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合集下载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ppt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ppt

血清型
➢ 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1型和2型
1型对鸡有致病性,2型未发现有致病性
➢ 较低的交叉保护 ➢ 毒力有变强的趋势
抵抗力
➢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 耐热 ➢ 耐反复冻融和超声波处理 ➢ 对乙醚、氯仿和胰蛋白酶有一定抵抗力 ➢ 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二、致病性
➢ 天然宿主只限于鸡
2~15周龄鸡较易感,3~6周龄鸡最易感 成年鸡隐性感染
四、防制
➢ 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检疫工作 ➢ 免疫接种是有效措施
活疫苗:弱毒苗和中等毒力苗,点、滴、饮、注射 灭活苗:注射
➢ 卵黄抗体: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引起鸡传染 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体。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一 种以淋巴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 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生物学特性
IBDV属双股RNA病毒,病 毒粒子直径55~60nm,衣壳由 32个壳粒组成,壳粒正20面体 对称。无囊膜。
➢ 鹌鹑和麻雀偶尔感染发病 ➢ 免疫抑制
三、微生物学诊断
➢ 鸡胚接种 SPF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表现为鸡胚体表 出血、肝脏肿大、坏死,肾脏充血、有坏死灶,肺脏 极度充血,脾脏呈灰白色,有时有坏死灶。
➢ 雏鸡接种 3~7周龄鸡Hale Waihona Puke 口接种,可见法氏囊肿大、 水肿出血。
➢ 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等。

IBD的防治

IBD的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M]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概述是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率高、病程短。

主要症状:腹泻,极度沉郁,法氏囊和肾脏发生病变,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为特征性病变。

本病的影响不仅在于强毒对鸡的攻击,引起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于感染鸡的日龄大小,日龄越小,免疫抑制发生越严重。

二、IBD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由于它的双节结构特点,决定了本病毒较易变异。

IBDV有两个血清型,I型和II型,对鸡造成威胁的是I型,所以IBD法氏囊疫苗也是用I型的标准毒株制备的,过去一致认为法氏囊病毒不存在抗原性的差异,这两年法氏囊病毒的变异株和超强株的出现,用传统的疫苗根本防不住。

这种变异株与制备疫苗所选用的标准毒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0%左右,一旦鸡场中存在这种毒株并被其感染的话,仍然会发病。

IBDV很稳定,不易被杀死,耐酸性消毒药,耐反复冻融,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小时仍存活,60℃可存活0.5小时,70℃则迅速灭活。

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

病毒不耐碱,pH12时病毒受抑制。

常用消毒药有复合碘制剂、0.05%氢氯化钠能灭活。

三、IBD发生的诱因1、IBD一般多在在春秋发生由于春秋两季易发球虫、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这两种病都严重影响IBD疫苗的免疫效果,易发球虫病的鸡群易发IBD。

另外,这个季节饲料中曲霉菌比较多,也影响鸡了IBD的免疫效果。

2、饮水免疫的鸡群易发IBD主要受进入鸡体的有效疫苗量的影响,饮入的有效量多,则免疫效果确实,饮入的有效量少,则免疫效果不好,易发生IBD。

3、母源抗体对IBD的影响鸡IBD的母源抗体水平要求要比其他的病更重要。

一般种鸡场为了后代鸡苗能有很高的母源抗体水平,在鸡开产前和开产后200d左右分两次注射IBD油苗,以确保鸡苗的母源抗体水平能维持到15d左右,而肉鸡的抗体水平估计超不过12d。

巴基斯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巴基斯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巴基斯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严重危害家禽的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也影响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家禽业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产业,而IBD严重威胁家禽的健康养殖。

尽管实施了大规模和高强度的疫苗免疫,IBD在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仍然持续存在。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巴基斯坦的IBDV优势流行株和流行模式尚不清楚,甚至在GenBank中找不到巴基斯坦IBDV毒株的的完整基因组信息。

