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

孔燕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1 心理学是什么

?每当提起心理学,人们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感到“新奇”,什么“心理,还有个学!”二是感到“神秘”,心理学可能就是街头的“相面术”、“唯心学”。显然,这是一种误解。

1.1.1 概念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 psycho—灵魂,从精神出发,研究“心”,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们将”心”的探讨作为主要的哲学命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对“心”很看重。凡与心有关的字多半都有竖心旁或心底。如:“情”,“思”等。

?17-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理的研究,尤其对大脑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脑对意识心理的作用,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从阐释心灵的学问转为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Behavior是由观察所见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70年代: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概括一句话: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1.2 心理学是科学

?科学就是要查明事务之间的确定的因果关系,心理现象和任何其他现象一样,服从因果规律。

1.2 心理学史简介

1.2.1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384-322,古希腊)-人类本性,记忆功能

?笛卡儿(Ren’e Descarts,1596-1650,法国)-心支配身

?洛克(John Loke,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

1.2.2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

和生理学源头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国)-遗传,环境和个体的关系,生物学缪勒(Johanes Muller,1801-1858,德国)-大脑分区功能

?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德国)-色觉,听觉理论

?费希纳(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德国)心理物理学

1.2.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2.4 学派林立

?铁钦纳(Edward B.Titchener,1867-1927,美国)-结构主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功能主义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

?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德国)-完形心理学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人本心理学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美国)-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

1.3 心理学的任务,目的,对象?一任务:探索心理规律

?二目的:探求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4 心理学分类与研究领域

?五大理论

?1,行为论

?2,精神分析论

?3,人本论

?4,认知论

?5,生理科学观

八大主题

?1,心理的生理基础

?2,感觉和知觉

?3,学习心理

?4,身心发展

?5,个别差异

?6,动机与情绪

?7,社会心理

?8,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的分类-心理树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罗森塔尔效应

外部影响:文化、权威、媒体

个人偏差:个人信念、个人特点

–观察者偏差:听、看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期望偏差

–安慰剂效应

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理论框架

标准程序

代表性样本

客观测量

2.2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心理测验

描述研究

2.2.1 实验研究

形成理论假设

变量操作化

程序标准化

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

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

检验

(1)形成理论假设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被试的反应变量

可乐口感测试中的自变量、因变量。

饥饿的老鼠更容易学会走迷宫

(2)变量操作化操作定义

–自陈报告

–行为测量

–生理测量

如何衡量“喜欢喝”?

老鼠怎样才算饥饿?

学习效果如何测?

(3)程序标准化控制变量

控制组:实验研究的典型特征

预防偏见: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有求必应效应(告诉学生:某组老鼠更聪明)

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

(4)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随机分配(随机误差)

对等匹配(系统误差)

混淆变量

–对因变量能产生影响,与自变量作用相混淆

(5)进行统计分析两大类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

简介

–趋中测量

平均数:一视同仁

中数:中庸之道

众数:少数服从多数

–变异性

–检验

(5)举例:趋中测量1,2,2,2,3,4、5,5,6,7,8

平均数:4.09

中数: 4

众数: 2

说明:描述某群体的总体属性有多种选择

(5)举例:变异性A组:60, 70, 80, 90, 100 80

B组:70, 75, 80, 85, 90 80

A组变异性:15.8

B组变异性:7.9

资料: 标准差S=√∑x2/N

X-距离平均数的差异(X-x)

N-样本的大小

(6)得出结论

举例:依恋的本质人工猴

–食物猴(温度、牛奶)

–软皮猴(温度、更好的触觉)

社会从属需要是独立于对食物的需要之外的.

--马斯洛—在低级需要满足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的高级需要.

应用1:实验方案的设计

问题的提出(假设)

确定自变量、因变量

实施方法

-被试抽样、分组

-情境选择、设置

-拟定指导语

数据处理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应用2:实验报告的撰写

题目

引言

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2.2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优点:

–明确因果关系

缺点:

–无法研究复杂现象

准实验研究:对变量控制相对较少。

–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只看现象未见本质

2.2.3 心理测验

定义:心理测验是在标准情况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关键词:行为样本

标准化

类别:

目的-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性向测验,人格测验,

职业测验

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材料-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功能-成就与预测测验,难度与速度测验,普通与诊

断测验

经典心理测验举例

智力: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韦氏智力测验(WAIS)

-瑞文推理测验

人格: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艾森克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施测注意事项施测前主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测验时应有良好的环境

主试和被试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主试要详细记录被试的各种反映

2.2.3 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非

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

包括:

–案例研究

–自然观察

–调查研究

–相关研究

2.2.

3.1 案例研究法

深入地研究一个被试或一小组被试。

–Freud的精神分析法

–临床个案的分析(割裂脑、失语症)

优点:探索性;解释意义。

缺点:样本偏差、主试偏差。(滤色镜)

不完全归纳

2.2.

