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专业研究]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定义: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两者区别:原生环境是指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水、土壤等)。

次生环境即由于人类各种活动而改变了的自然环境(集居、工农业生产、战争)。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的趋势。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和社会造成的损害。

公害病:由公害诱发和引起的疾病。

环境污染的来源:生产性环境、生活性环境、交通性环境环境污染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危害表现:(一)特异性损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三致作用(二)非特异性损害(三)间接损害大气圈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其厚度约为2000-3000km以上,没有明显的上界。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的存在)、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大气的组成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组成。

太阳辐射:1.紫外线(UV):有利作用:色素沉着作用UV-A,抗佝偻病作用UV-B,极强的杀菌作用UV-C有害作用:红斑作用,雪盲,眼炎,光化学烟雾,日光性皮炎2.可见光3.红外线:热效应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流、气压、气湿,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湿度×100%。

空气离子化:大气中空气分子或原子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

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50时,则空气较为清洁。

大气污染的来源:工农业生产、采暖锅炉和生活炉灶、交通运输颗粒物按粒径分为:(1)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0µm的颗粒物,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

(2)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µm的颗粒物(3)细颗粒物(4)超细颗粒物一次污染物:从各种污染物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环境:人类为生活而建立的生活居住环境。 城市、乡镇、住宅、公共场所……。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环境,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 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有益因素。也有一些有害因素。 例如: 地质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引起地方病。 地层中镭等放射性元素过高,使室内氡污染。
五、土壤污染的自净
㈠ 病原体的死灭:直接用理化、生物因素杀灭病原体、紫外线、噬菌体。 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
㈡ 有机物的净化: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使病原体失去 生存条件而死亡。
⒈ 有机物无机化
吲哚
含氮有机物
NH3
NO
O2
NO3--
CH4
含碳有机物
CO2
H2S
含硫有机物
SO2 2 --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九、生物性污染
(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人——土——人
(二)引起钩端螺旋体 动物——土壤——人
(二)引起破伤风和肉毒杆菌中毒 土壤——人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十、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 不影响人体健康:无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空气、水、农作物) 2. 不影响土壤自净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第六章 土壤卫生
一、土壤卫生学意义
土壤有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水 气
土壤
动物 植物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卫生学
土壤的特征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卫生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活环境与卫生健康相关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监测和评价环境监测和评价是环境卫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分布、浓度、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有害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环境监测旨在精确测量环境因素的浓度和浓度分布,确定环境因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标准,评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改善和治理措施。

评价结果可用于制订环境标准和监测规范,指导环境监管和管理行为。

二、环境卫生与健康危害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环境卫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饮食卫生、环境噪声等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卫生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力下降、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癌症等。

环境卫生学家通过研究上述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旨在提高公众对卫生问题的认识度,指导人们选择更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卫生健康的风险。

三、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是环境卫生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包括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噪声治理、微生物控制、营养与健康、毒理学、职业病防治等。

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治理和管理措施,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同时,与环境卫生决策相关的法律、政策等相关机制的制定、落实和监管都属于环境卫生管理的范围之内。

总之,环境卫生学是一个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监测和评价、环境卫生与健康危害以及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等领域。

环境卫生学研究可以指引相关机构与行业建立健康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人体健康保障提供前提条件。

环境卫生学第7版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7版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基本任务: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研究内容: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③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④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影响: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

有害影响: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有利影响:在改造自然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害影响:英国伦敦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痛痛病)、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光化学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和醛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

3、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①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②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③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④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⑤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本质的区别: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理论研究这是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基石,是环境卫生学的前沿领域。

通过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可望解决环境卫生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这一领域所取得的任何进展和突破,都会对揭示环境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奥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当今人们提出并实施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原因所在。

采用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如细胞行为和功能,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等),蛋白质水平(如应激蛋白的形成,蛋白质的功能,代谢酶的多态性等)及基因水平(如基因的应答,损伤,修复与调控,基因的多态性等)上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某些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及人群易感性或耐受性的差异,极大地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确认性研究各种环境介质中存在着诸多环境因素,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模式十分复杂。

有些环境因素由于对机体作用的强度和频率不同而呈现出其生物学效应的双重性,在浓度适宜时对健康有益,浓度过高则对健康有害。

各种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多种多样,同一污染物对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效应,而不同污染物对同一个体有时也可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效应。

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复杂,医学|教育网|整理|且涉及面广,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远未阐明,在研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单一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要考虑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既要重视污染物的急性作用,又要重视其慢性影响;既要揭示污染物的早期效应,又要揭示其远期效应。

同时,在确证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时,还应及时发现反映机体接触污染物的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反映污染物对机体影响的效应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和反映机体对污染物反应差异的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 ofsusceptibility)。

