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是一部经典的政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

介绍和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书中的主要

内容和思想出发,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总结。

《政治学概论》首先明确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并从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入手,对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界定。孙关宏

认为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有四个,即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

政治制度、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他认为这四

个问题是理解政治学的基础,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这一核心问题上,孙关宏深入探讨了政治

权力的本质、形式和来源,以及政治组织的类型和功能。他认为政治

权力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能力,是实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

手段和途径。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孙关宏还着重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以及政治组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对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孙关宏分析了政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他认为政治行为是人们在政治环境中自觉地采取的行为,包括选举、游行、示威等。政治制度则是政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包括宪法、法律、选举机制等。孙关宏特别关注了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了制度对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同时也指出行为对制度的塑造和改变。

在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问题上,孙关宏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要方式和动力,以及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规律。他认为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常常伴随着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调整和重构。政治发展则是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包括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问题上,孙关宏回顾了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特别着重探讨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思想传统的内涵和特点。他认为政治思想是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对于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政治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对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该书

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对于政治学专业学生,还是对于对政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七章 政治参与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政治参与指在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 团体影响政府的构成、政策及与政府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政治关系中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而且反映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种种关羽公民政治参与的界说都将影响政府的活动时为公民参与的核心内容。 2、利益集团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 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利益集团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利益集团的大量涌现实现的政治系统的重要特征。 3、公民自治公民自治意味着“人类自我思考、自我 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 4、利益表达利益表达(诉求表达)是指公民向政治 系统提出政治要求,是政治运作的开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愈来愈相信自己能够在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系统内有所作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 5、公民即享有人身独立、自由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作为一种政治角色的公民只是在近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培育成长起来的。它与传统社会中作为少数统治者意志的消极服从者的臣民有着本质的区别。 6、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 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 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政治扩大化的产物,同时随着政党的发展,其又反过来促进政治参与) 7、非政府组织(NGO)主要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 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主要称为“非营利组织”、“志愿部门”、“社会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多用“社团”。8、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 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 10、参与民主制也称为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治形态。 11、政治现代化现代化一般被认为是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变迁。 简答题 一、试简述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 其次,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该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继并维持长久生命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最后,政治参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全力平衡机制的“杠杆”。现代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展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要求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定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 二、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利益集团在角色和功能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政权,而利益集团不是。利益集团的目标只在通过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影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四章 政体

第四章政体 名词解释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 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构架。它的具体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整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2、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 4、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5、“左右共治”“左右共治”是在半总统制的政体下,由于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 , 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团支持的总理与属于另一党 派的总统共治的现象。 6、民主政体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它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 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7、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 8、威权政体又称权威政体、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 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概念。 9 、“第三波”又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的上一次世界范 围内的“民主革命”。 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有详细的论述。 思考题 一、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丹的政体理论虽然并未能完全从中世纪的政体 分析传统中摆脱出来,但他毕竟把政治权威从中世纪政治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世俗政治权威置于神法和自然法的普遍规范之下。这使他称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先驱。而且,他的主权理论不仅在推动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 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在整体理论方面的最卓越贡献是他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孟德斯鸠不但将洛克的分权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现代分权结构,而且三种权力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首先,从霍布斯开始,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逐步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时期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将整个理论的逻辑前提建立在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基础之上。从而将政体理论和现实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其次,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人性普遍流露出一种空前的幽暗意识,在他们看来,若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力量,人性中恶的一面随时都会肆意蔓延。这一思想反映在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实践中则表现为在 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最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民主权”思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A.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内涵: 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 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 D. 政治权力 9. 权力、政治权力及其性质 政治权力: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狭义地说是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15J p125 政治权力的性质: ◆公共性:强制性: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强制性 12.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阶级: 【列宁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他们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领导自己索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LJ p76 16. 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 合法性:正当性,正统性,公证性,合理性。 合法性的层次: 共同体层次:国家政权力图唤起公民对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和共同加之符号的认同; 典则层次:国家政权必须努力证明普遍适用于政治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是符合共同体的政体价值观的,从而使公民对典则产生认同; 当局层次:国家政权试图让公民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当局统治符合普遍的法律规范。GL pp60 政治合法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ie.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 意味着政权或制度(regime)的合理性。15J pp144-145 18. 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资源的运作。主要手段包括: 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国家政权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 意识形态手段: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国家政权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掩盖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营造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社会政策手段:国家政权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让民众相信统治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GL pp60-61 20.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推荐书目

