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70例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速效!(附操作视频)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速效!(附操作视频)中医书友会 2022-03-15 06:30中医书友会第3091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带状疱疹疼痛剧烈,患者痛苦不堪,主要由湿热毒邪阻遏经络所致,刺络拔罐可使湿热毒邪随血而去,明显减轻痛苦、缩短疗程,快来试试。
(编辑/宁佳佳)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作者/姜斌患者,男,66岁,因右侧肩部、前胸、枕部、耳后带状疱疹7天求诊针灸。
患者10天前有过度疲劳、天气炎热睡眠差病史。
疱疹出现后常规口服药+外用药,痛不减,疹不消。
经家人建议遂求诊针灸治疗。
就诊时,患者右肩部、前胸、枕部、耳后均有大片红疱样红疹,胸前部分疱疹破溃结软痂,患者描述疼痛为痛剧,VAS评分10分。
自患病后因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焦虑烦躁,食欲不振,彻夜难眠。
患者既往体健。
诊疗经过:首诊(2013年7月25日)治疗在其疼痛处用三棱针点刺,再在点刺部位拔罐,约10分钟血出尽后取罐。
因患者第二天外出有演出任务,且身体状况良好,故右侧肩部、前胸、枕部及耳后疱疹分批次治。
患者当天晚上通过手机短信反馈,治疗后当晚疱疹几乎全部下去,且剧痛的症状顿消,患者身心舒服且思想负担消失。
10天后,右侧肩部、前胸、枕部及耳后疱疹红色消退,破溃的疱疹及点刺针眼结痂,且部分结痂已经开始脱落,未见新出疱疹。
40天后,右侧肩部、前胸部及耳后疱疹处于愈合状态,疹的结痂完全脱落,皮肤光滑,仅留有疱疹消退后的暗红色疹印。
5个月后,右侧肩部、前胸、枕部及耳后疱疹印迹几乎完全消退,仅前胸治疗前破溃的一小片疱疹遗留有印迹,皮肤光滑,患者对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非常满意。
讨论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疼痛。
表现为局部皮肤知觉过敏、灼热、麻木、针刺样疼痛。
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彻夜难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抗炎、止痛、营养神经为原则,已形成规范化方案。
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40例

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40例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愈合后很少复发嘲。
中医因其状如蛇行,故又名蛇串疮。
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
本病外因毒邪侵袭,内因情志内伤致肝胆火盛,风火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而发;或饮食失节而脾经湿热内蕴,毒热交阻于阳明、太阴两经,发于肌肤、脉络而成疱疹。
笔者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应用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取得的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21年1月-2021年9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80例,按硬币法随机分两组。
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0~75岁,中位数56岁;病程7d疱疹未消退者;病灶在头面部者4例,在颈、胸、背、上肢者12例,腰腹部者22例,臀、腿部者2例。
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38~72岁,中位数52岁;病程7 d 疱疹未消退者;病灶在头面部者2例,在颈、胸、背、上肢者14例,腰腹部者20例,臀、腿部者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021年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带状疱疹(蛇串疮)诊断标准[4、5]。
纳入标准:有明显疱疹出现的患者,且病程在带状疱疹发病急性期1周内。
排除标准:以下任何一项满足均需排除:①带状疱疹呈特殊类型,如内脏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眼耳带状疱疹及脑膜带状疱疹;②患者是过敏体质及针灸过敏、口服药物过敏者;③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④皮肤癌或光感性皮肤病;⑤合并危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活动性结核等对治疗有影响者;⑥曾在1个月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口服泛昔洛韦片(0.25 /次,3次/d)、新癀片(4片/次,3次/d)、肌內注射腺苷钴胺(1.5 mg/次,1次/d),局部外用重楼解毒酊,疼痛严重者加用芬必得。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1、疾病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潜伏期为1-3周,临床表现为皮肤疱疹、瘙痒、疼痛、神经痛等症状。
