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3课时)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五、1.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哪一结构异常有关( C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2.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C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3.听觉形成的过程应该是( C )
①位听神经②听小骨③外耳道④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4.味蕾分布于舌的位置不正确的是( D )
A.背面
B.舌尖
C.侧缘
D.腹面
5.下列哪项对触觉相对不敏感( C )
A.舌尖
B.手心
C.手背
D.唇
6.“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李警官的不懈追求。
下面是李警官工作中的寻常一幕。
(1)李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1中[ 2 ]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在[ 4 ] 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他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条件反射。
(3)“请你出示你的驾照”,随着李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2中[4] 耳蜗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一组视觉错觉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视觉研究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被这些图片所欺骗?”引导学生思考视觉的形成和感知过程。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
-掌握预防近视和远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探究和观察技能。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眼球的来自构模型,提升观察力。-进行模拟实验,了解视觉形成过程,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分组讨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共享知识和观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及作用,特别是眼和视觉的相关知识。
-了解感受器的感觉细胞能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理解感觉器官是由感受器和其他辅助结构组成,能对外界刺激产生感觉。
-练习题涉及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和视觉的结构、功能及视觉形成过程。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进行解答。
2.教学内容:
-归纳眼和视觉的关键知识点,强调感受器、感觉器官、视觉形成过程等概念。
-眼球的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说课稿(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提问导入: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如“你们知道人的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或“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
1.模型:使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其结构。
2.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图形、动画的形式展示,增强学生的理解。
3.视频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拓展阅读: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3.实践活动: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模型或绘制结构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对教学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练习。
3.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1.师生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即时反馈。
2.小组讨论:在课堂中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特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探索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了学生们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对于感受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掌握得比较好,能够顺利地回答我的问题,并且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比较模糊,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迷茫。
在实验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地与组员们讨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处理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我在课后反思,是不是我在实验前的指导不够详细,导致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④常见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此部分列举常见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并详细讲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⑤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使得生物体能够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保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3.感觉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感觉器官是由多种感受器组成的,能够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感觉功能。例如,眼睛是视觉器官,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共同实现视觉功能。
4.常见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人体中常见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眼睛负责视觉,耳朵负责听觉,鼻子负责嗅觉,舌头负责味觉,皮肤负责触觉等。
核心素养目标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2.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感受器的工作原理,要求实验过程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地展示感受器的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疾病,如色盲、近视等,分析其发病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并撰写一篇科普短文。
2.听觉:讲解耳朵的结构,如外耳、中耳、内耳,阐述声波如何被耳朵接收并转化为听觉信号。
3.嗅觉:介绍鼻腔和嗅觉细胞,解释气味分子如何与嗅觉细胞结合,产生嗅觉。
4.味觉:讲解舌头上的味蕾,以及不同味觉的传递过程,如甜、酸、苦、咸、鲜等。
5.触觉:阐述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以及触觉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b.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c.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5.教学拓展:
a.鼓励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前沿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b.开展生物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2.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适应环境、保护生物体方面的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以及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适应环境和保护生物体方面的意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触觉的定义。
(2)知道温度觉的定义,会实施探究活动并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学会测定触觉敏感程度的方法。
(2)通过两个活动,学会观察、探究、记录、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全面去看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课时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内容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学生易懂、易学。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主要是活动的开展。
实施活动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以“瞎子摸象”的故事引出课题一、触觉触觉的定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知识准备: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
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
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检测方法: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
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
问一个为什么?讲述触觉的适应性。
方法步骤: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2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3课时)

【教学目标】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4、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5、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教学设计】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
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④反馈点拨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2.视觉的形成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与作用。
2.理解五种感觉器官及其结构、功能与作用。
3.学习保护感觉器官并正确利用感受器。
二、教材分析1. 内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材分别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五种感觉”、“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应该怎么正确地利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五种感觉的结构和功能。
2.如何正确保护感觉器官。
教学难点是:1.简要介绍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各感觉器官的图像进行学习。
2.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了解各感觉器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几幅常见图像,让学生猜测这是通过哪些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谈论各种感觉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 展示五大感觉器官图像教师分别展示五大感觉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的图像,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有初步了解。
3. 学习五大感觉器官教师通过情境式教学讲解: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听觉器官的结构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中耳内有鼓膜、耳骨,外耳是用来传达声音的,并在开车时应避免听过大的音乐或声音等。
4. 认识感受器并保护感觉器官教师对感受器进行介绍,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如何保护感觉器官等。
5. 反馈教师可以提问和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测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结合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
2.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并展示一幅画面,向同学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4、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5、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教学设计】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
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④反馈点拨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2.视觉的形成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第3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二、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三、视觉的形成四、眼的卫生保健【本节概念图】第2课时耳与听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音叉、耳的结构模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的舞蹈图片,感慨这些舞者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美妙的舞姿,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引入耳与听觉[讲授新课]一、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
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
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之间(或同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
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先内化知识点,再检测巩固。
你说的对吗?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用教棍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即使进行巩固。
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动手实践请你们快速组装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组装的最快、最准确!分组完成组装游戏(如果没有事件分组的话可让学生到前台组装并向学生展示),确立耳的立体结构,为听觉的形成打基础。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熟悉耳的各部分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根据模型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讲述外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生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
拓展创新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2、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板书设计】第3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耳的结构与功能二、听觉的形成三、耳的卫生保健【本节概念图】第3课时其他感受器官【教学目标】1、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2、了解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3、了解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4、了解皮肤温度觉感受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点】1、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2、皮肤温度觉感受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嗅觉与味觉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
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
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
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
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
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不均匀。
例如。
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
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二、触觉与温度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实验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
显然。
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
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
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板书设计】第3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嗅觉与味觉二、触觉与温度觉【本节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