3.2 自然观察法

深入地观察自然情境中的现象

–社会现象:游行、灾荒等。

样例:

–进化论的观察法

–Piaget 用观察法研究儿童发展

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2.

3.3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指对大样本被试询问态度或

行为方面的问题。

具体分类:问卷法和面谈法

关键技术:

确定样本;问卷(访谈)设计。

优点:快捷、数据量大。

缺点:诚实;自陈偏差。

2.2.

3.4 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决定两个或更多变量的关联

程度。

优点:探索性;建立预测模型。

缺点:非明确的因果关系

2.4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理论框架是否成立(假设、变量等)?

样本是否选取得当?

测量和程序是否合适?

结论是否合适(有无其他说法)?

结论的普遍性如何?

研究有何意义?

研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结语:方法比较

实验法表现因果关系通用性、复杂现象、

洞悉意义

案例法:揭示心理动力概括性、重复性、

复杂现象研究者偏见

理论探索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自然观察:自然现象概括性、重复性、

研究者偏见

理论探索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调查研究:大样本态度和行为自陈偏见

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变量间的相关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基本术语

主试

被试

信度

效度

自变量

因变量

混淆变量

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

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3章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本章概要

The Nervous System and its Basic Units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

The Endocrine System

内分泌系统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举例)

心理遗传学的研究

选择性交配

孪生子研究 {同卵

{异卵

3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身心关系

外伤导致心理障碍

心理活动是否导致脑结构或功能改变?

第4章感觉和知觉

本章概要

感知觉的性质

感觉的度量

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

知觉

1 感知觉的性质

1.1 基本原理

物理世界<==>心理世界

物理和心理现象不一定一一对应

错觉和幻觉

感知觉是主动的过程

选择性、意识监控(缩小或放大)

感觉适应生存发展

青蛙:bug detectors

兔子:hawk detectors

人类婴儿:面部表情识别专家

两眼的位置:前方Vs. 边侧?

感觉有多种渠道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机体觉

第六感觉?

1.2 感觉的定义

感觉:

感官收集环境信息的过程

知觉: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3 各种感觉道的共同特点

物理刺激==>感觉信号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事物。

感觉似乎不费力,但要求决策和选择。

低调处理富余或持续不变的信息。

2 感觉的度量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信号侦察论

特殊感觉现象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2.1 绝对阈限

阈限(threshold)

绝对阈限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阈限受体:神经系统中的专门细胞,对不同

的能量形式作出反应,并在邻近的神经

元上产生动作电位。

------传感器------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事物。

绝对阈限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物理能量)。

绝对阈限不“绝对”

个体差异(期望、动机、疲劳)

情境

操作定义: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

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2.2 差别阈限

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

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韦伯定律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韦伯定律 (Weber Law)

差别阈限与刺激量呈正比关系

(I2-I1)/I1=K

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不能在连续意义上比较不同的心理量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视觉(亮度)1/60

动觉(重量)1/60

痛觉(皮肤灼痛)1/30

听觉(音调)1/10

触觉(皮肤压力)1/7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

味觉(盐咸味)1/3

费希纳(对数)定律

斯蒂文思幂定律

S=KlogI+C

S=KI b

b<1 等同于对数定律(物理量快于心理量)

b>1 心理量增长快于物理量

2.3 信号侦察论

信号侦察论

绝对阈限绝对吗?

判断的必要: Sensitivity Vs. Response bias

信号侦察论的基本假设

感觉能力短时间不会有多大变化,但判断标准却可以随时变化(愿望、奖惩等)

2.4 特殊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感觉后像

感觉积累和融合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感觉敏锐程度的变化

感觉的迟钝(通常)或敏锐(暗适应)

进化的意义

静止对象

钝痛与剧痛

眼动克服适应

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

时间,此为感觉后像。

后像有正负两类

感觉积累和融合

感觉积累

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感受性因此而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感觉融合

感受器将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红+绿光=黄光)

感觉对比

马赫带现象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2.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Wilson(1979):双听实验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3 视觉

