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带状疱疹,又称为“蛇串疮”,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皮肤病,常见于免疫力下降的成年人。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1. 风热型带状疱疹:患者表现为疱疹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明显,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热。

2. 湿热型带状疱疹:疱疹多发生在身体下部,疱疹内液体浑浊,伴有口苦、尿黄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山栀、黄芩、泽泻等,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3. 肝火旺盛型带状疱疹:患者情绪烦躁,疱疹疼痛剧烈,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等,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 气血两虚型带状疱疹: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疱疹愈合缓慢,疼痛绵绵不绝。

治疗上可选用“八珍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以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5. 瘀血型带状疱疹:疱疹疼痛剧烈,局部皮肤暗红,伴有瘀斑。

治疗上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以配合外敷药物,如“金黄散”等,以消炎止痛,促进疱疹愈合。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以利于病情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此外,对于带状疱疹的预防,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

带状疱疹中医特色治疗

带状疱疹中医特色治疗

带状疱疹中医特色治疗一、概述: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任何部位。

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蛇串疮。

二、病因病机:1. 现代医学:(1)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 中枢神经病变:病毒通过感觉神经移至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脊根神经节的炎症,使传入神经阻滞。

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增多。

(3) 周围神经病变:与病毒引起损伤后,周围神经元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的反应,出现感觉过敏,表现最明显的是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

神经纤维变性,导致2级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而异常放电,产生疼痛。

2. 中医病因病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此段论述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思路:1. 根据皮损辨证:皮损颜色:色鲜红者热重于湿;皮损色淡红者湿重于热。

皮损形态:伴水疱紧张者热重;水疱松弛者湿重。

皮损部位:上部与心肝有关,中部与肝脾有关,下部与肝肾有关。

根据皮损的分布还可采用经络辨证。

2. 伴随症状辨证:疼痛的特点:疼痛持续,拒按,属后遗神经痛之实证,气隔血瘀证;疼痛时重,喜按,为后遗神经痛之虚证,湿热虽去,但气阴两伤,气虚血滞。

疼痛明显,只见红斑,不起水疱,或根本不发生皮疹为心肝火热证。

伴随症状:口苦、咽干、心烦这属热;伴纳呆、腹胀者属湿;伴少气懒言、乏力者属虚。

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

带状疱疹持续性疼痛3个月以上。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年龄因素,带状疱疹后1个月PHN的发病率为19.2%,3个月为7.2%,1年为3.4%。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发病原因
户外活动交叉感染:春光无限好,参加户外活动的 人相对较多。而在人体蛰伏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传染力正旺,就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带状疱疹的水疱会逐步浑浊、结痂,继而脱落, 露出正常的皮肤。如果皮疹已经消退,但仍遗留疼痛 且时间超过一个月,就说明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了。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 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 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 液初澄明 ,数日后疱液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 有出血点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 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 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 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操作:刺络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在 疱疹间隙处(轻者皮内,重者皮下),刺4-5点,拔罐 部位应交替进行,留罐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
经穴刺法:丰隆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 阴陵泉直刺1-1.5寸。
疗程:刺络法: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石学敏理论
刺络拔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以改善局部 免疫状态的功能,从而起到杀灭病毒、抑制细菌的继 发感染、加速带状疱疹痊愈的作用。
刺络拔罐
治 法:局部取穴为主。
刺络拔罐
操作步骤:用75%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 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 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分钟,酌情每 罐令出血5~10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 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疗2~4次。
刺络拔罐
辩证论治
二、脾虚湿蕴证
证侯: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 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 缓或滑。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湿热毒邪内生引发的疾病。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确切,功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中医诊断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辨证根据带状疱疹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征,中医可以初步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湿热瘀毒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浊黄,皮肤湿热瘙痒,常伴有烦躁、口干、便秘等不适;•阳毒横行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水泡清晰,皮肤干燥热痛,伴有口干、喉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气滞血瘀型:症状是带状疱疹疱液混浊,皮肤发黑、硬化、疼痛,伴有情志郁结、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

望诊带状疱疹的皮损一般沿着一个或两个神经节分布,因此望诊带状疱疹的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皮损处常伴有皮色不均、水疱、疱壳等表现。

闻诊患者的气味可以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中医常闻患者气味来辨证。

带状疱疹的患者闻起来常具有湿热或腥臭气味。

问诊带状疱疹的患者常常伴随其它症状,如疼痛、麻木、痒等。

中医会通过问诊的方式来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和具体症状的程度。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湿热瘀毒型湿热瘀毒型的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祛风祛湿。

方药有清热解毒汤、茵芙蓉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挑破水泡后可以外用荷叶泡水敷患处,有效治疗症状。

阳毒横行型阳毒横行型的治疗重点是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有桂枝加芍药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通过中药热敷,使药物渗透到皮下,促进局部皮肤的循环,增强药物的效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调节气机。

方药有当归芍药散、活血化瘀口服液、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效果。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特征是身体上出现水疱,并且这些水疱呈现带状分布。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与脾胃虚弱引起的,因此治疗带状疱疹的重点是清热解毒,调理脾胃。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剂有清毒败毒汤、银翘散等。

清毒败毒汤是根据患者体质而定的复方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怀牛膝、金银花等。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药效,可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伤口愈合。

银翘散是一种常用的解毒退热药,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2.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主要通过制成药膏或药水直接涂抹在患处,以进行局部消炎、杀菌。

常用的中药外治方剂有白僵蚕散、田七烧伤膏等。

白僵蚕散是以白僵蚕、黄连、薄荷等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水疱等症状。

田七烧伤膏是一种能够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的中药外用药,可以帮助伤口恢复,减少水疱的形成。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等。

针灸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治疗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湿热毒邪所致,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应增加对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决明子等。

此外,还应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饱或饥饿,同时注意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湿润,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5.心理调理:带状疱疹往往会伴随着疼痛、瘙痒等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调理也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注重调理体内湿热毒邪,通过中药治疗、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心理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疼痛、瘙痒等症状,促进伤口的愈合,缩短疾病的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怎么用中药治疗?

