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姓名:周勇,性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亲工作:出外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周勇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因为好奇拿过别人的自动铅笔,在此事件后,周勇同学的父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周勇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周勇同学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家,即使在家,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他觉得父母并不爱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但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切都变了,周勇变得很叛逆,似乎胆子也大了许多.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顶撞爷爷,奶奶.与同学更是相处不愉快,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还经常说脏话……

三、案例分析

周勇同学由于被父亲打骂而谨小慎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导致了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而突然父母离开了,周勇同学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了释放,就好像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 更有一种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发泄在同学身上的极端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来讲,是压抑心情的另一种极端反应,同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周勇茆师德同学面对现实,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极端的欺负同学当成是一种心理补偿的错误认识彻底清除,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种种的不是,应该归结于是内心脆弱,外表的刀

枪不入其实是为了掩饰心中的空虚.因此我与茆师德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周勇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铅笔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父母出外打工的艰辛,告诉他父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鼓励他与父母电话多沟通,减少误会,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解老人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起早贪黑地

奔波,忙碌着,周勇虽然年龄小,但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知道以情报情,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但得到这样效果的前提是让他真正地感动,让他真正地信任你.

第二阶段是处理周勇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茆师德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周勇同学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外婆是茆师德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为此,我找了周勇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周勇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周勇同学的父母确实如周勇同学所述,在周勇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并与父母进行了意见交换.我想要解决茆师德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给他们谈了周勇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通过电话交流,得到了茆师德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茆师德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周勇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周勇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周勇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周勇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

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茆师德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周勇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并感受了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感谢,心中是那样的自豪,骄傲。”经过这次活动,周勇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但教育,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由奶奶、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健康宣传时接的个案,案主是射阳县小学四年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奶奶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他是同学们眼中的“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脸。三、心理问题诊断

杨桥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杨桥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我留守,我快乐,我平安,我成功 二、活动理念: 通过专业团体辅导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留守儿童们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体验责任与成功,体验自我价值,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信任、理解、宽容与友爱,形成积极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三、活动专业团队: 组长:陈宝(心理咨询员) 组员:潘明伦阮方银钱之银朱丽红李云叶欣 四、具体活动安排(详细方案见相应附件) (一)安全知识竞赛(建议活动时间:四月份活动主持人:倪进华)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个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明白“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的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这个道理。懂得遇到危险时的一些逃生技巧,让生命之舟远行。 (二)考前心理辅导(建议活动时间:五月份活动主持人:潘明伦)期末、小升初即将到来,同学们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大的抉择,心理负担加重。他们对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与心理状态有着迫切的要求。

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特别是启发、帮助同学们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更好地调节身心,有效缓解考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时间紧迫、学业紧张导致的不良反应,有效化解考前焦虑,以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心态、饱满的情绪、宽松的氛围迎考备考。 (三)亲子教育互动(建议活动时间:长假期间活动主持人:陈宝)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让父母学会感受孩子;使孩子学会独立,学着成长,增强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四)主题辅导:学会与人沟通(建议活动时间:暑期末活动主持人:周国栋) 通过主题团辅,让学生体会沟通过程中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盲目与探索的区别,明确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双向沟通,掌握沟通技巧,进而形成了好的沟通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描述 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 案例分析 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二、案例辅导策略 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 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 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

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 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三、案例辅导成果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复习2013——2016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doc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

《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灵之窗》 ——马娟娟 理论分析: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心,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及自助的过程。 一、活动目的: 为了让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不在承受着孤单,都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玩耍,消除各种压力,使其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再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 二、辅导对象 低年级留守儿童。 三、活动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放下原有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谋生,但是由于受到体质因素的影响,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急需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家中,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此时的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他们的心理成长更容易被人忽略。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到他们的一生。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一、让他们写出所思所想 1、设立“知心话”信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老师了解班级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写信告诉父母,既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又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让孩子体味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有效化解孩子对父母的不公正的怨恨。 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1、心里不愉快时就大声喊出来。 由于父母长不在身边,很多孩子比较敏感,看到别的同学有家长接送,下雨有父母送伞,生病有父母嘘寒问暖,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他们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在受到一些委屈时,总感觉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而受了委屈,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我们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发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践证明: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喊的方法就是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平时在班级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在同学面前说长出来,大家以平和的心态,互相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互相理解,把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消除掉,互让一步,海阔天空,心情舒畅。 2、给父母打电话。 老师打电话前,应做好留守儿童的指导工作。他们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撰写:泰顺县泗溪镇横坑中心小学 夏立富 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辅导 案例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接任四年级班主任时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学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爷爷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爷爷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 甚至于孙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

