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闪耀的人性光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的人性魅力

《 愤 怒的葡萄》 主要讲述 了汤 姆 ・ 约德 一家变 卖了所有
的东 西 , 换 同 一辆 破 卡 车 , 并 驾 着 它 去 加 利 福 尼 亚 州 寻 找 生
约德 一家。到达加利福 尼亚州 的汤姆 ・ 约 德一 家不但 没过 上期 望已久的生活 , 相反却陷入 了更加绝望 的境 地。当地 的 农场 主因为劳动力 过剩 而压低工 资 , 并且 当地的警察 用种种 手段 刁难 俄克佬 , 最终使他们陷入 了走投无路 的境地 。 在作品中 , 并不是对 苦难生 活 的描 述打 动 了读 者 , 而是 苦难下层农民对生活的希望 , 对家 的关心 , 对外人 的帮 助 , 打 动 了世界上成千上万 的读 者。小说 没有用 华丽 的语 言做铺
、
对 作 品 的 简 要分 析 Nhomakorabea《 愤怒的葡萄 》 主要讲 述 了俄 克 拉荷 马州 的农 民 , 由于 罗斯福新政和“ 农 业” 调整 法 的实施 而破 产 的无 奈 , 以及为 了求得生存他们不得不去 加利福 尼亚州逃 荒求 生 的悲 惨经 历 。故事主要是围绕汤姆 ・ 约德 一家 而展 开的。在漫 长 的 路途 中, 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 对加利福尼亚州充满希 望 , 认 为加利福尼亚州是一片美丽 、 富饶 、 充满 希望 和梦想 的土地。
第3 4卷 第 1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5 . O 1 . 0 5 2
闪 耀 的 人 性 光 芒
解读《 愤怒 的葡 萄》 中的人性魅 力
刘 芳 宏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 , 广州 5 1 0 5 2 0 )
卫 者” 。这篇小说最大 的闪光点不 是其 中人 物生活 的苦难 , 而是处处体 现的人性的光辉 。作品 中体现 了作者对 人性 的
国外作品赏析愤怒的葡萄评析

愤怒的葡萄评析
---- 斯坦培克
斯坦培克
斯坦培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 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斯镇一个 面粉厂主家庭。在母亲的熏陶下,很早就接触 欧洲文学。1920至1925年间,他曾在斯坦福大 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动学课堂,并从事体 力劳动谋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写作, 192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 ,后发表 两部小说《天堂的牧场》和《献给一位无名的 神》 ,都未引起重视。1935年《托蒂亚平地》 出版,立即受到好评,此后又发表《胜负未决 的战斗》 、 《鼠与人》 、 《长谷》 、 《愤怒 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获普利策奖。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他到欧洲当过战地记者,写过 报道和宣传作品。后期主要作品是两部长篇小 说《伊甸园以东》和《我们的不满的冬天》 , 斯坦培克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 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第三个人物形象是乔德的母亲,她是家庭的主妇,也是一家人的灵魂。在极其困 难的条件下,许多人发生动摇,她却始终满怀希望。她不仅照顾好家里人,而且 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她同意凯西随一家人逃难,帮助比他们更饥饿的邻居的孩 子,表现出劳动妇女无私的高尚品质。这位劳动人民的母亲不仅善于体谅别人, 而且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她劝说乔德,不要单枪匹马去对付警察,要参加集 体行动。乔德打死警察、准备外逃时,她坚决支持他的行动。她认为,穷人的路 “越走越宽”,因为“我们干的事情,都是为了朝前走”。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 肉,是本书写得最好的人物。 斯坦贝克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现了从“我”到“我们”的主题,反映美 国一代破产农民怎样向工人阶级转化。
解析_愤怒的葡萄_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2010年第9期(总第8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No 1912010General 1No 181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111 【文化论坛】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魏 娜(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愤怒的葡萄》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
该作品曾获普利策奖,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从他们身上反映出农民阶级对故土的依恋,对现存社会的日益不满和反抗精神,以及善良的人性。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仅使主题更加深刻,而且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关键词:象征;恋土情结;反抗;善良人性;压迫中图分类号:I 10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10)0920111202收稿日期:2010205220作者简介:魏 娜(1983),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一、引言《愤怒的的葡萄》以经济大恐慌时期大批农民破产流亡为背景,讲述了农业工人从俄克拉荷马州移民去加州的故事。
这是一部触动人灵魂的小说,因其真实性受到广泛好评,也因其真实性一度被攻击与禁止,它的出版曾引起各州统治者的恐慌,甚至有人写了《快乐的葡萄》来抵制本书的影响。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趋于类型化,个性特征不够突出,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形象对加深文章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1.象征恋土情结的爷爷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崩溃之前农民租种地主的耕地,付出大量的劳动却得到极少的收益,然而他们却能在小块土地上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维持着生计。
经济危机的出现促使地主趁机将租给佃农的土地收回再卖给畜牧资本家,在拖拉机的冲撞下农民失去了自己的房屋与土地,这意味着旧的生活方式即将被改变。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这本书描绘了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
农民们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被迫成为佃户或佃农,甚至有些人不得不成为流浪汉。
他们生活在贫困和饥饿之中,每天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他们的房屋被拖拉机摧毁,他们的土地被大公司和银行没收,他们的希望被剥夺。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愤怒该指向谁,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这本书也描绘了人们在苦难中的坚持。
主人公们善良勤劳,有着淳朴的信念和坚持,他们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在苦难中坚持着人的尊严,坚持求生的力量。
他们没有因为苦难而变坏,没有丧失人性,变成残忍的野兽。
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他们的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
这本书还批判了资本的剥削。
农民们的苦难是由资本的剥削造成的。
大公司和银行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财产,然后将他们的劳动力廉价雇佣,获取高额利润。
农民们不知道真正摧毁他们的是谁,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这本书告诉我们,资本是没有人性的,它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剥削穷人。
我们应该警惕资本的力量,保护穷人的利益。
读完这本书,我对穷苦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苦难让我感到痛心,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到敬佩,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深思。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努力工作,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穷苦人民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
《愤怒的葡萄》中的人性主题探究

《愤怒的葡萄》中的人性主题探究嘉兴地暖/摘要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因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而一举成名。
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破产的农民乔德一家,历经千辛万苦,去加州逃荒,最终找不到栖身之所却又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
《愤怒的葡萄》自问世以来,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引发巨大的轰动,就是因为作品中处处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作家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文重点探究作品中的关于人性的主题。
关键词:人性《愤怒的葡萄》希望爱主题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上,约翰?斯坦贝克曾经说到:“人类具有仁爱和宽恕之心,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面临失败的勇气,这是已经被证明的所具有的伟大的精神和心灵。
而作为作家,必须要对这些精神进行赞颂和宣扬。
一个合格的作家,献身于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相信人类具有自我提高的能力。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斯坦贝克正是通过作品,来弘扬人性。
美好的人性,不仅仅是他写作的动力和目的,而且早已经深埋在他的灵魂之中。
斯坦贝克的这段感言,也极好地阐述了他创作《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的动机和目的。
小说通过描写乔德一家人在举家西迁的艰难路程中的成熟和成长以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将人性中善良的正能量进行展现和传递,《愤怒的葡萄》也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一《愤怒的葡萄》创作的时代背景斯坦贝克诞生于美国,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共创作20余部小说,可谓是硕果累累。
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涉猎,题材涵盖了社会、战争、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如《烦恼的冬天》、《愤怒的葡萄》等,对西方的理论界影响是极为持久而深刻的。
他文笔犀利凝练,作品尽显大家风范,同时又有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同时生态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
斯坦贝克身体力行,用文字对生活中的真知灼见进行着描绘,他既是无产阶级作家,同时也是自然主义者。
小说《愤怒的葡萄》不仅表达了作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极大愤慨以及有产者剥夺农民生存条件和土地的愤怒,更渗透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愤怒的葡萄》人物形象探究

文学WEN XUE2017.04《愤怒的葡萄》是美国左翼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反映群众斗争的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由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在1939年发表,主要描写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使大批农民破产并逃荒的故事,反映了社会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
