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思修第四章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四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四章

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 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消灭了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 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地改革、完 善和发展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继承和升华
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深入中华民 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 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 强大的道义力量
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 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 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 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 正心、笃实以为功
有问题?
课程结束 谢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 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 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 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 大而深远

《思修》各章重点梳理(2018版)_202005031746325

《思修》各章重点梳理(2018版)_20200503174632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章重点梳理(2018年修订版.佐学佑考整理)绪论1、新时代概念:(P1-3)由19大提出,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层定义:(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全体中华儿女劾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中国梦(P4)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1)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産。

、彳(2)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3、大学生如何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5)(1)根本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①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②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③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2)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间(-)名词解释1、人生视(P10):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2、人生目的(P10):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人生态度(P11):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4、人生价值(P12):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复习重点-各章知识点。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复习重点-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间1人的特点:实践性和历史性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了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人生才有价值。

4人生目的与其他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态度、价值选择。

5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什么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6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7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

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8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9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1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2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10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尽心尽力服务。

11如何评价人生价值○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12人生价值的实现的条件是什么○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3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事实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一)先进性
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 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地改 革、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作为人类社 会最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 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 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 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 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 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 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 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第四章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第四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现实的人的需求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价值观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

民主指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有机统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思修2018版教材第三、四章电子版

思修2018版教材第三、四章电子版

思修2018版教材第三、四章电子版目录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三、做忠诚爱国者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一、扣好人生的扣子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中华民族能够在5_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