1基本辞书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96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三联书店2006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基本教材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任剑涛:《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为何要学习政治学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政治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 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David Miller:《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译林出版社2008 Kenneth Minogue:《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译林出版社2008 伯特兰·罗素:《权威与个人》,商务印书馆2010 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三联书店2008

夏中义:《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政治学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2 马基雅维利:《君王论》,海南出版社1994 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 5 政治分析法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阿兰·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 马克·利希巴克,阿兰·朱克曼:《比较政治:理性、文化与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叶鹃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 权力与国家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8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指导真题讲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指导真题讲解 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 备注: 1、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2、专业一(政治学概论)为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统考科目。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 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 3.海伍德《政治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 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重点把握书中) 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种..) 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 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 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 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 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 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 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 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专业二:国际关系史参考书 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用于整理国际关系史方面所涉及到的......) 2.袁明《国际关系史》(用于宏观把握国际关系史发展的脉络) 专业名称 初试内容 复试面试 复试听力 国际关系 ①政治(100分) ②英语(100分) ③政治学概论(150分) ④国际关系史(150分) ①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 ②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全校统考 (3分制计入总分)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考研真题精选+题库】 目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 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

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 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是一部经典的政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 介绍和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书中的主要 内容和思想出发,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总结。 《政治学概论》首先明确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并从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入手,对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界定。孙关宏 认为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有四个,即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 政治制度、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他认为这四 个问题是理解政治学的基础,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这一核心问题上,孙关宏深入探讨了政治 权力的本质、形式和来源,以及政治组织的类型和功能。他认为政治 权力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能力,是实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 手段和途径。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孙关宏还着重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以及政治组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对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孙关宏分析了政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他认为政治行为是人们在政治环境中自觉地采取的行为,包括选举、游行、示威等。政治制度则是政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包括宪法、法律、选举机制等。孙关宏特别关注了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了制度对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同时也指出行为对制度的塑造和改变。 在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问题上,孙关宏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要方式和动力,以及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规律。他认为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常常伴随着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调整和重构。政治发展则是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包括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问题上,孙关宏回顾了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特别着重探讨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思想传统的内涵和特点。他认为政治思想是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对于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政治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对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该书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政党

第六章政党 名词解释 1、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 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 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 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4、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 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 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这些政党是为了政治民主而从事激烈斗争,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 6、体制外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 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 政党。 7、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 思考题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 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政党具有一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c、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d、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 二、政党产生与发展有哪些基本模式 政党的产生方式上,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归纳了现代政党的两种产生方式: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即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议会内部的意愿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外生党即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关于政党产生之后的发展规律,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 (1)宗派阶段。这一时期通常发生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个人和集团的政治行为虽然已经和传统决裂,但是还没有发展出现代化的政治组织。 (2)两极化阶段。当政治行动冲破议会、政治参与扩大或新的社会势力出现时,议会中竞争着的两派就会和社会势力间通过有组织的联系而成为政党,进而形成两极化的格局。 (3)扩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党领袖往往顺应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通过号召和组织活动而将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到了自己周围,从而实现自己控制政权的目标。 (4)制度化阶段。在议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政党此时一般都会出现制度化的两党制。如果还有外力介入,则更可能形成多党制。 三、政党制度有哪些体制模式和组织类型 1、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 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体制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片或议 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结合政党数量与竞争的程度两个标准。将竞争型政党制度分为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 (2)非竞争型政党制度。指不存在政党之间的竞争。国 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执政的局面。主要有法西斯主义一党制、名族主义一党制、一党领导制和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3、组织类型 (1)政府外政党组织。指政党在政府机构体系之外的。 由各政党自行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一般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领袖、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外围组织。 (2)政府内的政党组织。指各政党在正式的政府机关设 立的。统一本党党员意志和行动的政党组织。由于现在政党已经全面介入到了政府活动之中。所以政府内的政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考研笔记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 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 1、古代政治的内涵 (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 (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1 - 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学视角下的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

