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它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炎症。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或不适。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特别是肝功能损害的表现,以便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常常异常,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其中,ALT和AS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而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升高则提示胆道梗阻或胆汁淤积。
因此,对于怀疑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血清生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
2. 病毒学检测。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离不开病毒学检测。
包括病毒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anti-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等。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包括病毒RNA检测等。
这些检测项目对于明确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和感染情况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史和临床表现。
除了上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医生还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包括患病时间、症状表现、曾经的暴露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
次 症 ① 极度 乏 力 ② 腹胀 纳 呆 ③脉 沉 迟
:
;
;
;
炎 缺 少 公认 的 临 床 经 验积 累 和 循 证 医 学 依 据 故 暂 不 拟 出 相 应 辨 证 标准
的 辨 证标 准
。
, ,
:
(
1
)
具备 所有 主 症 者 即 属本 证
,
;
(
2
)
具备主症
2
但 是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建 议 根 据疾 病 发 展 中 项 其 中 主 症 ① 必 备 及 次 症
次 症 ①皮 肤瘙 痒 ②胁 肋 刺 痛 ③ 脉 沉 缓 4
;
; ;
2
.
4
阳 虚 瘀毒 证
:
辨 证标准
:
(
1
)
具备 所有主 症 者 即 属 本 证
,
;
(
2
)
具 备主 症
2
临 床 表现 身 目 俱黄 色 泽 晦 暗 形 寒 肢 冷 极度 乏 力 腹 胀
、
, , ,
,
项及 次 症
.
。
项 及 次 症 2 项者 即 属 本证 2
,
。
4
肝 肾 阴 虚证
:
注 具 备 主 症 及 次 症 ② 属 于 热 重 于 湿 证 具备 主 症及 次症临 床表 现 胁 肋 隐 痛 腰 膝酸软 两: ; ,,目干涅
,
,
口
燥咽 干 失 眠
,
①者 属 于 湿 重 于 热 证 具 备 全 部 主 症 及 次 症 者 属 于 湿 热 并 重
4
2
王旭高治肝卅法及病毒性肝炎辨证治

学术思想
对肝气、肝风、肝火病机的阐发是《治肝卅法》的 核心。
“肝气证治”主要提出:
1. 肝主疏泄,喜条达。气郁则两胁胀痛,疏肝宜香 附、郁金、苏梗、桔叶。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兼寒者加吴茱萸。
2. 气郁日久,络脉瘀阻,疏肝通络宜归须、桃仁、 泽兰、旋复花。
“肝风证治”主要提出:
2. 治疗温病,变用承气与白虎
王旭高学习吴又可《温疫论》深有心得, 提出温疫治法可变用承气汤和变用白虎汤。
变用承气法
“《温疫论》中用大黄,极言神妙无比,后人不善用而强效颦(音 “频”),误事亦多,惟疫证误下之害小,伤寒误下之害大, 盖以疫多火耳”。所以说:“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 迟”。《温疫论》云:“人方食肉而适得病,虽下之而食不下。 必加人参于下药之中,其积始行,此盖助其胃气,以敷布流行, 即又可先生聪明善用大黄处也。曾见吴济亨治一年高人,食牛 肉账满不消,诸药不效,先用人参六君子汤一剂,而后消而下 之,即又可先生之意,将一方而为二法也,”
治疗时应随证加减,两方合用,要化裁, 药味不可过多,一般以十二味为适宜。
病案1
郑XX,男,15岁,住北京市大兴县。 初诊时间:2001年2月13日 主述:发热,腹痛,黄疸,鼻衄反复发作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腹痛、腹泻”于2001年4月24日5月18日在某医院住院。经查腹水抗酸染色(+), 外周血WBC7.6×109/L,RBC4.65×1012/L, Hb138g/L, PC99×1010/L。
辨证分型
湿热中阻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宜昌会议(2004年5月)修订
病毒性肝炎各证型演变图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中医诊断疾病,脉象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生能够获取关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盛衰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辨证。
对于肝病的诊断,脉象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从容和缓、不浮不沉、节律均匀的。
而当肝脏出现病变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肝郁气滞的脉象,多表现为弦脉。
弦脉就像是按在琴弦上一样,端直而长,挺然指下。
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情绪不畅,肝气郁滞时,气血运行受阻,脉气紧张,故而呈现弦脉。
患者可能会有胸胁胀痛、嗳气、善太息等症状。
肝火上炎的脉象,通常是弦数脉。
弦脉如前所述,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一息五至以上。
弦数脉的出现,意味着体内肝火旺盛。
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肝火炽盛,灼伤阴津,气血运行加速,故而脉象弦数。
肝阴不足的脉象,常见为弦细脉。
弦脉依旧,而脉形细小。
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脉道不充,所以脉象细。
同时,肝失阴柔之性,肝气偏亢,故仍见弦象。
患者常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热等症状。
肝血虚的脉象,多为细脉。
细脉形如丝线,软弱无力。
肝藏血,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而脉象细弱。
此类患者往往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
肝风内动时,脉象又有所不同。
若为肝阳化风,脉象多弦劲有力。
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极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患者可能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若是热极生风,脉象则是弦数有力。
