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第三章
中国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中国园林美学读书笔记:一种和谐与自然美的艺术
中国园林美学是一种独特且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等多重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在阅读《中国园林美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
中国园林美学的核心在于其追求的和谐。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每一处园林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山石、水池、建筑,还是树木、花草,都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中国园林美学的另一特点是其追求的自然美。
与西方园林的规整、对称不同,中国园林更注重自然、不规则的美。
它模仿自然的山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这种自然美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其内部的布局和元素上。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气息。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魅力所在。
每一处园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背景。
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就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美学》不仅是一本介绍园林美学
的书,更是一本展现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智慧的书。
它让我深感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 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 别墅
• 城市私园
–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
•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园林
•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
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 兰亭与《兰亭集序》
–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兰亭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完整版)园林景观设计题库、习题与答案(全)

第一章问答题1、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分述这些时期的特点及成就。
6-10答:①生成期:皇家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殷、周朴素的囿;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
②转折斯: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③全盛期:园林发展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隋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
④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
北宋山水宫苑;元、明清宫苑;2、综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0-16答:①出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涵蕴3、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16-19答“①江南园林②北方园林③岭南园林④巴蜀园林⑤西域园4、简述中国近代公园发展主要标志。
19-21答: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
5、简述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
21-23答:①恢复、建筑时期(1949-1959);②调整时期(1960-1965):③损坏时期(1966-1976):④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⑤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⑥6、简述环境可持续思想园林本质的基本内容。
25答: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灯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化肥,花坛植物,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
③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特种上,保护和发展乡土特种。
旅游美学 第三章 雕塑审美.答案

玉项饰 良渚文化 周长76厘米 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 山墓葬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的项饰多为单色,这一串则见异色,颜 色虽不丰富,但几颗湖绿色珠间隔配置,显得错落 有致,体现了先民对颜色美的追求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6.5,孔径5.7,高2.3厘 米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十一号墓出土 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三章 雕塑审美
第二节 中国雕塑审美
一、先秦雕塑审美(古朴与狞厉)
• (一)原始社会时期
• 陶鸮鼎,仰韶文化,陕西华县,作者以鹰鸮的 躯体作鼎腹,以其双腿与尾巴作陶鼎的三个支 足,器口前端加塑鸮首,尖利的嘴和炯炯双目, 增添了威猛之感。
• 狗形陶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山东宁 阳
• 陶、泥塑人物:一般是头像,将刻画面部表情 作为人物形象表现的重点,可以认为是我国雕塑 艺术重视传神的开端
在中国,对龙的礼拜源远流长,
它是最受尊崇的灵瑞,因而,也 是最常见的艺术题材,这一件是 已知最早的玉龙。
玉龟两种 红山文化 右长 4.8,最宽2.8,最厚0.5,左 长3.9,最宽3.6,最厚0.6 厘米 1973年辽宁省阜新 县胡头沟村墓葬出土 辽 宁省博物馆藏
玉鸮[xiāo]红山文化 长4.2,宽4.6,宽厚
优秀的雕塑作品能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特殊 的社会教育功能。由于其所用材料坚固,大量作 品可以被永久的保留,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时 代的文明象征。随着经济的腾飞,城市建筑规模 的不断改造和扩大,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 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城市 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室内外环境的 雕塑等逐渐被老百姓所认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部分。
第一节园林美学概述

(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 占地寒约碧5山0亩庄,为苏州四大名园之 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 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 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 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 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 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 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 为“吴中名园之冠”。
园林的自然美有如下共性: 1.变化性: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的心理结构的不同,自然美常常发
生明显的或微妙的变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多面性:园林中的同一自然景物,可以因人的主观意识与处境而
向相对立的方向转化。或园林中完全不同的景物,可以产生同样的 效应。 3.综合性:园林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自然美常常表现在动、静结 合中,如山静水动,树静风动,石静影移,在动静结合中,又往往 寓静于动或寓动于静。
5.工程设施美
园林中,游道廊桥、假山水景、电照光影、给水排水、档土护坡等各项设 施,必须配套,要注意艺术处理区别于一般的市政设施。
6.文化景观美
长沙爱晚亭
风景园林常为宗教圣地或历史古迹所在地,其中景名景序、门楹对联、摩 崖石刻、字画雕塑无不浸透着人类的精华。
7.色彩音响美
风景园林式一副五彩缤纷的天然图画,蓝天白云、花红叶绿、粉墙灰瓦、 雕梁画栋、风声雨声、欢声笑语、百籁争鸣。
(二)园林艺术中的生活美
园林可作为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环境,是一个可游、可憩 、 可赏、可学、可居、可食的综合活动空间。
园林既是一处艺术空间,又是一处人们可以进入其中的现实 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常常设有若干可以挡风沙、避寒暑、 遮风雪的园林建筑物,人们可在其中眺望、品茗、奕棋、抚 琴、阅读……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令人赏心悦目的 美好环境。
园林美学知识点总结