视觉系统

视觉刺激

色觉理论

主要视觉现象

3.1 视觉系统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实验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实验心理学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实验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 O1 X O2 控制组 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发答 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 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实验组R 看暴力电影 O1 控制组R 看非暴力电影/ O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来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若O1 < O2,则说明暴力场面使人们的记忆力下降。 二、简述题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7819243406.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 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 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 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 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不是所有的消费心理都能转化为消费行为的; 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由消费心理引发的。 产生什么欲望,是个人问题,可以用消费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如为什么或怎样产生对异性的需求; 满足欲望的6W(何时、何地、何手段等)2H(何代价等)如何选择,则是消费行为学问题,要用以文化 人类学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学”来研究。如,是通过抢婚、还是上帝安排、还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 爱来满足对异性的需求; “消费行为学”认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因素有: 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 社会因素(相关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个人因素(年龄、生命周期段、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自我概念);心理因素(动机、认知、学习、信念、态度)。 消费心理仅仅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 二者的分别,不是可有可无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营销史上的多数企业的胜败得失,促销活动方案或策划者本人的优劣判断,往往 都是以二者的区别为起点的。 端正促销目的:消费行为VS消费心理 应该是定价策略吧 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比自己说的好就引用了还有案例 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的 定价方法,制定出适合市 场变化的商品价格,进而实现定价目标的企业营销战术。 (一)新产品定价策略 新产品的定价是营销策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新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能否站稳脚跟 ,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关于新产品的定价策略,主要有三种,即取脂定价策略、渗 透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 1、取脂价策略 取脂定价策略,又称撇油定价策略,是指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投入期或成长期,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讲课稿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B.50% C.75% D.100%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实验 2、开窗实验 3、等级排列法 4、视敏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资源限制理论、_________。 4、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5、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 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等。 7、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8、思维的行为测量法有两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 ___________认知。 10、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三、不定向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 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 量显然是指:()

心理学讲课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二小组,今天为大家讲的心理学上的幻觉 这个是我们小组的成为介绍以及分工,找材料的是赵凤丽,陈玥秋,李苏婷,李尧,蔡凯,陶林,PPT制作是姜淑锦,主讲人就是我,金芸,这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照片。 首先,看下这两组张片,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幻觉的表现,其实只是视觉错觉,那什么是幻觉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中的主角的现象就是幻听,是幻觉的一种,他以为别人在叫他起床,其实根本没有声音。幻觉是一种无对象的知觉,比如听到某种声音,但是别人听不到,你看到某个黑影,但是别人看不到,如果这种情况是偶尔发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何症状时刻围绕,就是一种精神病症状。 幻觉除了幻听,还有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五种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幻听,大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像,感觉有人在喊你,但是一回头没有人啊。但是这就是幻听,但是别担心,这只是轻微的幻觉。幻听是一种歪曲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 幻听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个是心理因素精神,比如过度精神紧张,星期六大家就要考四六级了,大家会不会在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听见耳边有英语听力的声音啊。如果有,也没事,等一下会教大家一些预防和缓解的方法,第二个原因呢是身体某部疾病,如听觉中枢障碍,这个大家应该都没有,第三个是药物作用,如麻醉剂,毒品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幻听的分类,评论性幻听就是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议论的内容以批评、讽刺、责骂、诬陷为主。命令性幻听就是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去做某事,如打人、自杀或自伤。比如视频中的主角就是这样,被命令起床争论性幻听:听幻觉的内容于患者本人无关,患者听到的是另外两个人的争论。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如何预防幻听,大家可以跟着我做。。。。。。。。。。。。。。。。。。。。。。。。。。蔡凯同学做得非常好,请他起来再给我们示范一下。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幻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韩剧的主人翁就有幻视,最右边的那个蓝色衣服的男孩就是他幻想出来的,大家没看过没关系,我们给大家放一点2:00-3:00 大家看,他幻想男孩被他父亲欺负,他现在幻视出男孩的父亲,并和他打架,为男孩报仇4:00-6;17。看完这个视频大家对幻视也有了一点了解,幻视可以可以看到整个情景,如视频中的主角,幻视也可以看到简单不成形的形象,如闪光; 幻视看到的形象可以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也可以是鲜明的、生动的。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幻嗅和幻味。幻嗅的患者凭空嗅到异味感,如花香、尸臭。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有,四院就在对面等着你。幻味的患者在食物或水中,会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如果你在食堂的饭菜中尝到怪味,别担心,那不是幻味,那是真的难吃。 大家有没有被虫子爬过,被针扎过啊,是不是很难受。幻触的患者非常可怜哦。他们常感皮肤上有虫爬、针刺等异常感觉。是不是很可怕。 这儿有一个例子,陶老太总觉得头发内有虫子,不停用手去“捉”。一个多月下来,老太的额头已经被“捉”破,同时手指也溃皮,这就是幻触,主要原因是老太独居后,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出现精神异常。所以我们社会应该多关爱独居老人。 最后一种是内脏性幻觉,比如我们可能觉得肚子疼,可是去医院检查,什么毛病都没有,内脏性幻觉的患者躯体内部有很明确,很具体的异常感觉。 最后,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手机幻听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平时把手机放到包里,每天隔不了多一会儿就仿佛听见手机响起,取出手机一看却根本没有任何电话。现在我总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备课讲稿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例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

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O1 X O2 控制组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

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这样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就只能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1)ABBA设计(2)拉丁方设计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变化,那么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 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balanced Latin square design)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距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讲课讲稿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 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 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

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 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所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 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二)刺激——反应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某种动作多次重复练习,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巩固 近因律:容易学会前一个学习动作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下次练习提早出现。 四、斯金纳—操作性条件理论(作用说--新行为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