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 -终极版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氯水的性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氯水的性质

2.AgNO3
3.NaBr
气体产生,含H+ 白色沉淀,Cl-
黄色 Cl2
4.紫色纸条
5.石蕊试液
褪色 漂白性
先变红后褪色 酸性,漂白性
思考: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 是氯气吗?
3 、氯气的化学性质 3)氯气与水的反应(漂白性的探究)
0
Cl2 + H2O
-1
+1
HCl + HClO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2019版)第 二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 氯水的性质(共31张PPT)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2019版)第 二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 氯水的性质(共31张PPT)
4. 氯气与碱反应
原理 : Cl2+H2O==HCl+HClO NaOH+HCl==NaCl+H2O NaOH+HClO==NaClO+H2O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2019版)第 二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 氯水的性质(共31张PPT)
思考 交流
问题一、漂白液、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什么?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书写时注意方程式的配平
漂白原理 2NaClO+H2O+CO2=Na2CO3+2HClO Ca(ClO)2 +H2O+ CO2= CaCO3 ↓+2HClO
视频:氯气与水
从氯气的物理性质可知: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2体积的氯气(即 氯水,黄绿色),氯气溶于水的这一过程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溶 解过程,还是一个伴随有化学变化的过程呢?新制的氯水当中 究竟含有哪些微粒?如何证明这些微粒的存在呢?你能通过实 验来说明问题吗?
视频:氯水成分的探究
1.Mg
1.镁粉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2章第2节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2章第2节

①饱和NaCl溶液 ③H2O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②NaOH溶液 ④浓硫酸
4.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常温下,将Cl2通人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一种漂白液。 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C__l2_+__2_O_H__- _=_C__l-_+_C__lO__- _+_H__2O___,该漂白 液的有效成分是__次__氯__酸__钠__(填名称)。 (2)检验该漂白液中是否含有Cl-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检验Cl2
取一个装满氯水的矿泉水瓶(将瓶盖换成橡皮塞),先让学生观 察氯水的颜色。然后用注射器向此矿泉水瓶中注人一定体积 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注人浓氢氧化钠溶液后,氯水黄绿色褪去,同时矿泉 水瓶变瘪。 结论,氯水中含有氯气,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检验H+:
鲜花中也有水,因此鲜 花也被HClO漂白了。
【评价任务一】
往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氯水,会有什么现象? 往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逐滴滴 加氯水后,红色褪去。
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Cl2与碱发生了反应,还是因为氯 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哪种猜测是对的呢?
方案1:取少量氯水于试管中,滴加NaHCO3溶液 现象:产生气泡 方案2:取少量氯水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锌片 现象:产生气泡
方案3:取少量氯水于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 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探究:检验次氯酸
【思考】为什么在氯水中滴加石蕊溶液,会先变红,后 褪色?
先变红,是因为含有H+,后褪色,是因为HClO的强氧 化性使石蕊溶液被漂白了。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带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3cl2 点燃 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ca(clo)2+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 nh3↑ +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59、so2+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o3↓ + h2o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63、so2 + 2h2s = 3s + 2h2o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2nano2 + h2o65、si + 2f2 = sif4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 si + 2co(石英沙)(焦碳) (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 sicl4sicl4 + 2h2 高温 si(纯)+ 4hcl非金属单质(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1, 氧化性:f2 + h2 === 2hff2 +xe(过量)===xef22f2(过量)+xe===xef4nf2 +2m===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2f2 +2h2o===4hf+o22f2 +2naoh===2naf+of2 +h2of2 +2nacl===2naf+cl2f2 +2nabr===2naf+br2f2+2nai ===2naf+i2f2 +cl2 (等体积)===2clf3f2 (过量)+cl2===2clf37f2(过量)+i2 ===2if7cl2 +h2 ===2hcl3cl2 +2p===2pcl3cl2 +pcl3 ===pcl5cl2 +2na===2nacl3cl2 +2fe===2fecl3cl2 +2fecl2 ===2fecl3cl2+cu===cucl22cl2+2nabr===2nacl+br2cl2 +2nai ===2nacl+i25cl2+i2+6h2o===2hio3+10hcl cl2 +na2s===2nacl+scl2 +h2s===2hcl+scl2+so2 +2h2o===h2so4 +2hcl cl2 +h2o2 ===2hcl+o22o2 +3fe===fe3o4o2+k===ko2s+h2===h2s2s+c===cs2s+fe===fes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s+o2===so2s+o2===so2s+6hno3(浓)===h2so4+6no2+2h2o3s+4 hno3(稀)===3so2+4no+2h2on2+o2===2no4p+5o2===p4o10(常写成p2o5)2p+3x2===2px3 (x表示f2,cl2,br2) px3+x2===px5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c+2cl2===ccl42c+o2(少量)===2coc+o2(足量)===co2c+co2===2coc+h2o===co+h2(生成水煤气)2c+sio2===si+2co(制得粗硅)si(粗)+2cl===sicl4(sicl4+2h2===si(纯)+4hcl)si(粉)+o2===sio2si+c===sic(金刚砂)si+2naoh+h2o===na2sio3+2h23,(碱中)歧化cl2+h2o===hcl+hclo(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cl2+2naoh===nacl+naclo+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3cl2+6koh(热,浓)===5kcl+kclo3+3h2o3s+6naoh===2na2s+na2so3+3h2o4p+3koh(浓)+3h2o===ph3+3kh2po2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3c+cao===cac2+co3c+sio2===sic+2co二,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2na+h2===2nah4na+o2===2na2o2na2o+o2===2na2o22na+o2===na2o22na+s===na2s(爆炸)2na+2h2o===2naoh+h22na+2nh3===2nanh2+h24na+ticl4(熔融)===4nacl+timg+cl2===mgcl2mg+br2===mgbr22mg+o2===2mgomg+s===mgsmg+2h2o===mg(oh)2+h22mg+ticl4(熔融)===ti+2mgcl2mg+2rbcl===mgcl2+2rb2mg+co2===2mgo+c2mg+sio2===2mgo+simg+h2s===mgs+h2mg+h2so4===mgso4+h22al+3cl2===2alcl34al+3o2===2al2o3(钝化)4al(hg)+3o2+2xh2o===2(al2o3.xh2o)+4hg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基本概念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Nn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kg2610993.1012.0-⨯)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

