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从这首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中可以看出

①大危机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沉重打击

②人们繁荣和富裕的美国梦的破灭

③普通民众对胡佛政府无力应对危机、不顾人民死活的有力控诉

④民众对罗斯福新政的支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某项法案:“雇员享有自行组织起来,建立、参加或协助劳工组织,自行选派代表集体谈判以及为了集体谈判或其他互助或自卫事宜而采取协同行动的权利”。该法案是

A.《农业调整法》 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联邦紧急救济法》

3.2018年2月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旧照(下图)向前总统里根(1989年在任)致意。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称,特朗普在许多做法上其实也在效仿里根。里根执政期间可供效仿的做法是

A.强化政府责任,扩大福利规模 B.减轻政府负担,减少国家干预

C.降低企业税收,转型“新经济” D.放宽企业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4.二战后发达国家采取由国家制定经济计划方式,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区别在于

A.是否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是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是否在经济运行中起作用 D.是否有国家所有制的企业

5.下列属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是

1/ 8

A.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C.纷纷提高关税壁垒 D.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6.罗斯福新政期问,美国政府共吸收了275万名失业青年从事造林、筑路等工作。这一举措属于

A.复兴工业 B.整顿银行 C.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

7.下图是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的宣传画,主要是为了解决

A.金融问题 B.生产过剩问题 C.失业问题 D.贫富差距问题

8.《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侵略战争的刺激

9.被赞誉为“沙漠之钻”的胡佛大坝于1931年3月开工,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这表明,胡佛政府

A.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B.开始部分干预经济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奉行“凯恩斯主义”

10.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但被称为“虚假的繁荣”,“虚假”的表现有①贫富差距拉大②股票售价远远高出生产利润

③分期付款迅速膨胀④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罗斯福政府颁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国家工业复兴法》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不包括

A.缓和社会矛盾B.稳定社会秩序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威胁资本主义D.促进经济恢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12.20世纪3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到:“如果您要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新的大胆的方法”新变化体现在

A.推行国有化的政策,废除垄断组织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计划经济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福利国家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13.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原本两袖清风,后来成为西部最大的零售公司总经理,持有该公司1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14.《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罗斯福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罗斯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大危机中的

A.金融行业风险 B.生产相对过剩 C.百姓流离失所 D.严重滞胀问题15.“经济危机引起美国社会各层面的激烈动荡,正当美国急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到来之时,胡佛却老调重弹,于是他很快便失去了大多数美国人民的信任。”这段记载说明

A.胡佛对经济危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B.美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

C.美国人民认识到必须改变社会性质 D.资本主义需要进行阶级结构调整16.1960年,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作为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机构的成立

A.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加强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C.抵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扩大了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力

17.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战。这一现象

①摆脱经济危机的尝试②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③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

3/ 8

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19.据下图《美国1961——1998年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胀率曲线)》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a段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它特别重视解决失业率

②b段时期通胀率和失业率均提高,说明凯恩斯主义逐步失灵

③C段时期指导理论为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很好地解决了失业与通胀率问题

④C段的走势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51年10月,工党在大选中败北,保守党丘吉尔再次组阁后并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终止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并在国民保健方面减少一些政府开支,其原因是

A.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C.国家干预适应经济发展 D.工党的改革卓有成效

21.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称:“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

A.颁布实施“财产税法” B.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

C.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D.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

22.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福利国家这种措施的实施

A.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C.表明北欧国家税率最高 D.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社会公平

2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二、简答题

24.简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影响、实质。

25.以下是世界近代有关物价上涨的案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物价上涨: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欧美的物价上涨: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作为现代式的贫穷方式和灾难困境。滞胀的出现,击碎了现代社会一切繁荣、富裕和发展的美梦。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2)为应对西方70年代“滞胀”的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什么?26.“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完成: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6分)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8分)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2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5/ 8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 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试题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C 7.C 8.A 9.B 10.B 11.C 12.C 13.D 14.B 15.B 16.D 17.A 18.D 19.B 20.C 21.C 22.B 23.C

2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影响,实质。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

25.(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影响:前者使欧洲人渴望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成为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后者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做法: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形成“混合经济”

26.首先找出三个国家改革的史实,然后具体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注意要抓住要点。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俄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前者:余粮收集制。后者: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2)措施:①发布《农业调整法》

1/ 8

②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根源:斯大林模式导致。

认识: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发展;应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措施;国民经济应当协调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 针对(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 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4.《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下图)。胡佛水坝是1931 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表明() 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5.下表是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

