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与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负责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

在微生物室工作的人员需要对微生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验技能和经验。

而在微生物室工作中,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也被称为多药耐药菌或超级细菌。

它们通常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及鉴定在微生物室中,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及其数量,为后续的药敏试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杆菌菌落计数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等。

2.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包括耐药基因的检测。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室中常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直接对细菌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情况。

5.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和分析。

在微生物室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细菌的数量统计以及对耐药菌的筛选。

三、多重耐药菌的分析方法1. 耐药基因分析通过PCR技术和质谱技术可以对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对耐药基因的分析可以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罗克枢;黄晓赤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4(030)002
【摘要】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患者对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耐受是大多数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

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又根据耐药谱可分为原发耐药和多药耐药。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会对许多结构上无关的、作用机理不同的其他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罗克枢;黄晓赤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1
【相关文献】
1.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罗克枢;黄晓赤
2.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罗克枢;黄晓赤
3.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试卷编号:00000011) [J],
4.多药耐药基因在淋巴——浆细胞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孙延霞; 张凤春
5.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第2期第1套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减轻焦虑和恐惧
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 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治疗信心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 的康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家属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培训
对家属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让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 中发挥积极作用。
实时性。
强化防控措施研究
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研 究和开发,提高防控效果。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多重耐 药菌的威胁。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宣传 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和知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将大量探针固定于芯片表面,与待测样本杂交,实现多重耐药菌的高通量检测 。
耐药基因检测技术应用
耐药基因筛查
通过检测细菌耐药基因,预测其耐药表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耐药基因传播监测
追踪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传播路径,评估其传播速度和范围,为制定防控策略提 供参考。
03
防控策略与措施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设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提高患者对多重耐药菌认知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 形式,向患者普及多重耐药菌的
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法。
互动交流
鼓励患者提问,及时解答患者关于 多重耐药菌的疑惑,增强患者对防 控措施的依从性。
案例分析
分享成功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案例, 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心理干预在防控中作用和意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患者与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共 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支持。

肺癌中多药耐药因子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肺癌中多药耐药因子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肺癌中多药耐药因子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因子在肺癌中表达与共表达的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60例肺癌患者组织芯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π)等多药耐药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1P-gp,MRP,LRP, 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 ;(32/60),63.3% (38/60) ,70.0%(42/60), 80.0% (48/60),②耐药因子在不同病理类型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NSCLC中表达高于SCLC;在不同TNM分期、不同分化程度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肺癌的多药耐药现象是由多个耐药因子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肺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在肿瘤细胞的病理分型间有差异性,在不同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间无差异性。

【关键词】肺肿瘤多药耐药因子免疫组化组织芯片联合化疗对延长恶性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肿瘤细胞产生的耐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最为常见[1]。

MDR基因的过度表达或扩增往往导致肿瘤患者化疗的失败,并伴随病情的发展或肿瘤复发及转移[2]。

我们回顾分析了60例肺癌P-gp, MRP、LRP、GST-π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自胸外科手术后的病理组织石蜡标本,均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 19例,中位年龄为54.7岁。

多耐药基因mdr-1检测

多耐药基因mdr-1检测

「临床意义」药物耐受是影响肿瘤化疗的最大障碍。

多药耐药(MDR)是指细胞可耐受结构、功能及杀伤机制不同的多种药物的致死剂量。

耐药的根本原因是多耐药基因mdr-1表达升高。

mdr-1基因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基因,人类mdr-1基因位于染色体7q21-21、1,共有28个外显子,其cDNA长度4.3kb,编码一个170kD的膜糖蛋白(P-170)。

通过检测mdr-1基因表达可以预测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化疗。

用反转录PCR (RT-PCR)测定mdr-1基因表达的方法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

mdr-1高表达对致肿瘤对多种药物产生耐受,但并非对所有的药物都耐受。

单纯mdr-1表达升高与化疗药物DDP 的耐受关系不大。

mdr-1基因表达主要可造成肿瘤对几种脂性药物产生程度不同的耐受;对生物碱类高度耐受;对蒽环类中度耐受;对VP-16中低度耐受;对烷化剂或抗代谢类药物不耐受。

故在mdr-1阴性或低表达肿瘤中使用上述药物。

而在mdr-1阳性病人的化疗方案中,注重CDDP、MTX、5-Fu或氮芥等则更可取。

目前利用mdr的逆转剂Verapamil等来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可减轻心脏毒性。