所以,很有必要开展巴基斯坦IBDV流行病学研究以揭示免疫失败的原因,以及为抗原匹配度更高的疫苗筛选和创制提供参考。

IBDV是无囊膜病毒,其基因组是线性双股双节段RNA,A节段长约3.2 kb,B节段长约2.8 kb。

基因组A节段有两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编码VP5蛋白,ORF2编码多聚蛋白PP。

PP会被进一步酶解为VP2、VP3、VP4。

VP2是病毒主要的结构蛋白、毒力蛋白和保护性抗原。

B节段编码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RdRp)的VP1蛋白。

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涵盖了2017年至2018年巴基斯坦家禽主要养殖区(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省和首都伊斯兰堡地区)的29个鸡群。

RT-PCR结果显示,87%的检测样品均显示IBDV阳性。

对37个IBDV毒株的VP2和VP1基因代表性区段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

VP2和VP1基因分别是IBDV基因组两个节段的代表性基因,其序列分析对于IBDV的遗传演化分析非常重要。

在本研究之前,仅有少量的巴基斯坦毒株的VP2基因的部分片段被报道,VP1基因未见报道。

本研究揭示了巴基斯坦IBDV的分子特征。

独特的节段重配IBDV(vv-A/Uniq-B)首次被鉴定为巴基斯坦IBDV的优势流行毒株。

vv-A/Uniq-B型节段重配IBDV的基因组A节段源自IBDV超强毒(vvIBDV),而B节段来自一个未知的独特的(unique)祖先。

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害

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害

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害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的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感染3~7周龄、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低下的雏鸡,3周龄以下的鸡也有发生,近年来也有成年蛋鸡发生该病的报道,其中以27~35日龄的发病者居多,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规律性,呈一高一低的锯齿式年度态势
流行病学调查
本病的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感染3~7周龄、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低下的雏鸡,3周龄以下的鸡也有发生,近年来也有成年蛋鸡发生该病的报道,其中以27~35日龄的发病者居多,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规律性,呈一高一低的锯齿式年度态势,多数情况是本病刚开始发生时个别鸡只出现精神沉郁,排白色稀粪的症状,2~3天后很快波及全群,在伴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往往有呼吸道症状,并且出现死亡鸡只,养殖户如果单纯按照呼吸道病治疗,对于本病的控制是于事无补的。

危害
本病除了导致雏鸡及青年鸡的大批死亡、增重和报酬下降外,还可间接抑制抗体的产生,严重影响鸡群的免疫效果。

近年来有资料证明,法氏囊病毒可干扰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等疾病的抗体产生。

另外本病的发生极易导致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球虫病、传染性贫血、败血支原体、曲霉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并发,使疾病的发生变得复杂,进一步增加了鸡群的治疗难度和死亡率。

1。

IBD(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传染性法氏囊病)

发病鸡群的扑灭措施
一旦发病应于早期隔离治疗,紧急注射 IBD 高 免卵黄以减少死亡。但种鸡群要特别注意卵黄 液的来源和品质,以防传入某些蛋传性疾病。
病鸡对症治疗,如投服维生素、微量元素、电 解质和抗生素等。
死亡鸡只要合理处理,污染的场所应进行严格 的消毒。
胸 肌 有 条 状 或 斑 点 状 出 血
腿肌有条状或斑点状出血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
肾小管变粗,内充满石灰乳样物质
诊断
流行病学+特征症状+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则需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无菌取病死鸡法氏囊,研磨处 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5~7天 后观察鸡胚的死亡及病变。也可用鸡胚成纤维细 胞。 分离的病毒通过荧光抗体染色鉴定。
血清学方法
琼脂扩散沉淀(AGP)试验,但不能区分病 毒的血清型或亚型,测定病毒群特异性抗 原。 ELISA比琼扩法灵敏、快速且适于大批样品 的检测。 AGP和ELISA都可用于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严格消毒,注意 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严格免疫接种 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死鸡要焚烧或深埋。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特征
又称“腔上囊”病,是由IBDV引起的雏 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腹 泻、法氏囊水肿,出血、有干酪样渗出物 及肌肉出血为特征。幼鸡感染后,可导致 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 苗免疫失败。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自然宿主,主要发生于2-15周龄, 尤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 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 呼吸道和眼结膜等。 流行特点是传播快、发病率高,发病急、尖 峰式死亡。容易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和肾脏,本病3—6周龄最易感,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减低。

