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修辞浅析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解析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角色形象更加饱满。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魅力。

1.喻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广泛运用。

通过将事物进行比拟,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展示,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瑞便被喻为“蜜蜂采蜜”的形象,用以形容其喜欢调情的特点。

2.比比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橘子皮”的比喻,用以形容黛玉脸上的橘子皮般的斑点,突出了她的美丽和可爱。

3.夸夸是一种对事物过分美化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夸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花园”一词经常被用来形容贾府和荣府,夸张了其豪华和美丽的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4.叠叠是一种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达到加强修辞效果的目的。

红楼梦中常常使用叠的修辞手法,例如“情情爱爱”,通过对情感的反复描述和强调,突出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增强了故事的张力。

5.借借是一种通过对词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转换的修辞手法。

红楼梦中有很多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贾珍犹如一条饿狗”,通过对“饿狗”的借喻,形象地描绘出了贾珍的贪婪和贪心。

6.拟拟是一种运用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修辞手法,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和形态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事物的本质。

红楼梦中也常使用拟的修辞手法,例如“砰砰”、“咯吱”,通过模拟声音,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红楼梦创造了丰富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沉浸其中。

修辞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深化了对角色性格、情感以及故事主题的理解。

这也是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达方式,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是一部充满诗意和艺术性的小说。

小说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小说具有丰富的情趣、精彩的描写和高深的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描写和表达的目的。

《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描写王熙凤时用了“妖媚”、“弄狠”的比喻,描写贾母时用了“绿野仙踪”、“豁如了然”的比喻等等。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形象更加深刻,也更加生动。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人格化的修辞手法,将非人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以达到更生动、形象化的描写效果。

《红楼梦》中也使用了拟人手法,如“梅兰竹菊,各有所爱”(第五十八回),这里的四种花卉被赋予了各自喜好的人格;“鸳鸯被逼得唱歌作戏”(第二十六回),这里的鸳鸯在被逼唱歌作戏时,被塑造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形象,给人以深深的同情。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夸大其词的修辞手法,通过过分渲染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夸张的描写,如“潇湘馆上,一片幽香阵阵,声若婧鸣”(第一八回),这里将潇湘馆的香气夸张地描写成了“一片幽香阵阵”,非常生动。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同类的词或短语进行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加强表现力的目的。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排比的描写,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第五十三回),这里的“山有木”、“木有枝”、“心悦君”、“君不知”四个短语进行了排列,强调了抒情歌词的韵律感。

五、对偶对偶是一种对称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艺术手法,强调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使其更加优美。

《红楼梦》中也用了很多对偶的手法,如“梦中说梦真亦假,闲中有事是无闲”(第十一回),这里的“梦中说梦”、“真亦假”、“闲中有事”、“无闲”进行了对偶,形成了一种工整的美感。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修辞现象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既富有情感、意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多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比喻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加以强调,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

在《红楼梦》中,比喻的运用丰富多彩,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一种比喻,通过衣带来比喻婚姻的束缚,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又如,“凤姐儿娘家的叫声,生怕他不听见”中的“凤姐儿娘家”的比喻,体现了凤姐对探春的亲情之深。

拟人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红楼梦》中,拟人的表现很多,如“月亮憔悴”、“春姑娘初起第一蛾”的表现,将月亮和春姑娘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表现,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对偶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对偶是指将两个相似或相对立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对称排列,达到平衡和协调的效果。

在《红楼梦》中,对偶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修辞效果。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薔薇一院香”中水晶与香、动与起的对偶,使整句话旋律优美,引人入胜。

排比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将若干句子或词语以同样的结构排列起来,形成对比和对称的效果。

在《红楼梦》中,排比的使用也十分巧妙。

比如“宝玉见她这等,心中且觉荡漾鲜活,细眠再卧,字纸再用”,表达了宝玉内心的不安和焦躁。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座明珠"的巨著。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美感。

《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

在《红楼梦》中,比喻广泛地应用于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感。

贾宝玉描述元春时说:"若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里用"清水出芙蓉"这个比喻,将元春的美貌比作清水中绽放的芙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她的美丽与纯洁。