带状疱疹怎么用中药治疗?

带状疱疹怎么用中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在成人中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因此患者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能提高免疫功能,缓解疼痛症状,疗效非常显著。

这里有三个治疗分享带状疱疹的中药药方1.复方解毒汤【药物组合物】马齿苋、大青叶、败酱草各30克,紫草、龙胆草、柴胡、川楝子、车前子、茯苓各15克,蝉蜕12克,甘草6克。

加减:皮损、红疙瘩,牡丹皮、生地各15g若皮损深红,有大量成群的血疱疹和一簇簇的小水泡,加延胡索10g事后如有疼痛,加蝎粉(每次3g,一天两次);如果患处有色素沉着,加桃仁15g,红花12g,赤芍12g。

【适用条件】带状疱疹。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

外用中药膏(五倍子、黄柏、石松、半夏、面粉等。

用适量的醋。

五倍子和面粉翻炒至熟凉,然后和其他药物一起研成细粉,过筛,使用时用醋调成糊状,敷于病灶处,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龙胆泻肝汤【药物组合】龙胆草、三叶木通、生地各15克,黄芩、柴胡、赤芍各12克,当归10克。

加:肝经风火型,疱疹周围明显脸红,红斑发红,灼痛刺痛,伴有口干、苦、易怒、小便黄赤、便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弦。

加入栀子、牡丹皮各10g脾经湿热型,疱疹糜烂渗出明显,疼痛、倦怠、口渴、胸闷、腹胀、纳差、便溏、舌红、脂白腻苔、脉沉缓者,加车前草、泽泻各10克;对于气滞血瘀,症见暗红疱疹,刺痛或隐痛,口干舌燥,舌红瘀点,苔薄脉涩等者,延胡索、川芎各加10g。

【适用条件】带状疱疹。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

并且每天一次用新癀片和醋涂疱疹。

3.疱疹消失混合物【药物组合】龙胆、乳香、没药、黄连各10克,炒黄芩、金银花、车前子、炒柴胡、川楝子各15克,贯众、丹参各30克。

【适用条件】带状疱疹。

【用法】将上述药物制成袋装浓缩合剂。

每天服用两次,每次100毫升。

10天为一个疗程。

今天治疗带状疱疹的三种中药与分享的每一个人都在这里。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蛇串疮带状疱疹主要由皮肤病毒引起,其病毒主要分为疱疹病毒和水
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通过感染细胞内的DNA、RNA定植,并侵袭攻
击神经系统,主要发病部位是神经末梢,常伴有皮肤出血、水肿、炎性及
出现灯泡状丘疹等病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接触传播,进入血液后侵
袭神经系统,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常伴有皮肤瘙痒、红斑、脓疱及被湿泡
包围的疹痕等病变。

(1)穴位疗法:将尺穴、足三里、太液、腹痛等穴位进行持续按摩,有助于消除肌肉收缩及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
抑制病毒活动,缓解病情。

(2)针灸疗法:针刺大散、神门、四神聪等穴位,有利于改善血液
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抑制病毒活动,缓解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
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厚朴、陈皮、炒薏仁、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茅根;
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推荐方药:柴瓜蝎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元胡、川楝子、木香、陈皮、丝瓜络、双花藤等。

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板蓝根;体实者加川大黄破瘀;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麦冬、龟板、白芍、当归;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首乌藤;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龙。

(二)外治法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涂擦:红斑、水疱、无渗出,可予以炉甘石洗剂外涂。

3.中药溻渍:水泡、糜烂、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按3%比例加水或内服方第三煎加水3000ml,煮沸后小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待凉至室温,直接外涂患处或者以6~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稍拧干至不流水为度,湿敷患处,每隔10分钟,交替1次,共计湿敷30~40分钟,每日1~2次。

4.干燥皮损外用甘草油、紫草油或湿润烧伤膏行中药封包治疗。

(三)针灸治疗
1.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2.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

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3.火针疗法:取局部阿是穴。

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针,深度2-3分。

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

较大水疱可以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

复以干棉球擦拭。

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注射液,沿疱疹分布区域,选穴行穴位注射治疗。

(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用红外线照射、灸法、药线灸、放血等疗法。

(五)护理:辨证施护及健康宣教
1.睡眠要充足,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裤,防止感染。

病室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开朗、心气调和,并忌恼怒。

保证充足睡眠。

3.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之品,少食煎烤、油炸食品,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皮疹结痂,疼痛消失。

显效:皮疹大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

有效:皮疹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sual Analogue Scale ,VAS),即以长度为10 cm的标尺两端(0-10,每1 cm代表1分)。

0为无痛,10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

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疼痛:发病后1月仍持续疼痛者为后遗神经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