的航运业几乎完全被英国轮船公司所垄断,而中国在1882年后的十年中,除湖北纺织官局外,没能再出现一家民族资本的棉纺织企业。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发展较晚清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国民党政府实行官僚资本主义政策是从金融垄断着手的。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银行,资本2000万元,由政府以公债形式一次拨足,1934年增资至1亿元。

由宋子文、孔祥熙先后任中央银行总裁。

国民党政府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攫夺也早在进行。

早在1927年,它就加入中国银行官股500万元,加入交通银行官股200万元。

1935年,它“修改中行条例,复加官股1500万元,即以1935年金融公债拨给”,使官股比例由20%上升至50%,宋子文当上了中国银行董事长。

没收官僚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

第二节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指由各级国民党政权及其官吏直接兴办和操纵的经济实体。

它是反动政权的经济支柱,也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附庸,不但剥削和压迫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损害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帝国主义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在陕西直接兴办企业,但它已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形成三位一体,构成了陕西近代历史上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成为压在陕西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

1949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明确指出: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当时陕西境内的官僚资本企业集中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即西安、咸阳、宝鸡、蔡家坡等地,汉中和渭南也有个别企业。

1949年5月16日西安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接管方针及军事代表工作的决定》,规定了西安等地接管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即在西安和宝鸡组建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并负责接管工作。

其他地方则由当地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接管。

在实行接管时,对于国民党政府所属的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及一切属于公用事业性的官僚资本企业,一般采取不打乱原来机构,自上而下地予以整套接管。

接管之后,迅速予以修复清理,恢复生产和业务。

西安市(包括咸阳)于1949年7月完成了接管工作。

随着宝鸡的解放,于1949年9月完成宝鸡(包括蔡家坡)及雍兴实业公司的接管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的范围主要包括由国民党中央政府和省、县、市政府所经营的企业及国民党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企业。

小官僚和地主所办之工商业或官僚资本企业中的民族资本股份,均不在没收之列。

因此,陕西省所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主要有:(1)金融方面的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合作金库等设在陕西的分支机构,以及陕西省银行、西安市银行、河南省银行、甘肃省银行、山西铁路分局联合办事处和裕华银行等13家。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明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明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引言官僚资本主义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兴起的概念,被用来描述某些国家或组织中出现的一种经济和政治体制。

它的出现往往与大规模的政府官僚机构和强大的私营企业相结合。

本文将探讨官僚资本主义的定义、特征和一些相关的例子。

官僚资本主义的定义官僚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由政府官僚机构和私营资本家共同组成的体制。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官僚机构与私营企业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形式。

特征1. 政府官僚机构的权力在官僚资本主义中,政府官僚机构通常具有强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们往往能够制定法律和政策,并通过监管私营企业的活动来干预经济。

2. 私营企业的特权私营企业在官僚资本主义中也具有特权。

他们能够利用政府机构的资源和权力,以求得更多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这通常导致了市场的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3. 垄断和寡头统治官僚资本主义常常导致市场的集中化和垄断的形成。

由于政府官僚机构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私营企业的特权,少数大企业往往能够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统治。

4. 社会不平等由于特权的存在和经济的集中化,官僚资本主义经常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

少数人掌握着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而大多数人则陷入贫困和社会边缘。

5. 延续和保护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往往是自我延续和保护的。

政府官僚机构和私营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通常会努力保持现状,并抵制任何可能威胁到它们的改革。

相关例子1. 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国是一个被广泛认为存在官僚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中国,政府拥有和控制着许多重要行业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通常享有特权地位,并且由于政府官僚机构的干预,它们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 印度的许可制度印度也被认为是一个官僚资本主义的例子。

在印度,政府官僚机构对经济活动有着广泛的干预和控制。

许多行业存在着复杂的许可制度和官僚审批程序,这给私营企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障碍。

3.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在美国,官僚资本主义的一个例子是军工复合体。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简单说明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简单说明

官僚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结合了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征。

它指的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受到官僚机构的干预和控制。

在这种制度中,官僚机构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趋于僵化和过度,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被牺牲和压制。

官僚主义的特征官僚主义是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它以规则和程序为基础,强调等级和职责的严格分工。

官僚机构通常由一群被政府或其他组织任命的官员组成,他们的权力源自其职位和地位,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无关。

官僚主义的特征包括:1.程序化决策:官僚机构倾向于依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定来做出决策,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

2.等级制度:官僚机构内部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个体的权力和责任与其所在的职位和级别相关。

3.官僚化顶层:官僚主义倾向于追求权力的集中化,将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中,而忽视了普通人的需求和权益。

4.事务性管理:官僚机构更注重规则的执行而不是目标的实现,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

资本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以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财产权被尊重并被广泛承认,企业和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资本主义的特征包括:1.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企业有权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和财产。

2.市场经济: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机制,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个体和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做出决策。