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 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6.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 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8.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9.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着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救市措施。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做出的有益探索是( ) A.图1:胡佛村,“自由放任政策”的深渊 B.图2: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股票的卫士 C.图3:失业保险卡,生活有保障 D.图4:挖沟渠,兴办公共工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 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 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 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 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 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 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 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 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 1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 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 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 3.剪纸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相关。如图剪纸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5.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上述情形的出现 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 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6.“1956年在天津市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陶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探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日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这反映出 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 B.婚俗状况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 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 3.1839年以前,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到19世纪50、60年代,不仅外国人,中国自己也不断创办报刊。1895——1898年,更出现近代报刊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间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60余种,范围包括上海、汉口、长沙、桂林、重庆、西安等城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A.与社会时政紧密相关 B.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 C.多依靠知识分子推动 D.取决于西方侵略影响 4.1949年ll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A.是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移风易俗的推进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6.下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唐代: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规模超过长安;扬州“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是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汴京商市繁荣,最热闹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大小商店连绵不断,夜市至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2)目的:经济上,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因之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 (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六测试卷

本章测评 一、选择题 1. 胡佛说:“我们没有达到目标。但是, 只要给我们机会, 我们会继续执行过去八年的政策。” 这里“过去八年的政策”是指 (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解决经济大危机的政策 D.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析:胡佛总统在位期间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没有摆脱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而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由此得出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 签订集体合同; 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 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 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内容 C. 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 D. 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迅速发展 解析:罗斯福在新政过程中兼顾了工人阶级的利益,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危机。 答案:B 3.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在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仍采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C. 只体现和照顾资本家的利益 D.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旧民主制度”可以分析出罗斯福新政并不是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否定, 而是在维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答案:D 4. 下列经济措施为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是( A. 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B. 实行大规模赤字财政 C. 使用紧缩财政政策 D. 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历届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和主张,只有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 美国在《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 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限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这说明( ①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②美国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③低收入群体利益得到保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美解析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D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不友好,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A是1928年,B是1942年,C是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 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其主旨是( )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 C.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D.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略 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 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 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此,①④难以成为双方讨论的主题。 4.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 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 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C. 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 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A 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 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一二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4.影响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1)指导思想: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2)措施: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1932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 6.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业: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大批银行破产。 (2)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失业工人大量增加,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拓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一笔者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在美国之所以特别严重是由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那些刺激生产迅速发展的因素已经消失;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极盛时期已经结束,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机和高关税保护政策使世界市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使分期付款的办法开始失灵;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又加深了工业危机;企业开工不足,大量失业的经常存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料二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晚晴宽松肥大】改良旗袍【民国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反映民主共和思想 B.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C.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优点(中西合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变化特点: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B、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过渡 4、原因: A、外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内因: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1、50年代——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主的苏式服装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服饰受政治因素影响)】 2、60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蓝绿黑白成为服装主要颜色 【原因:A.“文革”中极“左”思想、个人崇拜的影响;B.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改革开放后:保暖时尚、个性 【原因:A. 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资丰;B. 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受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三、社会习俗改变 1、近代婚姻风俗变化:A、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繁琐B、清末民 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删繁就简、效仿西式婚礼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时尚) 2、丧礼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丧 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是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行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四、餐饮的改变 1、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厅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出现华人经营的西餐馆,但中西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西餐影响国人的传统食俗。西餐中的食材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糕点与饮料受国人欢迎,一批专业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了国人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住宅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普通民居都以四合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命名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民居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二)(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二)(人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2分,第Ⅱ卷为材料问答题,共38分。 第Ⅰ卷 本卷为选择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如果遇到水早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这反映出小农经济()。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十分脆弱D:男耕女织 2.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3.《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市镇经济繁荣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材料中的现象()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高考常考题)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阶段测试 6

阶段测试六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记载:“德国的资本输入在1928年为9.67亿 美元,但1929年仅为4.82亿美元,1930年又进一步跌至1.29亿美元。”当时 德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发生 B.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C.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D.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解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发生,资本主义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世界贸易下降,德国资本输入减少正是贸易保护的结果,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2.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④与周期⑤之间的世界经济呈现波谷状态,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美苏经济的对抗B.世界局部战争破坏 C.经济大危机爆发D.世界民众消费乏力 解析:读图的时候注意横向数轴所标出的时间段。⑤所反映的时间段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此之前的波谷处于20世纪3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大危机,故选C项;A项时间不对,美苏冷战发生在二战后;B项错误,当时一战刚结束,局部战争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C 3.美国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

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为了保持平衡,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和少拍影片。导致这一现象的大环境是( ) A.互联网的发展B.经济危机 C.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D.经济“滞胀” 解析:据材料“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危机爆发,社会消费力下降,故B项正确;1929年到1931年还没有互联网的发展,故A项错误;1929年到1931年也没有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经济“滞胀”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B 4.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关税法《霍利—斯穆特法》,对890种商品增加了税率,把关税平均提高了34%以上。美国的自私行为招来了各国的纷纷报复,大幅度提高了各自的税率。这场关税战带来的最大后果是( ) A.各国竞相实行严格的经济管制 B.美国的商品输出受到严重阻碍 C.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得以重建 D.人类开始面临着新的大战威胁 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各国抬高关税,展开关税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德、意、日为摆脱困境,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关税战带来的最大后果;C 项是关税战带来的客观积极影响,排除C项。 答案:D 5.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和西方的矛盾 B.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C.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解析:苏联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就实际上停止了,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