多因邪热炽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以及其他的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肝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患者除了脉象表现为弦脉外,还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结合起来就更能明确诊断为肝郁气滞。
此外,脉象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年龄、体质等。
春季时,脉象稍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体质强壮者脉象多有力,体质虚弱者脉象多细软。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辨析

之纲 纪 , 变化 之 父母 , 杀 之 本始 , 明之府 也 。 生 神 ”
阴 阳是 天地 万物 运 动 变化 的 内在 力 量 , 当然 也 是 人 体气 化过程 的 内部动 力 。
势力 的相 互作 用是 气 化运 动 的 内部 动 力 , 气化 运 动 存 在于生命 过程 的 始终 。 因此 , 一元 论 已经成 气
茂盛 , 这一 切都是 气 的不如 渎 。 “ ” 心 肺 功 能 的气 化 表 现 ; 下 ”雾 是 “ ” 脾 胃功 能 的气 化过 程 ; 渎” 沤 是 “ 是肝 肾功 能 的 气 化结 果 。在 气化 过程 中, 方 面脏腑 、 一 经络 等器
为 中医基础 理论 的基 石 。
( 稿 0 60 —0 修 回 2 0—70 ) 收 0 —53 ; 0 6 0 — 5
32脏 腑 是气 化 的 主体 气 化 运 动 是脏 腑 、 . 经络 、 器官 等 组织 生理 机能 活 动 的本 质 和核 心 内
中药治 疗 病毒 性肝炎 的药 理 学基 础 辨析
和零担 者 。灵 枢 ・ 《 营卫 生会 》 :上焦 如雾 , 云 “ 中焦
更迭为用, 就是由于气 的升降运动推动的。《 素问 五 常政大 论 》 : 气 而 生化 , 散 而 有形 , 布 云 “ 气 气
・
而蓄 育 , 气终 而象 变 , 其致 一也 。气 的运动而 化生 ” 万物 , 故气 留散 于万 物之 中 , 的扩散 分 布便 生 物 气
问 ・阴阳应象 大论 》 : 阴 阳者 , 云 “ 天地 之 道 , 物 万
官的 生理机 能活动 实质 上就 是气 化过程 。素问 ・ 《
灵 兰 秘典论 》 :气化则 能 出矣 。 云 “ ”
4 结 语 气是《 内经 》 识 生 命 本质 的逻 认 辑起 点 , 气化 则是 人体生 命 的基本 特征 , 阳两种 阴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治规律

文献标识 码 : A
藉 中查询 到 与其 相 似 的 病 证 记 载 , 抵 相 当 于 胁 大 痛、 郁病 、 疸 、 聚 等 , 黄 积 故大 多 以此作 为 辨证 论 治 的理 论基础 。 由于 辨 证 依 据来 源 于 病 人 和医 生 的 “ 官” 且 各人经 验体会 差异甚 大 , 感 , 因而其 粗糙 、 浮
合并症 。 由于缺 乏有效治 疗手 段 , 病 已成 为严重 该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的 重 要 因 素 。 数 十 年 来 , 用 中 医 药 应
二 型, 据统 计提 出近十个 证 型 , 治则 、 法 、 且 立 选方 、 用 药差 别极大 , 因而极不 利于 临床 科研 及 中医诊治
肝 虚 则 筋 气 不 足 矣 。 阴 起 而 不 坚 不 振 者 , 气 骨 “ 精 之 藏 制 虽 在 肾 , 精 之 主 宰 则 在 心 。 … … 夫 而
未至 也 。 肾 主 骨 , 肾虚 刚骨 气 不足 矣 。 ”
精之 蓄 泄 , 无非 昕 命 于 心” 清 ( ( 名论 集 览 - 四> 。 卷 ) “ 由性感 而 动” ( 复秘 旨> , 精 《修 ) 男性正 常性 功 能的 获得 , 与心神 有较 大的关系 必 先阳还有鼓动宗筋勃 起 、 闭精 窍的作用。 启 故 肾脏 亏虚 , 可致 阳痿 。( 嗣纪 要 ・ 广 调元篇) 进一步
揭示其 机 制 ,阳 道之 不 强 , 于 肾肝 之 气 不 足也。 “ 由
… …
囊秘录・ 十四》 谓 : 痿病 “ 卷 还 阳 当以 养 心补 肾 为根
本。而 以填精补血 为佐助 。 ” 肝肾心三脏 在勃起生理上 , 各 自不同的作用 , 有 但又互相联系 , 在病理上 , 亦互 相影响 。往往 阳痿的 发生是三脏 功能 失调复 合作 用 的结 果。 当然 , 有的 情况下 各有侧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为了使本病的辨证规范化,提高对本病的科研水平,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 (1991年12月11~14日) 讨论,特制订辨证标准 (试行)。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急性黄疸型肝炎(一) 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主证: (1) 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 (2) 恶心,厌油,纳呆 (3)苔黄腻次证: (1) 口干苦(2) 大便干(3) 头身困重(4) 胸脘痞满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及 (2) (3) 两项中的一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或 (2),属于热重于湿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3) 或 (4),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两项中的一项以及 (3) (4) 两项中的一项者,属于湿热并重证。
(二) 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晦暗 (2) 脉沉缓无力次证: (1) 畏寒喜温(2) 大便溏薄 (3) 舌质淡、舌体胖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一)湿阻脾胃证:临床表现为脘闷不饥. 肢体困重,怠惰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主证: (1) 脘闷不饥 (2) 苔腻次证: (1) 肢体困重 (2) 口中粘腻 (3) 大便溏泻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二)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脉弦次证: (1) 不欲饮食 (2) 头晕目眩 (3) 情志抑郁 (4) 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一)湿热中阻证: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 (2) 苔黄腻次证: (1) 恶心,厌油,纳呆 (2) 胁胀脘闷 (3) 尿黄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者,即属本证。
(二)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暴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腹胀便溏次证: (1) 抑郁烦闷 (2) 身倦乏力 (3) 舌淡有齿痕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2) (3) 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 (1) 者,即属本证。