《红楼梦》中的对偶和对仗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和对仗是通过语言表达上的对称和平衡来强调某个意思或增加语言的美感。

在《红楼梦》中,对偶和对仗广泛地应用于诗词和散文的表现形式。

贾宝玉在《红楼梦》开篇时说:"荣府之盛,亦纪于竹林;嘉庆之危,亦彰于薜荔。

"这里通过对偶的表达方式,呼应了荣府的盛大和嘉庆的危险,使行文更加优美。

《红楼梦》中的比拟和拟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拟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能力。

在《红楼梦》中,比拟和拟人的运用使得作品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喜爱和思念被比拟为"金鳞随梦尽,玉箸弄清香。

"这里通过将林黛玉与动物形象相比拟,表达了贾宝玉对她的深深思念。

《红楼梦》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贾宝玉病中时说:"黛玉于我,则乌丝随东雪;宝玉于黛玉,是病犹如金石不移。

"这里通过排比的方式,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和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丰富多样,运用恰到好处,使作品更加有韵味和艺术美感。

通过比喻、对偶和对仗、比拟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修辞现象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高超文学造诣。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介绍。

1.比喻比喻是《红楼梦》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里用了“春花秋月”来比喻美好的时光,增强了对往事的怀念感。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生命或人的特质,使其具有人类的言行动作。

《红楼梦》中的拟人现象时常出现,比如描写昏迷的林黛玉:“人倦枕凉梦不成,夜长人寂灯孤影。

一瓢梨花压海棠,漫烟缥缈瘴江潭,晴川历历汉阳门,渭水波光潺潺流。

悠悠珠帘里,拧翠搔红烛转,轻拢慢捻抹复挑。

”如洛桥鹊语:“今宵或有鹊来媒,可以解语传心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明如水照红楼,影散浮瓶碎玉钩。

”它常被用来描写个人心理的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等。

3.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个词语、词组、句子或思想,使文学作品显得更加深入、沉重或者极具感召力。

《红楼梦》中的反复效果十分突出。

如“一笑”、“一重”、“一丝一毫”、“一任”等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反复之处,“千古情话”“君子之交”等均反复出现,让人们可以通过反复体现出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对仗对仗是将两个或多个短语对称地组成形成句子,让语言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美妙优美。

《红楼梦》中的对仗现象居多,构成了小说的独特韵味。

如:"相思岭"和"怀友亭"、"云裳雨露"和"翠羽娇鸾"等,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小说中的美妙之处。

5.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表现手法,来达到某种艺术目的的效果。

《红楼梦》中的夸张现象有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有时候是为了表现某个人物的特点。

如对宝玉的描写中,夸张的表现出了他的闲散自得和放浪形骸,如一形粉墨,朝起暮寝,殆倩如丧家之狗,仿佛阆苑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之粥。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艺术水平高超,充分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文学才华和修辞造诣。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现象。

1.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在《红楼梦》中大量出现,比如“月圆人满”就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人们聚在一起庆祝中秋节。

“慕容烟波”就是作者用来形容梦中新月的一个象征。

2.拟人和拟物:拟人和拟物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是用来形容人们在思念爱人时的心情,将花和水拟人,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3.反问和排比:反问和排比在《红楼梦》中经常出现,可以增加文章的威力和感染力。

比如“吾皇帝尔来可好?”就是一个反问,用来表现情感的强烈;“肉薄骨轻,眼突口噤”则是一个排比,用来形容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的情况。

4.借代和典故:借代和典故可以让作品更有深度,更具历史意义。

比如“金陵十二钗”就是用来形容“《红楼梦》”中的十二位女子的典故,这些女子都是宫中的美人,都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5.夸张和反复:夸张和反复是《红楼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让词句更加生动,反复可以强调文章中的某个内容。

比如“那金枝玉叶,翠袖红裙,争先恐后,都纳贡奉送”这句话中的“争先恐后”就是夸张的表现。

6.语态和措辞:《红楼梦》中的语态和措辞也十分精细,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反复打磨文章而得到的成果。