临床症状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蓬松,翅膀下垂,眼睛半闭或全闭。

2·腹泻,排白色或蛋清样稀粪,粪便干后呈石灰渣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3·有的病鸡会自啄泄殖腔。

4·怕冷、扎堆,身体脱水,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剖检症状1·胸肌及腿肌有不同程度出血点或出血斑。

2·腺肌胃交界处有横向的出血点或溃疡。

3·肾脏不同程度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特征症状为法氏囊的肿大、出血、坏死。

防制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我们常用的疫苗有活疫苗(冻干苗)和灭活疫苗(油苗)。

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多的活疫苗是D78、TAD、B87、BJ836等中等毒力的疫苗,这类疫苗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保护力度高,免疫效果好。

做好免疫的同时还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因为IBDV对环境的抵抗力强,所以在劲鸡前的空舍期要做好严格的清洗消毒工作,将IBDV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后续的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作用。

商品肉鸡和蛋鸡一般在14日龄左右用活疫苗首免,3周后二免(卫生条件好,IBDV污染程度低的可不做二免)。

鸡群发病时使用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对鸡群进行紧急接种(注射或饮水均可),可减少死亡。

发病时要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发病早期可给鸡群注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并使用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1传染性法氏囊病本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率高、病程短。

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

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

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一)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传播。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当鸡舍发现有鸡感染时,在短时间内该鸡舍所有都可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5-7天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二)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天。

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

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病鸡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

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近年来,发现由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症状,炎症反映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较低,但由于产生免疫抑制严重,而危害性更大。

(三)病理变化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异性,可见法氏囊内粘液增多,法氏囊水肿或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比正常值重2倍,5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浑浊不清,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肾脏不同程度的肿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可见有条状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可见法氏囊髓质区的淋巴细胞坏死和变性,使正常的滤泡结构发生改变。

淋巴细胞被异染细胞、细胞残屑的团块和增生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取代。

滤泡的髓质区形成囊状空腔,出现异嗜细胞和浆细胞的坏死吞噬现象。

法氏囊上皮层增生,形成一种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腺体状结构,在这些细胞内有粘蛋白小体。

肾组织可见异染细胞浸润。

(四)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变的特征,如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有明显的高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的特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4 预 防

蛋带菌引起垂直传播 。 月龄 以下 3 的雏鸡 , 白色糊状稀便 , 心脏 , 肝脏 , 脾 脏, 肺脏有黄 白色的坏死点 , 脾有肿 肝 大, 肝脏有特殊条纹的变化 。常成堆的
鸡沙门氏杆菌病的预防 , 根本 的在于清除隐性和慢性带 菌鸡 , 建立 和保持无 白痢种鸡群 , 具体 的措施如下 : ( )定期检疫 , 1 淘汰带菌鸡 , 净化鸡群 。 每年对种鸡群进行春
1 临 床 症 状
重时呈黄色胶冻样 , 的法 氏囊肿大 到原来的 2 3 , 泡 有 -倍 囊 水肿 , 氏囊 内壁的褶皱消失 , 法 内壁 出血 , 严重时可见整个法
氏囊 呈 紫 葡萄 粒 样 。 胃与肌 胃交 界 处 有 出血 带 或 腺 胃乳 头 腺 有 出 血 点 。 肾 脏有 不 同 程度 的肿 胀 , 大 量 的 白色 尿 酸 盐 沉 有 积 。脾 轻 度 的肿 胀 , 面有 均 匀 的小 坏 死灶 。 表
乱, 头向下 垂 , 不吃料 。排黄绿色 的稀便 , 体温上升 1 3C, -  ̄ 病 鸡呈现 企鹅样 的站立姿势 , 慢性 的病鸡逐渐 消瘦 , 冠及 肉髯
2 1 年 第 2期 02
5 治 疗
c 门
0 0
2 禽伤寒 本病是发生 在成年鸡 和青 年鸡 的 败血性 传染病 ,主要发生 在 3周龄 以 上 的青 年鸡 或成年鸡 ,病鸡 的羽毛松
磺胺类药物 、 氟苯尼考 、 土霉素均有疗效 。 一般混入饲料 或饮水 中给予。 磺胺类按 05 Z例拌料 , .%1 土霉素按 01 . %比例 拌料 , 氟苯 尼考按 1 0 0饮水 ,: 0 :0 2 1 0 0拌料。 4
(. 1 辽宁省锦 州市太 和区新 民动物 卫生监督所 ,锦 州 1 1 0 ;2锦州市太 和区动物疫病预 防控 制中心 ) 20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起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