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物质质量−→−?物质的量−−−→−⨯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

(分子质量约10-26~10-25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mM n==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4、相关计算例题1.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B 、1mol Cl 2含有2N A 个氯原子C 、摩尔既可表示质量,又可以表示数量D 、32g O 2所含O 2的摩尔数是1mol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02物质的量(基础)知识讲解-高中化学必修一

02物质的量(基础)知识讲解-高中化学必修一

物质的量1.【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大量的微观粒子如何计量是化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一切反应都是以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所以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计量微粒。

数目巨大和看不见摸不着是最大的障碍。

用下面的方法把具有一定质量的微粒规定为一个集体,一切的其他微粒群体都和它进行比较来衡量微粒的多少是很好的一种解决方案。

所以就产生了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通常是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化学实验中,取用的药品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

而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对此,不仅我们用肉眼直接看不到,也难以称量。

国际科学家建议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1).物质的量的含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特别提示:(1)物质的量(符号为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除SI外,物质的量的单位还有kmol、mmol等。

(2)“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或插入其他字。

它不具有字面含义,不能望文生义。

将其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这些都是错误的。

(3)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与国际单位制中的其他六个基本物理量呈并列关系。

“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就像“长度”与“米”、“质量”与“千克”、“时间”与“秒”的关系一样,是基本物理量与其单位名称的关系。

(4)物质的量的计量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或某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等。

不可用其计量宏观物质。

如“1mol铁钉”“1mol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答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答案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失去的电子总数,表现为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总数。

2、强弱规律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能进行,则满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3、价态规律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情况下:例如,浓H2SO4中的S只具有氧化性,H2S中的S只具有还原性,单质S既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

4.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1)如果一种氧化剂遇到了几种还原剂时,将按照还原性由强到的顾序依次反应。

例如:Zn、Fe同时加入盐酸中,还原性Zn>Fe,则Zn先与盐酸反应。

(2)如果一种还原剂遇到了几种氧化剂时,将按照氧化性由属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

例如在含有Fe2+、Cu2+的溶液中加入锌粉,氧化性:Cu2+>Fe2+,则锌粉先与Cu2+反应,然后再与Fe2+反应5.归中规律例如:守恒法在金属与硝酸反应计算中的应用1、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c(NO3-)+c(SO42-)=2.5mol/L,取200mL该混合酸,则能溶解铜的最大质量为()A. 12.8gB. 19.2gC. 32.0gD. 38.4g通过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2、锌和某浓度的HNO3反应时,若参加反应的锌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产物有硝酸锌、X和水,则X可能是()A、NH4NO3B、N2OC、N2O3D、NO23、将38.4g铜与15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①NO2的体积为___L.②若铜与硝酸刚好反应完全,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mol•L-1.4、在某100 mL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 mol/L、0.1 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铜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A.0.15 mol/L B.0.225 mol/L C.0.30 mol/L D.0.45 mol/L5、R2O6n-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成MnO4-,若反应后R2O6n-转变为RO3n-.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n值为()6、已知2Fe2++Br2═2Fe3++2Br−往100mL溴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标准状况)氯气,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1/3的溴离子被氧化成溴单质。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期末复习)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实验事故处理(1)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抹布擦干,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