比如“乐乎!乐乎!喜气洋洋”这句话中的“乐乎”就是一个常用的喜庆的措辞。

7.旁征博引:旁征博引是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一些古文或名言来配合自己的表达。

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话中引用了较为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既让文句更加优美,又能深刻表达人物的离别之情。

总之,《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非常丰富多样,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也非常灵活。

读者们在研读《红楼梦》时,可以多留意这些修辞,从中领略文学魅力。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堪称完美,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极其精妙的。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增添了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象征等多个方面,为大家探讨《红楼梦》中的修辞现象。

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见手法,也是《红楼梦》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明示和隐喻两种方式,将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等的比喻,使得整个小说更加生动与深刻。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大观园”比喻了当时的社会,借用了一个私家园林来揭示了官场的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使得阴暗、残酷的官场生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

拟人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也是《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拟人是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或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有生命的人,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形象化的描绘。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花草树木、天地风云等描写得有如人物一般,如“梨香院毫无铺张之状。

凡院之内,满披青砖,九曲亭台,遍种梨树,熏梨葩”。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在读者眼中具有了生命,更富有情感。

排比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在表达意思的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用语进行排列,使得文章更加抑扬顿挫,让读者感觉更为强烈。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经常使用排比来强调人物的心理变化或者描述环境的美丽。

比如“堪取红楼一段,一斗烟霞,二重幽恨”,“风光月露,雪霏霏草如席”。

这种排比的使用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节奏感,增添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对偶也是《红楼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偶的使用,可以使得文章更加优美、流畅,增添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偶的运用来表现文士们的情操、对社会的反思等。

红楼梦修辞浅析

红楼梦修辞浅析

《红楼梦》修辞浅析《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而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与它的语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这一著作的语言优美,生动传神,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语言的应用的成功,又无疑与修辞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本论文就将对《红楼梦》中的部分修辞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双关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在《红楼梦》中谐音双关有很多,特别是人名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比如“甄英莲”意为“真应怜",“王仁”意为“忘仁”,“娇杏”意为“侥幸",“霍启"意为“祸起",再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如果将每个名字的前一个字相连,那么音同“原应叹惜”,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另外,小说中人物说话也常常是一语双关,比如黛玉曾说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责备雪雁,实际上则是借机奚落宝玉,一语双关.这些双关修辞的运用使表达机智含蓄,避免了直白,让人在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言中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曹雪芹中的双关正是表现了这种“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艺术.《红楼梦》中通过大量的双关手法,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家庭的兴衰荣辱、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的炎凉变幻等等编织在一起,从而曲折的表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2、比喻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方式。

如《红楼梦》四十回探春房内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对联中用“骨骼"比喻人的志趣、风格。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比喻也有很多,比如“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写出了凤姐的俏丽姿容和华丽装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而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与它的语言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这一著作的语言优美,生动传神,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语言的应用的成功,又无疑与修辞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本论文就将对《红楼梦》中的部分修辞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_______ 1、双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在《红楼梦》中谐音双关有很多,特别是人名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比如“甄英莲”意为“真应怜”,“王仁”意为“忘仁”,“娇杏”意为“侥幸”,“霍启”意为“祸起”,再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如果将每个名字的前一个字相连,那么音同“原应叹惜”,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另外,小说中人物说话也常常是一语双关,比如黛玉曾说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责备雪雁,实际上则是借机奚落宝玉,一语双关。

这些双关修辞的运用使表达机智含蓄,避免了直白,让人在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言中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

而竟得之于《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曹雪芹中的双关正是表现了这种“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艺术。

《红楼梦》中通过大量的双关手法,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家庭的兴衰荣辱、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的炎凉变幻等等编织在一起,从而曲折的表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方式。

如《红楼梦》四十回探春房内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对联中用“骨骼”比喻人的志趣、风格。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比喻也有很多,比如“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写出了凤姐的俏丽姿容和华丽装扮。

此外,《红楼梦》中人物对话中的比喻也非常富有创造性,比如第十九回中:“袭人道: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蠢’。