Pirk在63例AML患者中发现:29%为mdr-1阴性,其化疗完全缓解率为89%;71%为mdr-1阳性,其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3%;所有较早死亡的患者都为mdr-1阳性。

mdr-1阳性表达为预后不良因素。

mdr-1表达阴性一般来说对化疗敏感,但也存在不敏感的,可能除mdr-1以外还可能有未明机制的存在。

多药耐药(MDR)基因检测

多药耐药(MDR)基因检测
多药耐药(MDR)基因检测
介绍
01 正常值
03 注意事项 05 相关症状
目录
02 临床意义 04 相关疾病
多药耐药(MDR)基因编码P-糖蛋白(P-170),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药物泵作用,将进入细胞的药物泵出细 胞外而使细胞产生耐药。MDR阳性表示各种癌症的多药耐药。
正常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常范围:阴性。
感谢观看
临床意义
1.判断肿瘤病人对当前化疗用药是否产生耐药; 2.在化疗前可指导临床用药,以便选择或制定化疗发案。
注意事项
无绝对或相对禁忌症。
相关疾病
子宫内膜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Ⅰ型,膀胱癌,皮肤癌,先天性肿瘤,男性尿道癌,肾盂肿瘤和输尿 管肿瘤,胰腺癌,肿瘤性息肉,大肠癌
相关症状
基因融合,脓肿,贫血,恶心与呕吐,消瘦,毛发异常,发烧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是指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在临床上,多重耐药致使临床用药受限,难以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对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方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细菌样本来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由于某些细菌的生长速度慢,以及存在一些细菌难以培养或形成菌落的情况,导致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

PCR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DNA测序或比色法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获取整个细菌基因组的信息。

3.基因测序方法:基因测序方法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全面测序,来获得细菌的整个基因组信息,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该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并通过比对数据库来鉴定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和耐药基因突变。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全面的基因组信息,对细菌的耐药性分析更加准确和全面。

该方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较高。

在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中,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然后,通过PCR或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检测。

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对细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耐药性信息。

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能够指导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检测胃癌组织中相关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临床意义

检测胃癌组织中相关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60 5
内蒙古 医学杂志 InrMogl dJ2 0 n e n oaMe 0 8年第 4 i O卷第 6期
检 测 胃癌 组 织 中相 关 多 药耐 药基 因产物 的 临床意 义
罗明惠 孟 亚飞 , ,朱林 琳 陶 , 春
(. 1 呼伦 贝 尔市人 民医院 病理科 , 内蒙古 海拉 尔 0 1 0 ; 2 0 8 2 内 蒙古通 辽 民族 大 学, . 内蒙古 通辽 0 8 0 ) 2 0 0
和 指导 临床个体化 治疗 有 指导意 义 。
[ 关键 词 ]检 测 ; 胃癌 ; 多药耐 药基 因; 临床意义
[ 图分 类 号 】 7 5 2 [ 献 标 识 码 】 中 R 3. 文 A [ 文 编 号 】1 0 —9 1 2 0 )60 5 —3 论 0 40 5 (0 80 —600
C mb n d d t cin o o i e e e t fP— g .To o— I n T 一7 i i n f a ti v la i g t e p o n s n u d n h o P p 1 a d GS c ssg i c n e au t h r g o i a d g ii g t e i n n s i dv d a l l i l h r p n i iu y ci c e a y. l na t
2 e rme t P to g .D p t n a f o ahl y, o
,Hale 2 0 8 C ia; i r0 1 0 hn a
e ogio t n Unvrt ,T n l o0 8 0 hn ) n l i iei T a Na o y o gi 2 0 0C ia a
[ 摘要 ]目的 : 讨 P一糖 蛋 白( 探 P—g )D A 拓 扑异 构酶 I( oo I) P、 N 1 T p — 1 和谷胱 甘肽 一s一转移 酶 ( S G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受性(MDR1)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

所谓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的交叉耐药,既对广泛的结构和功能不相同的抗肿瘤药物产生的耐药,导致某些联合化疗方案失败。

尽管各种新的化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不断地产生及应用,并在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取得成功,但在大多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却收获不大。

临床上许多肿瘤在经历了最初有效的化疗后,又再复发,多发癌化疗者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受性。

肿瘤耐药原因很多,目前公认最主要是多药耐药基因的过渡表达,克服此障碍,肿瘤化疗将取得决定性突破。

1 MDR的概念肿瘤细胞耐药性可分为内在性耐药(intrinsic drug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两类,既原发地存在于某些肿瘤中,称内在性耐药;继发于化疗后,称获得性耐药。

根据耐药谱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

PDR只对诱导的原药产生耐药,而对其它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

而MDR是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内在性耐药的原因仍不清楚,而获得性耐药是由于变异的耐药肿瘤细胞亚群过渡生长所致。

内在性耐药与获得性耐药作为一种独特的耐药现象是成功地治疗肿瘤的关键性难题,因而成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2 MDR的耐药机制1970年 Biedler和Riehm首先描述了MDR表型:一种药物诱导产生的耐药细胞株可用对其它多种化学结构和功能完全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他们发现对放线菌D耐药的细胞,同时也对多种抗肿瘤抗生素如柔红霉素等,以及结构与作用机制迥异的植物碱类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等交叉耐药。

