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毒理学实验六细胞微核的检测

合集下载

实验三、微核试验

实验三、微核试验
8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中,甲醇固定15分钟, 取出晾干。
4.染色(建成试剂盒Giemsa染液)
用染液一3滴,染色8min,再加染液二6滴,洗耳球混 匀5min。细流水冲掉玻片染色液,晾干。
9
5.观察计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分布均匀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 计数。 PCE细胞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桔黄色。 细胞中的微核大半呈圆形,边缘光滑,嗜色性与核质一致, 一个细胞内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
11
注意事项:
1. 注意不要把股骨剪断 2. 挤出骨髓处的肌肉要剔除干净 3. 滴到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不要太多,涂时要涂匀,
以便推片 4. 染色前可以先看一下整体涂片情况,细胞分散度
是否良好 5. 关键步骤是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以及优良的染色
12
MN(微核) NCE
正染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
显微镜下微核观察 13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
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损伤)。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 常用细胞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3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 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 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计算200个细胞中 PCE/NCE的比值。
10
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 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不可靠。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实验原理
机理: 1 有丝分裂毒物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点的染色体 环和断片在细胞分裂后期被滞留在细胞质中 2 断片或无着丝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 从而遗留在细胞质中 结论:
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或其他物质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 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有核细胞中
•微核难与正常核分叶
•及核突出物区别
•微
•核
•实
•无核细胞
•验
•红细胞
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环磷酰胺(CTX)
❖ 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 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经转化、分解,生成酰 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 副作用明显,有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白细胞减少、 中毒性膀胱炎、肝功能损伤等。
❖ 具有显著的遗传、生殖毒性:停经或精子缺乏,妊娠初 期时给予可致畸胎。
❖ 用药后24-30小时,骨髓中微核形成达峰。
•8
结果
•示小鼠骨髓正常 嗜多染红细胞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 红细胞中一个微核
•9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两个微核
•10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多个微核
•11
Giemsa染色
染 毒
•推片:30度角;


•晾干:一定要干;


•固定:甲醇固定10min,

需要晾干; •染色:Gimesa染液染
色(10~15min) •冲洗:蒸馏水冲洗,晾
干•阅片: 观察微核。
推片方法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观察与计数:低倍镜下选择分布均匀,染 色较好的区域
油镜下观察计数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1. 背景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物质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诱发染色体损伤的能力。

在临床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污染物评估和职业危害监测等领域。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分析其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和设备•骨髓细胞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细胞培养器•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玻璃干片3.2 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对象的骨髓细胞,并将其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将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器中,同时设置对照组。

3.在一定时间后,将细胞样本离心并进行固定处理。

4.制备玻璃干片,并使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核中微核数量产生了影响。

随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微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核中微核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5. 结果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指示器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整个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染色体损伤与遗传突变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建议:1.避免长时间接触该化学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暴露。

2.在工作场所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

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和致突变潜能,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6. 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我们评估了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得出结论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微核实验PPT

微核实验PPT

五:实验步骤
1、浸种催芽:选饱满蚕豆种 子,放于蒸馏水中浸泡24小 时,此间换水两次。待种子 吸胀后,转入铺有脱脂棉的 培养皿中培养,每天换水一
次培养三天,初生根长1~2
厘米待用。
2、处理根尖:取1.25克香烟
丝于烧杯中加入250毫升 蒸馏水加热热煮沸
6、染色:截下1-2mm长的根尖,滴加石炭酸品红染液, 染色10min,加盖玻片,压片,镜检观察。
★注意事项: ★培养蚕豆时需勤换水 ★处理蚕豆时要将根部浸没于处理 液中 ★固定液要现配现用
六,实验成果
对照组
实验组
有丝分裂前期
有丝分裂中期
有丝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末期
分裂后的细胞
七,结论分析
MCN‰=18‰左右,浓度太大,导致根尖不生长,在此忽略此结果
微核出现与烟汁浓度变化图
120 100
MCN‰
80 60 40 20 0 0.5 1 1.5 2 2.5 3 3.5
1表示对照组蒸馏水 2表示烟汁:蒸馏水=1:5 3表示烟汁:蒸馏水=1:1
经实验观察: ☆对照组未出现微核。 MCN‰=7‰左右
☆烟水:蒸馏水=1:5出现的微核较少。MCN‰=60‰左右,污染指标
(PI)=8.57 ☆烟水:蒸馏水=1:1的处理液微核出现的最明显。MCN‰=100‰左右, 污染指标(PI)=14.29 ☆未稀释的烟水和烟水:蒸馏水:茶水=1:1:1的根尖长势不好。
冷却后过滤待用
• 取6只培养皿,铺上 脱脂棉,将检测液分 别加入培养皿中,并 且编号,另取一组加 蒸馏水的培养皿做对 照组,分别选取4枚 蚕豆放于脱脂棉上, 培养24小时
培养皿编号:
1:未稀释的烟汁
2:烟汁:蒸馏水=1:1 3:烟汁:蒸馏水=1:3 4:烟汁:蒸馏水=1:5 5: 烟汁:茶水:蒸馏水 =1:1:1 6:蒸馏水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两次染毒:第一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染毒, 6小时后取样;
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 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7
2.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处死:颈椎脱臼法 处理: 取股骨,去掉血污和肌肉,用弯止血钳将骨髓
挤于预先滴有生理盐水的清洁载玻片上,混合均匀后推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损伤)。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 常用细胞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3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 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 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
微核(Micronucleus)的概念
微核的产生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 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 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 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2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NT)的概念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计算200个细胞中 PCE/NCE的比值。
10
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 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不可靠。
8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中,甲醇固定15分钟, 取出晾干。
4.染色(建成试剂盒Giemsa染液)