2、治疗方法2.1 针刺夹脊穴夹脊穴位于颈部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为经脉的重要穴位。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种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2 刺血刺血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排出体内毒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刺血要求掌握相应的刺血技巧和血液采集技术,以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3 拔罐拔罐是通过气压吸引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的疏通,促进排痰、止痛、消肿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及神经的营养供应,缓解疼痛和瘙痒。
3、疗效观察我们在20名带状疱疹患者中,采用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和拔罐治疗方法。
具体步骤为:先对夹脊穴进行针灸,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治疗3次;然后在患处进行刺血,每次刺出1毫升左右的血液,每周治疗2次;最后在患处进行拔罐,每次拔罐15分钟,每周治疗2次。
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周期为4周。
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疼痛和瘙痒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带状疱疹的发展也得到了控制。
同时,我们还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IgA和IgG水平均有所提高,说明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总结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是一种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同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
梅花针-火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梅花针\火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既累及神经又累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
为沿神经走向分布、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的疱疹,疼痛剧烈。
本病每多缠腰而发,中医称之为“串腰龙”、“缠腰火丹”、“蛇丹”。
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
常常只累及一侧。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在22—70岁之间;疼痛性质为刺痛、灼痛39例,痒痛、胀痛15例,木痛2例;发病部位在颈丛神经3例,臂丛神经3例,肋间神经29例,腰骶神经21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3天。
1.2治疗方法梅花针叩刺:病灶部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沿带状疱疹发展方向,用轻叩手法截住,然后由外及内叩打病变区,直到周围皮肤发红,并有少量浸血,最后再把疱疹打破,直到有少量黄色液或血液渗出为止。
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把病变区清洗干净。
拔火罐:叩打清洗完毕,在疱疹簇集处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以疱疹干瘪塌陷为好或拔出少量黑紫血液。
疱疹多者,可用闪罐的方法。
起罐后用酒精棉签轻轻擦去局部血水样渗出液,涂上碘伏干燥即可。
中药:多数患者兼见口苦、纳差,舌苔黄腻,脉弦数,此时可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加减或龙胆泻肝丸或抗病毒口服液口服以清热祛湿解毒。
梅花针叩刺和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2次,抗病毒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三次。
2结果2.1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不留有后遗痛。
好转:皮疹基本消退,临床症状减轻,或留有轻度后遗痛。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获痊愈。
治疗次数最少者2次,最多者7次,其中有5例在疱疹干燥结痂后仍留有神经痛,随改用毫针浅刺留针法继续治疗3—5次并继用中药加减调理而愈。
3典型病例朱某,女,51岁,2000年3月6日初诊。
