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贤”,他的诗歌以其朴素真实、广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杜甫的诗歌除了表现着人性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等方面的情感之外,还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或不幸感到忧虑担忧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深受民间疾苦之扰的诗人,杜甫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将就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疾苦难民的艰辛杜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疲惫、贫困、饥饿、流离失所等,表现出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如《丽人行》中的“衣裳破,夜行叉手枕巴旦。
”让人触动心灵,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哀婉之声。
杜甫将自己的境遇与民众的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2.揭露时弊社会的不公杜甫对于唐代的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人民财产被掠夺等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精英人物腐败的抨击和怒斥。
如《世间无限事》中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杜甫通过悲愤的诗句,揭示出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无奈。
3.迫切关注自然灾害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杜甫总是关注这些问题,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诗歌中。
如《春望》中的“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这些诗歌里,杜甫对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4.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唐朝时期常发生战乱烽火,杜甫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感到悲愤。
如《春望》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悲痛的深深的悲悯和关怀。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
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论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深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疾苦和内心感受。
他的诗歌中漂泊意识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
这种漂泊意识不仅表现在他的游历生活上,更渗透到他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中。
杜甫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然而他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动荡。
这种不幸的经历使得杜甫从年少时就开始体验到漂泊的苦难。
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游历经历更是不胜枚举。
他曾经漫游过齐鲁、吴越、湘江等地,这些游历经历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的孤独。
在杜甫的诗歌中,漂泊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描写行旅、离别、流亡等场景的描写。
例如《登高》一诗中,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杜甫的诗歌还经常涉及到政治动荡和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例如《兵车行》一诗中,他通过描写战争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
杜甫的漂泊意识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经历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唤。
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己漂泊经历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呼唤。
杜甫诗歌中的漂泊意识是他在唐代社会背景下,对自己及人民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切。
这种漂泊意识不仅揭示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上,更表现在他对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中。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
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普遍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人民疾苦,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感到痛心疾首。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杜甫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位影响极大的儒家诗人。
他用其一生的社会阅历和那令人感叹的诗歌,彰显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诗人的高贵与难得,一种有容乃大的伟人襟怀。
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对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的一种担忧和关注。
杜甫在其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诗人难以比肩的。
一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主要是从安史之乱爆发前形成的(公元746)公元755)。
在这段时期内,大唐帝国正在一点一点腐蚀着贞观之治留下的宝贵遗产。
国内危机四伏,而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仍沉浸在享受中。
羁留在长安的杜甫过着窘迫的生活,仕途无望。
/饥卧动即向一旬,敞衣何啻联百结0正是对杜甫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但是他是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他并没有逃避生活,而是积极面对人生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大唐帝国的社会各种矛盾。
其中有名的是5兵车行6,反映了下层人民担负了过重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希望和平的愿望。
天宝十一载,杨门一族权倾朝野,杜甫的5丽人行6对杨氏一族奢侈生活的如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朝者的腐败和无能。
在这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被杜甫用这个方式记录下来。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是对这段日子的总结和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忧心忡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0,杜甫用这样高度概括方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0这是杜甫5兵车行6中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描述。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这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0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的诗歌,以往是没有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杜甫也是如此。
杜甫一方面为了汉族政权的存在希望人民为国而战,另一方面对唐王朝对广大老百姓超负荷的政策表示不满。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作者:翁仁康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04期内容提要: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安史之乱中图分类号:I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4-40-44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诗歌的国度,几千年诗作更是汇成了浩瀚银河。
杜甫诗歌在这浩瀚银河中凸显得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真、善、美的璀璨星光,闪烁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为黎民百姓而鼓而呼,为国家的兴亡、民生的疾苦而歌而泣,这都使得他的诗直到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真切感人。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杜甫其人,理解杜甫精神的实质,也是我们学习和发扬杜甫精神的必要途径。
杜甫这样的诗中大家,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曾对其加以研究。
宋朝时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到了近现代,对杜甫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对其研究也逐渐展开,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晚清以前,学者研究杜甫,并没有论文一说,多是通过重新注释杜诗加以研究。
自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可统计的论文120篇,且质量比较高,分别对杜诗的版本,杜甫的生平、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李杜的比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
自1950年至1976年,全国报刊发表的可统计的杜甫研究文章多达600余篇。
其中五十年代约140篇,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约460篇,1966年至1972年则一篇也没有,1973年至1976年不足二十篇四。
五十年代,学者们纷纷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杜甫及其诗歌作深入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其中较为优秀的是冯至连载于《新观察》的《杜甫传》和萧涤非连载于《文史哲》的《杜甫研究》。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王国青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