园林美学知识点总结导言园林美学是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研究园林景观的美的形式和规律的学科。
它既是美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美的创造的学科。
园林美学对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促进人们对园林艺术和园林景观的欣赏和理解。
本文将对园林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园林艺术实践中的应用。
一、园林美学的概念园林美学是研究园林景观艺术的美的特征、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景观设施、植物配置、空间布局、色彩对比等一系列与园林景观相关的审美因素。
园林美学的概念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再创造和再塑造的艺术形式。
二、园林美学的基本原则1.自然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是园林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强调园林景观应当尊重并模拟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美好。
自然性原则要求园林景观的设计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干扰,同时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园林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相适应。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园林景观的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布局和协调统一。
在园林美学中,景观要与建筑相协调,植物要与地形相配合,水景要与石材相搭配,整个园林景观要体现出和谐一致的整体效果。
通过整体性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有序、统一和美观。
3.变化性原则变化性原则是园林美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园林景观应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动态性,使人们在园林中产生愉悦和惊喜。
园林景观的变化性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季节变化、水的流动和光影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变化性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4.节奏性原则节奏性原则是园林美学中的审美原则之一,它强调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上,还体现在路径、景点和植物配置等方面。
通过节奏性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5.节制性原则节制性原则是园林美学中的审美原则之一,它强调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有节制和适度的原则。
园林美学导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园林,作为人类居住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园林美学导论旨在探讨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分类以及审美原则,为读者提供一把开启园林艺术大门的钥匙。
以下为笔记摘抄:二、园林艺术的本质1. 定义:园林艺术是人类运用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环境。
2. 特点:- 综合性:园林艺术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园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 生态性:园林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平衡。
- 实用性:园林艺术不仅要满足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园林艺术的特点1. 景观多样性:园林艺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人工景观,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 布局合理性: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使景观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
3. 生态环保性:园林艺术强调生态平衡,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4. 文化内涵: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
四、园林艺术的分类1. 按地域分类:- 中国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注重山水意境、园林小品和文人气息。
- 欧洲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强调对称、规则和几何图案。
- 日本园林:以枯山水为代表,注重禅意和自然元素的运用。
2. 按功能分类:- 公园:供公众休闲娱乐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 住宅园林:为居住者提供休闲、观赏、健身等功能的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杭州西湖别墅。
- 宗教园林:为宗教活动服务的园林,如南京栖霞寺、北京潭柘寺。
五、园林艺术的审美原则1. 意境美:园林艺术追求“意境”,即通过景观的布局、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
2. 比例美: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使景观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
3. 对比美:园林艺术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等方面的对比,使景观更加生动有趣。
4. 变化美:园林艺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景观富有变化。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题库