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

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本病由1957年前后开始在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马里兰以及威吉尼亚为中心开始发生。

我国在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

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播开来,但当时都以局部地区散发或以亚临床型发生。

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爆发形势发生。

症状病变明显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由本病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原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

电镜观察表明IBDV
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

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和
衣壳组成。

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

国际病毒病名委员会将本病
毒分类属于单股RNA病毒科。

过去有的学者将本病毒划分
为呼肠孤病毒,也有的学者分类为腺毒科。

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比上述俩类病毒都小。

与腺性病毒不同:他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沿着某些病毒颗粒的边缘排列着四个结构单位;与呼肠孤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病毒体只有一层而不是双层衣壳,病毒RNA为单股。

所以有人把本病毒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也是不对的。

1985在美
国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血型,A、D、E、G株。

经交叉试验、统计分析,将IBDV1型分为个6亚型。

在我国广东李树根等1990年分离到6个变异毒株,李德山1991年;辛国香1992年报道,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发病群病例中分离到强毒,可以在健康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80%[1]。

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

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
外线照射。

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

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

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

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 流行病学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

从鸡分离的IBDV只感染鸡,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引
起抗体产生。

同样,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而不感染鸡。

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

IBD母源抗体阴性的鸡可于1周龄内感染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多在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

3~6周龄的鸡最易感。

也有15
周龄以上鸡发病的报道。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

有人从蚊子体内分离出一株病毒,被认为是一株IBDV自然弱毒,由此说明媒介昆虫可能参与该病的传播。

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蛋壳传播,但未有证据表明经卵传播。

另外,经眼结膜也可传播。

该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5%
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其它疾病时
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雏鸡甚至可达80%以上。


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该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的日龄不同而异,初生雏鸡感染IBDV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可逆病变。

1周龄后或IBD母源抗体消失后而感染IBDV的鸡,其影响有所减轻。

本病的防治:1、选择优质健康雏鸡:从规范化肉种鸡场选购雏鸡。

其卫生防
疫制度严格,疫苗免疫措施完善,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高、抗病力强。

2、严格鸡舍消毒,防止病毒的侵袭和污染:由于本病病毒对于大多数消毒剂(除甲醛和碘剂之外)和外界环境均有抵抗力,加之本病毒可在鸡舍里存活数月之久,在水、饲料和粪便中可存活数周。

所以,对发病鸡舍选用甲醛(福尔马林)或碘剂消毒,是杀灭本病毒外界环境污染的最佳方法。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1)对于无法氏囊病流行的地区,可采用常规疫苗接种方案,即14天~16天进行首免,使用法氏囊病中毒力疫苗饮水接种一次。

(2)如果本地区有强毒流行时,建议在雏鸡0日龄用梅里亚的威立克疫苗注射。

4、药物防治:(1)急性的建议直接打抗体,针剂里注意配合柴胡,头孢,利巴韦林,干扰素。

口服用药:小苏打0.2%,降低饲料蛋白,提高鸡舍温度,两天以后配合法倍灵200斤水/瓶+新城疫+大肠杆菌药。

(2)慢性的直接用法倍灵200斤水/瓶治疗。

饮水中加入退热药物(安乃近或柴胡都可以),通肾药物(小苏打就可以),同时配合鸡舍升温,降低饲料蛋白,还要注意非典型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的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