自述三天前腰部有刺痛感,曾口服消炎痛、强的松等无效,后出现成簇水泡,疼痛加剧,寝食难安。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其临床特点为丛聚性水泡,一般沿神经走向呈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伴神经性疼痛。
中医认为此病系肝火内炽或湿热蕴蒸所致,故糜烂渗出、红斑灼痛为本病的特点。
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抗病毒及对症为主,以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疼痛。
笔者收集了近年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治疗1.1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治疗早期躯干带状疱疹17例。
穴位注射药物有VitB?100 mg、VitB??250μg、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用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入以上药物。
治疗组17例,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至阳穴向上斜刺0.5~0.8寸,患侧期门穴沿肋间神经向外斜刺0.3~0.5寸,患侧天池穴上向外斜刺0.5寸,患侧曲池穴直刺1.0~1.5寸,患侧外关穴直刺0.5~1.0寸,于针刺同时每穴缓慢注射药物1ml。
皮肤出现红斑及疱疹者,除以上取穴外再配以药物沿皮损边缘分别取上、下、左、右四处俞穴,按以上方法一次性注射,再辅以口服药物。
治疗一周后,15例治愈,2例好转,治愈率88.2%,好转率11.8%,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火针点刺、针灸加罐依次用火针、拔罐、毫针、艾灸疗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369例。
方法:常规消毒病灶部位,用贺氏货真烧灼炽热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为度。
将备好火罐扣在疱疹部位,留罐3~5min,待疱内液体充分流出后起罐,局部再行严格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毫针针刺前常规消毒,用2寸28号华佗牌毫针围刺疱疹周围,再针刺患侧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待针刺得气后起,1次/d。
艾灸用清艾条1支点燃后悬灸病灶局部,每次30min,1次/d。
369例患者1次治愈82例,占22.2%;3次治愈241例,占65.3%;5~7次治愈46例,占12.5%。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经随访无后遗症。
2 中药治疗2.1 大黄大黄细粉50~200g,以浓茶水或酒适量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病变部位,暴露或用油纸覆盖,1~2次/d,待药干燥后将药与痂皮轻刮掉再涂。
探讨针刺、拔罐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探讨针刺、拔罐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1法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39例,采用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阿昔洛韦配合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 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拔罐;辨证论治;带状疱疹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集簇性水泡,并伴有烧刺痛为主症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1]。
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等措施治疗,但其存在疗程长及耐药性等问题。
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刺络拔罐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带状疱疹39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78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2 5±3 5)岁;平均病程(12 5±5 5)d;中医辨证肝经郁热型11例,湿毒壅盛型18例,气滞血瘀型10例。
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0 5±3 2)岁;平均病程(11 7±5 3)d;中医辨证肝经郁热型12例,湿毒壅盛型19例,气滞血瘀型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皮损呈群集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疱壁紧张,基底红色,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②皮损严重者可有血疱、糜烂、坏死等改变,皮损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伴有发热、疲乏无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③疼痛明显,有时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疱疹消退后遗留的疼痛。