1976年,Juliano等最先在耐药的中国苍鼠卵巢细胞中发现一种新的与耐药程度呈数量关系的高分子量的细胞膜糖蛋白,命名为P糖蛋白(p-glycopratain,p-gp)。

因其分子量为170kda,又名pgp170,认为此蛋白可降低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而引起耐药。

后来又陆续研究发现在不同来源的多药耐药细胞中这种P糖蛋白的分子量范围在130~180kda,主要集中在150~180kda,它由多药耐药基因MDR编码。

近十几年,国外已从耐药肿瘤细胞株中分离出耐药基因MDR和它的表达P糖蛋白。

19861年chen等克隆了编码P糖蛋白的cDNA[2]。

2.1 MDR基因家族在哺乳动物,MDR基因是一较小的相对保守的基因家族。

在人类基因组中,它含有两个基因MDR1和MDR2,在啮齿类由三个基因组成:MDR1,MDR2,MDR3。

2.2 MDR基因基因图谱的研究表明人类MDR两种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q21.1带的330kb中。

含有28个外显子,28个外显子序列与cDNA完全一致,cDNA全长4.5kb。

在不同的细胞系中MDR1启动子显示的活性不同,其增加子的活性亦不同,因此MDR1表达呈组织特异性。

2.3 MDR基因表型MDR基因表型是与其基因产物P糖蛋白有关的。

许多研究表明,MDR表型表现为MDR基因的过度表达伴有或不伴有基因扩增。

研究发现,在耐药程度低的耐药细胞系,可无MDR基因扩增,只有MDR基因的表达增加(即mRNA的表达增加,P糖蛋白的功能增强)。

此时低度耐药细胞P糖蛋白的功能的增加是由于mRNA转录水平增高,而非基因拷贝增加所致。

MDR表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编码P糖蛋白功能增加而导致产生了多药耐药性。

因此P糖蛋白是MDR基因的表型标志。

2.4 P糖蛋白MDR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是分子量约为170Kda的胞膜蛋白,由1280个氨基酸组成,同源双链,每条链有6个跨膜疏水区,其构成三个跨膜孔有一个细胞内核苷糖连接点可能与ATP连接并发生水解作用。

通常认为,P糖蛋白具有一种能量依耐的跨膜药物外输泵功能,当肿瘤细胞与抗癌药物接触时,脂溶性药物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而P糖蛋白则结合药物分子,同时其ATP结合位点连上ATP,ATP 水解后释放能量将药物从胞内泵出胞外,药物在胞内浓度不断下降,其细胞毒作用因而减弱甚至丧失,出现耐药现象。

人类MDR1和MDR2两种基因分别编码了两种结构相似,功能不同的P糖蛋白,MDR1和MDR2两种基因及其所编码的两种P糖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其同源性达80%,然而这两种基因产物的表达却呈组织特异性而且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MDR1的表达产物可将亲脂类化疗药泵出细胞外,因而有耐药特性;MDR2的表达产物则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纤维上,可将肌纤维的代谢产物,如激素等转运到膜外,无转运亲脂类药物功能,故不具多药耐药性的作用。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这种基因仍然作为一个重要提示,即治疗前的髓性白血病B细胞出现高表达[1]。

3 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3.1 在正常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认识P糖蛋白在体内正常表达的进行和功能是重要的。

P糖蛋白在正常人体细胞内也有表达,表明MDR基因并非异常基因,P糖蛋白并非是一种异常蛋白,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了解MDR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具有三个作用。

(1)为了建立一个肿瘤中MDR1表达增加的基线。

(2)增加我们关于正常P-gp生理功能知识。

(3)更好的了解在缓解人类肿瘤耐药方面的潜在作用。

正常组织中分为高、中、低三个表达水平。

肾上腺、肾脏高水平表达;肺、肝、结肠、空肠、直肠中等表达;而皮肤、骨骼肌、心肌、脾、食道、胃、卵巢、骨髓等则低表达或不表达。

可以发现MDR1表达主要是在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的器官组织特殊上皮细胞中,其功能为降低有害的外源性物质对细胞的损害,具有正常的生理保护功能。

维持血脑、血睾丸及血胎盘屏障(脑组织及睾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胎盘滋养叶细胞MDR1基因表达水平高)。

已有报道MDR基因及其产物在正常细胞的防御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尤其是对化学致癌物及化学毒素的防御[1,7,4]。

3.2 在实体肿瘤中MDR1基因表达如前所述,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分为内在性耐药与获得性耐药两类。