”蠢,是蛀虫,禄蠢,就是追名逐利的蛀虫,这里借虫喻人,对热衷功名、追逐利欲的贾雨村之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红楼梦》中的行动描写中运用的比喻有第二十二回写贾府上下猜灯谜,贾政走后,宝玉“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形象地写出了宝玉先前的拘谨和现在的开心自在。

小说中的比喻多不可数,这些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对书中人物有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而是借用有关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如“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其中的“裙钗”指代女子。

又如第三回中的荣禧堂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 “黼黻”指古代官服上所绣的花纹,指堂上之人官居高位,权势显赫。

还有第十八回正殿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赤子”是指小孩,“苍头”指老人,“赤子苍头”泛指百姓,这是代人。

《红楼梦》中第二回写道:“一落胎胞,嘴里便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宝玉。

”宝玉本是人身上佩戴的饰物,作者抓住宝玉的特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以此来代称贾宝玉。

可以说借代的手法使《红楼梦》中的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引人联想,给人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是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如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见了女子,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里通过对比,体现了贾宝玉对女子的喜爱。

又如兴儿向尤二姐介绍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通过对比,突出了凤姐心口不一、两面三刀的特点。

再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通过对比,写出了人心的不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增加了凄凉之感。

《红楼梦》中多出运用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二是用其他事物进行衬托。

《红楼梦》中采用夸张手法的对联有两条。

如第十八回的大观园正殿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用“天地”、“古今”这些大气的词语来表明荣誉之大,又用“赤子苍头” “九州万国”形容荣誉之盛。

这幅对联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表明了贾氏家族的无上尊荣,也展现了一种恢弘的气势。

再如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句句夸张,强调突出了四大家族的富有和奢侈。

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排列工整,有整齐美,二足平仄协调,声韵和谐,有音乐美。

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方式,用对偶作标题的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些标题形式工整,琅琅上口。

在写人叙事中也常用对偶,如写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写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诗文中的对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这「些对偶句也极为出彩。

《红楼梦》中有多种形式的对偶,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充分发挥了句式匀称的整齐美和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引用弓丨用是指弓丨用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言、格言、民谣、谚语等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所见识,所以说话时常引用—俗语,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如秦可卿向凤姐交待后事时说:“常言’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这里引用俗语写出了贾府必将衰败的悲惨结局。

又如冷子兴在评说贾府时就引用了一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写出了贾府虽然表面显赫,实则衰败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如宝玉写《芙蓉女儿诔》赞美晴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运用了排比,从各个角度赞美了晴雯的人品,语意连贯,语势强烈,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又如写宝钗服用的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运用了排比,不仅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也显示了冷香丸制作的艰难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典就是举用古代或者是众人皆知的典故,寓言故事等,来帮助作者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

如“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请君入瓮”、“假周勃以安刘”、“宋太祖灭南唐”、“得陇望蜀”等。

《红楼梦》还引用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会七夕”、“中山狼”、“雪窗萤火”、“临潼斗宝”、“蛇影杯弓”、“刻舟求剑”、“寻得桃园好避秦”等。

还有的用典来源于民间风俗,如“这鬼抱住钟馗褪”、“许结朱陈”等。

《红楼梦》中多处用典,或暗喻,或佐证观点,或塑造人物,或暗示人物关系,或对比反衬,都起到了非平常语言所能起到的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很好地运用了双关、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几乎所有的—修辞都能从书中找到,本论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修辞手法与内容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建.(2007).《红楼梦》中常见辞格实例分析[J].科教文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开梅.(2010).《红楼梦》语言艺术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__________________ 陈瑞玲.(2009).论《红楼梦》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李智芳.(2007).巧用双关浅谈《红楼梦》的修辞艺术[J]. 时代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铁范.(2009).《红楼梦》对联的修辞分析[J1.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胡卫.(2009). 浅析《红楼梦》中的对偶修辞法[J].学问.评分标准:语言风格(小论文)(A卷)2010 ~ 2011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10年12月31 日评阅符号说明:(以下符号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