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原因: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

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一五”计划的实施“左”倾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2

特点
建设与改造并举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 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人民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 的热情
1.故事中的“社”指 的是什么? 2.观察图片《农民踊 跃报名入社》,想一 想:农村社会发生了 什么变化?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在什么时候?有什么 标志性意义?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 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抓住发展机遇。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根据材料思考:毛泽东这段讲话是在什么时期?反 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现状?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各项重要建设的经验将成为新
中国的榜样。”
——《人民日报》
一、在苏联经验中起步 (1953-1956)
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
依据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A.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精选】_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件人民版必修

【精选】_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件人民版必修

•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背景: • ①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 ②8月13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 (2)过程: • ①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_卫_抗__战_声_明__书________》。 • ②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把在西北的中国工_农__红_军______主力和南方八省
• 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 包括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
•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1)___淞__沪_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一
一平五型关师在________歼敌千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材料三 “敌后战场在决定整个抗日战场运动和战争结局中地位越 往后越显著。” • ——《中国复兴枢纽》
• 材料四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 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 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 美国记者:屈原 • 苏联记者:苏武 •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 AA .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 B.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
• C.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
D.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
• 【解析】 中共在敌后奉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 则坚持正面战场上依靠政府军队抗战,两者抗战依靠力量不同,故
选A项。
•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 (1)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 (2)细菌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用活人进行试验、研制,并在20个 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线索: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1966年:十年曲折发展时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1976--1978年:思想碰撞时期(“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3、内容:(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时间:1978年12月3、★主要内容有:(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4、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召开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四、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创办乡镇企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③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所有制上: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上: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3、★基本特点(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点)(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线)(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面)。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2、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