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修辞手法为文章加入了色彩,让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学习修辞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比喻比喻是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的手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观念更加具体、生动,成为行文的点睛之笔。

常见的比如“他是一只熊”,“她就像是春天的花朵”,这些的比喻,将人或物品进行类比,使文章生动,深入。

二、夸张夸张,就是对某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无限放大,用来表现情感或强调某种观点。

它常常被运用于幽默的场合,例如:“这本书厚的有一千页”,“我乐意为你的梦想献身”。

三、对比对比是将两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比较,以突出差异之处,并进行印证。

这种手法常借助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并列、反义词和近义反式。

例如,“一位财主住在繁华的城镇,而另一位农民却住在遥远的山村”,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生存的环境差异之处。

四、衬托衬托是将一种事物置于另一种事物之中,以使它的独特性质更加突出。

例如:“在大楼上空明亮的春天,远处的小树却还披着深深的冬衣”。

五、借代借代是指用代替事物来描述其特点和含义。

例如:“水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好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六、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结构来引起注意的修辞手法。

对文本的格式和语调进行改变,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衡和美感。

例如:“我不骄傲,我不自卑,我只是心存真诚地面对我自己。

”七、借题发挥借题发挥是一种通常被应用于古诗词中,用来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

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进行谈论,从而达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

例如,“枫叶红纷飞,曙光悄悄到”。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文章的柔美色彩和优美的语言感受。

总之,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运用好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增加文章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当我们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将其熟练应用于作文中,就可以提高文笔的质量,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的8个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1. 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复习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方——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方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方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特别明显的比方。

比方词有:像”“犹如”“好比”“仿佛”“犹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犹如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内四周。

③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门,则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方词连接或者不用比方词的比方。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干脆代替本体出现的比方。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光明。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方必需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多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需有相像点,同时又必需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全部的比方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像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犹如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犹如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方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详细,深邃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方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上课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上课

5、对偶(即对仗)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 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 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种类:正对、反对、串对。 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 凝练。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同一位置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 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 (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③黄世仁张牙舞爪地向杨白劳扑 去。
拟人?拟物?
④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个。
⑤我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便 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⑥温度计测不出我在为你发酵。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 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 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 喻体必须出现。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传奇》李健词)
7、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 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 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 的一种修辞方式。
设问的种类:a、自问自答;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 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 的、技术的力量。
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 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 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如:别以貌取人,小 石头也是可以砸破大水缸的。 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 (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 机)成阵。
运用比喻的注意点
1、比喻要贴切; 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 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 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的判定和分析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的判定和分析 课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5.终岁不闻丝竹声。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夸张
2.分类 (1)短语排比 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 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 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了”“变 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例如: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 综的大毡子。(茅盾《白杨礼赞》)
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正如)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把“思想感情”比作“潮水”。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2)宽对 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格,语法结构大致 相同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 例如:权力使人昏迷了,叫人发狂了。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2)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人的名称。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 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 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 ,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⑤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
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 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 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 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 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 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借代
三、比拟:
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 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 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 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 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 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来写。
性,是特征带本体的借喻。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件
•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 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 ③生动开朗,幽默风趣。
答题情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事物)的……(特征),强调 了……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如:白发三千丈,缘- 愁似个长。
10
夸张种类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为什么人们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在一个夏
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
篮。
10、董存瑞像钢铁伟人一-般挺立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
15
对偶作用 ①句式整齐,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具警策之美。 ③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 答题情势 •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情势)句式
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节奏 感和韵律美,(内容)表现了……
5、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类似,字数相等,意义 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特点 结构类似 词性相对 意义相关 字数相等
-
Hale Waihona Puke 14经典名联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
33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喻——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喻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比喻。

比喻词有:像”“如同”“好比”“仿佛”“宛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如同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园周围。

③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或者不用比喻词的比喻。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同时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似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比喻要贴切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判断下列比喻是否恰当①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②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

③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④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⑤机器隆隆响着/和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审题:要认真分析括号里面的要求,按照先“比喻”后“疑问” 的格式去组织,比喻句与疑问句之间应有内在联系,不能一味从形式上靠拢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关连。

可以正面入手,也可以反面着眼。

(1)记忆是心的仓库,储藏了多少珍贵的往事?(2)眼睛是心的窗户,映出了多少美丽的风景?(3)虚伪是心的迷雾,抹杀了多少真挚的友情?(4)自卑是心的屏障,隔离了多少成功的机会?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①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③。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①“刀法”喻“教育方法”②“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③“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乙事物上,进行跨类式的描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1.拟人:把非人类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如:■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就惊散了。

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

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比拟与比喻区别举例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住口,你这吠人的狗!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例2: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例3:上面坐着两个先生,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借代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形象代本体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6、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原料代本体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鲁迅《药》)②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赠韦左丞》)③我拿了新闻看,长腿装着无聊的脸,坐在安乐椅子上。

(鲁迅译《现代日本小说集·沉默之塔》)④金钗银钏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竹枝词》)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我买了一台“康佳”。

—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樯橹灰飞烟灭。

——借部分代替全体。

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辞格的综合运用⏹1.兼用⏹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2.联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读点鲁迅。

——借作者代著作。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

——借结果代事物本身。

(代担心)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

(解放军)——容易产生误解。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1.看本体和客体(喻体、借体)具有相关性还是相似性。

具有相关性的是借代,具有相似形的是借喻。

2.运用还原法,如果可以还原成明喻,那么就是借喻;不能,就是借代的修辞方法了。

举例: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

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2.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

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了。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3.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4.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1.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1.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馍的香味来了。

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4.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①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②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③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④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比如“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再如“白发三千丈” 一眼便知是夸张,但如果说成“三尺”,就可能被误为事实,那就是事实上的浮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