第三章园林美与园林艺术题库一、填空题1.园林美也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的多样统一之中。
历史、民族、地域、时代性2.园林美构成因素分为和的两类。
自然人工3.审美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和。
精神现象社会意识4.审美意识是指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一切主观的意识形式。
审美对象5.人的审美关系是由两个基本条件构成的一. 二. 。
审美对象审美主体6.人们在欣赏和研究、创造的同时,孕育了。
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7.园林美具有表现在构成园林的多元要素之中和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之中。
多元性8.园林美是一种不可分割的。
整体艺术美9.园林作为一个现实的生活环境,园林必须满足人类、与的要求。
生存享乐发展10.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即、、、等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环境艺术小品1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
美学思想12.审美意识具有、、。
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13.所谓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观的美的直观的、、、和。
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判断14.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生产于,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
15.园林美是一种特殊的。
生产劳动人造美16.,和被认为是园林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时期。
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的英国17.园林艺术通过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典型形象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18.园林艺术具有, 和。
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19.园林艺术又具有,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他这样包罗万象。
极强的兼容性20.一座美轮美奂的园林含有许多复杂的,,,以及的运用。
建筑工程工艺植物与养护技术21.园林艺术融合等诸多艺术因素于一体,着意最求,音乐般的流动和时光交替的变幻,甚至涉及。
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书法,音乐,工艺美术诗画般的意境宗教和哲学22.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将艺术分为3类。
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23.等的艺术形象必须在空间里才能存在和展开,所以它们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由于受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影响,艺术再现理论在两千 多年的时间内不仅支配着西方艺术哲学,而且支配着其艺术批 评和艺术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透视法”,透视绘画从美学上说有 如下几个好处:
1、通过赋予观看者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便使观看者有了 一种参与或置身于其中的感觉;
2、通过选择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点,就使观看者感 到自己似乎置身于某一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确定的时刻。 (Raphael:The School of Athens)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表现或再现的是一种克制、安静,和一 种井井有条的完整。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再现”与原始的“模仿”和现代艺术中的“表现”具有 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而获得的美感经验也很不相同。
原始的模仿艺术,仅仅是作为人们最关心、最希望占有的 事物的替代品,或是通过它的巫术魔力,实现消灾祈福的愿望。
西方现代表现艺术,则是对无意识中得不到满足的性欲或 其他非理性本能的一种补偿,或是某种对现实社会的无意识的 反抗情绪的表现。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现实主义(realism)( 19世纪中叶以库贝尔为代表) 比以往更客观更直接地再现生活,它以一种纯科学 试验的眼光对事物进行观察,以绝对的视觉对象作 为真实的本质而呈现。
库贝尔的对幻觉真实的追求,导致了印象主义 的诞生,而印象主义的极端表现,最终爆发了现代 绘画的革命:从视觉真实转向心灵真实;从客观世 界走入主观世界;精神现实开始支配物质现实。 (Courbet:seacoast)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因此,否定中国艺术中的再现性是不正确的。 艺术再现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审美认 知发展的必然过程。只不过中国艺术中的再现, 不同于西方艺术中那种具有透视、光影层次、色 彩变换的高度写实的形态。(宗炳《画山水序》: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1、西方的艺术再现观: 再现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的一个直
接产物。 “再现”和“模仿说”的区别: “模仿说” 通过将作品同作品之外的物体和情景相比较而 对作品的好坏作出判断,是一种与作品的内在结构几乎无 关的外在的或他治的标准。 “再现”则是指作品本身描绘现实的方法,因而直接同作 品内在的或自治的需求有关。
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同 样能看到上述艺术再现观的发展历程。
从顾恺之时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 拙(如《洛神赋图》),到宗炳的“竖画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如展子虔的 《游春图》),再到李思训的山水画使人产生身临 其境的真实感(如《江认为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
再现是对现实中美好或奇特或典型的事物形象的再创造, 它不仅有着合乎美的比例的外部形态,而且有深刻的内容;它 向人们展示理想、美好和崇高的境界或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 质的观照。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二、再现观念的发展历史:
艺术再现经历从拘泥于外物形态到逐渐远离外物形态,然 后再到逼真地再现外物形态,最后到简化的再现形态的曲折变 化过程。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2、中国的艺术再现观:
受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自然 之“道”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事实上也限制了艺 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外形作科学观察)使中国的艺术走 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典艺术最初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 似”,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诸如“师法自 然,中得心源”、“传神写照”等艺术理论。有人据 此得出结论:西方艺术重“再现”、重模仿,中国艺 术重“表现”、重抒情。事实上“神似”还是要 “似”,而且是一种更高级、更接近事物真相的
西方新批评主义(现代艺术的代言者)也一再宣称,模仿 写实性质是艺术的无价之宝。由此可见,“再现”在艺术实践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一、概念
再现(reappearance)即“再次呈现”。 再现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纯心理的再现和以艺术为媒介的 再现,这也就是艺术再现的两个过程。 纯心理再现是指根据回忆,对以往的记忆形象进行思维上 的加工,以意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复现。 艺术再现则是指,将心理再现形成的审美意象,通过具体 的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文字等)体现出来。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如果说“透视法”对物体的形的再现达到了新的高度,那 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及以后的 印象派绘画对色彩的进行的探索,使自然色彩的再现达到了新 的高度。两者从不同的方向,使艺术再现趋于完美。 (Constable:Wivenhoe park、Noon (the Hay-Wain)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的主观性再现是西方再现 艺术的最后一种形态。
印象派极力反对传统再现艺术观察事物的方式,主 张绝对听从视觉的判断,希望因此抓住物质的绝对本质; 不再关心再现是否忠实于现实,也不主张再现事物的全 貌,而是主张按照艺术家某一时刻的主观印象,对现实 作出简化处理。在印象派的作品中,我们既看不到绘画 形象与确定的现实之间的完全一致,又不象抽象艺术那 样抹去现实世界一切可见可触的形体,而是对世界的某 些方面的新的发现。(Monet、Renoir)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第一节、艺术再现
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再现了什么?
对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创造历史上最主要的倾向这一,延续 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种艺术形态。
原因:艺术再现是艺术中最好辨认,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东西。
我国清朝大画家王鉴曾经说过:“人见佳山水,辄曰‘如 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染香庵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