微核的检测

微核的检测

注意事项
• 正确掌握微核的形态特征,避免假阳性。 • 以有核细胞形态是否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

实验(四)
细胞内微核的检测
原理
环境中有害物质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或纺 锤体的损伤,产生的染色单体或无着丝粒片断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滞留于子细胞胞质中, 形成微核。
原理
本实验选用培养细胞,用顺铂作诱导剂 (或射线、环磷酰胺等) ,促使细胞中染色体 断裂,产生微核。
微核经Giemsa染色后呈紫红色,胞质被染 成淡灰蓝色。
微核的计算
先用低倍镜粗检,后用高倍镜,选细胞 分布均匀,细胞无损,着色适当的区域,计数。
每张玻片计数100-200个细胞,按“1‰”计 算微核的出现率,微核计数以“细胞”为单位, 即一个细胞中出现2个或2个以上微核时,也只 按“1”计算。
结果
微核大多数呈单个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 性与核质相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器材与试剂
• 显微镜、载玻片、染色缸、滴管等 • 培养细胞(PC12,小盖片) • 顺铂(终浓度20umol/l、40umol/l、60umol/l) • 甲醇固定液 • PBS(pH7.4) • Giemsa应用液(临用现配)
Giemsa原液:PBS=1:9混合而成。
操作
培养细胞(小盖片)——加顺 铂—24—h PBS洗涤3次——甲醇固定 5min—— Giemsa染色5min——自 来水冲洗——显微镜下观察——计 数

细胞生物实验:微核实验

细胞生物实验:微核实验

实验器材

离心机,显微镜,擦镜纸,二甲 苯,香柏油,手术剪,手术镊子, 刻度离心管,1ml注射器,Giemsa 染色液,75%酒精纱布块,甲醇, 生理盐水。
实验内容和方法
1.骨髓细胞液制备:取小鼠股骨,剔
Hale Waihona Puke 净肌肉制备骨髓细胞悬液。 2.离心:1000r/min离心5分钟。 3.涂片 4.甲醇固定5分钟 5.染色:Giemsa染液中染色10分钟。 6.显微镜观察
作业与思考
1.画一个具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 2.计算出平均微核率,并与自发微核
率(1~3‰)比较,说明微核增加的 原因。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微核试验
实验目的
通过对用已知诱变剂(环磷酰胺) 处理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 测定,初步掌握微核试验的方法和制片 技术。
实验原理

微核是染色体断裂后由遗留下来 的无着丝粒片断演化而来的次核,其 直径通常为红细胞的1/20~1/5,在骨髓 和外周血液的各类型细胞中均可见到, 但在有核细胞中,微核常难以与核叶 相鉴别,而在嗜多染红细胞中,因主 核已排除,若有微核发生则非常容易 辨认。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自 发率很低(1~3‰),但在致变剂 的作 用下,微核发生率可明显增高,因而 微核试验是检测致畸因子的有效的手 段。