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实用资料】思修重点总结.pdf

【实用资料】思修重点总结.pdf

思修绪论的重点总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修第一章的重点总结: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5)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版思修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版思修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 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 行更改,顶部“开始” 面板中可以对字体、 字号、颜色、行距等 进行修改。建议正文 8-14号字,1.3倍字间 距。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 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 行更改,顶部“开始” 面板中可以对字体、 字号、颜色、行距等 进行修改。建议正文 8-14号字,1.3倍字间 距。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 神指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的价值 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 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 谐 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 坚定价值 观自信
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 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 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 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 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 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 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 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
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实践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 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三、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的道义力
社会主义量核心价值
版思修第 版思修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四章践行
第一
社会主义 节
第二
核心价值 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愿意花三十多块钱撸串儿;我愿意在CBD工作,你愿意在离家
近的地方工作;我愿意在城里买房,你愿意在郊区买房;我喜欢
出去旅游,你喜欢宅在家里。
如果确实如此,我们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吗?
一个民族若没有能力先行评价价值,
就不能生存;一个民族要自我保存,
就不能依傍邻族的价值。
——尼采
第一节 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观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法治至少存在两个主要概念:狭义的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
不包含“公正”,但为人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 序,依据法律治理事情;广义的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内 涵包括保障人权及各种自由等基于法治的个人实质权利。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英)阿尔伯特·戴西在其著作《英宪精义》指出法治包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自由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
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人权宣言》第4条: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托马斯· 杰斐逊认为个人的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的自由。 自由与责任相关,有相关之自由即应负相关之责任。 自由的边界是人权,自由止于人权。 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
言论自由 信仰自由 免于匮乏之自由 免于恐惧之自由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英)以赛亚·伯林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
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 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 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 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 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 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 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法制是指当权者透过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 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 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 拘束。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 ,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 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内涵,与其说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宁更侧重于法律 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否则法治即与法制难以区分。 对于社会上常见的违法或脱序现象,尤其是以激烈、游走于法 律边缘的手段向政府争取权利的行为,某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呼吁 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这其实是将法治的意义误 解和窄化为法制。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法治与法制
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 (英语:rule by law),即法律是 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一是指法律制度的简称, 二是指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 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个概念。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 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但如果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 ,法治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 法制的实质仍然不能摆脱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法治 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含了三个基本元素: 第一个元素,不溯及既往原则,没有人会因为违反尚不存 在的法律而受到惩罚,或是在肉体上或财物上有损失。即是 说当权者不能有肆意的权力,也不能在行为发生后作出有回 溯性的修订法律而惩罚该人。 第二个元素,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上,包括所有男女,且 不论其社会地位或其情况。 第三个元素,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人权的最后防线。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公正
指对于同一事件对于所有的人平等对待。公正包括程序公正
和社会公正。 程序公正追求规则对于所有人和机构的平等,追求起点的平等。 社会公正追求结果的平等,不问人们的起点、运气和努力。 现代社会以程序公正为基础,也兼顾社会的公正。因为社会公正关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富强
民主
平等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民主
平等
民主 ( Democracy )从其字面上来看,代表着主权在民,
即“人(全)民做主”。 关于民主的统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构成范围有许多 不同的定义,现在一般是由多数进行统治。 民主通常被人与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治相比较,在这两种制 度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而没有如民主政治由人民控 制。 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 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
和谐
自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直接民主,又称为纯粹民主,是一种由选举人直接投票决
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决定是否接受或废除某种法案。直 接意味着决策的权力直接由人们所行使,而不经过任何媒介 或代表。 在历史上,这种形式的政府相当少见,因为 在实践上要将人们全部聚集起来投票相当 困难,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非常高昂。 所有直接民主都属于较小型的共同体,例如城邦。最值得 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公民大会管理城邦)。
只有民主而没有宪政,则民主往往沦为“多数暴政”或民众被少数 人引导操纵。宪政的存在,在制度层面上最大程度减少民主的无序性和 盲目性,并保护少数群体的人权,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宪政国家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最为明显和共同的特征是军队国家化
,司法独立和权力分立。
民主
平等
平等原则
是指相同之事件应为相同之处理,不同之事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论其身分地位为何,在法律
之前皆平等,而不会因为其身分地位而获有差别待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在西方于相当早的时期便已萌芽 ,目前已知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公元前552年的波斯人欧 塔涅斯( Otanes )(贵族),其表示:“人民统治的优点, 首先在于它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元前 430 年时,在一场雅典人纪念死去的战争英雄的集 会上,(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曾说:“当私人纠纷产生 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瑞士是著名的“公投之国”,每年要发起3-4 次全面公投。而从1848年至2016年,瑞士已 经进行过570多次全民公投,超过其他所有 国家公投次数的总和。
2016年6月5日,瑞士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 否每月向每名成年公民发放2500瑞士法郎(约合 人民币1.6万元)。 4月,一项针对1200多名瑞士人的调查显示 ,72%的人会投反对票,仅有24%的人会投 赞成票。
当代社会,诚信由做人的品格扩展 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系人们的利他主义的良心。但如果社会过分追求社会的公正,会动摇程
序公正,也会影响自由,还会削弱社会的竞争。社会完全承担对于弱者 的救助会减弱个人对于弱者的关注。
民主
平等
法治(英语: rule of law ),是一个法律原则,指在社
会中,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具有凌驾一切的地位,不得 轻慢。所谓“凌驾一切”,指的是任何人包括管治机构、法 律制订者和执行者都必需遵守,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 法律,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 这些法律本身是经过特定的立法程序产生的,以确保法律符 合人民的集体意愿。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在中国,根据《礼记· 曲礼上》之记载,过去曾有“礼不下
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故在此时期,法律的适用会依 据该人的身分地位而有所不同。 到了战国以后,便开始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 念。 汉朝时,于《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中记载:“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都展现了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 世 界 人 权 宣 言 》 是 联 合 国 大 会 于 1948 年 12 月 10 日 第
217A(III)号决议通过的一份世界性人权保障文件,其中的第 7 条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 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 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2项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本原则 的具体规定。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间接民主,代议民主是较常被采用的制度,之所以称为代
议制是因为人们并非直接投票决定政府政策,而是选出民意 代表来参与政府实体或议会。 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体选民选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 特定的区域(通常是依据地理划分的选举区),一些制度则 混合了这两种方式。许多代议民主制也结合了一些直接民主 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和谐
自由
公正
法治 爱国 诚信
民主
平等
1977年,政治理论家约瑟夫·拉兹确定了几个法治原则:
新制定的法律不应该有回溯性。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不应该改变过于频繁,不然民众会因 为缺乏了解新法而无从适应。 制定法律应该要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 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必须得到保证。 天赋公正原则应该得到遵守,特别是公正庭审的权利。 法院应有违宪审查的终审权。 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法院,没有人使用法院的权利被拒绝。 执法和预防犯罪的机构不应允许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