3.利润追求:企业和个人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福利水平。

4.竞争机制: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资本主义鼓励创新和效率提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结合了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征,其特征包括:1.资本主义市场的扭曲:官僚机构的干预和控制破坏了市场的自由运作,扭曲了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机制。

2.利益集团的形成:官僚资本主义往往导致少数特权群体获得不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

“官僚资本”概念及没收过程中的界定问题(一)

“官僚资本”概念及没收过程中的界定问题(一)

“官僚资本”概念及没收过程中的界定问题(一)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之一,也是新中国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对国民党官僚资本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现就中国共产党的“官僚资本”概念和界定标准以及没收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有助于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一、中国共产党的“官僚资本”概念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人使用过“官僚资本”这个名词,用以指清末民初由政府官僚兴办或把持的企业。

后来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又有人使用过这个名词,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国家垄断资本刚形成,尚未充分暴露其腐败性和危害性,因此这个名词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深入研究,自然也就没有成为中国革命对象之一的代名词。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实行政治独裁和经济统制的政策,国家资本迅速膨胀,垄断地位明显加强,以及因政治腐败而导致的政府官员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现象,不仅严重威胁了大后方民族资本的生存,而且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1937年发表在《新经济》的《国营事业与民营事业的关系》一文,就揭露一些官僚假公济私或化公为私,形成了一种名义上是国营,实质上是私营的企业。

1941年3月,陈伯达写了一本名为《中国工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小册子(该文于1942年2月在《解放日报》上连载),其中指出官僚与买办二位一体,从金融垄断向工业垄断发展,这类官办的企业,“官营就是‘国营’,‘国营’就是官营”【注:1942年2月8日,《解放日报》第3版。

】。

同时期重庆《大公报》也刊登了题为《官僚资本与中国政治》的文章,谈到了历史上官僚资本积聚的几种途径,并认为今日官僚资本与之相同。

1944年,王亚南在《中国经济论丛》一书中指出:“我们有些国营企业,在外形上似乎是国家资本,但骨子里,它何尝具有国家资本的属性?充其量也不过是私人资本的变相形态罢了”【注:王亚南:《中国工业建设论》第188页,】。

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有三个对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官僚资本主义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对象之一。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相反,它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只是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大致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这是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是争取的对象。

另一个是官僚资本主义,却是我们革命的对象之一.官僚资本的演变,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1936年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到1949年,官僚资本大约占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发电量的67%,并拥有全国最大的银行和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

定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案例:孔祥熙敛财通过案例,我们看到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孔祥熙的敛财发家过程,他依靠政治特权,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巧取豪夺,投机倒把,牟取暴利,在使自己暴富的同时却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孔祥熙的发家史完整地勾勒出官僚资本主义的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和腐朽性,印证了毛泽东对官僚资本主义特性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资本”追根溯源
一、再探讨官僚资本的必要性
官僚资本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似
乎没有任何研究探讨的必要性。

其实不然,官僚资本到底是什么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解释,
相关的历史教学参考资料也找不到相应的说明。

一提到官僚资本,很多人立刻就能够想到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压制和排挤,
所以“四大家族”成了官僚资本的代名词。

把“四大家族”看成官僚资本的代表固然没什
么问题,问题是官僚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四大家族企业还有别的官僚资本吗?每
个老师都对这一概念有自己的理解,有的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有的老师认为除了四大
家族企业外,晚清的洋务企业也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另外一些人则不这么认为,他
们认为洋务企业连资本主义企业都算不上,更不用说官僚资本了。

作为一个一线高中历史
教师经常会面临学生刨根问底式的发问,他们共同的特点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
标准的答案(当然这是应对高考的需要)。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一概念,我深入地查阅了相
关的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官僚资本的来龙去脉。

在这里把我查阅的相关情况作一阐述以期
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当然总结的也只是我个人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理解,未必完全是正确,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海涵,批评指正。

二、官僚资本演变历程
从官僚资本的演变历程来看,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官僚资本这一概念的出现到抗日战争胜利。

官僚资本一词最早提出者是瞿秋白,他在《论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中,首次
使用了“官僚资本”一词。

在这一文中,他把洋务派经办的官办企业和官商合办企业都看
作是官僚资本。

1936 年 , 著名历史学者吕振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将清政府
创办的所有企业统称为官僚资本。

所以这一阶段的官僚资本主要是指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官办企业,也就是国家资本。

第二阶段是从抗战胜利到文革结束。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党官僚政治的日益腐化,政府内部分主管财经事务大权的官员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假公济私,大发国难财战争财。

这种的腐败现象引起了大后方人民的强烈不满,报刊舆论亦对此强力批判,并将他们所经营的企业称之为“官僚资本”。

1940年 7月 6 日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期间,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漱芳、曾扩情等 21 人联名提交“严防官僚资本主义之发展 ,以免影响民生主义”之提案,该提案严厉抨击那些凭借“政治的地位、政治的权力、政治的运用”的官僚 ,“因利乘便、巧取豪夺”, 其后果乃“直接影响民生, 间接危害抗战”。