梅花针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72例临床体会

梅花针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72例临床体会中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有其一定优势。
笔者对72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梅花针刺破疱疹部位,再拔火罐至皮肤青紫,上涂高浓度高锰酸钾,最后用针灸加拔罐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标签:带状疱疹;梅花针;拔罐;临床体会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可见水疱成簇聚集在一处或多处,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胸、肋、腰背,患处局部灼热微痒,剧烈疼痛。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疱”的范畴。
目前西医主要以抗病毒(如无环鸟苷)、营养神经、对症止痛等治疗本病,但效果欠佳。
笔者自2009年至2014年,运用梅花针刺加拔罐治疗72例带状疱疹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2009年至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最短者5d,最长者37d,平均病程9d。
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
其中疱疹以背部为主者52例,腰骶部及腿部为主者6例,三叉神经为主者9例,其他部位为5例。
皮疹呈水泡样者23例,球针样者49例。
80%患者来院前经过维生素B1、B12、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碘伏消毒疱疹及周围部位。
梅花针点刺患处,从周围向中心顺时针点刺,刺破疱疹至皮肤出血为止,然后在针刺部位拔罐,10min左右,以皮肤青紫为度,取罐拭去血液,涂上高浓度高锰酸钾。
经一次治疗,疱疹一般即愈。
次日结痂。
如有部分新发者,继续用同样方法点刺。
经过一次治疗疼痛明显减轻,但还存在钝痛者,次日用2~3寸针针刺阿是穴加拔罐治疗,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1] 痊愈:皮疹结痂,临床症状消失,无神经疼后遗症;好转:皮疹90%结痂,神经疼明显减轻;无效:皮疹结痂不明显,神经疼无明显减轻。
2 结果经治疗后,本组72例患者,痊愈48例(67%);好转24例(33%),总有效率为100%。
点刺放血拔罐结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点刺放血拔罐结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1],因每多缠腰而发,中医又称“缠腰火丹”,多因风火、湿毒之邪郁结于皮肤,导致营卫壅滞、经络受阻所致,常以腰肋部、胸部多见,面部次之,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西医多以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费用高、副作用多,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们采用点刺放拔罐结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70例患者为本院针灸科确诊带状疱疹患者,病程均小于7天且未经抗病毒及止痛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
年龄12~70岁,平均(51.62±14.98)岁,对照组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21~71岁。
平均(52.28±14.11)岁,两组患者年龄及疼痛程度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1)属于带状疱疹特殊类型。
包括眼、耳带状疱疹、泛发型脑膜带状疱疹、无疹型。
(2)孕期及哺乳期妇女。
(3)瘢痕体质。
(4)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原发病或全身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有出血倾向患者。
(5)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
2.治疗方法2.1 治疗组点刺放血、拔罐加艾灸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暴露疱疹体位,以舒适持久姿势为宜,如卧位、坐位,常规消毒疱疹部位皮肤,用一次性采血针,从最新出现的疱疹部位到新发疱疹部位逐步点刺,除点刺破疱疹将疱液放出,并用干棉签吸干外,并在疱疹之间的皮肤上点刺出血,然后选取大小合适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沿带状疱疹分布区依次拔罐,如分布不均,先拔集簇区的疱疹,后拔散在疱疹,留罐5~10分不等,取罐后,用0.5%碘伏消毒患处,然后点燃两只无烟艾条,沿疱疹所在处采用回旋灸,每次15~20分,点刺拔罐隔日一次,艾灸,每日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 畴 。《 医宗金 鉴 》 之“ 缠腰火丹” 是这样记载的: “ 此