环境卫生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潍坊医学院

环境卫生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潍坊医学院

第一章测试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答案:A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B: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答案:B3.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A:生物转化B:化学反应C:生物富集D:新陈代谢答案:D4.对环境污染描述错误的是A: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B:对人类健康可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C:可由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引起D:不会造成环境理化结构的改变答案:D5.生物多样性包括A:基因多样性、环境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B:生态系统多样性、环境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答案:C6.关于原生环境下列哪项不正确A:存在对人类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B:部分地区,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C:包括为使环境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被改造,并未产生明显污染的环境D: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E: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答案:C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人体摄人微量元素过多所致答案:A8.一次污染物是A: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发生了生物学作用的化学性污染物B:污染源排出,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性污染物C:污染源排入环境中,发生了物理、化学性变化的污染物D: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发生了化学性变化的污染物E: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的化学性污染物答案:E9.下列哪个有关二次污染物的说法是错的A: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发生生物学变化后形成的B: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发生物理、化学性变化后形成的C: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的D: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大E:二次污染物形成的污染称为二次污染答案:E10.下列哪个不是物理性环境因素A:电离辐射B:噪声C:微波辐射D:小气候E:挥发烃答案:E第二章测试1.环境卫生学所研究的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有效剂量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特制内容
17
外剂量
• 大气监测资料 • 调查问券 • 个体暴露测定
特制内容
18
内剂量
• 测量头发、血液、尿液 等生物材料中的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量。
特制内容
19
生物有效剂量
•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 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 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的量。
第三节 空气污染的调查、评价与防护
特制内容
1
教学目的要求
1、按《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理 论知识;
2、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建立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
特制内容
2
主要内容
一、大气污染的调查 二、调查资料分析评价 三、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四、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
特制内容
特制内容
20
(2)健康效应测定
• 疾病资料 死亡和发病资料收集 调查表
• 生化生理功能测量 体检 生物材料监测
特制内容
21
大气污染的生物效应指标
生物材料 血液
呼出气 肺组织 DNA
指标 溶菌酶增高 Ⅱ型原胶原氨基
端前肽 NO增加 细胞间质蛋白的 mRNA增加 P53突变
Bmi-1特表制内达容 增高
意义 慢性支气管炎
肺纤维化
哮喘、慢 支 炎 肺纤维化
肿瘤抑制活性减 弱
肿瘤 22
二、调查资料分析评价
大气污染调查资料分析评价 对人群健康调查资料分析评价
特制内容
23
(一)大气污染调查资料分析评价
1、环境卫生标准 (1)概念
为了保护人群简括和生存环境,对环 境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 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 为规范的规定。
二者的关系 法律效力
标准的科学依据

特制内容
基准内容的实现 体现

25
(2)制订原则
1)科学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 第一级 在小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
只是,不会观察到直接或简介的反映(包括反射或保 护性反应) • 第二级 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 器官有刺激,对某些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它有 害作用。 • 第三级 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人的生 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疾病和缩短寿命。 • 第四级 在大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使对污染 物敏感者发生急性中毒或者死亡。
特制内容
5
污染源的调查
• 点源污染 对一个工厂或一座烟囱对周围大气影
响的调查。
• 面源污染 • 线源污染
对整个城市或工业区的大气污染源 进行调查。
某交通线路上交通工具的种类、流量和 行驶状态、燃料的种类和燃烧情况、废气 的成分等 。
特制内容
6
(二)污染状况的监测
目的: 掌握一个城市或一个工厂周围的大
气中所含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大气污染程 度、污染范围和污染规律,对大气质量进 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大气中污染物对人 体健康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特制内容
7
1、采样点的选择
(1)点源污染监测
污染源
随烟波变照
扇形布点
特制内容
烟波下方采样
8
(2)区域性污染监测
2、确定调查对象
• 在当地居住年限不少于5年 ; • 暴露机会多(包括老人、儿童 等高危人
群); • 避免混杂因素干扰; • 严格选择对照。
特制内容
16
3、确定观察指标
(1)暴露监测
• 根据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 统计分析。
暴露(exposure):人体接触某一环境 因素的过程。
外剂量
内剂量
特制内容
26
我国制订和修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 • 对机体不应引起急、慢性中毒:最高容许浓度应低于
污染物的急性和慢性毒作用阈,包括不引起潜在的远 期效应。 •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 浓度限值应低于眼睛、鼻、上呼吸道粘膜的感觉阈或 刺激作用阈,在此种浓度下人们感觉不到明显的异臭 和不良刺激。 • 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在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 许浓度限值下,应不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不降低 大气透明度和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妨碍植物生长和环 境的自净作用。 • 选用最敏感指标:制订标准时,应从有害物质对机体 多方面的有害作用中,选择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作为 其有害作用的限制指标。
特制内容
24
标准与基准的比较
定义
基准
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 集体之间的剂量反映关 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 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 不会产生直接或简介有 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浓度)
标准
以保护人群简括为直接 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 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 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 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 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 的尺度。
特制内容
13
(三)人群健康调查
人群健康调查是反映环境质量对人体 健康影响的最直接的科学依据,所以人群 健康调查是大气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中的 重点内容。
特制内容
14
1、确定调查现场
• 暴露现场的条件应符合调查目的; • 尽可能避免各种混杂因子,以保证调查
结果的确切性; • 选择对照区。
特制内容
15
• 按照城市功能分区 设置采样点 • 采样点呈几何状分布 • 根据城市污染源及人口的分布、地形地
貌等因素,有选择地设置采样点
特制内容
9
采样点现场的要求
• 采样点应设在空旷地点,不受树木或建 筑物遮挡和避免局部因素干扰;
• 测定有害气体的采样器放置高度应为 1.5m左右,也就是呼吸带高度。颗粒物 采样高度为3-5m,避免地面尘土干扰。
特制内容
10
2、采样时间
• 应结合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尽量在污 染物出现高、中、低浓度的时间内采集。
特制内容
11
3、监测指标
• 对点源周围大气监测时,应根据所排放 的主要有害物质为指标;
• 对一个区域进行监测时,一般均常用SO2、 IP、TSP等指标。
特制内容
12
4、采样记录
• 采样时间、流量、周围环境情况 、天气 状况和测定气象因素 (气温、气压)
特制内容
27
2)可行性
3
一、空气污染的调查
大气污染的调查
污染源的调查
污染状况的监测
人群健康调查
特制内容
4
(一)污染源的调查
• 目的
(1)了解并掌握各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排放特点;
(2)检查有关单位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废 气排放标准的情况及废气回收利用和净 化的效果;
(3)进一步分析该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 献和对居民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