(三)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 头晕目眩, 耳鸣如蝉, 两目干涩, 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 潮热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毛发不荣,牙龈出血,鼻衄,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主证: (1) 头晕目涩 (2) 腰膝酸软 (3) 舌红少津次证: (1) 五心烦热 (2) 少寐多梦 (3) 胁肋隐痛,遇劳加重 (4) 脉细数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3)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4. 具备次证 (1) (2) (3) (4) 者,即属本证。
(四)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主证: (1) 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 (2) 肝脾肿大,质地较硬次证: (1) 舌质暗或有瘀斑 (2) 肝掌,蜘蛛痣 (3) 两胁刺痛 (4)女子行经腹痛,暗红有块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及次证各一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次证 (1) (2) (3) 项,女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中的两项及第(4) 项者,即属本证。
(五)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则水臌,阴囊湿冷或阳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弱或沉迟。
主证: (1) 畏寒肢冷 (2) 神疲脉弱次证: (1) 少腹腰膝冷痛 (2) 食少便溏甚至晨泄 (3) 下肢浮肿 (4)阴囊湿冷或阳痿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或 (2) 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次证 (1) (2) (3) 项,男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中的两项及第(4) 项者,即属本证。
淤胆型肝炎本病是由于湿热之邪不解入于血分,阻滞血脉,逼迫胆液外溢,浸渍肌肤所致,故中医称之为瘀热痰阻证。
临床表现为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胀痛,肝脏肿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淡红,苔少,脉实有力。
主证: (1) 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色泽晦滞 (2) 皮肤瘙痒次证: (1) 舌质暗红 (2) 右胁胀痛 (3) 大便色浅或灰白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的两项者,即属本证。
急性及亚急性重症肝炎属于中医“急黄”、“瘟黄” 范畴,慢性重症肝炎由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而来,具有“久病入络”、“内结为瘀血” 的特点,属于中医“瘀血发黄” 的范畴,并具有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
由于重症肝炎的病机复杂,病情演变快,病死率高,目前均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
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有: 毒热炽盛证、热入心包证、痰浊内闭证、瘀血发黄证、寒湿发黄证、肝肾阳衰证等六个证候,但尚难概括重症肝炎的全貌。
限于对重症肝炎的辨证经验尚不成熟,故暂不制订辨证标准。
——摘自中医杂志,1992; (5): 39~40附录二: 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一、急性肝炎1. 基本治愈:(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HBsAg阴转(5) 以上各项随访半年无复发者2. 治愈: 除要求随访1年无异常改变外,其余各项与基本治愈标准相同。
二、慢性迁延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5) 以上4项均需稳定8~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3. 好转:(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脾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下降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三、慢性活动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而且HBsAg仍可阳性(5) 以上各项保持稳定6~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轻微异常,TTT≤8马氏单位,ALT(GPT) ≤37.5IU (正常值以30IU为准)(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而HBsAg仍可阳性3. 好转:(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的病毒复制指标有所下降而且HBsAg仍可阳性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说明: 本标准中“该证候的主次证” 均按“消失”、“好转”、“无变化” 三级判定。
——摘自中医杂志,1992; (6): 53附录三: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会上讨论制定了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现发表于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临床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主要指征: (1) 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
(2) 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 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 或门静脉直径≥1.4 cm; 或脾脏增大,脾静脉直径≥1.0 cm。
(3) 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
(4) 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
(5) 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
以上除 (5) 外,其他任一项结合部分次要指征,可以确诊。
次要指征: (1) 化验: 一般肝功能异常 (A/G倒置,蛋白电泳A 降低,γG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或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单氨氧化酶 (MAO)、腺苷脱氨酶 (ADA)、板层素 (LN) 增高。
(2) 体征: 肝病面容 (脸色晦黯无华),可见多个蜘蛛痣,色黯,肝掌,黄疸,下肢水肿,肝脏质地偏硬,脾大,男性乳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