(2)浓碱沾在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4)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2.常用危险品分类(1)爆炸品(硝酸铵NH4NO3、黑火药)(2)易燃气体(H2、CH4、CO)(3)易燃液体(酒精、汽油)(4)腐蚀品(浓硫酸、NaOH溶液)3.常用仪器使用方法(1)托盘天平(精确到0.1g、左物右码)物体质量= 砝码质量+ 游码质量物体质量= 砝码质量- 游码质量(砝码与物体放反)(2)量筒(精确到0.1ml、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仰视读数:读数变小,实际量取体积偏大错误读数俯视读数:读数变大,实际量取体积偏小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过滤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注意事项:(2)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3)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1除去可溶性杂志:(1)除硫酸盐用BaCl2Na2SO4+BaCl2=BaSO4↓+2NaCl(2)除MgCl2用NaOHMgCl2+2NaOH=Mg(OH)2↓+2NaCl(3)除CaCl2用Na2CO3CaCl2+ Na2CO3=CaCO3↓+2NaCl (4)最后用稀HCl调节PH至中性。

注意事项:BaCl2一定要加在Na2CO3的前面2.蒸馏和萃取(1)蒸馏: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Δ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 2SiO 3溶液(饱和的Na 2SiO 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

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 3=AgI (胶体)+KNO 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 3=AgI↓+KNO 3 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

【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3)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入电解质溶液 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胶体粒子不带电的胶体可以用第③方法聚沉】
(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

原因:少量稀硫酸作为溶液使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过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使沉淀溶解。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明矾净水 ③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⑤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⑥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⑦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4、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书写——“三句话” ①强酸、强碱、盐用等号一步到位
②一元弱酸、所有弱碱用可逆符号一步到位 ③多远弱酸多可逆符号分步电离
例:①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Na ++OH - Ca(OH)2= Ca 2++2OH - BaCl 2 = Ba 2+ + 2Cl -
BaSO 4 = Ba 2+ + SO 4 2- NaHSO 4 == Na + + H + +SO 42-(在水溶液中) NaHCO 3 == Na +
+ HCO 3- ②HClO H + + ClO - Cu(OH)2 Cu 2++2OH - ③H 2CO 3 H + +HCO 3- HCO 3- H + +CO 32-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等号或者可逆符号前面:被电离的粒子;等号后面:电离后的粒子。

(4)电子方程式遵守电荷守恒。

(5)“六强酸”:氯化氢HCl、硫酸H2SO4、硝酸HNO3、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四强碱”:NaOH 、KOH 、Ca(OH)2、Ba(OH)2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金属也能导电。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5)物质的溶解性与是否是电解质无关。

(6)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O2、NH3等。

(7)①强碱和盐等化合物:在固态时,晶体内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够导电;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②酸: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如液态HCl、H2SO4、H3PO4等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③活泼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氧化物在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出阴、阳离子,但在水溶液里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电解质——碱。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
不拆:难溶于水和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难溶于水的盐、气体、单质、氧化物、水、浓硫酸)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系数最简
①浓硫酸作为反应物时,浓硫酸写成化学式:H2SO4(浓);浓盐酸和浓硝酸要拆成离子形式。

②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不能拆开,写成化学式。

③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Ca(OH)2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5、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6、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的物质、易挥发的物质或者难电离的物质。

7、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优化方案》P57
8、离子共存问题(首先判断题干中的条件)
(1)常见的有色离子:MnO4- 紫色Fe2+ 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Cr2O72-橙色
(2)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①能与H+发生反应的离子(三类)OH-;
弱酸的酸根:SO32-、CO32- 、ClO-等;
多远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2PO4-、HPO42-等。

②能与H+发生反应的离子(三类):H+;
弱碱阳离子:Fe3+、Fe2+、Cu2+、NH4+等;
多远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2PO4-、HPO42-等。

③因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记盐的溶解性口诀)
阳离子角度:K+、Na+、NH4+
易溶于水的盐
阴离子角度:NO3ˉ、HCO3-、HSO3ˉ、H2PO4-、HSˉ、CH3COO-
(3)因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共存Fe3++3SCN- Fe( SCN)3
(4)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①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离子或分子还原性强弱的顺序:S2->SO32->I->Fe2+>Br->Cl-
氧化性强弱的顺序:Cl2>Br2>Fe3+>I2>SO2>S
②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在酸性条件下:
A.NO3ˉ与Iˉ、Brˉ、Fe2+、S2ˉ、HSˉ、SO32ˉ、HSO3ˉ等不能共存
B.S2ˉ与SO32ˉ不能共存(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C.MnO4ˉ与Iˉ、Brˉ、Clˉ、S2ˉ、HSˉ、SO32ˉ、HSO3ˉ、Fe2+等不能共存
D.Cl Oˉ与Fe2+、Iˉ、S2ˉ、HSˉ、SO32ˉ、HSO3ˉ等不能共存
在碱性条件下:
Fe2+与S2ˉ、HSˉ、SO32ˉ、HSO3ˉ、Iˉ等不能共存
五、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实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对概念”《优化方案》P40 “八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两相反;剂性一致,反应产物一致。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关系图《优化方案》P41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5)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6)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优化方案》P41
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优化方案》P44
6、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优化方案》P44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优化方案》P34
重点是按照物质的分类,哪些物质属于电解质: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K2O、CaO、Na2O 、
MgO)都是电解质。

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