政治学 孙关宏(1-10章 全)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笔记 孙关宏胡春雨任军峰 法典总结 小军整理 第一章绪论 本书框架:同《政治学》(MPA系列) 第一部分: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学,政治学的研究历史和方法 第二部分:政治主体,探讨国家、政府政党等 第三部分:政治运行、包括政治发展、政治参与、政治文化 第四部分:国际政治,主要阐述全球化、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权力格局,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内在联系 ******************************************************************************* 第二章权力 2.1 权力的定义 一、权力的定义 权力的界定 马克斯·韦伯:“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权力是不对等的支配关系) 彼得·布劳:权力的天平其实是对等的,因为权力是一种交换(拥有权力的一方从中获得满 反之亦然),权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支配关系, 依赖权威,权威使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内化。㈡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1.共同特点: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统治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 ①权力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而暴力则刚刚相反 它以摧毁这种社会关系为目的 2.区别②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依赖于对权威的应用,争取被统治者的认同 而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不需要被支配着的认同 ③权力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而暴力则是相反,其 特征就在于即时打击,暴力的应用恰恰意味着打破秩序

三、谁得到权力? 伯恩斯《领袖论》:权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二是能力,即个性论和资源论。㈠个性论(动机) 1.西方先哲:柏拉图“哲学王”、马基雅维利“爱国者”、霍布斯“丛林法则” 2.现代研究: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按照这一理论,社会中存在两种权力性格: ①一种人拥有“权力意志” ②另一种人则有“奴隶意志” 3.“个性论”的缺陷:①其科学研究的取证非常困难 ②个性与权力之间的联系始终是个疑问 ㈡资源论: 1.观点 权力的大小与资源的占有是成正比的。权力是指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的社会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水岭在于占有不同的资源。因此权力的取得通常于某种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的垄断。 2.权力资源的类型 ①人格②财富③组织④武力⑤象征⑥知识 2.2 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特征 ㈠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㈡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利的使用 ㈢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 ㈠权力基于一个政治共同体产生、维持和发展的需要,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基于四个基本要求: 1.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人,需要对自身的政治存在和政治意义形成一种理解和解释,并根据这种理解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规范下生活; 2.需要占有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3.需要规范生活在其统辖地域上的人的行为; 4.需要管制、提取和分配资源来维持其运行。 ㈡为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四个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手段 1.意识形态权力 垄断了意义、规范和礼仪习俗,也就垄断了政治共同成员对生命意义和政治价值的理解迈克尔·曼:第一种是比较“自主”的意识形态, 第二种是依附于某个集团的意识形态 2.军事权力:垄断了强制手段 3.法律权力:⑴立法权指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和基本行为规范的权力 ⑵司法权之法律的维护和执行权力 4.行政权力:对上述四种权力的组合 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政治权力对政治共同体的相对作用各有不同; ⑵四中政治权力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的; ⑶尽管没有一种政治权力是纯碎的,但他们都有其独立性。 三、政治权力:精英的、大众的,抑或是多元的?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王向民 一、课程简介 《政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s)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本科主干课程,每周三学时。本课程旨在通过提炼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历史经验与基本方法,讲授政治共同体营造的基本框架。课程目的有二:第一,激发学生探究政治世界的愿望与能力,增进对世界政治与中国政治的理解;第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奠定政治学的基础知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学术想象力。课程主要采取“问题-回应”的方式进行,实行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具体课程内容包括:(1)学科史;(2)人论;(3)政权理论;(4)治权理论;(5)国家与社会的沟通;(6)自治与他治;(7)共同体的维系与变迁;(8)腐败、病变与革命;(9)共同体间关系。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is the main course of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t aims to teach the basic system, the main theory and the frontier trend of political science by refining the basic problem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basic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main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inspire students’ desire

2021年四川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考研必备 2021年四川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初试专业科 目名称 参考书目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参考书目:王 浦劬,《政治学基础》 (第四版),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8年版。 政治学综合参考书目:孙 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二版),复旦大学出 版社,2019年4月。 复试教材: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 法》,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政治制度史》,马啸原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综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 版),郑杭生主编,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7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030301社会学664社会学 综合 965社会学 理论与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 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8年3月 社会心理学(第11 版),戴维·迈尔斯著,侯 玉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1月 复试科目:社会学综合,涉及 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 参考书目:可参考初试参考书 目 人口学概论(第11 版),约翰·魏克斯著,侯 苗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6年1月 120204技术经济与管理管理学原理参见工商管理学院(待 定) 参考书目:《工业技术经济 学》,傅家骥,清华大学出版 社,第三版