症俗 名蛇 串疮 , 有干 、 湿不 同, 红黄之异 , 皆 如 累 累 珠 形, 干者 色红赤 , 形 如云 片 , 上起 风 粟 , 作 疼发 热 。湿 者
色黄 白, 水 疱大 小不 等 , 作 烂 流水 , 较干者多疼。 ” 本 病
光 明 中医 2 0 1 3年 1 2月 第 2 8卷 第 1 2期
C J G MC M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0 1 2 8 . 1 2
. 2 5 9 1.
针灸 加 拔 罐 治疗 带 状疱 疹 7 0例
郭 铁 柱
摘要: 目的 目的观察针灸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夹脊穴加在疱疹区拔罐治疗 7 0例患者。结果 临 床痊愈的5 0例, 显效6例, 有效 1 4例。临床痊愈率7 1 . 4 %。总有效率 1 0 0 %。
一
隐藏在 感觉 神经 节 中 , 在 劳累 、 焦虑 、 外伤 , 少数 合并 肿 瘤 多种 外界 因素 刺激 下 , V Z V复活繁 殖发 生本 病 , V Z V 活化导 致脊 髓后 根神 经 节 炎 症及 传 人 神 经 阻 滞 , 引 起
疼 痛 。而 台湾整 脊专 家苟 亚博认 为本 病发 生是 由于 在 带状 疱 疹发 生 水 疱 上 方 3~5厘 米 即 可 找 到 异 位 椎 体 , 而 笔者在 临床 观 察本 病 患 者在 疱 疹 区上 方 确 实
我科 的 7 0例 患 者 中 , 年龄 从 1 9岁 到 9 0岁 , 其 中男 性 3 4例 , 女性 3 6例 。病 程 从 1周 到 2年 不 等 。 随 机 治
疗方 法 : 患者 侧 卧 , 疱 疹 面 向上 , 采 用 普 通 1寸 毫 针 针
中医认 为带状 疱 疹 是 因 为肝 胆 火 盛 及 脾 湿郁 久 、
带状 疱 疹 是 l 临床 常 见 皮 肤 病 , 中 医称 为 “ 缠 腰 火 丹” 。I 临床表 现为 簇 集 性 水 疱 单 侧 带 状 排 列 , 沿 神 经
分布 但很 少超 过 中线 。在 本 病初 期 、 急 性期 和后 期 多
性 情 急躁 易怒 , 口苦 , 便 干 。脉 弦数 , 舌淡 红 苔 白。在 脊 柱疱疹 区域上 方 可触 及 紊 乱椎 体 。血 压 1 5 0 / 8 5毫 米 汞柱 。 既 往 : 高血 压 。 诊 断 ; 带状 疱 疹 ( 肝 胆 湿 热 型) 。选臀 部疱 疹 区上 一 节段 的椎 间 隙及 两 旁 , 相当 腰 5骶 l 之 间椎 间隙及 夹脊 穴用 泻法 。足 临泣 、 太冲 、
次, 5次 一疗 程 , 休
1 . 2 疗 效评 价
临 床痊 愈 : 皮 疹结 痂 , 疼 痛 消失 。显 效 : 皮 疹 大 部 分结
能发 现紊 乱 的椎 体 。用 手 触摸 脊 柱 就 会 发 现 , 脊柱 关 节错 位紊 乱可 引起 椎体 周 围软组 织损 伤 、 导 致渗 出 、 水 肿, 出血 时 间长 , 久 则 机化 , 脊 神 经根 与 交 感 神 经方 面
受 到紊乱 的关 节及 椎 问孔 增 生 变 窄 的 骨 性刺 激 压 迫 , 又受 到软 组织 无菌性 炎症 刺激 或 因软组 织肿 胀 、 粘连 、 深筋 膜 的牵张 而受压 迫 , 从而 加剧 神经继 续 发生损 害 。 无 菌 炎症 可刺 激神 经 而 引起 兴 奋 , 压 迫 重 或 时 间长 可
感 毒邪 而发 。临床 以红 斑水 疱 , 累累 如 串珠 , 痛 如火燎
为特 征 。属 中医 “ 缠腰 火 丹 ” 、 “ 蜘 蛛疮 ”、 “ 蛇 串疮 ” 等
刺 。主穴 : 疱 疹 区对 应脊 柱 节 段 上 一 椎 间 隙 和 双侧 夹
脊穴 及足 临泣 穴 。椎 间隙 、 足 临泣用 毫 针直刺 , 夹 脊穴 针身 与皮 肤 成 3 0 。 角 向脊 柱 方 向斜 刺 。 配 穴 : 证 属 肝 经湿 盛 , 穴取太 冲 、 阳陵泉 。证属 气滞 血瘀 者 , 取支 沟 , 血海 。证 属气 血不 足 , 取足 三 里 、 三 阴交 ( 健侧) , 用 捻
阳陵 泉 用 泻 法 大 幅 度 捻 转 提 插 一 分 钟 。 留针 3 0分 钟 。
出现 神经 痛症 状 , 老 年患 者 一 般 留有 带 状疱 疹 后 遗 神
经痛 , 而且 自身 有 慢 性 病 的 患者 疼 痛 更 为 严 重 。 临床
治疗颇 为 棘手 , 笔者 临床 通 过 针 刺 夹 脊穴 并 配 合 拔 罐
现代 医学认 为是 由水 痘 一带 状 疱疹 ( V Z V) 引起 , 病 毒
转 补法 , 具 体右 手 拇 指 向前 食 指 向后 旋 转 。 留针 半 小 时 。针 后 在疱疹 区拔罐 。重 点疱 疹 区首尾 , 疼 痛位 置 。
疼 痛剧 烈 者 , 局 部 三棱针 点刺 放 血 。留罐 十分 钟 , 然 后 用 无菌 棉签 擦拭 局 部 。嘱其 局部 不要 沾水 。一 天治 疗
关键词 : 带状疱 疹; 针 灸; 拔罐; 夹脊 穴; 放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1 2 . 0 6 7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1 2 . 2 5 9 1 - 0 2
放 血 治疗 本病疗 效 确切 , 现 总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从 2 0 0 9年 7月 一 2 0 1 2年 1 2月 就 诊
起 针后 疱疹 局部 拔罐 , 留罐 1 0分钟 。一 次疼 痛明显 减
轻 。经过 十次 治疗基 本痊愈 。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