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③必修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以及相关科研成果;3.掌握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科书、实验材料;2.实验器材:植物生长素溶液、试管、塑料袋、手套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复习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兴趣。

2.植物生长素概念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素是一类内源性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可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图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多样性作用。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以下里程碑事件:(1)1880年,恩斯特·阿贝尔首次发现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的物质;(2)1930年,弗里茨·溫斯发现由植物胚乳提取的乙酸使麦芽的生长受到抑制;(3)1926年,弗里茨·K·哈斯特提取并命名植物生长素;(4)1940年代,肯尼斯·V·篮主导的研究揭示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5)1950年,卡尔·斯科格朗首次合成植物生长素。

学生可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些科学家对于植物生长素研究的贡献。

4.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0分钟)(1)分类介绍:通过PPT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名称和作用。

(2)作用机制: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例,比如青蒿、脱落酸、激素调节等,通过图示和实验视频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植物生长素溶液涂抹在维生素C缺乏的西红柿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与正常西红柿的差异。

5.植物生长素相关科研成果(20分钟)通过PPT和讲解,介绍植物生长素相关的科研成果,包括利用植物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植物抗逆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包括达尔文的实验、詹森的实验、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等。

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生长素的合成部位、运输途径和作用部位。

3.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植物生长、调控开花结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和作用机制。

3. 结合实例,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的图片和视频。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报告、论文等。

3. 实验器材:植物生长激素溶液、植物幼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高大的植物和一颗矮小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差异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生长素。

2.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a. 达尔文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会向光源弯曲生长,进而介绍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b. 詹森的实验:讲解詹森如何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c. 拜尔的实验:介绍拜尔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 温特的实验:阐述温特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存在,并命名这种物质为生长素。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a.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介绍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茎尖、根尖等部位合成。

b. 生长素的运输途径:讲解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c.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阐述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部位,如促进细胞伸长、影响植物开花结果等。

人教版必修三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植物的向性运动概念

人教版必修三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植物的向性运动概念

人教版必修三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植物的向性运动观点1 / 1人教版 必修三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观点:植物体遇到 ________方向的刺激而惹起的定向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叫感性运动,惹起反响的刺激是不定向的多种刺激。

如触摸、震动、明暗等)2.类型:二、生长素的发现史科学家 实验的办理方法和现象 实验结论①感觉光刺激的部位及可能产生 某种物质 (此刻知道是吲哚乙酸)的部位挨次是胚芽鞘的尖端、尖 达尔文端②该物质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 尖端的下边一段,使 ______一侧 生长慢, ______一侧生长快③胚芽鞘尖端的确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类物质 (运输 )从 ______向下 温特面一段运输,而且可以促进________ 的部分生长郭葛 这类物质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练习:向性运动 单向刺激现象向光性生长 ________ 向光性生长根的向重力性生______根向地生长长茎的负向重力 ______茎背后生长性生长意义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合利用光能的地点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既有益于植物的固定,又有益于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无机盐使茎、叶向上生长, 据有充足的空间,有益于光合作用、物质互换等。

1.以下植物的感觉活动中,不是因为环境要素的单向刺激惹起的是()。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C.害羞草的小叶合拢D.根朝向肥料许多的地方生长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耀的暗盆中。

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证明()。

A.植物生长拥有向光性B.向光性与尖端没关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D.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3.植物的茎拥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C .克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散布4.幼小的植株如棉苗在清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下,一般体现以下哪一种现象?( )A .直立生长B .生长方向与太阳光没关 C.向东倾斜生长 D .向西倾斜生长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散布和生理作用1.产生部位: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____、 ____和 ________的种子。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1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型新授课[来源:学科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向光生长的植物问题:图片中植物生长特点?[来源]提示:植物会向着光源生长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说出向光性对植物生长的意义?过渡:向光性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生长素,它也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下面我们就重温科学家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所做的一些实验。

(二)新课讲授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背景介绍〕胚芽鞘图片胚芽鞘: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做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图片: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P46〕解释锡箔纸,不透光问题:描述各步操作的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提示:①胚芽鞘在黑暗中向上生长②完整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尖端下方朝向光源弯曲③去掉尖端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④锡箔〔不透光〕罩住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⑤锡箔罩住尖端下方,尖端下方朝向光源弯曲问题:〔1〕比拟图①和②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比拟②和③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比拟④和⑤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提示:〔1〕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生长;〔2〕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与尖端有关;〔3〕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4〕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

高中生物3 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高中生物3 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b.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向光性的原因.c. 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和生长素发现的系列实验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a. 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b.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以启发学生关注和认识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并没有终结,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科学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二、教学要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a。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b。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教学流程进行分析。

⑴①与②形成对照,这个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因素(单一变量)是什么?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推论?讲解:①有尖端,②无尖端,一段时间后①向光弯曲生长,②不生长也不弯曲,表明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向光性可能与其尖端有关。

(2) ③和④比较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个部位?发生弯曲的是哪个部位?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讲解:③尖端用黑布罩住,不感光,结果直立生长;④尖端以下部位用黑布罩住,尖端感光,结果向光生长.表明感光部位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部分。

倾听、意会。

分析、讨论、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让学生在亲身体会科学探究历程同时,领悟科学研究方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而将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在放到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向光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琼脂片换成云母片,实验结果一样吗?讲解:由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结果组都不生长也不弯曲。

4.讲述: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得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三)1914年拜尔的实验1。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案: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3.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应用领域。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问题引出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问题示例:- 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因素或物质起着调控作用?- 有没有听说过植物生长素?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步骤二:讲解使用多媒体或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并简要说明其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素是一类植物内源激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

它可以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和分生组织活性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步骤三:发现历程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和小组研究等方式,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以下几位科学家的相关研究:1. 雷诺·桑塔2. 切尔菲等人3. 波文顿4. F.W. 温特步骤四:展示和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位科学家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做出的贡献。

步骤五: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应用领域,并进行展示。

植物生长素在农业、园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并汇报给全班。

步骤六:知识巩固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请写出植物生长素的两个主要作用。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学研究有什么重要影响?步骤七: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反思。

- 你觉得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对现代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能够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准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

有的学生说是准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

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有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

他是在对实验结果实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

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实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

吲哚乙酸具有促动植物生长的功能,所以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

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