因此他们提议 :“严禁官吏经营商业 ,最低限度亦不许经营与职务有关商业” ;“切实实行战时利得税” , 所有具独占性质的企业均“由政府经营之” ,“明定统制范围及职责, 并严防其弊病” ;并明确指出必须“严惩官僚资本主义者”。

在这之后,“官僚资本”这一术语就在大后方广泛流传开来。

但应指出的是, 此时大后方的舆论和报刊(包括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所抨击的官僚资本, 一般还只是泛指国民政府中那些主管财政经济的官员利用职权、搜括民财、垄断工商业的行为。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也只是说“官僚资本 , 亦即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

将官僚资本泛指为所有国家资本与官僚私人资本的统称是国共两党内战加剧的后果。

抗战胜利后不久, 内战便接踵而来。

国共两党除了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外, 在政治上、舆论上更是互相攻讦,因而此时所谓“官僚资本”的含义就不再限于官僚私人所拥有的资本 , 而是将国民党政府控制的交通、工矿及金融机构等所有企业都包括在内了。

1947 年陈伯达首先将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家族,进而指出:“近代中国所谓`官僚资本' 不是别的 , 正是代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利益而在政治上当权的人物利用政治的强制方法, 一方面掠夺农民及其它小生产者, 一方面压迫民族自由工业
而集中起来的金融资本。

”1947 年 8 月 31 日, 西北野战军前委提出“没收战争罪犯、官僚资本、贪官污吏、反动头子、恶霸全部财产”的口号 ,次日中共中央便复电同意。

此时毛泽东也正式将四大家族联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称作“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他并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个资本, 在中国的通俗名称, 叫做官僚资本。

”按照这一理论,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之首。

此后,“四大家族”这一名词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国民政府的国营企业、官僚私人的资本和四大家族三者之间似乎也划上了等号,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更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长期以来上述说法一直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 ,没有人敢怀疑它的理论是否科学, 它的含义是否清晰。

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这种认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官僚资本,,那我们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岂不是少了一座 ?
这一阶段官僚资本既是指国民政府的国有资本也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的私人资本。

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不仅经济领域得到解放发展,学术思想领域也得到解放。

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过去不敢触碰的“禁区”。

在 1985 举行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首先围绕官僚资本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些学者指出,从词义上讲,官僚资本应是指依赖政治特权、假公济私的私人资本。

另一种意见认为, 官僚资本是相对于民族资本而言的 ,是中国近代经济特有的一种形态 ,可以沿用下去。

只是应该把官僚资本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国家资本和官僚私人资本。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官僚资本不是经济概念,,而是政治概念,,使用这种概念去研究中国的
政治问题是有道理的,,它能够说明国民政府的本质特征,但拿它去研究经济问题就会导致概念上的含混和范畴上的模糊。

杜恂诚在《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 1937)》一书中认为 ,毛泽东所说的“官僚资本”,是特指国民党时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它只是一个通俗名称 ,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再加上后来一些人又把它的内涵不断扩大,把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包括了进去,并在时间跨度上向上追溯,一直追到清政府创办的企业。

由于内涵混乱,时
限不清,此它的外延也变得十分模糊。

实际上,它的界限已经无法确认了。

陈自芳对有关“官僚资本”的几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性,在中
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仍应保留“官僚资本”这一概念。

官僚资本中应包括官僚的私人资本,而对于官僚的私人资本也要辩证的看待, 只有那些依靠政治权利、垄断性很强的私人资本
才能定性为官僚资本。

香港学者郑会欣以中国建设银公司的研究为例,对官僚资本进行个案研究。

他认为“官僚资本”是指官僚本人所拥有或投资的私人资本,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办事业和国家垄断资本。

不能将国家资本、国营资本等同于官僚资本,但应看到“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中国长期以来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下,官僚可以通过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以各种
方式将国家资本转化为官僚私人的资本,,而且这种转化往往都是以各种`合法' 的途径加以实现的”。

这一时期大多数学者就官僚资本达成两点共识:第一是政治上官僚资本和经济学上的
官僚资本内涵不同;第二是官僚资本只能指官僚的个人资本,不包括国家资本。

三、结论
通过追溯官僚资本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清末的洋务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北洋军
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也不属于经济学上的官僚资本,四大家族的个人资本是
标准的官僚资本。

但是官僚资本不仅仅是指四大家族的私人资本,任何官员利用手中的权
利为其个人投资谋取利益,其资本都可以看做是官僚资本。

参考文献:[ 1]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M] .上海:黎明书局, 1937.
[ 2]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A] .毛泽东选集(3)[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 3] 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 M] .长江出版社, 1946.
[ 4]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 J]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6,(1).
[ 5]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 1937)[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 6] 郑会欣.对“官僚资本”的再认识[ J] .民国档案, 2003,(4).
[ 7] 陈自芳.论中国近代官僚私人资本[ J] , 浙江学刊, 199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