在肿瘤细胞中,MDR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组织起源有关。

临床研究发现,实体肿瘤中MDR1基因表达分四组:第一组癌症通常表达高水平的MDR1mRNA。

大多数本组肿瘤正常组织中存在中间至高水平的P-gp 170表达,如肾细胞癌、结肠癌、肝细胞癌、肾上腺皮质癌、嗜络细胞瘤等。

临床发现这些肿瘤显示出对治疗的不敏感性(那就是说存在内在性耐药)。

第二组所包括的癌症偶然表达高水平的MDR1mRNA(中间MDR1表达水平)、如神经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乳腺癌,本组肿瘤趋向比第一组治疗效果好,不幸的是本组经过化疗后常常得到获得性耐药。

第三组所包括的肿瘤罕见MDR1mRNA表达(几乎所有的都没检测到或低MDR1表达)如卵巢癌、食道癌、wilm's瘤、膀胱癌、肺癌等。

本组肿瘤通常化疗治疗是有效的,但许多肿瘤通过药物刺激将发展为获得性耐药。

第四组包括肿瘤经过化疗后MDR1基因表达水平提高。

3.3 在恶性血液学方面检测MDR1基因表达许多血液失调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展成为耐药。

由此MDR概念产生。

研究白血病病人耐药的最大优势是不论治疗前与治疗后都很容易获得肿瘤标本,且不受肿瘤大小、存在部位和血管血流等非耐药因素的影响。

因此与实体肿瘤相比恶性血液病人MDR1表达的数据是回归性的且经过了化疗治疗。

在正常血液细胞内(全骨髓、脾、纯净的淋巴细胞)发现低和非常低MDR1水平表达。

在几乎所有类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论治疗或未经治疗病人都有MDR1水平增高的报道,MDR1水平可以在一个由低到高范围甚至在未治疗病人中出现高水平表达。

我们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人骨髓MDR1mRNA表达阳性率低于10%,强度为弱阳性。

恶性血液病在MDR1表达方面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组。

第一组MDR1水平通常在未治疗前增高即内在性耐药肿瘤,如CML在其复发期。

第二组为未经治疗的癌症病人MDR1水平偶尔提高,如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何杰金氏淋巴瘤。

第三组,在有些癌症中经治疗复发时,MDR1水平提高,包括ALL、ANLL。

在临床急性白血病研究中发现,MDR1mRNA阳性组的缓解率(CR),明显低于MDR1mRNA阴性组的CR,并且MDR1mRNA阳性患者达到缓解而需疗程较MDR1阴性患者长。

有文献报道MDR1基因表达阳性的初治患者CR率为27%~60%[7],而MDR1基因表达阴性者CR率为72%~90%,说明MDR1基因表达是导致诱导缓解失败的主要原因。

4 MDR1基因表达研究的临床意义研究MDR1基因表达与临床化疗的关系,是从分子水平而非细胞水平来探讨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可用来预测病人对化疗的反应以及化疗过程中疗效的判断和监测预后,可望使肿瘤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治疗和观察,使化疗个体化,临床医生可根据每个病人MDR1的表达水平判断耐药程度,合理地制定化疗方案,具体来讲[2]:(1)预测病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2)化疗过程中,若MDR1表达逐渐增高,要注意获得性多药耐药性的发生,及时调整化疗方案。

(3)在未进行化疗前,MDR1即显高表达,表示存在内在性多药耐药性,可考虑使用MDR逆转剂配合抗癌药物化疗。

(4)预测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

(5)在研究中评价MDR 逆转药物的疗效。

基因相关的化疗药物包括(1)烷化剂类。

(2)植物碱类抗肿瘤药。

(3)与MDR1基因抗肿瘤抗生素类。

(4)激素类等。

通常为分子量大的亲脂类化合物。

与MDR1无关的化疗药物包括(1)抗代谢类药物,如5-氟脲嘧啶等。

(2)铂类化合物如顺铂等[2,5]。

由于MDR相关的化疗药物包括了常用抗癌药绝大部分,可供MDR高表达病人1选择使用的抗癌药所剩无几。

如何克服?目前研究方向之一是选择逆转剂。

所谓逆转剂机理是,逆转剂能与耐药细胞表面的P糖蛋白结合,竞争性抑制P糖蛋白与化疗药物结合,阻止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流出,从而提高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增强化疗效果。

(图1B)目前发现的可逆转MDR的药物包括(1)钙通道阻滞剂;如异博定。

(2)钙调蛋白拮抗剂:如环胞菌素A等。

(3)抗心律失常药:如潘生丁,心得安等。

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的是异博定(VRP)和环胞霉素A(CSA),但都存在一定毒副作用。

如果还存在其它耐药机制则影响逆转效果。

5 MDR的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检测手段不断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