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20090120 黄丽玲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父母不亲近。长期如此,她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自卑、缺乏信心、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害怕与外界接触…她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习、性格、品德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她们难以适应群体,经常感到孤独无助,遇事消极逃避,畏缩不前,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不容忽视,因此就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力所能及的策略,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个案研究;策略 三、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个案背景 姓名苏某某 性别女 出生年月 2001年7月 学校仓山实验小学 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中下 (二)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1、个案的家庭情况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2、父的职业父母亲是工厂工人。 3、受教育情况父母都是初中毕业 4、经济状况中等收入

5、教育方式放任型和溺爱型 6、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 四、个案自卑心理的研究 (一)问题行为概述 个性特点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她们在课后谈论她们父母对她们的关心,带她们去什么地方玩,给她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二)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参考模板)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自卑、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等问题。为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 为充分了解本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状况,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跟踪、解决这些问题,特制订本档案。 本档案由五部分组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行为表现、心理表现、综合评定和教师评语。其中后4部分每季度各填写一份。 年度季度

二、让他们写出所思所想 1、设立“知心话”信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老师了解班级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写信告诉父母,既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又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让孩子体味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有效化解孩子对父母的不公正的怨恨。 三、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1、心里不愉快时就大声喊出来。 由于父母长不在身边,很多孩子比较敏感,看到别的同学有家长接送,下雨有父母送伞,生病有父母嘘寒问暖,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他们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在受到一些委屈时,总感觉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而受了委屈,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我们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践证明: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喊的方法就是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平时在班级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在同学面前说长出来,大家以平和的心态,互相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互相理解,把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消除掉,互让一步,海阔天空,心情舒畅。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背景: 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 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 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 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教师:李莎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因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学生”。 结果表明:有很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普遍较差,“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就我对一名单亲留守女生的教育谈谈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通常孩子的心理行为等问题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各个幼儿每天的表现,重视收集记录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解决方案,帮助幼儿走出心理误区。 学生行为表现: 学生陶某,男,8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 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 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陶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我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1父母重视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伴随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最终责任。因此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亲子关系和童年经历对儿童教育和人生发展的作用。主动与孩子沟通联系,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注重亲子沟通质量。 2抚养人慎重选择,, 抚养人不要随意更换,这样会滋生孩子的不安全感,由此而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容入集体活动,应当让有文化,有责任,有耐心的年轻人抚养孩子。 3教师多一点关爱,补偿依恋需要 观察幼儿的发展变化,即时了解幼儿,通过沟通疏导幼儿心理,用爱来引导幼儿交往,提高交往乐趣。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幼儿,可采用单独谈话,师生游戏等让他学会开口,学会动手。活动时,多关心她,尊重幼儿的个性思维,适当的鼓励夸奖他。 4同伴相助,满足交往需求。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内容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组织集体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原创)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朱某某,女,该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她一直和祖父母,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年级较大,不认识字,长年在外打零工。祖父有病,终生吃药,家庭经济较困难,是个低保户家庭。该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成绩一度跟不上。她上课总是默默无语,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显得心事重重,给人感觉性格忧郁。但是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与同学们快乐的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异,是一个品学兼有的好学生。总结这三年来对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她的进步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某某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的交流,和生动的情感注入。在日记中,她常常表达出这种孤独和寂寞。因此,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班级在其生活

中的地位更是比别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朱某某本身就不爱说话,不太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家也无人可以指导帮助。因此,刚进入学校时,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节奏。但这个孩子虽不太喜欢说话,但对于老师的教导能认真地听并切实地去做。 三、实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她进行耐心教育。 1)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培养自信。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会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朱飞霞,带她一起读课文,教她一笔一划写好字,帮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指导她如何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尽力赞美鼓励。每一次的表扬,我都能在其没有表情的脸上发现一丝隐隐的微笑。经过我悉心的指导,耐心的等待,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期末她终于赶上了同学,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而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我一直时时地关心她,单独辅导她作业,教导她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她也很认真地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认真完成作业,在家常常主动学习。记得去年暑假去家访,我来到她家,简陋的房子里,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学习。我很欣慰,知道主动学习的孩子不会差。我的不断表扬和同学们一点点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断进步的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把监护和“家教”的重任交托给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甚至是由其兄妹互相照顾或根本就无人监护。因而,学校随之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学生。 据研究结果表明:很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竞争意识,很自卑,合群困难,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案例介绍 吴明誉是我校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她长着眉清目秀,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你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学习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三、家庭背景 吴明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子女,父母亲长期在成都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一年只有工厂放假才回来一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吴明誉平时和乡下的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平时对吴明誉宠爱有加,由于祖孙两辈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加上爷爷读书不多,根本无法对吴明誉进行学习辅导和正常教育,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基本无从谈起。 四.案例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吴明誉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爷爷的过分溺爱,事事迁就她,缺少严格的监督,这就造成了她胆小怕事、自卑又合群;其次是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