120401行政管理 复试科目一:公共政策 参考书目:《政策科学——公 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主 编:陈振明,出版社:中国人《政治学概论》(马工程 教材),《政治学概论》 编写组(首席专家张永桃 民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王一程、房宁、王浦 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5年. 复试科目二:行政法学 参考书目:《行政法学导 论》,主编:姜晓萍,出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 新版。 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覆盖政治学、经济《西方经济学》(马工程 教材)下册,《西方经济 学》编写组(首席专家吴 易风、颜鹏飞),高等教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 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分享: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大考研复试推迟数日,但是丝毫不会阻止2021届考生备考北京大学考研的决心。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基础差的同学更该要早做准备,早规划。 为了帮助考生在北大考研中能成功上岸,盛世清北整理了北大各专业相关复习资料。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 以下为盛世清北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网络参考书目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书籍: 政治学概论参考书目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重点参考书目)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作为第一本的补充,结合第一本没有的知识点来复习) 海伍德《政治学》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本书考察的简答题、论述题较多)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国际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 《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陈岳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 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 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参考书目 1. 《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孙岩北京大学出版社 4. 《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李义虎张植荣世界知识出版社 5.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参考书目 1.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新中国外交思想》,叶自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6. 《中东政治与社会》,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国际组织》讲义,张海滨 8.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该书内容在每年的真题中都会占到非常大的比重, 是复习的重点书目。应当对全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掌握)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本体系简洁明了的参考书,辅助唐士其《西方 政治思想史》使用,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宏观) 3.海伍德《政治学》(许振洲上课所使用的教材,政治学的经典入门书目)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 权力

第二章权力 名词解释 1、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 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 古汉语中“权力”不是一个词,“权”是说公平、权衡的意思,因此,古汉语中的“权力”不仅是指一种“力”,更强调这种“力”的运用要公平、合理。 马克思·韦伯的定义: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权力的三个特征: ①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②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③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2、政治权力顾名思义是特指与政治现象有关的权力。人们习惯地将权力不甚严格的划分为政治权力、社会权力、经济权力乃至文化权力等等而政治权力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权力。按照马克思对权力的理解权力可以划分为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国家的权力”政治权力统治着财产。因此一切权力的实现最终都要取决于政治权力的斗争。 王书: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3、寡头统治铁律这是精英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斯提出来的。米歇尔斯通过对社会民主党的考察发现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将自己组织起来,而一旦形成了组织,要让组织发挥最大的效能,就需要坚强的领导。一旦这些领导占据了高位,就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势看作是永久的,死死抱住权力不放,从而变成寡头。而大多数普通党员则认可这种地位并服从他们。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少数人的寡头统治。 4、精英主义鉴于对大众参与式民主模式的失望一批政治学者开始对精英主义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 事务太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人物手里。 5、合法性(见笔记P15)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公民对政治统治权的认可。或者说合法性就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最初的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因为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正如《独立宣言》所说的“对统治的同意”。缺乏同意政府就只能依靠高压手段。、“合法性”有时会混同于“合法”实际上“符合法律规定”只是合法性的一个层面而已 合法性”其实是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它的意义比“合法”要远为广泛和深远。无论如何合法性的定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政治权力是 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这种认可和支持取决于政治权力与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 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政治权力只有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 接受的文化价值才能获得被统治者的认可。 6、有效性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与联系一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 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 一、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因为宗教、习俗、传统乃至于道德都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不容易变更的。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 以达到最佳的均衡。权力一旦僵化就会走向极端对权力双方都产生威胁。 (3)权威的服从不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作为后盾。权威的力量在于它扎根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中是人在本能上无法抗拒的所以权威往往是透过潜 移默化的方式让人自愿服从的。人在接受一种权威的时候不会感到任何不适和不快也不会感到自己的自由遭 受威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权威与自由不是对立的甚至还是自由的前提。反观权力就不是这样虽然是一种制度化、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权力始终要以武力作为后盾武力不仅是权力的资源之一更是它最重要的资源。虽然权威的运用并不依赖武力但是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武 力甚至可以瓦解武力。 尽管权力与权威存在以上的区别但是权力又离不 开权威。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权力其实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当统治者要将这种以武力 为后盾的支配关系制度化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权力关系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权威的运用权威可 以让人们对统治产生认可使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内在化。所以除了少数例外世界上的统治者大多都懂得运用权 威来为自己的统治披上正当的外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