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一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
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
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性的图画。
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
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
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王国青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
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一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
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
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性的图画。
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
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
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的罪恶;一面发出“引古惜兴亡”的呼吁。
(一)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关心农民是杜甫忧民思想的主要方面。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行》。
连年战争,边界笛声幽咽凄凉,士兵草木皆兵,心中充满了恐惧的厌恶。
诗人这是警示人们:征役之苦,烽火之灾,劝君莫忘。
提醒人们战争之后不能忘记战争之苦,要守住和平。
对于农业,诗人提倡重视农业,及时耕种,遵守传统的“牛得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的封建农业主张。
同时又寄时代以“安得壮士挽长河,洗尽兵甲长不用”(《洗兵行》)的梦想。
诗人无论是说战争,还是讲农事都饱含了真挚的情感。
“情”是杜诗的灵魂。
他在《夏夜叹》因苦热而“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而《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贪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更是以朴实的语言流露真实情感。
吴郎是杜甫的亲戚,他借杜瀼西草堂寄居,故有此诗。
恤贫之心溢于言表。
清人黄生认为:“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处,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岂有他人快乐是一副肚肠,作一种说话;愁闷是一副肚肠,又作一种说话耶!总之,他人无所不假,杜公无所不真耳。
人假,故其诗亦假。
人真,故其诗亦真。
”(《杜诗说》)不错,杜诗的真与他的为人及关心民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把人民的痛苦看成是自身的痛苦,使自己的一切情感,无论是同情还是愤怒都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痛恨,一句痛惜使他的人道主义情感完全流露出来。
(二)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不仅表现对人民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赤子的忧虑。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地区漫延到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诗人与祸乱相始终。
国破家亡,流离转徙,白骨平原,茺烟蔓草,残酷的现实及痛苦的煎熬使诗人的写作题材更为广泛,观察反映问题更为深刻。
“焉得一万人,疾趋塞芦子。
”(《塞芦子》),“谁能叫帝阍, 胡行速如鬼!”(《塞芦子》)身陷贼营,心忧天下,担心军身。
在这种极端忧虑和悲愤下竟致愤怒成疾,头发全白,“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北征》)恐怕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是杜甫精神的确切写照?他一面鼓励前线将士奋勇作战,动员后方人民同赴国难.“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一面揭露兵役的黑暗, “眼枯即冗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另外在军事上他反对大量向回纥借兵.事实上,不久之后仆固怀思引回纥叶蕃入寇之事也证实了杜甫建议的正确性.唐后期不断受到回纥干扰,一想到“戍马关山上”诗人便不觉“凭轩涕泗流”了.杜甫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并没能使他成为具有文武才能的将相,相反却使他更深入生活,接近人民,体察苦难,用一篇篇爱国主义诗篇来反映他的忧患.“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谒先主庙>>)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他在回河南路上所写的<<三吏>、《三别》都反映的时代的点滴,即便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他依然用他坚实的笔写出了《遣遇》、《客从》、《宿花百戍》等名篇。
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概括成五个字“索钱多门户”。
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概括成五个字:丧多死多门。
以那种“穷年忧黎元”的人格至死都对祖国和人民表示着关心。
杜甫这种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带有深厚的历史史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用戒慎恐惧心理和沉潜的思索来观察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是沉潜厚重而富有理智的精神状态,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对后代文人有很大影响。
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表”。
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和凝聚力产生的基础。
二杜甫的这些思想,是有深厚的儒家思想根源的。
儒家学说代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但唐代士大夫多崇信道教和佛教,而不完全统一于儒家思想。
如李白“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也有人说杜甫是儒道两家兼而有之,因自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尧真自圣,野者复何知”等超越于尘世的思想。
又曾说过“儒冠多误身”。
但纵观他的一生,其家庭给予了他正统的儒家文化修养,他所反对的是传统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有损于人民利益的儒学,却继承了儒家学说中的经世致用等进步思想。
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在其诗歌中也往往以儒生自命。
如“乾坤一腐儒”,“儒生才能无成”,“于弋送老儒”等等。
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就是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体现自身价值,杜甫没有屈原的浪漫,也没有李白的飘逸。
他只是道守儒学倾慕先贤、热爱祖国、投心政治、关心人民。
儒家思想虽然属于封建体系,并要两汉后一贯地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但它那种主张“出世”和“有为”的积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
尤其对杜甫有深远影响。
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性使他能够经常正视现实。
杜甫来长安寻求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的机会,却处处碰壁。
李林甫、杨国忠不要“再使风伤淳”而是加紧剥削。
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他的理想。
儒学主张“遵王”和“忠君”,但同时主张“节用爱民”,反对暴君“独夫”,反对过分剥削;主张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同时在个人修养上,主张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这些具有进步性的思想,被杜甫所接受并坚决恪守。
他深入群众,以民为本,反映人民的疾苦,反对暴力战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他没有高官厚禄,但一是国家危亡,他那“葵藿倾太阳”的本性总要暴发出来,以致“穷年忧黎元”的爱国主义真情缓缓流露,而不是单纯的忠君思想。
杜甫具备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愿,但在长期的苦难与奋斗中,他逐渐突破了个人限制,把自己的生命融注于民族的命运中。
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困境之下,都挺起坚强的胸膛,拿锐利的笔,用执着的心和现实做斗争,为百姓呐喊。
如同鲁迅的文章一样,他的文章成了宋代的一面旗帜,他杠起“爱国”的大旗“临危莫爱身”(《奉赠严公入朝》)。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杜甫心中。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得舍弟消息》),甚至秋收时收筑场还关心蚂蚁的生命“筑场憐蚁穴”(《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瞅啾。
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
”他把他的生命交给了天下苍生,只要祖国安定,人民乐业,弱小无欺,作者愿以心血慰孤愁,也许他生来就为民族所造就,他的诗是民族的诗。
《新安吏》安抚从军的男儿,不要过于悲伤,主帅是能体恤士兵的,《谙吴吏》是痛惜歌舒翰的失败“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则描述兵役之惨重,役及老妇。
《新安吏》则因兵役之繁重而使新婚夫妇分离,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同样的感受。
《垂老别》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情况下,“何乡为乐土”,只有“投林出门去”了。
《无家别》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谁使为之?统治者的罪恶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胸怀济世安民理想的杜甫所不能接受的。
“民本国邦”,他把古先贤的意识贯穿到诗中,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杜甫研究》(肖涤非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1)《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2)《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