植物细胞微核检测技术 ppt课件

植物细胞微核检测技术 ppt课件
照后尽早采血,不超过一月;
微核法:直接涂片法、培养法、CB法;
微核仅出现在诱发后经过一次分裂的间期细胞传统微核 法不能分辨未转化、分裂一次和一次以上的淋巴细胞,影 响微核测试的准确性;
CB法计数CB细胞中的微核,可显著提高微核检测的灵敏度 和准确性。
MN
CB法优点:方法简单,分析快速,易于掌握, 有利于自动化分析,尤其在核事故涉及的人 员较多时更显示具优越性。
3、恢复培养:处理后的根尖用自来水浸洗3次,每 次 2-3min,洗净后在水中恢复培养24h。
4、固定:用甲醛: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24h后弃去 固定液,或换入70%酒精中保存。
5、酸解:弃去固定液,用清水漂洗2-3次,吸净水,加入 6M盐酸,于室温解离10min,弃去盐酸,漂洗根尖2-3 次,彻底洗净盐酸。
3、每一处理观察3个根尖,每个根尖计数100个细胞,统计 其中含微核的细胞数,计算平均数,即为该处理的 MCN‰,即微核千分率。
样品实测MCN‰平均值 污染指标(PI)=
对照组(标准水)MCN‰平均值
微核
微核
MN NCE
改良:
CB法微核:
微核(micronuclear):无着丝粒断片(染色体碎片)或 在分裂后期落后的整条染色体,在分裂末期不能纳入主核, 当进入下一个间期时,它们在细胞质内浓缩成小于主核1/3, 着色与主核相同或略浅的小核。
缺点:不像双着丝粒体对辐射敏感、特异; 自发率高,1%-2%;个体差异大,自发 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呈正相关,估算剂 量下限的不确定性高;衰减速度比双着丝 粒体快。
进展:
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易位)分析:荧光原位 杂交(FISH)技术
利用生物素(biotin)标记的已知碱基序列的核酸作为 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标本上染色体同源序列 进行特异性结合(原位杂交),然后用荧光标记的生物 素亲和蛋白 (avidin)和抗亲和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监 测和放大,使探针杂交区发出荧光(显色),形成可监测的 杂交双链核酸,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探针存在与否。 结合了探针的染色体呈现出特定的颜色,未结合探针的 染色体不着色,如着色与未着色的染色体间发生了互换, 这种异常的染色体在荧光显微镜下非常容易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冷的玻片
有丝分裂指数(mitoticindex):某一 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处于有丝分裂M 期的细胞数占其总细胞数的百分数。
分裂相细胞数 有丝分裂指数 = ————————
细胞总数
有丝分裂指数
实验组(环磷酰胺)
对照组
平均值
取秋水仙素不同剂量组染色体制片,各随机选取3-5个视 野,统计各视野内的有丝分裂指数,并可对结果进行统计 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 异。
镜检时,你能在视野中看到几种类型的细胞? 计算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数。
吞噬百分数=
活化的吞噬细胞的数量 100个吞噬细胞
活化的吞噬细胞中吞噬的鸡红细胞的总量
吞噬指数=
100个活化的吞噬细胞
吞噬百分数
实验组
对照组
吞噬百分数平均 值
吞噬指数
吞噬指数平均值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腹腔液涂片上各随机选取多个视 野,统计各视野内的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有无 显著性差异。
纺锤体毒物作用也可以产生微核,主核未能形成而 形成了一组小核。该微核往往比一般典型的微核稍 大。
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数量充足,微核容易辨认,而 且微核自发率低,是微核试验常用的细胞样本。
1.器材:解剖器具、注射器、离心机、离心管、恒 温水浴箱、载玻片、酒精灯等.
2.试剂 0.1%秋水仙素溶液、Carnoy固定液(甲醇: 冰醋酸=3:1;甲醇:冰醋酸=1:1 )、0.075 mol / L KCI溶液、Giemsa染液、小牛血清等。
小鼠解剖残渣不要放入下水道。
实验结束后,请将实验用小鼠及垃圾放入垃圾袋, 值日生务必带走。
实验中使用的过滤细胞的尼龙滤网请勿丢弃,实验 完毕后放入白瓷盘并用玻璃漏斗或试剂瓶压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将小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大剂量注射环磷酰胺溶 液一次。实验前三天,每天向小鼠(实验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 2%的蛋白胨溶液1ml,实验前30min,向腹腔内注射1%鸡红细胞 1ml。
1.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有哪些? 2. 秋水仙素诱导小鼠产生染色体畸变的主要机制?
3.材料:小鼠(7-12周龄,25-30克,两种性别小鼠 各5只。)
将小鼠随机 分成两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前24小时200mg/kg 环磷酰胺
实验前1-2小时 0.5%秋水仙素
0.1ml/只
实验前1-2小时 0.5%秋水仙素
0.1ml/只
实验步骤
❖注射量随动物种类 不同而异。秋水仙 素的主要作用是使 分裂细胞阻断在有 丝分裂中期,增加 中期分裂相的比例。
引颈处死
吸取腹腔液
分别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各1只,同时准备好玻片,做 好标记,分别取材,制备腹腔液涂片。
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向其中滴加一滴 腹腔液,静置10分钟,使腹水细胞贴壁,弃去生理盐水, 待其稍干后,进行瑞氏染色(浓染1-2min,淡染3-5min)。
未被吞噬的鸡红细胞
吞噬了鸡红细胞 的吞噬细胞
1. 了解微核试验在毒理学评价中的作用。 2. 了解微核试验的染色方法。 3. 基本掌握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试验的实验
设计、操作步骤及结果评价。
微核试验是用于染色体损伤和干扰细胞有丝分裂的外源 化学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微核是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的进入子细 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单体或者染 色体的无着丝粒断片或环。它在末期以后,单独形成一 个或者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而形 成,由于比核小的多而名为微核。微核的出现往往是染 色体断裂剂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