整部小说实际上就是美国农民的一部血泪史和斗争史。
《愤怒的葡萄》在美国的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曾经获得了1940年的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主要以对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农民的破产、逃荒和斗争作为故事的背景,以约得一家作为典型代表,记录了他们一家十二口人逃荒的艰难经历。
在小说的最后农民愤怒了,他们开始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小说标题“愤怒的葡萄中”的“愤怒”就是指人们对贫困和不公平社会制度的强烈抗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国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大平原,而当时的美国已经摆脱了功利主义和全球主义的思想,更加热衷于建立世界霸权,因此在美国社会中,工业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大行其道。
在1937年的秋天,作者跟随一些农民流浪到了加利福尼亚州。
在途中,作者亲眼看到流浪的农民处于绝望的状态,由此感到非常震撼。
于是作者开始意识到过去创作的贫乏和渺小,决心要创作一部真实反映农民生存悲剧的作品,于是创作了《愤怒的葡萄》。
小说在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各州统治集团的恐慌,因此这部小说在很多州都被禁止发行。
有的议员站出来指责这部小说,甚至还有人发表了一部名为《快乐的葡萄》的小说,描写了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州之后的幸福生活,企图以此达到揭穿斯坦贝克“谎言”的目的。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流浪人民所受的苦难甚至超越了斯坦贝克的描写。
这部小说因内容上的真实性,其影响注定不会因为一些人抵制、禁读、诬蔑而消失。
小说中,作者纯熟地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
这部小说整体的线索是农民逃荒,作者围绕这一线索插入了一些辅助性的章节,从而使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小说在整体风格上,用概括性的陈述语言夹杂着具体的细节描写,这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涅盘之后的重生——浅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引言《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30年代美国为背景,描述了一家农场主家庭在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困境以及工人阶级的艰辛。
在阅读《愤怒的葡萄》之后,我被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和社会思考所震撼。
本文将从人性探索、社会暴力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并分享我的个人感悟。
人性探索《愤怒的葡萄》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逼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动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汤姆·乔德成长的过程。
他从一个自私冷漠的人渐渐转变成关心他人、彼此支持的人。
这个转变不仅源于他与沃兹一家的深入交往,也得益于他对社会不公的认知。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发现人性的美好一面。
社会暴力小说中反映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不平等。
经济危机使得许多农场主家庭陷入困境,而他们对农场工人的残酷剥削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
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工人受苦的场景,展现了社会暴力的残酷和无情。
例如,当农场工人盼望着派人进城买汽车零件修理汽车时,农场主却保持漠视,这让工人们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愤怒。
小说通过展示社会暴力的丑恶面目,引起了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小说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汤姆·乔德开始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为工人争取权益做出贡献。
小说中的工人集会、罢工等情节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理念的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宣扬了作者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呼吁社会变革以缓解民众的困境。
总结与感悟通过阅读《愤怒的葡萄》,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社会的不公和暴力使得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然而,小说中也透露出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让人对美好的未来保持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2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3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4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5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6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7 《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8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9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10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11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12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3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1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5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16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17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18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9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20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21 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2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3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24 论《宠儿》中的母爱25 以篱笆和围墙看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26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27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28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29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30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31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32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33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34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35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36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37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38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39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40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41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2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43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44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45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4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47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4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49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50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51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52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5354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55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56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57 The Road to the Outside World:An Analysi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58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59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60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6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62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63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64 女性模糊语在交际中的运用及分析65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66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6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8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69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70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71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72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73 《红字》中的冲突74 流行语的翻译75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6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77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78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79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80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81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8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83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84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85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86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87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88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89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90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91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92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93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9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95 论《飘》的女性主义96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97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98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99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100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研究《金锁记》的翻译策略101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02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03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104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105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06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07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108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0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10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111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112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11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114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15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16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117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18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19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120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121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122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23 创世神话与民族特性—《旧约》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124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125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126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127 浅析中英恭维语128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29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130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31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32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33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134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135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36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37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138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3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40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41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42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43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44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145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4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4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4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149 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150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151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152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53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154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155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56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157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158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59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160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161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162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163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64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165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166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167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68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169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170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71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72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173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74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75176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77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178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179 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180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81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82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183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84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185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186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187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188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189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90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191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19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93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194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195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196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97 《紫色》中“家”的解读198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99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200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